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移情說和異質同構理論:究竟如何理解美學中的意境?

2020-12-23 松風閣書法日講

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中曾經提出了人生三境界的理論,也就是:

第一境界——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得——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想必大家對這三重境界都耳熟能詳了,那麼究竟什麼是境界呢?我們如何看待境界這個問題?

王國維在這裡提出的三個人生境界的理論,既可以看作是有關人生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事的準則,也可以看作是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於作品整體格調和風格意境的把握。

實際上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在中國大量的文論和畫論中,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們,對這個問題有著充分的論述。回顧有關意境這個美學概念的來龍去脈,有助於幫助我們理解藝術作品,更加充分的認識藝術與人生之間的聯繫。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少文藝理論家在他們的文藝創作與批評當中就提出來了「意境」這一美學概念,只不過當時這一概念用的詞彙是境界和意象。

到了唐朝時期,由於律詩的發展和文藝的繁榮,藝術家們對於文藝理論有著更為深入的探討和總結。在這一時期,釋皎然和王昌齡提出來了「緣境」理論和「取境」理論。此後,司空圖和劉禹錫又進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思與境偕」等創作見解。

明清時期,藝術家們圍繞著意與境的關係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這方面,明代時期的文藝理論家朱承爵提出了「意境融徹」的理論。清代的文藝理論家葉燮則提出了意境並重,不可偏廢,主張書寫胸臆與發揮景物有機的結合。

近代文學家林紓和美學家王國維則強調了意的重要性,林紓先生認為,只要我們把意給建立起來,那麼境界也隨之能夠產生。

而王國維則認為,不管我們在從事什麼樣的藝術創作,只要我們把自己的藝術語言與所創立的意象相結合,從而達到一種內在的美的狀態,那麼就能夠產生一種以意勝的有我之境和以境勝的無我之境。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王國維先生在他的許多論著中對於意境進行了非常深入的闡述,這使得意境成為了中國美學史上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理論,此後便成為美學中非常重要的研究範疇。我們考察異性這一理論,首先也應該從王國維先生的理論入手,進行深入的研究。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意境這一詞呢?王國維的著作《元雜劇之文章》中,他曾經說:

然元劇最佳之處,不在其思想結構,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敘事則如其口出是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意境做出了非常深入的闡述,在這裡意境總結為境界: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在王國維看來,意和境最佳的狀態就是情與景之間的交融。明代的王夫之曾經對這個問題做出了詳細的闡述,他說:

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何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

王夫之的這段話意思就是說,在人們的情感與景物的描寫中,好像是把情感和景物完全分開的,實際上,情感和景物這兩種不同的範疇,在藝術創作中是不可以分離的,對於詩歌的創作來說,有沒有神韻就要看情與景之間是不是能夠配合的融洽,那些寫詩歌、從事藝術創作中的人,他們要想把自己的藝術作品做到最好,就要做到在情感中帶有一定的景物描寫,在景物當中滲透入他們的情感思想。

因此,在藝術作品中,藝術家們如果要想創作出有意境的藝術作品,首先應該把自己的情感深深的融入到自己所描寫的對象之中,讓出自於主體的主觀情感變為一種客觀化的存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移情無物,託物抒情,只有這樣才能夠創作出「寫山則情滿於山,畫水則意溢於水」的境地,達到情景之間交融,感人至深的境界。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意境有著以下的這些特徵:

首先,意境不僅不僅是情感和景物之間的融合,更為重要的是它要有藝術家的參與,要把藝術家的思想、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之間做到高度有機的融合。我國著名的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經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提出了意境三個不同層面的結構:

始境,情勝也;又境,氣勝也;終境,格勝也。

清代畫家笪重光在他的《畫荃》中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論,他把山水畫的意境劃分為了實境、真境和神境三種境界。

意境第二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它由客觀景物來表達的,藝術家通過一定的物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在心境和心情。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它是來源於社會生活的,來源於藝術家對於宇宙人生社會的真切體驗。笪重光在《畫筌》中提出了虛實相生的理論,這一理論即將藝術中的境界和藝術創作中的意象表達相結合,他說

「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實際上,笪重光在這裡就是說我們的藝術作品中所描繪的對象,一定要善於選材,把握對象在藝術作品中的位置,使得藝術作品達到一種虛實相對完整,形神相對兼備的過程。

除此之外,具有中國美學特徵的意境,還展現出了一種從有限到無限的超越美,一種不施不設的自然之美,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美。

在中國傳統藝術門類中,包括中國的文學藝術,詩詞、散文、戲曲、音樂、舞蹈、繪畫、書法、建築、園林,乃至現代的電影藝術與電視藝術,他們都十分注重意境的營造,將意境作為藝術追求的最高目標,顯現出了中國藝術注重表現,注重抒情,注重寫意的美學特徵。儘管我們說藝術最根本的內容是它的形象,是它所要表現的客觀景物,但是在此基礎之上,藝術家通過境界的營造,展現出他的生活情趣,體現出他的思想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方面。

在中外美學理論中,意境這一詞雖然是中國美學的獨創,但是中外美學家和中外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每一個藝術家,他們都或多或少的追求易經的營造,也就是說,意境雖然是中國美學中的獨創,但是追求意境是世界藝術共同的追求。

如果我們以西方美學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的話,那麼我們就會發現,與中國意境這一美學概念直接相對應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是移情說,一個就是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學派,即所謂的異質同構理論。

在西方理論中,移情理論是最接近王國維口中所說的意境。移情指的是藝術家在進行審美性的藝術創作,或者說觀賞者在對藝術作品進行藝術的欣賞時,人們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主觀情感轉移到或者說投射到客觀的審美對象上。這種審美對象對於藝術家來說,就是他所要描繪的具體的物象,對於藝術欣賞者來說,就是他所要欣賞到的客觀藝術作品。當人們對它們進行欣賞和體驗的時候,就能夠使得自己的知覺表象和情感相互融合,也就是說,達到心理狀態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完美融洽結合。

移情說是由德國著名的美學家費舍爾首先提出來的,利普斯則是移情的重要代表,他們認為人在審美過程中把物化為人,以人度物,設身處地的處在物的位置上。因此,原先看起來似乎沒有生命的東西,也就有了強大的生命力,只有人才有的思想,情感意志的活動就轉移到了看似沒有情感的客觀物質上,使得人與物發生了同情與共鳴,達到了物我同一物我相融的境界。

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作《牡丹亭》,該劇一經問世就獲得了廣泛的好評,甚至許多才子佳人在看了這個劇作之後,竟然動情而死,這既是情感的共鳴,又是欣賞者在湯顯祖營造的如夢如幻的愛情故事裡看到他們自己悲慘的生活所引發的惆悵和悲傷。

清代著名的畫家朱耷,他作為明朝的移民,出家做了和尚人生大起大落的,他看透了世態炎涼,常常通過花卉來表現自己的惆悵,寄託自己的鬱悶悲憤之情,抒發對於現實不滿的悲憤,所以我們看到在他的畫筆下,一個個花鳥孤零零的展現在畫面中。他的代表作品《荷花水鳥圖》,畫面上殘荷斜掛,一直縮著脖子,瞪著白眼的水鳥,孤零零的蹲在石頭上,很像畫家本人的自我寫照,全畫極為簡練而蒼勁,營造出一種蕭瑟慘澹的意境,大片的空白增強了悲涼的氛圍,這就是中國畫善於利用空白的手法。

清代的鄭板橋也是這方面的高手,他在畫竹子的時候,營造出了竹子瀟灑高傲而又正直堅強的品格,用詩歌書法繪畫,三者相互統一,體現他的精神追求: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西方的移情理論雖然是解釋藝術作品中情感和客觀景物之間的相互關係,體現的是一種科學分析和理性看待的方式方法,但是在本質上與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意境說是相同的。但是移情說並沒有在西方得到普遍的認可,尤其是在格式塔心理學派阿恩海姆,對於移情說做了系統的深入的批判,他們反對移情說,提倡一種更為理性和冷酷的分析態度來看待藝術作品中美感產生的原理。

以阿恩海姆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學者們,他們的理論主張核心是異質同構理論,所謂異質同構,就是指藝術家所要描繪的客觀事物,他們的存在形式以及人們的視覺組織活動和人的情感,在視覺藝術的統一的作品之中,是有一種相互對應的關係的。那麼這種對應關係一旦呈現在人的腦海中,就會激發起人們相應的情感聯繫,因此就會激發人們的審美經驗,這一理論就是異質同構理論。

至此,我們已經介紹了兩種有關意境理論的其他西方學說的代表,一個是移情說,一個是完形心理學派的異質同構理論。從他們的核心理論邏輯上來看,完形心理學的異質同構理論更傾向於理性而又科學的分析藝術的審美經驗,所以他們在藝術作品的分析,以及對於美學的理解認知方面更有客觀的價值和態度,但是他們用相對機械而又保守的方法去理解藝術,不能夠看到藝術創作過程中其他的因素,比如心文化、社會因素對於藝術家和欣賞者的影響作用,具有一定的缺陷性。而意境說和移情說則是較為真實的接近了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欣賞中的真相,比較貼切的回答了藝術作品中一些迫切的問題,但是他們並沒有形成一種較為科學和客觀的態度,沒能夠像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異質同構理論那樣,更為徹底和系統的的理解這一問題。

由此觀之,意境雖然是中國文論畫論詩論以及戲劇理論中一個獨特的美學範疇,但是創造意境,這卻是中外古今人類藝術創作中一個具有普遍性的規律,現如今,我們對於意境和及其相關理論的闡述、引發,有助於我們探究藝術的本質,更加深入而又真切的了解藝術,對指導我們的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相關焦點

  • 閒談格式塔心理學和阿恩海姆的異質同構理論
    格式塔心理美學是承繼西方現代美學的先驅之一費希納形而下美學(實驗心理美學)的路子發展起來的,與費希納一樣,他們對一味做理論上的推演,「紙上談兵「的行為不屑一顧,認為心理學、美學可以用一定的實驗方式,用一種理性、嚴謹的態度加以測量和觀察。
  • 莊子和惠子探討的遊魚之樂,體現了怎樣的美學意境?
    因此,莊子所說的魚之樂並不是真正的魚能夠體會到的快樂,而是我加給魚的一種體驗和感受,她體驗魚會如此,其實魚可能並不如此,但他根本就不在乎。惠子所質疑的,正是這種知與不知的模糊性,他要的是一種確定性的認知和理解。
  • 追本溯源 獨闢蹊徑 ——析美學家茅原的音樂意境說
    參考文獻: [1]劉承華.古琴藝術論[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2. [2]張進.中國傳統音樂意境之探討[J].南京理工大學學 報(社科版),2002(2).[3]黃日進.廣東音樂的意境及其表現手法[J].星海音樂 學院學報,1998(2).[4]蘇紅.古琴的音樂意境[J].劇影月報,2008(2).
  • 【攝影學習】細草談攝影風格的養成和意境理解
    如果這樣說,還不夠直觀,那我再舉一個現實點的例子:假如你看到了一個拍攝很好的場景,你記住了參數,下次照著模仿,可是這個時候,時間光線不同,有偏差,你旁邊有山,擋住了部分光線,你所處的位置也不同,空氣通透度也是不同,那麼你怎麼辦?你記住的參數就一點用途都沒有了。如果你熟悉各種曝光控制,還是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靈活拍出感覺的片子。 禪學有個看法:「知道不等於理解,理解不等於參透,參透不等於可以踐行。」
  • 中國文學與電影意境
    12月2日(周日),臺灣影評人肥內將到杭州,和大家聊聊「中國文學與電影意境」。請跟隨小視頻↑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理論中的瑰寶,是作品審美的最高境界和標準之一。然而肥內說, 「跟諸位一樣,到底這一場「中國文學與電影意境」會是一堂怎麼樣的講座,我也沒有頭緒。我可能會用兩部電影來做隱喻。一部是年底即將上映的《地球最後的夜晚》。
  • 江南意境與現代美學相結合的新中式婚禮
    由於新郎是中通快遞的區域經理,本次婚禮的創意構思運用了「融合」和「傳遞」兩個元素,帶你走進一個充滿中式情懷的東方綺夢。 以圍欄入道,與花藝錯落有致的搭配,湧現中式美學的意境。
  • 電影《英雄》中如何用聲音表達意境
    我每天都和你談論一部電影影視聲音作為視聽語言結合的產物,自《爵士歌王》誕生以來,一直是電影敘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張藝謀導演的《英雄》更為獨特,在這個劍客世界中,暴力與寫意融為一體,再加上聲音的設計,所謂的意境在中國傳統美學中被表達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在聲音方面,他擺脫了傳統的寫實音效,而不是寫意的表現,他還將大音希聲和大象無形的傳統哲學表達融入電影的聲音製作中,
  • 山水畫的意境和韻味
    從山水畫的欣賞中,我們可以集中品味中國畫的意境和氣韻。 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的劉宜軍從小痴愛繪畫, 對書畫藝術有著恆定的追求,他自幼習書, 亦作繪畫,以書入畫,主工山水,亦寫花鳥,把中國畫的路子走的十分純正,他性情散淡,為靜是守, 不圖虛名,心中無塵也常掃。
  • 盆景如何創作?如何把意境放到盆景中?
    盆景藝術的新定義,將盆景拉到和主流藝術相同的高度(可以表現一切)。本文簡化我的碩士論文《盆栽塑造創作方式之研究並以正榕為例》,提出盆景「創作」的新看法,並歸納出盆景創作的方式,且建立一套盆景新的創作流程,使盆景創作者對盆景創作有學理可循,希望盆景也能成為主流藝術。意境,是意思和境界。意思,就是相關作品要表達的意思。境界,就是相關作品的水平。如何用盆景表達意境呢?
  •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鄧以蟄的《書法之欣賞》
    今天, 當我們有機會重讀《書法之欣賞》一文後, 就能驚喜地發現, 這是中國書法史和美學史上第一篇站在現代美學立場上討論書法意境的文章, 正是這個意境理論統領著全文, 使文章呈現了現代美學研究的風採, 展現了現代美學對書法藝術的關注。
  • 看電影《英雄》如何用聲音表達意境
    電光影裡說流年/關注我每天陪您聊一部電影電影作為一個視聽語言結合的產物,自1927年《爵士歌王》誕生後影視聲音便是參與電影敘事必不可少的電影元素,張藝謀導演的這部《英雄》更是獨具特色,在這部刀光劍影的俠客世界裡,將暴力和寫意融合在了一起,加上聲音上的設計,共同將中國傳統美學中所謂的意境表達了出來,尤其在聲音方面,擺脫傳統的寫實主義的音效方式,而改為寫意的表達,
  • 美術研究|中國畫意境可概括為五個字:簡、情、遠、靜、玄!
    借用老子的話來說,中國美學概念與西方美學概念的最大不同是外延「惚兮恍兮」,內涵「質精甚真」;外延「窈兮冥兮」,內涵「其中有信」①。這種內涵的真信和外延的恍惚,使之成為難以進行邏輯界定的概念,成為不同視角、不同語境、不同層次可以獲得不同解悟的概念。「意境」亦然。意境一語,最早見於唐代詩論,後廣及傳統藝術的各門類。
  • 中國古代詩詞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虛實結合
    意境的理論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特有的一種理論,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用來抒發情懷的一種方式。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其注重意境美在自己作品中的展現,以及通過文字給其他人帶來的情感上的滿足感和愉悅。意境的概念和形成1.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指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創造所達到的一種更深層的藝術理解,是對作品產生的一種令人感悟、虛無縹緲的藝術境界,也是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將主觀情感和客觀的實際生活聯繫在一起。
  • 從《長生殿》中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來看傳統戲曲中的意境表現
    當戲曲作家進行創作,在安排關目、表現性格、遣詞達意的過程中,不可能不受詩歌創作的思維方式的影響。而詩歌的創作又非常重視意境的營造。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感和客觀事物的融合,從而引導讀者產生聯想,參與創造,體驗形象之外的內涵。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裡面曾經說過:元代戲曲之妙,在於「有意境而已矣」。
  • 古箏與古琴的意境區別
    但從古琴的結構和發展歷史來看,古琴真正的意義不在於技巧和感人,而在於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個彈琴者最終的歸宿。所以古箏比較傾向於是彈給別人聽的,古琴則更傾向於彈給自己聽。箏和琴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琴是集中華傳統文學、美學、哲學、音樂精華之大成者,但因其深邃的思想意境不易為人理解,故而知音難覓。甚至不同的琴家之間也未必能形成共鳴。箏比較通俗化,雅俗共賞,她通過清脆委婉的音色與韻味以更直接的形式把中國傳統文化介紹給了人們,為人所喜愛。
  • 意境菜 |秋韻 · 大董意境菜賞析
    大董的「中國意境菜」一面世,即刻受到普遍的關注,並獲得市場的認可。 中國意境菜將中國水墨繪畫、詩詞歌賦的意境美感,以及陶瓷文化、盆景造形技法鎔為一爐,運用到中國菜餚的製作和表現形式上來,使菜餚色、香、味、形、意俱美,成為可觀、可賞、可品、可評還可以嘗的藝術精品。
  • 同構圖形設計技法
    文/王端 同構圖形是圖形創意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被廣泛應用於設計作品中。所謂同構圖形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組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新的圖形,並不是圖形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超越與突變。同構圖形是將生活中看上去毫不相關的事物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客觀世界中並不存在的形態,而這種新的形態會與客觀事物的形態發生矛盾,一方面會給受眾帶來視覺上的刺激;另一方面產生新鮮感與奇異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③趣味性。 同構圖形能以幽默、誇張的組合手法,將產品的功能和屬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創意和藝術加工後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不可抵擋、耐人尋味的優勢。
  • 《霸王別姬》沒有展現的那場雨究竟是何意境?
    《霸王別姬》這部劇能說的地方太多了,基本上每一幀畫面都有他的意義,每一個橋段都有一個故事,但是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雨」。《霸王別姬》中下雨的橋段並不多,但是有一場雨,非常的特殊。我們只聽見了雷聲隆隆,鏡頭一轉雨就已經過去了,中間這段雨的時間仿佛是被硬生生的切斷。其實那場被導演硬生生切斷的雨,至少表達了三個意境。這三個導演想要告訴我們,卻又無法明說的意境。
  • 意境——藝術攝影的靈魂
    這是因為拍攝山水風光決不是機械的記錄,而是經過作者的選擇和取捨,傾注作者主觀的感情,去表現山水的氣勢和神貌,去突出它美的部分和美的瞬間,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愛,也就是說賦予了作品一定的意境。所謂「觸景生情」、「寓情於景」或「情景交融」,等等都是景和情的高度契合,而且景是第一性的,情是第二性的。沒有客觀景物對你的觸動,你的激情從何而來。必須在豐富的生活基礎上,在景我交融的過程中,進行精巧的藝術構思,才使攝影作品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