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5 1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棉被是我們日常最常用的禦寒寢具。人們用棉布做成被罩然後填充棉花,能起到很好的保溫效果。即使是最新的鴨絨被、鵝絨被、蠶絲被,它們裡面的填充物雖然不同,但保溫原理與棉被沒什麼兩樣。
在中國古代,人們蓋的被子並不叫「被子」,先秦時人們稱被子為「衾」「裯」「寢衣」等。
《廣韻》對「被」的解釋
古人從何時開始蓋被子的?關於這個問題,沒有準確的資料記載,小科個人覺得,估計是從有東西可蓋時開始的吧。呵呵~~~這裡暫且不深究。
古人蓋的被子是用什麼做的?在棉花沒有進入中國之前,做被子的布是用葛(南方)、麻(北方)一類植物纖維來紡織的。而更早時候,被子是用獸皮來製作的,「被」字右邊是「皮」或與此有關聯。
張騫通過「絲綢之路」引進棉花之後,人們就開始用棉花做被子了。古時一般人是用不起棉被的,只有有錢人才用得起。
古人蓋的被子有多大?古人被子的大小與使用者的身高有關,像做衣服一樣「量體制被」。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鄉黨》裡有這麼一說:「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意思是休息時要有小被,長度是一個半身高。
古代被子裡填充何物?冬天禦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即所謂「被胎」。在沒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絲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蘆花、楊柳絮、茅草等都可以做絮,明高濂《遵生八箋·起居安居箋》稱:「深秋採蘆花,裝入布被中。」此外,古人還用雞、鴨、鵝、羊等禽獸的羽、毛來做填充物。原來「鴨絨被」「羊絨被」並不是現代人發明的。
絮質量很差,「敗絮其中」一詞就是這麼來的。布衾蓋在身上沒有絲衾舒服、溫暖,特別是蓋得年頭一多,保暖效果會更差。唐詩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說:「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