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明朝才傳入我國,古人之前用啥禦寒?一名貴衣物讓現代人眼紅

2020-12-24 騰訊網

時值七月,馬上就要進入讓人叫苦不迭的「三伏天」,這段日子可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悶熱的時期。不過說到這「三伏天」,不得不提到與之對應的「三九天」,它就在每年年底靜靜等著我們,這可是一年中最為寒冷的一段日子。

如今的人們可不僅僅追求衣能蔽體、禦寒保暖了,為了讓自己在數九寒冬也能暖暖和和的同時帶有一絲絲縈繞身邊的時髦氣息,大家每年入冬前沒少給自己添置過冬的裝備,什麼羽絨服、暖手寶、暖腳貼等等。恰好在這「三九天」之前,總有一個盛大的節日等著人們——雙十一,在那一天相信大家肯定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不過看問題看本質,在所有保暖設備的更新換代中,咱們不得不講一講棉花的重要性。一說到棉花,大多數人第一印象肯定是溫暖、舒適。試想一下,嚴冬時分,裹一床厚厚的棉被,把自己的腦袋埋在軟軟的棉花枕頭裡面,靜靜地看窗外風雪交加,是何等愜意的事情。

到第二天早上,棉花的魔力更勝昨晚,如此柔軟溫暖的被窩散發出來的引力絕對大過一切,於是恨不得有個持續一天的早上。說到這裡,相信不少讀者還不清楚,其實棉花並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農作物,它是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且直到宋朝才開始傳入。

此外,棉花剛剛在我國出現時,身份可不是禦寒的作物,而是可供觀賞的植物,與現在還是有較大反差的。

說到棉花的應用,這裡面有一個朝代不可忽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是將棉花引入我國的第一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慧眼識棉,發現了這株觀賞植物中的巨大經濟價值,才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大種棉花。自此開始,棉花製品才漸漸地進入的普羅大眾的視野當中。各位讀者這時候可能要問了,在宋朝之前,還沒有棉花,古人又是如何禦寒的呢?

說到我國古代的禦寒裝備,絲綢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絲綢是我國的國粹,自西漢起我國甚至被稱為「絲國」。而我國養蠶更是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據傳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從那時起絲綢在我國出現。

雖然蠶絲歷史悠久,且養蠶抽絲技術發展了這麼多年,但這依舊改變不了蠶生長周期慢、蠶絲出貨率低的事實。因此在古代,也只有貴族或者有錢人才能享受到可以禦寒的絲綢衣物。

那普通人該如何禦寒呢?此時,一種叫做麻布的織物出現在了人們眼前。麻布,麻布,肯定是由麻織布。麻通常指的是黃麻、薴麻、亞麻等等,而麻布則是用他們的植物纖維製作而成,因此麻布的獲取途徑比絲綢簡單得多,來源也廣泛得多。

不過由於古代製衣工藝的限制,加上與蠶絲這種動物纖維相比,麻的植物纖維更加的生硬,因此麻布衣物穿在身上的舒適感和保暖效果遠遠不如絲綢織物。

除了麻衣和絲綢,在古代還有用裘皮禦寒的。裘皮,即鞣製而成的動物毛皮,常用的原材料有狐皮、貂皮、羊皮等,與現在所說的皮草是一個意思。

這種用名貴獸皮製作的禦寒衣物即便在如今也是價格不菲,在古代價值更是非常之高,不然也不會有 「五花馬,千金裘」的說法,更不是古代普通老百姓所能夠享受到的。不過呢,老百姓雖然用不起狐皮、貂皮製作而成的「千金裘」,還是可以穿戴到狗皮和羊皮製作而成的裘衣。而狗皮和羊皮在現代確實價值不菲,古人普通百姓這件「名貴」的裘衣,足以讓現代人眼紅。

最後一種禦寒衣物說出來,相信大家都會目瞪口呆,這便是沙土。當連麻衣都穿不起的時候,沙土便有了用武之地。先在普通衣物上縫幾個口袋,將沙土加熱後裝入其中,溫熱的沙土就可以在凜冽冬風中提供溫暖了。

不過,上述禦寒的方法最後大都被棉花取代了。直到如今,我們禦寒的方法變得五花八門,衣物不說融雪於三尺之外,但也足以讓人無一絲冷意,更是充斥著潮流的氣息。這不得不讓人感慨,生活在這樣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是如此的幸福。

相關焦點

  • 宋朝之前沒有棉花,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有一方法讓人後背發涼
    據史記載,「宋元之間(棉花)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宋朝年間,棉花通過海陸兩路傳入了我國,並且「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
  • 棉花傳入之前,冬天穿什麼?
    首先確定一點,棉花的原產地在阿拉伯和印度,對中國來說是完完全全的外來品種。我國本土的棉花種植,雖然開始的很早,漢代時海南島就有種植,但一直沒能得到推廣。直到明代,朱元璋下令每十畝地必須種半畝棉花,從法律角度強制推廣,棉花才在得以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種植。也就是說,在明朝之前,想穿棉襖基本是不可能的。
  • 菸草沒傳入前,中國古人抽的倒是「健康煙」!
    包括抽普通純菸草香菸(含雪茄,雪茄是用經過風乾、發酵、老化後的原塊菸葉卷制出來的純天然菸草製品),菸草和其它植物混合煙、非菸草也就是其它植物煙(含鴉片及部分煙氣毒品)如茶煙,還有電子菸。菸草是茄科菸草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被腺毛,根粗壯,基部稍木質化。葉矩圓狀披針形或卵形。花序頂生,圓錐狀,多花。種子圓形或矩圓形,褐色。
  • 古人有沒有像現代人一樣留短髮,剪平頭的?
    熟知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古人都是留長髮的,即使是各類古裝劇中,也很難看到有哪個朝代的人會剪一個像我們現代人一樣的平頭短髮,正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麼古人中真的就沒有平頭哥嗎?古人其實是有像現代人一樣留短髮剪平頭情況的。
  • 沒有棉花,中國古代人蓋什麼被子?
    人們用棉布做成被罩然後填充棉花,能起到很好的保溫效果。即使是最新的鴨絨被、鵝絨被、蠶絲被,它們裡面的填充物雖然不同,但保溫原理與棉被沒什麼兩樣。古人蓋的被子是用什麼做的?在棉花沒有進入中國之前,做被子的布是用葛(南方)、麻(北方)一類植物纖維來紡織的。而更早時候,被子是用獸皮來製作的,「被」字右邊是「皮」或與此有關聯。張騫通過「絲綢之路」引進棉花之後,人們就開始用棉花做被子了。古時一般人是用不起棉被的,只有有錢人才用得起。
  • 明末進入小冰河期,人口銳減,古人如何度過寒冷期?
    饑荒成為戰爭的導火線,明朝統治範圍內多地發生農民起義,國家戰亂,階級矛盾加劇;受氣溫的影響草場退化嚴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不得不頻繁南下入侵明朝,民族之間鬥爭激烈;而統治階層內部這一時期的吏治失敗,更加重了社會動蕩。這些都是摧垮明朝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 通過古人是如何養金魚的,來反觀現代人的「作」
    觀賞魚的飼養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有記載的最早是三國兩晉時期,當然僅限於貴族階層,養金魚進入平常百姓家則是到明朝實現的。生命活力帶來的影響是金魚的顏色更加鮮豔,抗病能力強帶來的是古人沒聽說過有給魚吃藥的。最關鍵的是水,養觀賞魚的朋友都知道換水前會先把水曬一曬,為的是除去水中的氯,而氯是現代城市自來水的特有"身份標籤",古人用的井水、河水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但自來水確實去除了天然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質,不用擔心,古人瓦盆中的綠苔會幫忙清理這些。
  • 明朝出土怪異青銅器,揭開用途專家震驚了:原來古人這麼超前
    然而在1979年3月出土的文物裡,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件形狀極其怪異的青銅器,經過一番研究,才發現這居然是古人使用的蒸鍋,原來蒸煮這個方法,並不是我們現代人首創的,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了,不禁讓人覺得古人真的是太厲害了。
  • 到現在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是什麼 古人為何要用鶴骨制笛
    在我國古代皇宮貴族的娛樂生活是非常豐富的 ,經常會有各種名貴精緻的樂器來演奏音樂舉行宴會。現代樂器也由古老的樂器演變的。支付寶螞蟻莊園1月11日問題:到現在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是。  到現在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是  骨笛  骨笛是一種什麼樂器  笛是笛子的一種,也是最早的樂器,又稱為鷹笛或者鷹骨笛,藏語稱當惹。用鷲鷹翅骨製成,流行於西藏、青海、雲南、四川、甘肅省等的藏族牧區。常用於獨奏,但聲音比較刺耳。但是在前面加一個「白」字,也許大家會感到很奇怪。其實,他們兩者確實有很大不同。
  • 土豆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土豆什麼朝代傳入中國[多圖]
    大家想要了解的就是土豆傳入中國的時間,今天的問題是宋朝人吃火鍋的時候能吃到什麼蔬菜,具體的下面小編會給大家帶來正確的答案解析,不懂的玩家直接參考攻略吧。土豆什麼時候傳入中國問題:宋朝人吃火鍋時,可以吃到以下哪種蔬菜?
  • 閻王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才有的說法,在此之前,地府主宰到底是誰?
    而古人認為,人死之後,閻王會派黑白無常來索魂,帶其魂魄到地府,審其生平善惡。善者入輪迴,再世為人;惡者墮入十八層地獄,受盡刑罰,來世淪為畜生道。中國古人是非常相信鬼神的,也是非常怕鬼神的,最怕的就是閻王。閻王並不是中國本土的地府主宰,他的原型為印度神話中的「閻摩羅王」。
  • 看完古人過冬保暖的高端操作,手裡的暖寶寶突然就不香了……
    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一起來一探究竟吧!看看古人過冬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冷知識吧~說到保暖,我們第一反應當然是物理禦寒啦!說的沒錯,就是讓你多穿衣服啦!我們看多了古裝劇,可能會覺得他們的衣服看著也不暖和的樣子呀,其實不然。
  • 2000年前的古人每天都吃啥?秦始皇:先來個「燔」,再來個「炰」
    但是在1487年之前幾乎所有的人的生活都只能用匱乏和單調來形容。迪亞士於1487年從裡斯本出發,一直沿著非洲的西海岸於1488年3月12日抵達非洲的最南端。1492到1502年間,西班牙的國王也耗費重金資助哥倫布環球航行。值得一提的是,哥倫布此次雖然沒能按照計劃到達印度,但是他卻意外地發現了美洲大陸。1519至1521年間,麥哲倫首次完成了環球航行。
  • 古人和現代人的高矮對比,為啥古人的實際身高和記載的不一樣呢?
    他們是古人中的「巨人」呢?還是古代人普遍都是高個子呢?據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靈樞·骨度篇》中記載:「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我國最早的一本字典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說:「人長八尺,故曰丈夫。」由此看出古人是以七尺五寸或八尺為一般人的高度。這豈不是古人要比現代人高半截子嗎?
  • 從明朝服飾看明朝社會,淺談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飾如何演變?
    在古代,人們用服飾來遮羞禦寒,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服飾的款式和種類也變得越來越多。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藝術。《詩經.碩人》:「碩人其頎,衣錦褧衣。」早在西周時期,古人們就已經非常重視服飾的修飾搭配,一句「碩人其頎,衣錦褧衣」,形象地表達了服飾的功能。
  • 明朝軍隊本來是金屬鎧甲,之後卻被棉甲替換,原因是什麼?
    所以我覺得明朝用棉甲還是很對的,再說北方冷,多穿點好。當時明朝的步兵很質樸,能吃苦,冬天打仗也不戴手套,基本就是亂鬨鬨一擁而上的大規模械鬥。對這樣的部隊,這樣的打法,穿棉甲應該還是蠻有用的。  棉甲內部是有鎖子甲的,棉甲內部有夾層,裡面有鐵片,外面還有密密麻麻的鐵扣子,名家裡面還有一層很薄的鎖子甲,做工很精細,或者是用金屬絲縫出來的坎肩,能起到一定的防禦力。棉甲裡面有夾層,有密密麻麻的小鐵片,或者是在之中逢入了大量金屬絲,韌性極強,剪刀都不一定能剪爛。
  • 2000年前的秦朝古人,平常都吃些啥「卵東西」?
    比如,漢朝的貴妃寢宮中擺著一碟聖女果,唐朝的大媽在長安街市叫賣著烤玉米,宋朝的好漢們在荒郊野外的黑店裡要一盤拍黃瓜……這全然不顧這些蔬菜水果,此時還呆在歐洲美洲波斯等一應故土,尚未被有識之士傳入我泱泱大中華。國人「能吃、敢吃、會吃」,但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人們的餐桌其實很單調。
  • 佛教傳入後才有閻王的說法,那在中國文化裡,地府的主宰又是誰?
    」另外成書於東漢中晚期的《太平經》中陰府召人靈魂、考人魂魄的說辭,而現如今我們所熟知的閻王,其實是佛教傳入我國後才出現的說法,閻王的原型為印度神話中的「閻摩羅王」。佛教傳入我國後,道教將閻王收編為十殿閻王之一,為陰曹地府中第五殿殿主,其形象特點融入了民間傳說以及歷史人物,如我國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人們相信,一個人生前作惡多端,死後會遭到閻王的審判,在十八層地獄中受罰。不過在我國文化中,「地獄」的概念在佛教傳入之前就已經出現,那麼執掌地獄的主宰又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