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一個恐怖血腥鏡頭都沒有的恐怖電影嗎?
誕生於1968年的《羅斯瑪麗的嬰兒》正是這樣一部雖然沒有恐怖鏡頭,但卻令每一個觀看過該影片的人都不寒而慄的電影。
這是一部改編自當時非常流行的一本小說的恐怖電影,也是雖然結局與原著出入相當大,卻沒有受到質疑的一部宗教恐怖片。
影片的開始就像是一般的恐怖片那樣,但少了詭異的音樂。
眾所周知,美國恐怖電影裡的綁架就和中國恐怖片裡的結伴旅遊是一樣的地位。
女主角瑪麗的丈夫是一名沒有名氣的小演員,靠著演一些沒有名氣的小角色和廣告片生活。
兩個人搬進了一棟別墅,卻在這裡經歷了一系列恐怖的故事。
起先是瑪麗在地下洗衣房裡遇見了一個帶著奇怪項鍊的女人。
她說自己是被隔壁羅曼夫婦收養的,夫婦對她很好。
她還給她聞了聞項鍊,瑪麗感覺到了一股難聞的氣味。
第二天早上,這個女人就墜樓了,緊接著羅曼夫婦走進了她的生活。
他們經常來邀請瑪麗一起吃晚餐,也經常主動給她送些甜品。
但瑪麗一直都沒有吃多少,因為她心中始終覺得那個女人的死有蹊蹺。
一天晚上,她吃了口羅曼夫婦送過來的甜品,就覺得頭暈乏力。
當天夜裡,她夢見自己被魔鬼侵犯。
而後沒多久,她就懷孕了。緊接著,她在被羅曼夫婦、丈夫、婦產科醫生的監禁下生下了一個孩子。
她們告訴她孩子已經夭折了,直到有一天,女主在自家儲蓄間後面發現了一個暗門。
她推開門,發現羅曼夫婦與自己的丈夫、婦產科醫生以及一些街坊,還有一輛嬰兒車。
到這裡,她全都明白了,自己生下的嬰兒是魔鬼之子,他們都是撒旦的信徒,那個夢也不是夢。
而她的丈夫,為了換取事業的成功,選擇將她獻祭給魔鬼。
接下來,就到了與原著不一樣的部分了。
原著裡瑪麗從樓上跳了下去,而電影中瑪麗好像聖母一般面對魔鬼之子,依舊流露出了愛意。
她的表情有些悲傷,臉上掛著淚水,但看向惡魔之子的眼神卻十分慈愛。
看到這裡,我突然地想起來一幅宗教畫作:《流淚的瑪格麗娜》,很顯然這並不是某個人創作出來的。
然而這幅畫卻能夠讓人眼前一亮,瑪格麗娜臉上掛著淚水,眼神卻仍然充滿慈愛。
這就是這幅畫最引人入勝之處,也是《羅斯瑪麗的嬰兒》結尾的高明之處。
也許,女主角瑪麗跳樓確實是在尊重原著,但這樣一個充滿宗教感結局卻更能夠展現出母愛的意義,也更能夠為電影添加一筆濃重的宗教氣息。
在宗教的外衣下,該電影最直觀地傳達出的一個主要訊息就是對女性與社會的思考。
20世紀60年代,社會對女性的包容程度遠遠不如現在這麼大。
從影片中的街坊鄰居,羅曼夫婦包括瑪麗的丈夫,其實就是當時社會形態的縮影。
女性處在一種被動的狀態下,但是這種狀態一旦長久其實根本無法反抗,大部分人選擇了向環境妥協。
不光是在上個世紀,哪怕是幾十年過去了,在如今這種現象其實也並不少見。
信息化的時代讓我們能夠接觸到多種多樣的文化,也使我們的思想更加地開放。
這種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婚、晚婚甚至不想生孩子。
這類女性不論是在網絡上還是現實生活中都飽受壓力,這些壓力的來源就是他們帶走攻擊性的言論。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明明自己可以過得很好,卻為了結婚而結婚,這樣的婚姻幸福嗎?
接下來問題更會接踵而至。
婚後兩人是否要孩子?不要的話,家裡的壓力真的頂得住嗎。
可是要了孩子,女性的翅膀便基本被折斷了。
懷孕、生產、帶孩子足以讓一個女性丟掉工作。
沒有工作以後呢?做全職的家庭主婦嗎?有多少人聽過「你又沒掙錢。你憑什麼花這麼多?」這樣的話?
我始終認為,結婚生孩子不是一個人的最終目的,如果一定要結婚,它必定是要因為這段婚姻是你想要的,而不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
電影能夠展現出的對女性的禁錮,雖然在如今社會已經不再多見了,但是我們永遠記得有這樣一段時間。
另一方面,電影也告訴我們不要迷信邪教,面對宗教信仰永遠要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