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何鑫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收錄於話題#我是科學家 · 演講合集107個
我們接觸到鳴蟲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夏天的傍晚聽見它們在身邊鳴叫。
黑喉潛鳥每年冬季才會路過上海,在這兒停留兩個多月。每一個來過這裡拍攝的人,都記錄了大量關於黑喉潛鳥的影像資料;如果能完整地收集匯總起來,會是對這種動物基礎生物學研究的極大補充。
2020年11月15日,「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第29期「聽!奇妙的聲音」演講現場,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副研究員何鑫帶來演講:《從隨手拍到聽·見萬物 我們身邊的自然百寶箱》。
以下為何鑫演講實錄:
2020.11.15 北京
我是何鑫,來自上海自然博物館,一直從事野生動物相關研究。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叫做《從隨手拍到聽·見萬物,我們身邊的自然百寶箱》。
很多人覺得,野生動物研究一定是在特別野外的環境中才能開展;我以前進行研究時,也這麼想。但當我們真正到野外,會發現野生動物和人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說到野外,大家想的可能都是像非洲、南美洲這樣特別原始的環境,而不會想到自己身邊的環境;我們會覺得,城市和野生動物之間能有什麼聯繫呢?
我們很難想像城市裡生活著什麼野生動物。我們在城市中的所聽所見,更多都與人相關。城市裡充斥著各種噪聲,使我們忽視了野生動物的生活狀況。事實上,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與自然無關的世界。即使在人類生活的現代環境中,也生活著很多野生動物,也有野生動物的聲音不斷出現,很多人聽到卻不知道它們是什麼。
我在最早從事野生動物研究時,老師給我布置了一個課題——看看那裡的鳥兒生活狀況怎麼樣。我所到的戶外,並不是那些真正的野外,而就是身邊的公園綠地。在這裡,到處高樓林立,有什麼動物能夠生存在這兒?所以我最早的研究對象集中在鳥類身上。
麻雀和其他這幾種鳥,在類似於上海、北京這樣的城市隨處可見。我們發現在有些地點,這些鳥類離人很近,並不害怕人類;但在有些地點,它們卻離人很遠,可能離你很遠就開始鳴叫、逃跑了。所以當時,我們在整個上海劃定了幾十個這樣的公園進行研究,去評估野生動物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在這其中,我們忽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聲音。
我們調查會走很多樣線,做鳥類觀測;但對於一般人而言,看著我們舉著望遠鏡走來走去會覺得很奇怪,會覺得你這是做研究嗎?這也反映了在當時,公眾和研究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距離。
之後我又從事了一個課題,將獐重新引回上海。獐曾經是上海的原住民,但在一百多年前消失了。我們將它引回上海,野放在一些公園綠地中。這時我們發起了一個活動,讓公眾在公園裡看到獐時拍攝下來,換取小獎品。活動效果很不錯,我們得到了很多公眾拍攝到的獐跟人的接觸過程。這就是我開始進一步公民科學研究的基礎。
在上海,很多人會來上海自然博物館參觀。這是一個很有名的地方,人們都會覺得在這兒能看到跟野生動物相關的內容,但往往聯想不到這裡面跟城市的關係。事實上,上海自然博物館不僅擁有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的館史,最遠其實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中期,分別位於徐家匯和黃埔區的兩個博物館。我們研究發現,在當時這兩個博物館就已經推出過一些讓公眾尋找、發現野生動物的內容和講座。這成為了我們進一步活動的基礎。這就是我所說的,將歷史與現實聯繫起來。
2015年,我進入上海自然博物館工作之後,我們開始籌劃一個讓公眾直接參與野生動物調查研究的項目。我們先做了一些鋪墊,比如我自己會在上海很多地方做野生動物研究,放置紅外相機或直接監測,但這些地方和手段普通公眾很難直接觸達。對於公眾而言,身邊的萬物最容易接觸到,自己的雙手與手機也最方便。
所以在2016年,我們推出了一項小程序。一開始的內容,是讓大家去思考,城市化過程中野生動物與環境之間的變遷關係;讓大家探索,我們是不是有機會去發現自然界的萬物?這就是所謂的「自然百寶箱」,所以當時的題目就叫做「自然百寶箱之四季」。我們鼓勵公眾自己去收集在自然環境中的發現,然後進行展覽。接下來,我們希望讓公眾把跟自然有關的內容——收集物,繪畫作品,直接錄製到的音視頻等,直接傳播到網上來,我們進行審核。而就可以成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所謂的「公民科學」就此展開。
公民科學,從英文來說應該是「公眾科學」(Public Science)。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雙手,利用手機和電腦,去記錄、傳播跟自然有關的內容。以歐美地區為例,通過大數據收集公民記錄的鳥類停留情況,可以反映鳥類遷徙的規律。甚至在英國還有一個「繁殖鳥類調查」,鼓勵公眾在每年繁殖期,在每年春天,記錄自家窗戶外、後院中,哪些鳥下了幾窩蛋、築了什麼樣的巢。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但是,國外的自然觀察有長久的基礎,而在中國推出這樣一個活動,還沒有太多先例,所以我們嘗試先從蟲子著手。我們跟上海研究昆蟲的專家合作,探討如何把昆蟲研究與公民結合。當時我們想,昆蟲專家在野外研究可能跟鳥類調查一樣,是到那些深山老林、公園綠地裡記錄和捕捉昆蟲;但對於普通人,接觸到鳴蟲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夏天的傍晚聽見它們在身邊鳴叫。這些叫聲是很直觀的感受,而且跟其他動物相比,昆蟲對城市的適應性很高,很多時候並沒有因過度城市化而消失。這就成為我們發現它們的基礎。
所以在2019年,我們上線了一個小程序「聽有蟲」;以此為始,辦了一個展覽《夜聽蟲吟》。讓公眾記錄下蟲聲,傳到小程序上,然後通過專家識別和機器學習等科技手段,識別這些聲音,能夠判斷鳴蟲的分布。比如在上海市中心,可能是某種蟋蟀分布度更高;而在上海郊區,可能是某些螽斯分布度更高。這樣我們可以突破傳統的針對昆蟲個體的研究,從而進入昆蟲生態學探討的範疇。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
在2020年,我們推出了進一步的內容,叫做「聽·見萬物」。利用每個人都擁有的手機,將原有野生動物調查中無法涉及到的小區、綠地、街道角落中有可能見到的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獸類的聲音記錄並上傳;上傳時,我們就能採集到這些動物的分布情況。
我們還專門製作了一些小視頻,教公眾掌握一些野外觀察的方法和竅門。比如如何在手機錄製時減少噪音,如何攝到動物完整的肖像,如何在手機有限的放大倍數下反映出動物真實、可辨的特徵,從而成為識別的關鍵。
小程序於2020年夏天推出,到現在只過了三個多月,已經收到了上萬個公民的關注,而上傳的有效數據達到3000多條。其中還有一些公眾將看到的動物的生活狀況、遇到了什麼問題,撰寫成了自然故事。這就成為我們科學家跟公民交流的一個特別好的方式。
程序中包括錄音、視頻、照片等不同選項,公眾可分別把拍攝到的鳥、獸、兩爬、蟲傳上來,不同顏色代表不同類別的動物。僅僅三個月,我們在上海收到了大量的信息,沒有想到的是,在整個中國乃至國外的其他地方,也有人應用了這些信息。在應用的過程中,我們會進行審核;一方面是專家審核,另一方面通過跟科研院所合作,將機器學習深化。這樣能夠排除可能誤錄的聲音——比如有人在小區裡看到一隻貓,也把聲音傳上來,這當然就不是正常自然界裡野生動物的聲音。
在實施的過程中,很多人傳上來了這個動物——貉,一丘之貉的貉。它在上海這半年成為了明星,不僅市民傳上了貉的視頻、聲音和影像,甚至在新聞媒體裡面也有一些關注,因為它在上海某些小區特別多,甚至成災了。所以這就探討到下一步的話題:野生動物在城市中的分布到底是怎麼的?哪些小區裡面特別多,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們一起跟公民探討的話題。
還有一個故事是這隻鳥,叫黑喉潛鳥。它最早是我們做研究時發現的,但不是在特別野的野外,而是在上海市中心世紀公園的湖泊裡。這個鳥特別少,因為它每年冬季才會路過上海。它在這兒停留了兩個多月,每一個來過這裡拍攝的人,都記錄了大量關於黑喉潛鳥的影像資料。這些聲音和影像資料都很稀缺,如果能完整地收集匯總起來,會是對這種動物基礎生物學研究的極大補充。這也是我們未來思考的一個方向。
當然,還有一個方向可能並不是特別美好。去年秋天,有人上傳了一個資料,說在上海某條馬路上發現一隻撞死的小鳥,挺漂亮的。經過專家審核,我們知道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仙八色鶇,它撞死在了一個玻璃幕牆上。所以這就讓我們思考,下一步的小程序中應該加入「野生動物與城市」的思考。比如記錄「鳥撞」或「路殺」的情況,就能夠反映城市建設對野生動物遷徙通道的影響;也能夠在之後,嘗試著為解決諸如玻璃幕牆、道路和廊道、如何讓野生動物順利溝通等城市建設問題,提供一定的思路。這就是我們整個工作的思路。
在整個工作之中,我們也喚起公眾去理解上海不只是個鋼筋水泥的城市,它有各種各樣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所以我們也做了一個小展覽,嘗試向公眾解讀野生動物的生存現狀,也鼓勵更多的公眾參與公民科學項目,包括直接錄製聲音,乃至實質地跟著科學家到實際的野外去,用專業設備去錄製蛙類的聲音。我們篩選小程序裡表現特別優秀、特別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與整個公民科學的項目,這就成為一個很好的案例。
很多人會覺得上海是野生動物的荒漠,其實不然,這個城市裡有500多種鳥,還有幾十種兩棲和爬行動物,這都是潛在的、可以通過公民手段研究的對象。所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本來就有一個展區,展示的就是上海的動物。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發,在我們中國,在北京和很多城市,其實已經有大量的公眾具備對野生動物的興趣,而現在我們的手機功能都很強大,每個人都可以錄製很多野生動物的音視頻,這些內容可以形成大數據,最終讓我們能夠找到跟野生動物更好的相處方式。
我們當然希望在中國,我們能夠達成跟野生動物特別自然和諧地共存,這也是我們整個研究的初衷。這也是我結合自己以前去野外、依靠自身力量研究野生動物的經歷,想到的可以依靠更廣泛的公民力量,一起進行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研究。當然了,如果大家感興趣,也可以去搜索我們的小程序,去看看您到底能傳什麼樣的聲音,或者周圍有哪些朋友傳播了野生動物的影像。
謝謝大家。
演講嘉賓何鑫:《從隨手拍到聽·見萬物,我們身邊的自然百寶箱》 | 拍攝:Vphoto
作者:何鑫
監製:吳歐
策劃:吳歐 麥芽楊
編輯:李霄
排版:凝音
校對:李霄
在「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後臺回復「演講」,或者點擊菜單欄「演講」,即可看到更多科學家演講。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版權屬於「我是科學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iscientist@guokr.com
原標題:《我們請大家在把身邊拍到的野生動物傳給我們,有人上傳了小區的貓,有人上傳了一丘之貉的貉|何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