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周日),
臺灣影評人肥內將到杭州,
和大家聊聊「中國文學與電影意境」。
時間:12月2日 周日下午2-5點
嘉賓:肥內(臺灣著名影評人)
主持:Vansant(杭州迷影聯盟發起人)
費用:88元(含純真年代書吧代金券四十元 +三小時分量十足講座),請支付寶轉帳給秋明,帳號:13777827691,請註明:姓名+肥內講座。
主辦:純真年代書吧 杭州迷影聯盟
地點:純真年代書吧楊柳郡店(江幹區九和路660號楊柳郡東公園18幢)
交通:地鐵1號線七堡站A出口沿扶梯直達小區內
百度地圖導航:純真年代書吧楊柳郡店
怎樣到達純真年代書吧楊柳郡店?請跟隨小視頻↑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理論中的瑰寶,是作品審美的最高境界和標準之一。
然而肥內說, 「跟諸位一樣,到底這一場「中國文學與電影意境」會是一堂怎麼樣的講座,我也沒有頭緒。
我可能會用兩部電影來做隱喻。
一部是年底即將上映的《地球最後的夜晚》。這部片,出乎意料的是,片中幾乎沒有詩,且,畢贛也把唯一一首詩轉化為「咒語」而從詩質變了。然而,整部片看下來,處處都是詩:符號化的影像、道具、行動與人物;詩化的對白與旁白;詩性的序列……詩的感知模式。
另一部是我的摯愛《秋刀魚之味》,一部整部片都沒有秋刀魚,但貌似,受到片名所暗示,總覺得秋刀魚的味道實際上充斥全片。眾所皆知,片名是小津隨意向公司提報的,但是後來實際寫劇本時,還真的塞不進秋刀魚。片名本身就呈現出一種極強的文學性隱喻。
也許,在這堂講座上,沒有文學也沒有電影?
……
備課、講課讓我食髓知味,覺得自己似乎打通了一點中國文化與電影的通道。這也要多虧恩師多年來努力,他致力於以西方的分析方法來處理中國的東西,舉凡《詩經》、《論語》或者《尚書》、《戰國策》等等,耳濡目染下,覺得學問這般流動沒有一點毛病。德勒茲也說過,知識的遊牧。
於是我就打這主意,心想,想去純真的新店走走,總該巧立名目。於是,我一個念頭想到,文化跟文學有一種化不開的關係,既然能講中國文化與電影,大概也能講中國文學與電影吧!(?)
為了讓講題順口,乾脆在電影後面加上「意境」兩字,就差不多了。
剩下的工作,就是把四周、八小時的課程精粹成三小時左右的內容。事實上,前三堂課準備的上課內容平均有四成沒講到。所以簡單來說,實際準備的內容大概能講到11小時,於是,如何將11小時濃縮到3小時,就是我這周的功課了……這個前提是,我還不在緊要關頭再添加新的素材……(可是我覺得這點很難……)
要是按原來的規劃,那麼大致上會分成四個部分:氣、變、靈、意。至於要講些什麼,就等你來聽了。」
肥內
臺灣著名影評人
肥內(臺灣),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系碩士,電影老師。電影文字修行者,專攻電影美學與理論。雖是在雷乃影片的震撼下開始認真學電影,不過現在立志畢生研究歐弗斯與小津。除了寫作,現為臺北電影中心與富邦文教基金會的電影種子教師培訓講師,並參與教材的編撰;電影專業雜誌《看電影》、電影微信公眾號《文慧園路三號》專欄作家;學術雜誌《電影藝術》特約編輯等。曾任臺藝大電影系講師(教授電影敘事研究、電影評論、第三世界電影、電影類型研究等課)、短片金穗獎、高雄電影節短片競賽、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評審。著有《在巴洛克與禪之間尋找電影的空缺——馬克斯歐弗斯與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美學的呈現》;影評作品數百篇計百萬餘字散見《電影欣賞》、《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掘火檔案」、「放映周報」、「迷影網」……等。
除了筆耕十數年、發表數百篇、上百萬字的影評文章、電影論文之外,肥內老師也有多年教學經驗,主要對象為高中生、高中老師、電影系大學生等。
幼時學畫、大學玩樂團似乎為他日後研究電影打了不錯基礎,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從結構主義符號學領域中學到的電影分析方式,更有助於培養、深化對藝術形式的敏感度與理解。
肥內老師貼心準備:
「依照慣例,這回還是製作了小禮物給聽眾。一本集結了這幾年讀書心得或筆記的小冊子《L》。
只是,相較過去做過的禮物式文集,這本非常私密,畢竟是從日記中摘出來的,也就是說,它沒那麼普遍性,不那麼親切。所以我只做了三本,自己都不留樣本,就是三本,世界上僅有的三本。
我把它做得小小的。因為這一年來自製文集習慣上就是做成小小的口袋書(即使自己做的這些口袋書文集往往做出來之後,就不會放到口袋裡去……連包包也不放……),這樣就可以便於帶它出門,隨時想讀就讀……讀完隨時想丟就丟……」
乾貨十足,顯示肥內老師的用心和誠意,
物超所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