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親愛的,公主病》和《親愛的王子大人》兩部劇的觀眾,想必會在這兩部中發現一些共同的東西,比如都是「童話瑪麗蘇系列」,觀眾看了都會萌生「愛人與被愛」、 「想戀愛」的衝動。如果《親愛的,公主病》中的林星辰是「白雪公主」,那麼《親愛的王子大人》裡的孫小桃則是「小美人魚」,兩部劇都擁有一脈相承的夢幻感,本質都是關於「愛」的美好故事。
其實這兩部劇同出自Always Be Better-ABB團隊之手,在創作《親愛的,公主病》之初,網劇類型還不算豐富,製片人馮鏡曉坦言當時是以「瑪麗蘇」「少女心」作為核心定位,滿屏的粉紅以清奇的畫風和「小而美」的製作填補了市場的空缺,也開啟了「萌愛系列劇」的先河。
時隔一年,經過深思熟慮後的ABB(Always Be Better)團隊帶著《親愛的,公主病》的「CP劇」《親愛的王子大人》回歸。為了不讓《親愛的》系列成為云云「劇二代」中的一員,最終將這一類型定位為《親愛的》系列,將其稱呼為CP劇,而非《公主病2》。「希望我們可以做到模式系列化,不是劇情或者人設的固定延續。我們總結《親愛的》的系列模式在於核心定位是『毒童話的外衣,反套路的創新』,也希望《親愛的》系列,可以給有不老「少女心」的觀眾不斷製造『有毒童話』。」談及《親愛的》系列劇的發展,製片人馮鏡曉滿懷期待。
同為《親愛的》系列,兩部劇雖然在拍攝手法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明顯可以感受到《親愛的王子大人》在敘事上比《公主病》更加嫻熟,故事也更加成人化,故事背景從純真的校園變成了娛樂圈。嘗試增加了當下年輕觀眾普遍比較偏愛的「懸疑」的元素,創作了一種「懸疑瑪麗蘇劇」,不得不說這是一次有底氣的冒險,而這種底氣恰恰源於對觀眾了解,對品質的自信。
「偶像劇區別其他電視劇的本質是,它是少女夢想的販賣機。我們作為販賣廠家,一定要尊重有「少女心」的觀眾,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他們是我們的上帝。那麼,他們的夢想到底是什麼?也許現實生活的你是個屌絲?是個乾物女?是一個工作不堪重負的加班狗。只要你還有『談戀愛』的夢想,我們就負責實現。」這也是自《親愛的》系列伊始便秉持的創作初衷「偶像劇的初心,類型劇的探索」。
製片人馮鏡曉告訴記者,繼《親愛的》系列後,ABB團隊即將迎來的是觀眾對於《端腦》的打分。「這是我們團隊又一次新的挑戰,在接到《端腦》這個IP開發任務的時候,我們很興奮又緊張。如何把這個國漫神作呈現給觀眾,怎麼讓中國的科幻被市場和觀眾接受,這是我們接下來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