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影裡說流年/關注我每天陪您聊一部電影
電影作為一個視聽語言結合的產物,自1927年《爵士歌王》誕生後影視聲音便是參與電影敘事必不可少的電影元素,張藝謀導演的這部《英雄》更是獨具特色,在這部刀光劍影的俠客世界裡,將暴力和寫意融合在了一起,加上聲音上的設計,共同將中國傳統美學中所謂的意境表達了出來,尤其在聲音方面,擺脫傳統的寫實主義的音效方式,而改為寫意的表達,將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傳統哲學表達也融匯在了電影的音效製作方面,獨有特點的去烘託電影氛圍,與電影畫面一起營造出這部電影的意境。
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音響意境
音響造型是影視聲音造型中最具感染力的。影視作品中的音響造型通常是具有特定屬性的聲音。在影視創作過程中音響造型能夠將人物的想像更加鮮明地刻畫出來。
在這部電影裡,導演張藝謀在音響效果的設計上有著獨特的藝術構思,他幾乎消去了電影中的絕大部分的環境音,使得在電影中人物打鬥的過程中,兵刃相接,輕功騰起,利劍出鞘,樹葉顫抖,雨水滴落,等音響效果被刻意放大,聽起來格外清晰,他們共同為整個電影畫麵塑造出了一種意境,並服務於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例如在電影中,無名和長空決戰的那個片段裡,在無名和長空對立時,電影仿佛失去了所有的聲音,那一刻世界都寂靜了,在這樣的環境了,無名讓老先生再撫琴一曲,琴音悠揚飄出,伴隨著雨點滴落時的音響,無名長空在意念中展開了決鬥,而此時電影畫面變成了黑白色的,畫面中傳出來三種聲音,一個是老先生的琴音,一個是兵器接觸碰撞的聲音,還有是京劇腔打鬥吶喊的聲音,三種聲音融合,卻各有不同,京腔吶喊的聲音好像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琴音很輕散落在空間各處,唯獨劍與槍碰撞的聲音鏗鏘有力,還伴隨著陣陣回音,不絕於耳。
這三種聲音構建出了一個立體而又不真實的空間。因為人兒會有指向的選擇聽到自己想聽到的內容,所以在用意念全神貫注打鬥的過程中的長空和無名,聽到的最大的聲音也便是和手中兵刃有關的聲音。導演通過這樣的音響效果將無名和長空的意念心理空間外化在觀眾的面前,將觀眾也帶入到了那個意境當中去,無疑是很有感染力的一個做法。
其次,在無名和長空回到現實世界的那個決戰,電影通過了一個慢鏡頭的形式展現出來,但這裡的慢,是為了表現無名劍法之快,只能通過放慢鏡頭才能將其看清,在音響效果上,無名衝殺時,雙腳向後發力,濺起水花的聲音,臉撞擊在雨點上發出的聲音,以及拔劍出鞘,和雨點落在劍身上的這些音響效果,都被刻意放大。而這些音響也在間接證明著無名出劍之快,力道之大。而這樣的音響設計,也展示出了中國傳統哲學裡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哲學概念。
二.珠落玉盤高山流水的音樂效果
電影音樂具有極強的主觀表現性,和概括性是一種極富情緒表現力的藝術形式,在影視創作中音樂可以進一步突出電影的主題,塑造人物個性,烘託環境氛圍,增加整個畫面的情緒感染力,在電影《英雄》中一共出現了17首音樂,其中由譚盾先生作曲的主題曲《天下》是一首極具東方色彩下小提琴曲,曲調婉轉悽涼,仿佛在向人們述說著兩千年前的那場江湖恩怨。這首音樂在電影講述殘劍飛雪的故事間多次出現,第一次出現便是在無名前往趙國的路上,在這首音樂的渲染下,黃沙飛舞的蒼涼,劍如雨下的悲壯,畫面已然浮現在腦海之中。
第二次出現則是在殘劍攻入秦王宮的與秦王對峙時,這首音樂再次出現,本以敗下來的秦王,殘劍卻放棄了殺他的機會,此時殘劍思考著是天下的未來,連年徵戰是何其的悲涼,音樂將殘劍心理的悲涼之情展現出來,也暗示出他放棄刺秦王的原因,此時音樂不僅表現出畫面中秦王宮的悲涼,更表現出殘劍心中天下的悲涼。最終為了愛情刺秦的殘劍,為了天下放棄了刺殺秦王。而這首音樂最後一次出現是在電影的結尾處,無名沒有刺殺秦王,走出店外,音樂再次響起,而面對秦國軍的圍困,無名淡然處之,似乎已經找到了生命的歸宿,此時他領悟到了殘劍的心境,也感受到了天下徵戰,殺戮的悲涼。
此外在電影中另外一首音樂也多次出現,同樣是譚盾先生作曲的《悲情沙漠》,在電影的一開始蒼茫沙漠殘陽如血,王朝士兵策馬而過,刺客無名背影迎風獨立,宮內的王與宮外的刺客對視,相逢,在看似和諧的曲調中相互下一盤名為天下的棋。《悲情沙漠》這首音樂裡一條悲情的旋律外包裹著密集的鼓點和豪邁的氣勢,在電影開端這裡,秦王以為刺客以除,大快人心,而趙國的刺客無名,則背負使命,視死如歸。在這樣不同的心境下,一首《悲情沙漠》將其聯繫起來,開啟了一場語言的博弈,而看似一邊群臣簇擁,一邊士兵相送,但在音樂的襯託下又凸顯出了其內心的孤寂和滄桑。
這首音樂同時出現在了電影的結尾處,殘劍飛雪在沙漠中決鬥,本化名高山流水的他們卻也產生了矛盾,這首音樂也將當時的氣氛或脫了出來,殘劍為了天下放棄刺秦而不被理解孤寂心境,飛雪為情所困的而殘劍也不幫他的悲情油然而生。
《悲情沙漠》和《天下》在該電影中相輔相成,交響出現,主調同為弦樂的,天下戰亂的悲涼,英雄不被理解的孤寂被兩首音樂表現出來,呈現高山流水之勢,相輔相成,共同抒發電影主題。
二.不怒自威步步緊逼的語言魅力
人聲是演員自身帶來的一種電影聲音,不同音色,和嗓音對人物性格塑造,情節表達上,至關重要。在電影《英雄》裡人聲的應用也是很有特點,首先在劇情設計上,由於《英雄》所講述故事的形式,是由秦王與無名面對而坐,通過口述的方式向對方講述長空 ,殘劍,飛雪的故事,在語言表達上就極為講究,是整部電影的點睛之筆,所選兩位演員也是出了名的老戲骨,有著深厚的臺詞功底。
首先在無名初進秦王宮時,獻禮時,各大臣講話整齊,聲勢浩大就足以顯示出秦王的威嚴和霸氣,在進入大殿之後,秦王說的第一句話是:「十年來,從未有人上殿進寡人百步者,你可知為何」聲音渾厚,聲音自然淡定,響亮的在整個空曠的大殿裡迴蕩,此時鏡頭給出的卻是無名的主觀視角,被秦王的聲音環繞,也可以顯示出秦王不怒自威的人物形象。反觀無名回答時,聲音幾乎是向上喊出來的,氣勢上遠不如秦王,卻略帶幾分的隱忍。
在隨後無名講完故事了,君臣之間的一問一答中,秦王說話及其簡單,在聲音上卻步步緊逼,一問無名只做一答,一答之後緊接著又是一問,節奏很快,但對答入流,一攻一守兩人都應對自如,在簡單的對話中,仿佛展開了一場博弈。開始一直是秦王發問步步緊逼,但當無名指出秦王把殘劍看簡單了,秦王的語氣中終於帶上了一絲疑惑,略有反思,而此時無名也開始理解了殘劍的想法,放棄了刺殺秦王,最後拿著劍柄刺向秦王,也仿佛在說,他並不是輸給了秦王,而是為了天下,這場語言上的博弈也到此結束了。
整部電影陳道明老師都是在座位上坐著,沒有太過複雜的動作,卻很好地將秦王那種神態自若,不怒自威的人物形象很好的演繹了出來,這就十分考驗其對於臺詞語言語氣的把握,僅僅通過聲音去表達人物。
三.小結
黑澤明曾經說過:「給影片加入聲音時是我最興奮的時候……在這一時候我不禁顫抖」這足以證明電影聲音對於電影和電影創作者的重要性,也揭示了電影聲音給創作者和觀眾帶來的豐富體驗,而好的電影,例如《英雄》無論在音效還是在臺詞設計上都會給人深刻的記憶,令人回味無窮,從層面上講,人聲,音樂,音響,這三個元素在電影裡各司其職,所發揮的作用也不近相同,但在整體上,這三個元素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一整個聽覺體系,與視覺結合給觀眾構造了一個極大是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