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沒有棉花,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有一方法讓人後背發涼

2020-12-27 騰訊網

據史記載,「宋元之間(棉花)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宋朝年間,棉花通過海陸兩路傳入了我國,並且「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

現今我們到了冬天要穿棉衣,蓋棉被禦寒,完全不能沒有棉,那麼宋朝之前沒有棉花,古人是如何禦寒的?有一方法讓人後背發涼。

其一,生火取暖

從遠古時期起,炭和煤就已經出現,古時沒有電,沒有燃氣,基本是用木材生火做飯炒菜,於是百姓家中就會存木炭,到了冬天就拿出來,燒炭升溫,並且古時還有賣炭翁,賣炭翁就希望天氣越冷越好,他的生意也就越好。

其二,楊絮和蘆花

雖然宋朝之前沒有棉被,但為了晚上不被凍著,古人就會在被子裡塞楊絮和蘆花之類的東西,不過這些東西並不能很好的禦寒,而古人還會在床上鋪一層厚厚的稻草。

其三,食物抗寒

在寒冷的季節,人的食慾也會提高,吃些熱食也能夠很好的禦寒,富貴人家通常少不了肉,煮些肉湯等,平常百姓人家雖然吃的沒富貴人家好,但也能煮些蘿蔔等,此外還能溫上幾杯酒禦寒。

其四,火牆

火牆在我國的歷史悠久,西安閻家村漢代建築遺址的爐灶的結構就非常像火牆,能夠利用灶爐產生的熱量來升高室內溫度,所以冬季時候,古人待在家裡還是非常溫暖的。

漢代皇宮中還出現了溫室殿,有各種防寒措施,如「椒房殿」,用花椒和泥塗牆能夠防寒。

其五,動物絨被

雖然宋朝前還沒有出現棉花,可達官顯貴人家在過冬前就會準備好禦寒的衣物,叫人縫製好鴨絨被、羊毛被、兔毛被等,不僅禦寒做得非常舒服,另外還有動物皮毛,現今保護動物,人人有責,因此動物皮毛也就少出現了。

其六,暖手爐

現今有充電款的暖寶寶,古代也有暖手爐,裡面使用的是炭,外表精緻,唐朝詩人白居易寫過詩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暖手爐則是小火爐的縮小版。

其七,人

達官富人家有專門負責暖床的人。宋朝有了棉花後,也沒有很快普及,一直到明初,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將棉花普及,於是古人冬季又多了一種禦寒的方法。

相關焦點

  • 棉花明朝才傳入我國,古人之前用啥禦寒?一名貴衣物讓現代人眼紅
    恰好在這「三九天」之前,總有一個盛大的節日等著人們——雙十一,在那一天相信大家肯定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試想一下,嚴冬時分,裹一床厚厚的棉被,把自己的腦袋埋在軟軟的棉花枕頭裡面,靜靜地看窗外風雪交加,是何等愜意的事情。 到第二天早上,棉花的魔力更勝昨晚,如此柔軟溫暖的被窩散發出來的引力絕對大過一切,於是恨不得有個持續一天的早上。說到這裡,相信不少讀者還不清楚,其實棉花並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農作物,它是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且直到宋朝才開始傳入。
  • 沒有暖氣的古代,人們如何禦寒?原來從頭到腳都有保暖措施
    現在我們過冬,可以躲進有暖氣、暖風的屋子裡,或是裹上厚厚的衣服。那麼在古代,在沒有這些現代化禦寒方式的時候,古人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在我國古代,人們為了禦寒,也是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神器,從頭到腳都可以防護好。腦袋保暖:風帽、抹額、暖耳從五代至宋朝,到了冬天,男子會戴上風帽。
  • 沒有棉花,中國古代人蓋什麼被子?
    沒有棉花,中國古代人蓋什麼被子?關於這個問題,沒有準確的資料記載,小科個人覺得,估計是從有東西可蓋時開始的吧。呵呵~~~這裡暫且不深究。古人蓋的被子是用什麼做的?在棉花沒有進入中國之前,做被子的布是用葛(南方)、麻(北方)一類植物纖維來紡織的。而更早時候,被子是用獸皮來製作的,「被」字右邊是「皮」或與此有關聯。
  • 棉花傳入之前,冬天穿什麼?
    首先確定一點,棉花的原產地在阿拉伯和印度,對中國來說是完完全全的外來品種。我國本土的棉花種植,雖然開始的很早,漢代時海南島就有種植,但一直沒能得到推廣。直到明代,朱元璋下令每十畝地必須種半畝棉花,從法律角度強制推廣,棉花才在得以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種植。也就是說,在明朝之前,想穿棉襖基本是不可能的。
  • 宋朝時期才出現的鐵鍋,在此之前的兩千年,古人是如何做飯的呢?
    古代的冶鐵技術並不發達,宋朝才誕生了鐵鍋,那麼在此之前古代人吃的炒菜是用什麼器皿做的呢?從遠古時期的人類第一次吃熟食之前,人類一直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沒有器具,沒有調味品,當他們學會用火烤食生食時,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人類文明的一大步,進入舊石器時代,通過打磨石器作為用具,進入新石器時代後,人類發明了陶製飲食器,用此來製作和盛飯食物。
  • 倚天屠龍記中有四個鬼一樣的女人,每個都讓人後背發涼
    倚天屠龍記中人物眾多,性格,形象各異,讓人印象深刻。我們很容易記住優柔寡斷的張無忌,陰險惡毒的成昆,風流傲嬌的楊逍等等。不過在這其中,有這麼幾個女性角色,雖然表面上看沒什麼異常,但仔細體會一下,會發現這幾個女子身上都有鬼魅一樣的色彩,讓人不寒而慄。
  • 明末進入小冰河期,人口銳減,古人如何度過寒冷期?
    為此,機智聰慧的古人想出了多種禦寒取暖的方法。 古人如何度過寒冷期? 1. 禦寒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上層階級,自然在各個方面的待遇都要優於底層貧苦大眾。這其中一個表現方面即穿著。穿著不僅是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徵,更是禦寒保暖的主要措施之一。
  • 中國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那日本是啥?其實很短,你別不信
    既然「日本」一詞的來源在日本史籍中無法得到印證,那我們就在中國的史書中找找看。《舊唐書》記載道: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云: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按照書中所說,「日本」這個名字似乎是日本人自己決定的。
  • 古人生活揭秘,沒有手機,古人如何度過漫漫長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像小宮一樣好奇過,古代技術落後,古人沒有手機,電視和其他電子設備,是如何度過漫漫長夜的呢?接下來,就讓小宮就和大家來一探究竟吧。首先,小宮先把分為兩種情來跟大家討論,一種是達官貴人,另一種是窮人。古代農民生活得很有規律,日出時工作,日落時休息。畢竟,農民有重稅。農民們經常在凌晨三點就起床開始忙碌的一天。從早忙到晚,回到家吃完晚飯就睡覺。
  • 影史最恐怖電影,沒有鬼、沒有血腥,卻讓人脊背發涼
    有的人會認為林正英主演的殭屍電影很恐怖,而有的人卻認為很搞笑;有的人看了溫子仁執導的恐怖電影後都不敢關燈睡覺,而有的人卻沒有什麼感覺。 恐怖電影中總會出現「鬼」,因為對於「鬼」沒有人了解,它是一個未知的事物,所以會讓人產生恐懼。不過隨著類似電影的增加,一些觀眾會自我化解這種恐懼感,認為「鬼」是不存在的,所以就沒什麼可怕的。 而對於那些真實存在,而又隱藏很深的東西,往往還會讓人後背發涼。
  • 【冬至】南方人如何不靠抖過冬?請收下這份「祖傳禦寒秘籍」→
    【冬至】南方人如何不靠抖過冬?室內露腰,全靠花椒儘管在古代既沒有全民想嫁的制暖空調也沒有南羨北爽的無敵暖氣但在生存技能方面>人均魯濱遜的古人從不會讓我們失望
  • 武漢30多「殭屍」乘車讓人後背發涼
    武漢30多「殭屍」乘車讓人後背發涼 2018-08-17 18:03 來源: 愛車E族 正當你乘坐地鐵時,眼前卻突然出現一張血肉模糊的「喪屍」臉,這樣驚悚的畫面不是電影情節,而是真實發生在武漢地鐵2號線。
  • 古人有沒有像現代人一樣留短髮,剪平頭的?
    熟知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古人都是留長髮的,即使是各類古裝劇中,也很難看到有哪個朝代的人會剪一個像我們現代人一樣的平頭短髮,正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麼古人中真的就沒有平頭哥嗎?古人其實是有像現代人一樣留短髮剪平頭情況的。
  • 進入冬天,寶寶身體兩個部分發涼說明該加衣服了,父母別不放心上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腳涼只是認為鞋子不保暖,其實,不僅僅是鞋子的問題,還需要增加衣服。家長在為孩子選擇鞋子時,買保暖性好且透氣的鞋子。孩子喜歡運動,如果鞋子透氣性不好,反而容易捂汗,造成腳涼。2)孩子的後背涼,需要厚衣服來守護到了冬季,很多家長不清楚給孩子穿衣服夠不夠保暖,家長可以摸摸孩子的後背,如果後背發涼,那麼代表還需要增加衣服,而如果孩子的後背已經汗津津,那麼代表孩子穿的衣服太多了。後背出汗後,如果不及時更換衣物,很容易造成孩子受涼而感冒。因此,家長也無需給孩子穿太多的衣服,一定要適可而止。注意天氣變化,根據天氣情況適當地增減衣服。
  • 小三是如何成功上位的?這部劇的真相讓人後背發涼,需要提高警惕
    看到真相,後背都涼了。劇情梗概女主張一(宋佳飾演),是被出軌妻子,產後恢復工作,成為建築公司優秀的合伙人,業務能力超強。一直被丈夫寵愛,以為自己家庭幸福。出人意外的是,小三離開了幼兒園,卻傍上了丈夫張鑫,一同去泰國&34;。這個小三怎麼會如此厲害呢?面對張一這種,優秀、多金、貌美的妻子,這位綠茶小三,是如何上位的呢?小三上位全解析1.
  • 古時候沒有電,那他們一到晚上就睡覺嗎?不,古人也有夜生活
    那麼在古代,沒有電,更沒有電燈可以照明,那麼古人一到晚上是不是就只能睡覺了呢?畢竟他們有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其實不然,古人也是有著夜生活的。古人的夜生活和我們現如今的概念有所不同,他們不同於現代要活動到夜裡11點甚至是凌晨,他們的夜生活是從天黑以後到9點的。
  • 科學家發現真實世界存在的BUG,後背發涼
    有一種叫作「鈷60」的放射性元素,在衰變的過程中會釋放出電子然後變成其他的原子。有科學家研究時發現,如果讓兩組不同的鈷60往不同的方向旋轉,竟然會釋放出不一樣的電子。這讓科學家非常吃驚,這種感覺就好像你往左轉圈的時候是你,往右轉圈的時候變成了奧特曼一樣。要知道,平時我們照鏡子的時候,你笑鏡子也笑,你哭鏡子也哭。
  • 異形12種進化形態,看完我後背發涼
    法鯊(麥可·法斯賓德)演的生化人簡直讓人後背發涼、細思極恐。 影片也更像是從生化人的視角重新審視人類。 當然,電影中最大的主角,除了「兩個法鯊」(舊版有自主意識的生化人和新型忠實於人類的生化人)在分裂矛盾的同時,完成自身情感與思維邏輯的一次未來人類進化。
  • 張子楓黑化時的眼神太嚇人了,讓人後背直發涼!
    《小別離》的熱播讓我記住了一個名字——張子楓,一個有個性善良有時候有很氣人的中學生形象,滿臉的膠原蛋白,高高紮起來的馬尾辮,全身上下透漏著一股青春陽光的形象。這樣一個陽光的小女孩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她不是貌美如花,不是學習第一,但是她有血有肉,就像我們身邊的中學生一樣,小小年紀演技也是非常不錯的。
  • 沒有暖氣,宋朝人是如何過冬的?| 觀古今
    懷想千年以前,世界頂級「繁華」都市——汴京,宋朝人是如何度過寒冷冬日的?又有哪些冬日趣聞一直流傳至今日開封呢?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不行就兩頓!一千多年前宋朝的開封人,寒冬天氣也會約三兩好友涮一頓火鍋,場景與現在別無二致。開封的市集產業發達,雞肉、馬肉、魚肉應用盡有,只要想吃,都可以方便快捷的買到。南宋美食家林洪寫了本名叫《山家清供》的書,書中記載:林洪在山中遇大雪,捉到一隻野兔,在桌上放個生炭的小火爐,架上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涮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