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與電影意境

2021-02-19 電影山海經

12月2日(周日),

臺灣影評人肥內將到杭州,

和大家聊聊「中國文學與電影意境」。

時間:12月2日 周日下午2-5點

嘉賓肥內(臺灣著名影評人)

主持Vansant(杭州迷影聯盟發起人) 

費用:88元(含純真年代書吧代金券四十元 +三小時分量十足講座),請支付寶轉帳給秋明,帳號:13777827691,請註明:姓名+肥內講座。

主辦:純真年代書吧 杭州迷影聯盟

地點:純真年代書吧楊柳郡店(江幹區九和路660號楊柳郡東公園18幢)

交通:地鐵1號線七堡站A出口沿扶梯直達小區內

百度地圖導航:純真年代書吧楊柳郡店

怎樣到達純真年代書吧楊柳郡店?請跟隨小視頻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理論中的瑰寶,是作品審美的最高境界和標準之一。

然而肥內說, 「跟諸位一樣,到底這一場「中國文學與電影意境」會是一堂怎麼樣的講座,我也沒有頭緒。

我可能會用兩部電影來做隱喻。

一部是年底即將上映的《地球最後的夜晚》。這部片,出乎意料的是,片中幾乎沒有詩,且,畢贛也把唯一一首詩轉化為「咒語」而從詩質變了。然而,整部片看下來,處處都是詩:符號化的影像、道具、行動與人物;詩化的對白與旁白;詩性的序列……詩的感知模式。

另一部是我的摯愛《秋刀魚之味》,一部整部片都沒有秋刀魚,但貌似,受到片名所暗示,總覺得秋刀魚的味道實際上充斥全片。眾所皆知,片名是小津隨意向公司提報的,但是後來實際寫劇本時,還真的塞不進秋刀魚。片名本身就呈現出一種極強的文學性隱喻。

也許,在這堂講座上,沒有文學也沒有電影?

 

……

備課、講課讓我食髓知味,覺得自己似乎打通了一點中國文化與電影的通道。這也要多虧恩師多年來努力,他致力於以西方的分析方法來處理中國的東西,舉凡《詩經》、《論語》或者《尚書》、《戰國策》等等,耳濡目染下,覺得學問這般流動沒有一點毛病。德勒茲也說過,知識的遊牧。

於是我就打這主意,心想,想去純真的新店走走,總該巧立名目。於是,我一個念頭想到,文化跟文學有一種化不開的關係,既然能講中國文化與電影,大概也能講中國文學與電影吧!(?)

為了讓講題順口,乾脆在電影後面加上「意境」兩字,就差不多了。

剩下的工作,就是把四周、八小時的課程精粹成三小時左右的內容。事實上,前三堂課準備的上課內容平均有四成沒講到。所以簡單來說,實際準備的內容大概能講到11小時,於是,如何將11小時濃縮到3小時,就是我這周的功課了……這個前提是,我還不在緊要關頭再添加新的素材……(可是我覺得這點很難……)

要是按原來的規劃,那麼大致上會分成四個部分:。至於要講些什麼,就等你來聽了。」

肥內

臺灣著名影評人

肥內(臺灣),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系碩士,電影老師。電影文字修行者,專攻電影美學與理論。雖是在雷乃影片的震撼下開始認真學電影,不過現在立志畢生研究歐弗斯與小津。除了寫作,現為臺北電影中心與富邦文教基金會的電影種子教師培訓講師,並參與教材的編撰;電影專業雜誌《看電影》、電影微信公眾號《文慧園路三號》專欄作家;學術雜誌《電影藝術》特約編輯等。曾任臺藝大電影系講師(教授電影敘事研究、電影評論、第三世界電影、電影類型研究等課)、短片金穗獎、高雄電影節短片競賽、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評審。著有《在巴洛克與禪之間尋找電影的空缺——馬克斯歐弗斯與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美學的呈現》;影評作品數百篇計百萬餘字散見《電影欣賞》、《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掘火檔案」、「放映周報」、「迷影網」……等。

除了筆耕十數年、發表數百篇、上百萬字的影評文章、電影論文之外,肥內老師也有多年教學經驗,主要對象為高中生、高中老師、電影系大學生等。

幼時學畫、大學玩樂團似乎為他日後研究電影打了不錯基礎,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從結構主義符號學領域中學到的電影分析方式,更有助於培養、深化對藝術形式的敏感度與理解。

肥內老師貼心準備:

「依照慣例,這回還是製作了小禮物給聽眾。一本集結了這幾年讀書心得或筆記的小冊子《L》。

只是,相較過去做過的禮物式文集,這本非常私密,畢竟是從日記中摘出來的,也就是說,它沒那麼普遍性,不那麼親切。所以我只做了三本,自己都不留樣本,就是三本,世界上僅有的三本。

我把它做得小小的。因為這一年來自製文集習慣上就是做成小小的口袋書(即使自己做的這些口袋書文集往往做出來之後,就不會放到口袋裡去……連包包也不放……),這樣就可以便於帶它出門,隨時想讀就讀……讀完隨時想丟就丟……」

乾貨十足,顯示肥內老師的用心和誠意,

物超所值哦!

相關焦點

  • 袁行霈:中國文學的鑑賞
    一、滋味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鑑賞離不開對語言的咀嚼和玩味。讀懂是第一步,但僅僅讀懂還不夠,要能欣賞語言的巧妙、語言的美。中國有句成語叫「咬文嚼字」,似乎有點貶義。但文學鑑賞不能不學會「咬文嚼字」。
  • 中國古代詩詞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虛實結合
    意境的理論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特有的一種理論,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用來抒發情懷的一種方式。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其注重意境美在自己作品中的展現,以及通過文字給其他人帶來的情感上的滿足感和愉悅。意境的概念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定義,只是在作品中蘊含了很多種作者表達內心情感的表現手法,來更好地創造出一個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生動的思維情感世界。2.意境的形成意境的形成可以看成是一個通過結合文學的形象和文學中表達的作者情感描繪出的一個思維空間。
  • 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在京啟動
    由北京國際和平文化發展基金會、中小企業合作發展促進中心、ZHHZ文創藝術影視機構聯盟、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等多家單位發起的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
  • 水墨動畫與中國意境
    據相關數據顯示,長期以來,本土動畫電影票房成績大多不盡如人意,上億票房的作品寥寥,與那些進口動畫電影動輒幾億元的單片票房,形成巨大反差。民族化風格彰顯本土特色著名電影藝術家夏衍稱讚美術片為中國電影第一個走向世界的片種,由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和水墨片組成的美術片中,水墨片對此貢獻巨大,厥功至偉。
  • 中國好聲音關喆:我喜歡一切和音樂有關的故事!音樂與文學故事
    中國好聲音楊坤導師隊關喆說:我喜歡一切和音樂有關的東西!包括音樂的故事!「我們了解音樂不僅僅音樂本身,還要了解音樂背後的故事,文學就是音樂背後的故事,下面來聊聊音樂與文學的關係。而文學則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所以兩者的共同點都是為了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兩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而論。一、古時候的音樂與文學的關係。
  •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與硯泉文化籤約,將聯合出品電影《硬核老爸》
    11月12日下午,向建黨100周年獻禮作品電影《硬核老爸》籤約儀式在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艾克拜爾·米吉提與文祥在儀式上簽署了協議,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成為電影《硬核老爸》聯合出品方之一。
  • 2019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年會:電影是國家的名片,劇本是名片的版圖
    12月22日,由中國電影文學學會主辦,編劇幫和銅牛電影產業園協辦的2019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年會在銅牛電影藝術空間圓滿落幕。這次年會上,來自四面八方的近兩百名新老會員歡聚一堂。這其中有會長王興東,副會長艾克拜爾·米吉提、譚仲池、厲震林、黃丹、餘飛、宋方金。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專門設置了默哀環節,致敬離我們逝去的史超、蘇叔陽前輩和學會副秘書長張冰。
  • 論中國電影如何呈現文學經典與傳統文化
    原標題:中國電影應如何面對文學經典與傳統文化?《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裡,有這樣一段關於莎士比亞的文字:看一看從18世紀到21世紀期間所有時代的文學作品,你就會驚詫於這位大詩人獨霸天下的影響力。他無處不在,存在於你能想像到的任何文學形式。
  • 《生生不息》電影劇本獲中國電影文學最高獎!
    根據我市青年作家肖睿著作的小說《生生不息》改編的電影劇本《生生不息》獲得了本年度「優秀電影劇本」獎排名第一11月16日上午,由國家電影局、電影劇本規劃策劃中心、中國夏衍電影學會共同主辦,中共杭州市江幹區委、杭州市江幹區人民政府承辦的2019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徵集活動證書頒授儀式暨電影編劇論壇,再次回到夏衍先生的故鄉——杭州市江幹區舉行。
  • 瓊瑤已加入中國電影文學學會 成唯一臺灣會員
    原標題:瓊瑤已加入中國電影文學學會 成唯一臺灣會員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採訪著名編劇、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時獲悉,著名作家瓊瑤已經於去年12月21日正式加入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成為該學會唯一的臺灣地區會員。王興東告訴北青報記者,作為會員,瓊瑤並不需要履行「義務」,「她的義務就是創作好的文學作品」。
  • 意境、移情說和異質同構理論:究竟如何理解美學中的意境?
    王國維在這裡提出的三個人生境界的理論,既可以看作是有關人生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事的準則,也可以看作是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於作品整體格調和風格意境的把握。實際上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在中國大量的文論和畫論中,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們,對這個問題有著充分的論述。
  • 天津日報:記錄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人生足跡 弘揚中國詩詞深厚文化...
    本報訊(記者 張鋼)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今日在全國上映,該片記錄了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掬水月在手》由《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總監製陳傳興導演執導,曾入圍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在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時,開票5秒即售罄,成為此屆北影節的現象級影片。上個月,該片在南開大學舉辦特別展映,更是得到了師生與專家的一致好評。片中,導演巧妙地選擇了葉嘉瑩成長的四合院作為背景拍攝,她漂泊零落的一生,如同四合院一般層次錯落,令人感懷。
  • 科幻電影與科幻文學
    以劉慈欣為代表的科幻作家,其科幻作品相繼被宣布立項改編電影,更是引發了「科幻電影和科幻文學」關係的討論。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巖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他向公眾解釋「2015年北師大首招科幻文學方向的博士」的含義。「從2003年至今,『兒童文學和科幻文學』作為學術方向在北師大存在了11年。」吳巖笑言,「學校明年招博士和電影熱無關,只是因為我具備了博士招生資格。」
  • 2017,這些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中國篇)
    國產電影這幾年追求大IP,然而故事的原創力不足,文學作品(大部分是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又甚少在口碑和票房上獲得成功。借鑑日韓的原創作品,如何更好的本土化又成了難題。2017年剛剛過去,我們盤點了全年院線公映的影片,會發現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不少,但一年過去能記住的沒幾部。
  • BBC紀錄片《杜甫》對中國文學旅遊資源發掘的啟示
    陳敏華博士認為,文學旅遊資源是文化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文學旅遊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分布廣泛,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中國詩人和小說家亦不乏其人,如莫言、沈從文、魯迅、曹雪芹、李白等。因此,深入挖掘我國文學旅遊資源,發展我國文學旅遊業對文旅融合的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文學旅遊業最早在英國誕生,這與英國工業革命密不可分。自19世紀以來,伴隨著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發展,中產階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受教育水平的水平提高,對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文學旅遊來展現自己的生活品味,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中國文學旅遊業發展的歷史相對較短。
  • 電影《英雄》中如何用聲音表達意境
    我每天都和你談論一部電影影視聲音作為視聽語言結合的產物,自《爵士歌王》誕生以來,一直是電影敘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張藝謀導演的《英雄》更為獨特,在這個劍客世界中,暴力與寫意融為一體,再加上聲音的設計,所謂的意境在中國傳統美學中被表達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在聲音方面,他擺脫了傳統的寫實音效,而不是寫意的表現,他還將大音希聲和大象無形的傳統哲學表達融入電影的聲音製作中,
  • 中國古典詩歌,清代文學,仕清詩人
    大家好,今天珊珊帶大家探究清代文學發展概況如何?仕清詩人的文學創作應該怎樣評價?清初的文學,詩詞、小說、戲劇都有發展。詩文上,仕清者如錢謙益、吳偉業等,作品反映了明清之際的社會動亂,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痛苦,藝術性較高。
  •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呼籲媒體、平臺要有弘揚正義的正確導向
    12月16日消息,12月14日,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發布名為《媒體不該追捧劣跡作者,應弘揚編劇行業正氣》的文章,呼籲媒體、平臺要有弘揚正義的正確導向,不要為了流量一味炒作。14日晚22點,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發聲:《媒體不該追捧劣跡作者,應弘揚編劇行業正氣》。
  • 山水畫的意境和韻味
    > 1991年大學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 追隨黃木先生學習美術基礎知識 同時兼顧文學、音樂、哲學的學習和探索 大學期間在郭線廬、楊健健、李青、晁海 等各位教授的指導下學習 同時向張之光、徐義生等諸位教授請教繪畫技藝
  • 文學與電影【音頻和講義】
    對此我有一個認識,我覺得李安作為一個深刻受到中國美學影響的藝術家,他是華語電影導演當中將風景的元素非常好地融入到電影當中去的一個藝術家。為什麼說這種風景元素的植入是一種文學性的關係?因為我們是把風景元素當作中國美學裡「情景交融」的一部分來看待的。也就是說,李安將中國文學當中寫作者面對風景的這種情感方式融入到了世界電影裡,尤其是融入到他的外語片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