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衝著第二部「哪吒」踏進影院的觀眾們,在國慶的第三天開始用腳投票。
《我和我的家鄉》單日票房上演逆襲,將無懸念成為國慶檔冠軍。
票房晴雨表的淘票票上,《姜子牙》只有7.5分,甚至不如《急先鋒》的8.1分。
而後者在豆瓣上只有區區5分。
據路邊社消息,《地球最後的夜晚2》劇組已申請將情人節假期擴充到7天。
相信這是一個讓大家更好地鞏固愛情果實,提高生育率的利國利民之舉。
截止目前,《愛情公寓2》已投贊成票。
曾有人說,當下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眾在拿著現金貶值,和投出去虧損之間的矛盾。
《姜子牙》恰恰反映了國內電影行業的矛盾:
人民日益提高的觀影要求,
和電影從業人員居高自嗨之間的矛盾。
宣傳上的「一戰封神」和對《哪吒》的刻意捆綁,都無限拔高了觀眾對這部作品的期待。
但正所謂大熱倒灶。
興衝衝帶著孩子進影院的觀眾們大多都失望了。
上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是《一步之遙》。
《哪吒》裡「我命由我不由天」和「消除偏見」的內核相較動畫原版的「反抗父權」並不高明,甚至是倒退的。
但在當下的環境裡,卻更受觀眾的歡迎。
尤其是追求獨立的年輕群體。
而《姜子牙》的主旨同樣很簡單:
當面對強大的外力和誘惑時,是否還要保持初心。
這個命題雖然簡單也不新鮮,但類似於電車困境,是有討論的價值和空間的。
但令人遺憾的地方在於無論是人物塑造、故事吸引力還是情節推動.....
《姜子牙》都沒有符合人們之前對它的期待。
大人衝著宣傳上的「封神一戰」;小孩奔著《哪吒2》而來。
結果卻是兩頭不靠。
《姜子牙》把簡單故事說得複雜,且講得無趣。
大量可有可無的情節、
尷尬無趣的搞笑橋段、
漫長無目標的徵程、
沒有來龍去脈的設定……
這些都在驚豔的開頭後,一步步吞噬著觀眾們的耐心和期待。
比如:刪掉紂王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影片設立了一個羅生門式的懸念。
但當觀眾跟著姜子牙一起踏上揭秘徵途時,卻發現故事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一會是救小九,一會是勇鬥九尾。
這樣的劇情模糊了主線,也把觀眾弄糊塗了。
在動畫界,有人喜歡宮崎駿和皮克斯的暖心治癒,也有人喜歡今敏的暗黑成人。
但這些屬於優秀品質下的風格差異,從未聽過僅憑立意就能分出高低的。
電影是第七藝術,但也是大眾消費得起的商品。
不管是電影製作方和觀眾,都明白一個道理:
簡單的故事要拍好並不容易。
苦大仇深的命題天然就站在鄙視鏈的最頂端,秒殺合家歡嗎?
一道難吃的佛跳牆,和一盤可口的麻婆豆腐....
毫無疑問,這並不是一道難做的選擇題。
《姜子牙》用110分鐘帶給普通觀眾的愉悅感,還不如片尾2條彩蛋精彩。
這已經說明了問題。
《哪吒》在反傳統上的勝利,讓《姜子牙》也有了更多自信。
就如《鋼鐵俠》打破超級英雄必須隱姓埋名的傳統。
也如《死侍》徹底打破超級英雄電影一身正氣,肩負崇高使命的模板。
不管是結合時代特點,還是新瓶裝舊酒,正所謂:
反套路也是一種好套路。
但著名的人民表演藝術家老師有句名言: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
當聽到《姜子牙》裡講出「斬善」的時候,我相信大多數觀眾都是懵圈的。
不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所謂的普世價值,甚至在古老的傳統認知裡——
「善」一向是一個明確且在腦海深種的觀念。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和「勿以善小而不為」都是例子。
被批判的也往往是披著邪惡外衣的「偽善」。
所以不管是「斬善」這個概念還是緣由,影片前期的鋪墊,和後面對其的詮釋。
都不足以讓人信服。
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像極了師尊和眾神們要姜子牙「跪下封神」的樣子。
如果說「斬善」讓人感到困惑,那麼結尾突然出現的師尊上面的師祖,則是徹底讓人無語。
這樣的結尾,堪比國產警匪電影結尾那一行「壞人自首或被警察抓獲」的字幕。
《姜子牙》的人物塑造也算不上成功。
儘管在人物形象上一反常態,但不管是人物秉性還是精神內核,《哪吒》端上來的依然是觀眾所熟悉的:
在足夠且充滿的鋪墊下,觀眾能找到代入感,從而接受角色。
《哪吒》在母子情上的構建就比《姜子牙》裡的大叔蘿莉情有效得多。
比如踢毽子一段中,不管是踢毽子本身勾連起的童年回憶,還是哪吒母親和哪吒的互動,都充滿了生活氣息。
還有哪吒努力想融入小夥伴的團體中,但卻屢被排擠的經歷同樣在現實裡隨處可見。
我們輕而易舉就能找到情感共鳴點。
反觀《姜子牙》,姜子牙和小九的情感推進重點全在一個「救」字。
姜子牙先救小九在先,然後小九救姜子牙在後....
救來救去後再分一塊餅給這份感情蓋章。
雖然母子有先天上的血緣優勢,但姜子牙構建情感連接的方式卻是相當俗套的。
「救人」這種戲碼在影視劇的創作上早已有太多先例,觀眾也早已對此無感。
這是一種角色上強行的道德綁架。
就類似於古代「救小女子一命,她必須以身相許」的說法。
何嘗不是一種對觀眾的情感綁架。
說到這裡,我仿佛聽到了申公豹的一聲哀鳴。
《哪吒》和《姜子牙》並非是承前啟後的「宇宙規劃」。
哪怕沒有場外信息,從申公豹一角上的迥異也很容易看出。
都是申公豹,相比《哪吒》裡一口結巴,反派氣息濃厚的申公豹,《姜子牙》裡的申公豹徹底淪為了工具人角色。
申公豹是以粉絲的身份跟著姜子牙的,但他的行為卻又充滿矛盾性。
申公豹跟著姜子牙甘願被流放北海,姜子牙被流放的原因他是心知肚明的。
但他又從不相信姜子牙,總是試圖讓他接受這個結果,整天嚷著要回靜虛宮。
既無法堅定的站在偶像這一邊,另一方面卻又甘願為了偶像而死。
這就非常擰巴了。
他的犧牲根本沒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當然,申公豹的犧牲同時也是《姜子牙》裡非常大的一個矛盾點。
姜子牙在眾神面前為自己申辯時的立足點是:
救一個人和救蒼生並無區別。
但為了救小九,他在明知申公豹斷後的結果後,卻仍然拋下了申公豹。
姜子牙要救的,究竟是猶如露水的普通個人,還是只是小九?
另外,我有證據表明,《姜子牙》裡申公豹的造型參考了鳩摩智。
尤其是眉毛。
和申公豹一樣未達預期的,還有神獸「四不相」。
有了插科打諢的一根筋,自然少不了動畫電影裡的標配:萌寵。
比如小黃人和《冰雪奇緣》裡的雪寶,但正因如此,萌寵要出彩反而更加困難。
在四不相的造型上,片方顯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有特點,寵物屬性也突出。
但在呈現四不相的性格上,卻看不到獨特的地方。
無非還是圍繞著「萌」這一點做文章。
更重要的是,觀眾很容易就能猜出這個看似弱小的神獸,一定會在某個節點爆發。
並且會是以犧牲自己拯救主人的方式。
至於為什麼突然從「戰五渣」秒變「賽亞人」?
觀眾也無從得知。
《馴龍高手》裡夜煞和小嗝嗝之間一抓一放,再慢慢養成,感情是有充分鋪墊的。
但我們卻不知道為什麼四不相寧願失去神力也要跟著姜子牙受苦。
你能從《姜子牙》裡看到很多這種在其他類型片裡很常用的套路,尤其是在故事情節和角色的設置上。
比如開場北海的酒館:
一個主角,
一個萌寵,
意外的闖入者,
一群怪異的生物,
這些讓人想起《星球大戰》。
姜子牙和小九一起上路,動畫版的《這個殺手不太冷》。
甚至於姜子牙的形象,著一身灰袍,手裡一根棍子,結尾變身銀髮白衣,妥妥的東方甘道夫。
結尾登天梯那一幕,又仿佛耶穌降臨。
好吧。
至少在讓人「花一張票,看更多的電影」這件事上,《姜子牙》做到了。
《姜子牙》的特效好嗎?
很好。
不管是畫面的細節還是遠景,都做的非常的精美。
可以說美術設計代表了國內的頂尖水準。
色彩部分尤其亮眼,開場大戰的畫面美輪美奐。
在吉卜力隱去的今天,還能看到如此具有色彩表現力的2D國產動畫,工業層面上的進步有目共睹。
但整場電影看下來,你能回想起多少畫面呢?
說起《白蛇:緣起》,很多人會想起驚豔的寶青坊和水墨山水。
繞不過的《哪吒》裡,山河社稷圖一段也誠如太乙真人所說:
「再讓你娃開開眼。」
眼花繚亂,和姜子牙念咒。
這大概就是我對《姜子牙》打鬥場面的最大印象。
不管是打鬥分鏡的設計,還是動作的起承轉合以及流暢度方面,《姜子牙》都是不如前面二者的。
就動作設計而言,《哪吒》裡4人在江山社稷圖裡的瀑布旁爭搶指點江山筆那一段尤為華彩。
在這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以筆在空中掉落為軸,哪吒、敖丙、太乙真人和申公豹圍繞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每次出現在畫框裡的人物都不超過2個,既清楚地交代了每一次的打鬥和銜接,也不讓畫面顯得凌亂而難以辨別。
節奏上的快慢結合更是到位。
這場打鬥還充分展現了每個人的武器特點,比如太乙真人的拂塵和混天綾的「卷」。
可謂混戰戲的巔峰之作。
《姜子牙》首日就打破了國產動畫電影的單日票房紀錄。
票房曲線卻和《哪吒》的完全相反,一路走低。
雖然破10億不難,但在票房上勢必無法和《哪吒》相提並論。
《姜子牙》不是爛片。
它有誠意,製作上也很用心,票房上也談不上失敗。
但正因如此,才更加可惜。
《姜子牙》可以怪自己的劇本打磨不夠精細,
可以怪宣發胡亂捆綁,
可以怪自己想成人向卻左右搖擺,
可以怪自己立意太高執行太差……
但就是不能怪觀眾看不懂這部電影,理解不了主創們的苦心,沒有情懷。
這片土地上的觀眾,也跟姜子牙一樣糾結。
一方面,我們亟需看到更多高質量的國產電影。
另一方面,觀眾們對國產電影的寬容度也遠高於好萊塢。
他們好比電影院裡的中國男足球迷,但請電影創作者們不要忘記了:
看國足比賽不用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