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自己的暇滿之身,因為妙身比摩尼寶還要珍貴無數倍

2020-12-23 歷史的敬意

有緣聽聞佛法,聞思佛法義理的經論寶卷,對於廣大眾生信士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善緣。格魯派初祖,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偈頌:「暇身勝過如意寶,唯有今生始獲得。難得易失如空電,思已則覺世間事,縱勞無益如揚糠,故應晝夜取堅實。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暇滿人身的珍貴,勝過了如意寶。既然今生有緣感得,那麼就應該明白,人身無常,難得到卻易失去的原理。信士既然意識到了佛法難聞,人身難得的深義,就應該趁著色身強健,意識明朗,從而修得圓滿的功德。

人,是六道眾生之一道生命,是因為我執未斷而輪迴周轉的。在無始劫的輪迴之中,世間的歡樂都已經被享受過,諸受之苦也都已經承受過。既然吾人已經更換過這麼多的身命形態,但正是因為沒有能夠聞思、受持斷除我執的智慧方法,所以身命只能在命終之後再度輪迴於泥犁苦海之中。見聞受持佛法的真諦,是生命中最為可貴,也最有價值的事情,既然今生有緣感獲暇滿人身,那麼就必須珍惜這份福德,以強健有為之身心,修出利益己身,亦能夠利益眾生之功德事業。

作為一個有生命,有智識的人來說,吾人對於自己的妙身,其實是缺乏正確認識的,以至於吾人對獲得這樣的妙身,甚至都未曾感到過歡喜。相反的,對於偶爾獲得少量的身外之物,反而會感到無比快慰,這實在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想啊。因為吾人對自己的妙身缺少正確的認知,因此當吾人虛耗生命,造作惡業的時候,根本就意識不到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也不會對自己消耗生命的做法感到惋惜,甚至發心懺悔。反之,一旦失去了少許的身外之物,保不齊就會頓足捶胸,悵然失意。

既然有緣修學佛法,一定要認識到自己妙身的可貴,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言,自己的妙身要遠勝如意摩尼寶十萬倍。經論有言,信士如能將淨如意摩尼寶洗滌三次,復再擦拭三次,使之明淨光潔之後,奉置於幢頂之上作為供養,那麼施供養者,可感獲到無比歡喜的現世之樂。但信士自己的妙身,其殊勝珍貴的程度,即便是百千億萬的如意摩尼寶,也無法與之相比。因為如意摩尼寶雖然珍貴,卻無法保證吾人證獲不墮入惡趣,如果吾人能夠珍視淨修自己的暇滿之身,不墮惡趣其實是修行路上的最為基礎的功德利益。

相關焦點

  • 暇滿人身的力量
    暇滿人身具有怎樣的力量呢?比摩尼寶還殊勝,可以分三士道來講。下士道的人具有轉生人道和天道的能力;中士道具有解脫的能力;上士道具有得到一切智慧的能力。具有暇滿人身修學佛法的人才有這三種根基。暇滿人身的功德如此殊勝。也許我們要問:「其他道眾生的身體是否也具有此能力?」比如說天道、色界天、無色界天、或不具備暇滿人身的人道,他們具備這個條件嗎?能有這三士道的提升嗎?
  • 暇滿人身難得(一):人身如摩尼寶
    六道眾生,都是有漏善惡而致之苦果,眾苦逼迫,無有快樂。我們幸獲難得人身,又有聽聞、修學佛法之機會,當思維暇滿人身難得,不可無益空過。又當念一切皆無常、壽命不能長保,此世不能久住,知死亡必至,死後無非轉生六道。觀六道無非是苦,信業果之不虛,明解脫之功德,希涅磐於大道。然學佛如沒有師承,即為妄修。欲入菩提正道,必須依善知識開示正法,依教起行,否則不得成就。
  • 夏壩仁波切:我們的暇滿人身就像如意寶一樣,無所不能
    節選自夏壩仁波切《修心日光論講記》我們的暇滿人身就像如意寶一樣,無所不能。正因為如此,人身意義非常重大。馬鳴菩薩說:獲何能下種,度輪迴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寶,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得到什麼才能種下渡越生死彼岸的菩提種子呢?就是這個比如意寶還要殊勝的有著種種功德大義的人身,有智慧的人誰會讓它徒自消耗空無果利呢?
  • 暇滿人身,是生命升沉的關鍵
    人身最為寶貴,我們應該以之為舟筏,渡生死苦海到彼岸,以之為寶珠,滿眾生樂願成佛道。得到了暇滿人身而不真實修持,就是無量劫來最大的浪費。米拉日巴尊者對獵人怙主金剛說:「本來佛說暇滿人身珍貴難得,但看見像你這樣的人,便會覺得人身並沒有什麼珍貴難得的。」再沒有比人身更容易成為惡趣墜石了。如頌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迴錨,此身一切善惡之奴僕。」
  • 暇滿人身難得
    什麼是暇滿人身?總體概括起來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外部環境具備學佛的條件,另一個是自身具備學佛的條件。一般不學佛的人,只得人身,他再努力行善積德,比如修橋、鋪路、濟貧、放生等等,最終也只能投生上三道(天、人、阿修羅),他不可能逃脫輪迴,不可能成佛,因為他沒有成佛的方法,也沒有成佛的願。        惟有得到暇滿人身,才有可能修學佛法,超脫輪迴直至成佛。
  • 暇滿人身
    弟子:作為一個吃素多年的佛教徒,我首先覺得這隻雞好可憐,為了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慾,被這樣殘忍地殺害;但隨後也會想到,這或許就是它該承受的果報吧……上師:我倒不希望你們常有類似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的心態,雖說有因必有果,這點是沒錯兒!但我擔心,若你們總說 「那是該某某的因果」…… 你們自己的悲心容易被遮止,一旦由此漸漸變得冷血就不好了。
  • 這是魔宮,一進去,暇滿就被吃了!益西彭措堪布開示【看得我驚心動魄,無地自容】
    佛教徒說,生為人身比那隻盲龜浮上水面,又剛好把頭穿過木環還要困難。又說,即使出生為人,那些有很大福氣接觸佛法的人更是稀有難得;而真正把佛法牢記心中,表現在行動上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世俗化吞噬了暇滿生活在世間的修行人很容易被世俗化,對世間種種社會活動、行為、生活方式,沒有足夠的智慧辨別、揀擇,很容易受社會和周圍環境的影響,逐漸世俗化。
  • 繪畫中人物頭身比畫法技巧
    頭身比是什麼?學習繪畫難嗎?怎樣才能學好繪畫?想必這些都是繪畫初學者們經常在想的問題吧,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繪畫人體的比列,什麼八頭身、七頭身之類的,q版人物的身體比例跟正常人體比例是有不同之處的啦。那麼今天老師就在網絡上收集整理了一些關於如何繪畫人體比例的教程給大家,詳細教你如何掌握人物頭身比,教程非常簡單,趕緊來看看叭:畫畫或者喜愛動漫的各位同學,應該都有聽說過「頭身比」吧?就是指是頭部佔身體整體的長寬比(主要是長度)。在我們畫不同年齡段或者不同高度的角色時,一般會使用這種頭身比的繪畫法。
  • 人體頭身比繪畫技巧
    人體的結構並不是恆定不變的,尤其是身高不同的人差距也很大,這也就決定了頭身比也是不一樣的。本教程就來跟大家聊聊不同頭身比的人物吧。1、在一般情況下男性的身高,都是八頭身的比例。其中上半身是四頭身,下半身是四頭身。
  • 攝一切佛頂金輪儀之八
    以大指押之。左右二地二水苾小指於無名指背上。無名指於火背上於頂上著之。如佛頂髻。即是佛頂根本印。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觀想釋迦摩尼如來,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觀想已,一一現前,從肉髻中,湧出十道百寶光明,於光明中,又湧出千葉蓮華。千葉蓮花臺上有化如來結跏趺坐。蓮華臺中,如來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微妙圓滿,色相具足,五眼清淨。
  • 夏露|未來十年 暇滿人生
    王陽明《改良知》中提出「親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視天下為一家,中國猶一人。」善待自己的父母還能擴展到善待別人的父母。把天下所有的人的父母人都當成自己的父母,把天下所有的兄弟姐妹視為自己的兄弟姐妹。
  • 歷經塵世千般苦,才知一句阿彌陀佛的珍貴
    有一位小朋友,外祖父母家住在武漢,她的外祖父在這個春天因為疫情失去了生命,她的母親卻沒有能夠在老人膝下盡孝,連外祖母都沒法與老伴做最後的道別,短時間裡骨灰也領不到。誰曉得,春節遭遇了交通的阻滯,非但不能家人團聚,更是轉眼間人天睽隔,喪親之痛伴隨著時疫的憂患,那種孤獨、焦慮、遺恨、歉疚,侵襲著人的心靈。
  • 木村拓哉:能獲得別人的掌聲, 是比想像中還要珍貴的事情
    能獲得別人的掌聲,是比想像中還要珍貴的事情,我非常珍惜。」編輯 | 阿夢夢 王微辣木村拓哉為G-SHOCK拍攝最新廣告大片一條專訪木村拓哉Q:歡迎木村君來到上海,對上海有什麼特別的印象?我從來沒遇過這樣的狀況,當我滿腦子都滿是問號的時候,同演的梁朝偉先生對我說:「沒事,不明白也沒關係,總之好好享受表演。」正是因為他的安慰和支持吧,所以才留在現場,完成了拍攝。《假面飯店》(2019)預告片片段Q:最近有什麼值得期待的新作品嗎?
  • 脫離惡趣,從對三寶生起敬信之心開始
    慈悲而偉大的釋迦文佛,曾和他的弟子們講說過自己發心證道的不易。佛曾說自己累劫墮入惡趣的屍骨,如果堆積起來只怕要比須彌山還要高。智慧超然的文殊菩薩,也曾向佛子開示說,自己累劫曾造作過諸多的罪業,因此曾經多次投生於惡趣,即便轉而為人,也因為愚痴之故,無法勤修佛法。
  • 派送今日好運:珍貴的人生限定
    想吃什麼會脫口而出:媽,幫我買XXX,而我媽會「欣然」接收我的話,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淘寶每天逛無數遍,被種無數次草,錢包自然也是空空空,對於大學生的我,也少不了媽媽的接濟,通常她在我軟磨硬泡下會報銷我的帳單;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以沉默對之,她自然是熱臉貼上了冷屁股,表面平靜,我想可能內心波瀾起伏吧……我似乎把我媽對我的好,當成了理所當然。
  • 香港文青女神袁澧林的頭身比也太好了
    現在是植村秀香港代言人,外加香奶奶品牌之友,前陣子還代表香港芭莎雜誌參加了Chanel在北京的Fashion Show,跟歐陽娜娜站在一起,也就是這輯照片讓網友都感覺到,袁澧林的頭身比也太好了 ,原來以為歐陽娜娜的頭臉已經夠小了,沒想到袁澧林還要比歐陽娜娜小一圈。杜可風導演的《白色女孩》(小田切讓男主)、《三一如一》等等,還是很多mv女主角。
  •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妙在這一個字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黃庭堅曾經說,老杜作詩、韓愈做文章,無一字沒有來歷。雖然有誇張,不過從側面反映出杜甫作詩注重每一個字的鍛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歐陽修記錄的這個故事:陳公時偶得杜集舊本,文多脫誤,至《送蔡都尉》詩云:「身輕一鳥」,其下脫一字。陳公因與數客各用一字補之。或雲「疾」,或雲「落」,或雲「起」,或雲「下」,莫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