會 議
快 報
NEWS
2020年11月6日
2020年11月6日,以「人工智慧賦能知識服務,開啟智能數字農業未來」為主題的第395期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暨2020全國圖書情報青年學術論壇,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農業圖書館圓滿閉幕。本次論壇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圖書情報學報》編輯部主辦,並獲得了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活動的大力支持。
論壇雲集了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西北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資料庫商等京內外多所高校及科研單位人工智慧方面專家及科研工作者,採用線上線下研討互動、線下主會場、多平臺直播相結合的方式,共計4000餘人參加本次論壇,共同探討學術發展前沿、共話圖情事業藍圖。
分論壇1:
人工智慧助推知識服務方法改革
分論壇主席、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王晰巍做了以「『智能+』戰略下知識服務創新及能力建設」為主題的報告,分析了AI、VR/AR、知識圖譜在圖情學科知識服務領域的研究問題,展望知識服務的發展大勢,指明圖情從業者在「四個面向」要求下需要建設的情報分析能力。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助理教授化柏林做了以「人工智慧在知識抽取中的應用」為主題的報告,旨在解決非相關文獻知識發現的源頭問題——知識單元(學術定義、屬性描述、創新句、情報方法、數值單元)的識別。
分論壇2:
人工智慧與數字農業
分論壇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信息技術事業部主任柴秀娟做了以「機器視覺與農業智慧機器人研究和實踐」為主題的報告,對豬臉自動檢測、牛臉智能識別、蘋果品質分級、茭白自動分級,以機器視覺為代表的智能技術助力農業現代化進行闡述。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遙感部主任楊貴軍做了以「田間作物表型遙感技術研究進展」為主題的報告,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高效挖掘作物表型遙感大數據,實現茶品品質在線檢測、玉米倒伏風險分析、小麥赤黴病遙感識別、茶葉病蟲害識別等作物智能化管理。
分論壇3:
人工智慧與圖像識別
分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瑞平做了以「視覺屬性學習——通向可解釋物體識別之路」為主題的報告,基於「萬物關聯,屬性為橋」的思路,採用知識遷移的大規模屬性自動標註方法,訓練物體屬性識別模型,助力大規模圖像高精度檢索。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吳文斌團隊的宋茜博士做了以「智慧農業科技創新的若干思考」為主題的報告,辨析智慧農業內涵外延,指明智慧農業現存問題,前瞻智慧農業未來發展走向。
分論壇4:
人工智慧重構知識服務的基礎設施
武漢大學教授史良勝做了以「農田人工智慧系統——珈禾系統的研發與應用」為主題的特約報告,報告指出人工智慧應用到農田系統時,存在系統複雜性、數據採集困難及因果關係難辨等問題,探索利用「廉價」數據構造混合智能模型的研究方法,並展望了農田AI系統的未來走勢。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章成志做了以「基於學術文獻全文內容的細粒度知識抽取與評估研究」為主題的報告,章老師面向學術文獻全文細粒度知識單元抽取的目標,以「算法」實體抽取為例闡述了詳細的抽取方案,對比了各類計算機算法近年來的演變和應用趨勢。
分論壇5:
人工智慧與包容數字鄉村建設
南開大學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副教授樊振佳在大洋彼岸在線做了以「數字資本:智能數字時代農村居民信息貧困的救贖工具」為主題的報告,樊老師剖析了數字智能時代「農村信息貧困」現象的特徵,提出包括信息主體屬性、數位技術使用和信息活動內容三大維度的測度方案,分析數字資本對於避免成為「盧德分子」的價值,展望面向信息貧困現象未來的研究議題。
西北師範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周文杰做了以「AI時代的鄉村信息貧富差距:持續擴大還是走向彌合?」為主題的報告,報告辨析了信息貧困發生的邏輯,分析當前信息貧困治理現有政策措施中「重硬體,輕軟體」「重投入、輕評估」等薄弱點,指明AI時代亟待信息貧困研究者澄清的問題。
至此,第395期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暨2020全國圖書情報青年學術論壇在與會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中圓滿結束。
此次論壇圍繞「人工智慧賦能知識服務,開啟智能數字農業未來」主題,設置了「人工智慧重構知識服務的基礎設施」「人工智慧助推知識服務的方法變革」「人工智慧與包容數字鄉村建設」「人工智慧與數字農業」「人工智慧與圖像識別」5個分論壇,組織了20個報告,涵蓋了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業等國內外人工智慧領域眾多前沿熱點,與此同時從產學研視角聚焦人工智慧技術的落地開花,提出人工智慧應有人文關懷並為城鄉居民帶來福祉。
END
整理 | 聯絡部 富子元
排版 | 宣傳部 張雨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