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飛進蝙蝠會被傳染病毒嗎?我們該如何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

2020-12-23 國際在線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的發展,公眾對身邊野生動物的擔憂和關注度也不斷升溫。

近日,上海市綠化市容熱線閔行平臺就接到了市民這樣一個電話:「哎呀,我家裡出現了蝙蝠,怎麼辦呀?會不會傳染病毒呀?」

接到電話後,閔行區野保站聯合鎮野保部門立即趕赴現場,進行處置。將廚房吊頂隔板全部拆除後,發現了蝙蝠棲居的痕跡和大量糞便,但並未發現蝙蝠活體,為減輕市民擔憂,處置人員對其屋內環境進行了消毒。

從新聞裡得知,這個春節,上海市野保部門很忙碌。僅僅在正月初十這天裡,閔行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就出動了6次,都是上門驅趕居民在家庭周邊見到的越冬蝙蝠。

圖片來源:人民政協報

因為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蝙蝠被冠以「惡名」。人們的擔憂似乎又不僅僅是蝙蝠,眼下,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呢?

野生動物可以與人和平共存

遠在重洋之外的澳大利亞,日前也因「蝙蝠」備受關注。

漫天飛舞的果蝠讓澳大利亞英厄姆鎮的居民十分不安,這些果蝠的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當地居民數。

蝙蝠為什麼會停留在城市?

「人們對於城市之中出現蝙蝠感到吃驚和不解的背後,實際上藏著人們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誤解。而在我們的工作中發現,合理規劃的城市中,城市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遠遠超過普通市民的想像。」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一直觀測追蹤城市裡的野生動物,他認為,蝙蝠其實在城市中找到了一個和人類互不幹擾的生態位。

比如在上海青浦的東亞伏翼蝠,城市河湖周圍的昆蟲給它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質食物,城市溫暖的氣候降低了它們冬天的死亡率,而城市建築的縫隙好像是野外巖壁上的裂縫一樣,可以用來栖息。蝙蝠對於城市環境的適應,實際上代表了野生動物和人共存的可能。

看到蝙蝠就一味地恐慌,在目前的疫情陰雲下,這或許是很多人共同的擔憂。在王放看來,「實際上蝙蝠和蝙蝠之間的形態、習性差異簡直天上地下,是否攜帶病毒、攜帶什麼種類的病毒也天差地別。」

「新冠病毒潛在天然宿主菊頭蝠的分布區域在各種山區,它們生存的關鍵是需要找到洞穴作為棲息地,不進入上海市區。即使是菊頭蝠,也並不是每一個個體都有新冠病毒的原始病毒,攜帶病毒的個體比例很低。」王放提醒著人們,發現蝙蝠,先保持鎮定。

上海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部門同樣給出了建議:「蝙蝠正處在冬眠期,不去驚擾是最好的。」

如發現家中有蝙蝠棲居,不建議市民自行捕捉;可以請當地野保部門進行驅逐,並協助做好環境的清理和消毒。驅逐後自行封堵孔洞或管道,避免蝙蝠再次進入。

流浪動物怎麼辦,安全嗎?

疫情還在持續,與人們更息息相關的是,是不是外面的流浪動物都不安全了?要不要「清理」野生動物?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貓狗會感染新冠狀病毒,但也沒有證據顯示貓狗「不會」感染新冠狀病毒。

果殼團隊的科普文章指出,和家養、有免疫、接觸範圍可控的寵物不同,外面的無主流浪動物無免疫、且接觸範圍不可控,因此風險相對較大。

專業人士建議,從防疫角度,公眾在這個階段應該避免接觸在外的流浪動物,「不管動物是死是活。」

要知道,流浪貓狗並不是野生生態系統裡的健康組成部分,不少動物保護人士也藉此倡議,應出於提高整體動物福利的目的控制流浪動物種群,避免對周邊本就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更大的破壞。

為什麼不清理野生動物?果殼的文章強調,比起野生動物,流浪及散養貓狗與人類有更多的接觸;其次,這個世界不只屬於人類和人類豢養的家畜,也屬於野生動植物這些「原住民」,野生動植物組成的健康生態系統,對人類的長期發展也非常重要。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引發疫情的病毒不是野生動物主動接觸人類傳播的,而是人類對它們進行盜獵、宰殺、食用而主動被感染的。」

還是舉例蝙蝠,其實像大多數野生動物一樣,它也在避免與人類接觸。只要放任其身,它不僅無害且非常有益,在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的是各自安好,互不打擾,減少與蝙蝠的接觸,更不能食用蝙蝠。

愛它,就把它留在自然

不驚擾野生動物,不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要樹立這樣的觀念,其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就在去年,本報記者曾做過的關於野生動物的報導,我們關注到,不論是在花鳥魚蟲市場還是網絡中,飼養、買賣「另類寵物」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異寵」的走紅,打破了以貓、狗、觀賞魚類為主的傳統寵物格局。然而,不少「異寵」實則來自野外或是野生種源人工繁育的後代,還有的是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及獸類等。

專家提醒,「異寵」不是想養就能養。「異寵」貿易中,動物福利無保障,物種保護受威脅,於人而言,健康隱患多、違法風險高。

採訪中,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異域寵物項目經理郭京慧告訴本報記者,從生物學角度來講,即便可以被人工養殖,野生動物依然是野生動物,它們並沒有進化和形成適應於人工飼養的遺傳特性,這也是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本質區別。

「野生動物雖然可以被人類成功養殖,但其天性和習性都決定了它們不適合作為寵物飼養。」

我們因此呼籲公眾,不捕捉、購買、飼養野生動物作為寵物。

除了「異寵」的話題,我們還留意到,如今不少城市購物中心引入室內動物園,主打人與動物「親密接觸」。半封閉圍欄裡,小浣熊來回踱步,耳廓狐蜷縮在角落裡。

「野生動物需要野外開闊的環境和群體間互動,即使國內一些大型動物園也難以滿足這些野生動物需求,更不要說終日不與地面接觸和難以見到陽光、面積狹小的室內商場。」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野生動物項目經理鄭鈺如是說。

人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其實存在一定的雙向風險。「野生動物在人流密集的商場會有人畜共患致病菌問題,在全球動物園設計中,還沒有太多的經驗來應對室內動物園的汙染問題。」鄭鈺說。

表達對野生動物喜愛的最好方式,不是據為己有,而是把它們留在野外的棲息地。

「最好的解決方案是讓野生動物生活在野外,選擇『動物友好型』旅遊方式,對動物進行遠距離觀察,避免直接接觸,不打擾,不傷害。」

期待疫情過後,這樣一個樸素的心願,早日達成。

相關焦點

  • 我們如何與蝙蝠安全共處?一份權威的手冊在等你領取
    象妹的好朋友泓螢翻譯了一本關於如何與蝙蝠安全相處的小圖冊,今天來分享給大家!沒錯,我們可以選擇與蝙蝠安全共處,而不是消滅他們。蝙蝠是環境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保護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與蝙蝠安全共處》這本圖冊是由美國國際開發署新興流行病威脅PREDICT項目支持下開發的,針對我們國內的實際情況,我們挑選了一些實用的信息給大家分享,包括:第一章:蝙蝠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修)第二章:與蝙蝠安全共處的基本知識(必修)第三章:如何處理死亡的蝙蝠(你可能遇不到,有興趣可以看看
  •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比人類更自律卻因病毒面臨被「滅族」
    研究人員讓MERS冠狀病毒對一種蝙蝠的細胞進行100多天的感染,並通過檢測蛋白質、基因等方式分析被感染細胞。研究發現,儘管MERS冠狀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殺死人體細胞,但可在蝙蝠細胞中與其長期和平共處。與此同時,冠狀病毒本身也會產生特定基因突變,從而適應蝙蝠細胞,被感染的蝙蝠細胞還具有抵禦病毒重複感染的能力。
  • 勢不兩立還是和平共處,人類該如何對待細菌病毒?
    戰爭雖然帶來大量死亡,但歷史上還是和平年代居多,戰爭並不是伴隨著每一代人。造成最多人類死亡的,不是戰爭,不是天氣等自然災害,而是看不見的細菌和病毒所帶來的瘟疫。進入20世紀中後期我們可以發現,新的流行病不斷產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年都在侵襲人類。動物之罪?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大部分傳染源來自動物,比如鼠疫、瘧疾、登革熱、黃熱病等等。
  • 上海居民家裡兩天出現四隻蝙蝠,晚上還會飛到人身上
    這本該是件高興的事但他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更嚇人的東西來了...」當天過了沒多久家裡又出現了第二隻蝙蝠知道蝙蝠怕光盛先生打開了燈蝙蝠就飛進了家中的紙箱松江區野生動物保護站工作人員來到小區巡視後做出了判斷這些蝙蝠就住在盛先生家廚房間管道內而且去年冬天前就來築窩了
  • 上海居民家裡兩天出現四隻蝙蝠 晚上飛到人身上毛茸茸
    >蝙蝠就飛進了家中的紙箱於是盛先生連著盒子再次把蝙蝠「請」了出去正當全家都以為沒事了的時候晚上睡覺把蝙蝠弄掉松江區野生動物保護站工作人員來到小區巡視後做出了判斷這些蝙蝠就住在盛先生家廚房間管道內而且去年冬天前就來築窩了
  • 探秘蝙蝠——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
    蝙蝠的棲息地一般離我們的居民區是比較遠的。所以很多人對蝙蝠並不了解,更沒有見過它的真面目。可能大多數人對它們的印象停留在萬惡的病毒之源上。
  • 蝙蝠吉不吉利咱不知道,能傳染什麼病咱得問問
    對於蝙蝠的生物屬性和疾病傳染能力的研究,千百年來幾乎是一片認知空白。就算是現代以來經歷過蝙蝠引發的痛苦的非典和伊波拉時期,人們還是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疼。誰也預料不到,自己會以這麼「宅」的方式度過2020年春節。雖然此次新型冠狀肺炎的源頭還不能完全確定,但種種跡象都指向了某種野生動物。
  • 7期:封面:噁心人的蝙蝠餐,1戀愛中的蝙蝠,2餵養的一窩蝙蝠寶寶,3籠養的蝙蝠,4巨大的狗頭蝙蝠,5蛇捕食蝙蝠
    物V世界,一個動物愛好者的集結地。動物之間的競爭是殘酷的,為了生存,繁殖後代,在大草原上尋找著食物,食肉動物到處在尋找獵物捕食。一代一代遵循著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優勝劣汰,兇猛的強壯的動物生存了下來,弱小的動物,被吃掉。人與動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這個大家園。和平共處了幾千年,在現代工業社會之前,動物種類滅絕的速度是比較緩慢的。
  • 我滴天,蝙蝠飛進家裡,望京這是有多大的福氣啊!
    @wy9999:湖北俗話,八哥子只往旺處飛@石榴季子:好嚇人啊@stevenCW:這麼冷還有蝙蝠啊@彈弓愛好者:我家空調後面還進過一窩呢@老漂兒:哺乳動物 找暖合地方@webber:你可真勇敢@lucky99:樓主善待它,不要傷害它,放生@找伯樂pk:家裡有好事要來,有福之家
  • 蝙蝠體內為何會有這麼多病毒?
    報告中稱,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目前的全基因組基因序列系統進化分析結果顯示,蝙蝠似乎是該病毒的宿主,但中間宿主尚未查明。這就意味著蝙蝠與更廣泛分布的人類接觸的概率相當大。另外,蝙蝠群居的習性給病毒的傳播提供了完美的環境,超高密度的群居讓病毒能夠快速地傳播。 飛行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在遊戲《瘟疫公司》當中,鳥類傳播是傳染病的重要傳播手段,而蝙蝠同樣也會像候鳥一樣隨季節變化而遷徙,極大地增加了病毒傳播的範圍。
  • 病毒是這樣從動物「跳」到人身上的
    有些病毒能夠直接從動物傳染給人,比如,人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攜帶漢坦病毒的老鼠而感染漢坦病毒。 中間宿主。許多病毒由自然宿主向人類的傳播過程中需要中間宿主。譬如禽流感病毒一般可以通過家禽或者家畜等傳染給人類,SARS病毒通過果子狸傳染給人類,MERS病毒通過單峰駝傳染給人類,伊波拉病毒通過大猩猩或黑猩猩傳染給人類,尼帕病毒通過豬傳染給人類,亨德拉病毒通過馬傳染給人類,馬爾堡病毒通過非洲綠猴傳染給人類等。 病毒變異傳播。
  • 蝙蝠「襲擊澳大利亞」,跟中國的疫情有關係嗎?
    不要買賣 、食用野生動物,比什麼都強。1 .澳洲「肆虐」的是什麼蝙蝠?根據資料,它所屬的狐蝠屬(Pteropus)是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和澳洲蝙蝠狂犬病病毒的貯存宿主。天天和這些蝙蝠生活在一起,難道不會有潛在危險性嗎?
  • For Life 生活復元|假如沒有了蝙蝠,世界會更好嗎?TNC來鑑別
    在現代歷史上,人類已經導致了幾種蝙蝠的滅絕。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人類食用蝙蝠肉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還有一些地方會使用蝙蝠製作功能性和儀式性武器。Q2:結合之前的尼帕、SARS、伊波拉...到如今的新冠,蝙蝠好像被各種聲音「欽定」成了「萬毒之源」,需要被人類誅滅,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我們又該如何正視和蝙蝠,以及野生動物的關係?
  • 蝙蝠雖低賤,也有野生動物的尊嚴
    鼠年到來之際,蝙蝠這種晝伏夜出的原本非常低調的野生動物不經意間意外走紅了。原本我們只知道蝙蝠能發出超聲波,給人類發明雷達提供了科學啟示。還因為一篇英語課文,讓我們知道它不是鳥類,而是哺乳動物。除此之外,沒有什麼邪惡的印象。
  • 蝙蝠圖案在園林中的應用
    同時也了解到病毒的來源是野生動物,請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建議大家不要食用野生動物,通過國家對新型冠狀病毒開展研究,目前研究結果有多個說法,其中最多的說法認為該病毒或許來源於蝙蝠。人們近期聊到的關於蝙蝠的話題比較多,對於科研我沒有發言權,幹什麼的吆喝什麼,倒是由此想到了其實蝙蝠自古至今在園林尤其是在古典園林中應用還是頗多的。
  • 野生動物居家防疫指南
    但1月26日《科學》雜誌又有新的證據質疑,新冠病毒起源地可能另有他處,最早感染或在11月。 2003年肆虐的Sars病毒,因饕餮者食用果子狸(果子狸只是個中間宿主,最終宿主還是蝙蝠)而起,新冠病毒可能直接來自蝙蝠。事實上,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孽緣已久,更早時間的禽流感h1n1, 鼠疫等, 歷史上的每一次瘟疫都能找到野生動物的身影。
  • 包頭一小區住進一群蝙蝠,還飛進居民家裡……
    閆先生還告訴記者,不僅他家,六樓鄰居家裡近期也發生過一次類似的事,「聽六樓住戶說,當時蝙蝠飛進了他家的衣櫃裡,後來也被趕出去了。」蝙蝠前後兩次回錯了「家」,這事也越來越引起鄰居們的重視。大家逐漸注意到,原來他們在11號樓二、三單元之間的伸縮縫裡安了家。
  • 當人類站在食物鏈高端 佛說不殺生是告誡人類善待野生動物
    打開今天的媒體網站,有關於蝙蝠的文章就有幾篇。光明網發的《一隻蝙蝠的自述在朋友圈火了》,還有《蝙蝠身上的病毒是怎麼來的?到底是我們錯了還是蝙蝠錯了》《美女吃蝙蝠視頻瘋傳 當事人為自己曾經的無知道歉》《蝙蝠為什麼喜歡倒掛著睡覺,腦袋不會充血嗎?》
  • 上海的蝙蝠是菊頭蝠嗎?家中出現蝙蝠怎麼辦?速看→
    僅僅在正月初十這天裡,閔行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就出動了六次,起因是野保人員接到報案,上門驅趕居民在家庭周邊見到的越冬蝙蝠。近日,綠化市容熱線閔行平臺就接到了這麼一個電話:「哎呀,我家裡出現了蝙蝠,怎麼辦?會不會傳染病毒呀?」
  • 新冠緣起自動物的病毒偷襲?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播至人類,警惕「人畜...
    新冠肺炎疫情還在地球上持續蔓延,而關於新冠病毒的緣起,科學界普遍認為,它最早來自動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為:蝙蝠很有可能是本次疫情的源頭。病原體從動物「跨越物種界限」傳染給人類,這類疾病被稱為「人畜共患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