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一生中有三個重要的女人,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都非常優秀,也都愛他至深。徐志摩與這三個女人的情感故事都非常感人,如果他在人生中只遇到過這三個女人中的任何一個,都足以成為情感佳話。當這三段情感都加在他一個人身上,而且是錯綜交織地加在他一個人身上,徐志摩就有點讓人覺得他是個渣男了。徐志摩是個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人們熱愛他的文學作品,忽略了他的濫情。
左起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
1915年18歲的徐志摩娶了15歲的張幼儀,生了一子,並又二次懷孕。1920年徐志摩在倫敦邂逅16歲的林徽因,墜入愛河。林徽因說,「我不是個感情隨意的女子,你必須在我與張幼儀之間作出抉擇」。
1922年3月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但同月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婚事雖未定聘「,但已有成言」。1924年徐志摩認識了好友王賡的妻子陸小曼,一見傾心,開始瘋狂追求。1925年陸小曼離婚,1926年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1928年梁思成與林徽因結婚。
陸小曼的丈夫王賡、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著名文化人胡適與徐志摩都是好友,也都是梁啓超的弟子,梁思成還是梁啓超的長子。
人們普遍認為徐志摩對張幼儀是沒有愛的,我們能斷定的是,在徐志摩愛上了林徽因之後肯定是不愛張幼儀的,但此前他愛不愛張幼儀還真不好說。張幼儀也是接受過新教育的女子,也算是才貌雙全。張幼儀不忍看著心愛的徐志摩痛苦,不顧自己有孕之身同意協議離婚,結束了7年的婚姻。此後,她仍然與徐志摩保持著深厚的友誼,並為他照顧父母,為老人養老送終。張幼儀曾說,「在摩這一輩子的三個女人中,說不定我最愛他」。1953年,張幼儀再婚時已年過半百。
徐志摩離婚後,並沒有如願娶到林徽因,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但林徽因在結婚前後都與徐志摩保持著非常好的關係,詩文交流甚多。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在北京為駐華使節講中國古代建築,徐志摩為聽林徽因的學術報告,乘機遇雨觸山身亡,林徽因十分悲痛。她始終保持著一片梁思成帶回來的飛機殘骸,用以紀念徐志摩。林徽因病故前不久要見張幼儀,張幼儀帶著徐積鍇來見,見面後兩人許久都沒有說話,最後林徽因說,「終於得見了,幼儀,我欠你對不起,但是我不後悔」。
徐志摩死後,喜歡交際的陸小曼不再外出交際,一直致力於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遺作,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難盡。
徐志摩深刻影響了這三個女人的一生,而她們三個人對徐志摩的深情證實了徐志摩的才情魅力。
本期分享三首徐志摩的作品:《偶然》《難得》《雪花的快樂》,這三首詩的共同特點都是極致的唯美,極致的純情,文藝而浪漫。
徐志摩 · 偶然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I am a cloud in the sky,
A chance shadow on the wave of your heart.
Don't be surprised,
Or too elated;
In an instant I shall vanish without trace.
We meet on the sea of dark night,
You on your way, I on mine.
Remember if you will,
Or, better still, forget
The light exchanged in this encounter.
這首詩寫於1926年5月,初載於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年10月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這也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的劇本《卞崑岡》第五幕裡老瞎子的唱詞。
有人說這首詩寫的是徐志摩感懷與林徽因的愛情,我覺得也未必,因為這個時間他剛好在與陸小曼熱戀。如果說這首詩是感懷愛情的際遇,女主角應該是陸小曼,起碼不應固化在林徽因一個人。這首詩的感悟可能不僅僅在愛情方面,還有對人生的深切感悟。
美好的事物可遇不可求,稍縱即逝,在人的一生中留下不可磨滅的、「互放的」光亮,是值得欣喜和快慰的,這光亮轉瞬即逝也讓人遺憾。這首詩的內在語豐富,讓人回味無窮。
徐志摩 · 難得
難得,夜這般的清淨,
難得,爐火這般的溫,
更是難得,無言的相對,
一雙寂寞的靈魂!
也不必籌營,也不必詳論,
更沒有虛矯,猜忌與嫌憎,
只靜靜的對著一爐火,
只靜靜的默數遠巷的更。
喝一口白水,朋友,
滋潤你的乾裂的口唇;
你添上幾塊煤,朋友,
一爐的紅焰感念你的殷勤。
在冰冷的冬夜,朋友,
人們方始珍重難得的爐薪;
在這冰冷的世界,
方始凝結了少數同情的心!
《難得》寫於1922-1924年,從國內形勢看,正是五四運動的低潮期,北洋軍閥混戰,打擊壓制新文化,是二十世紀舊中國最黑暗的時期之一。從個人處境看,正是徐志摩為追求愛情而與張幼儀離婚,父子失和,世人不睦,是徐志摩個人情緒最低落的時期之一。
這首詩裡最難理解的意象是「一雙寂寞的靈魂」,很多解詩的人都說是兩個陌生人,但也有說是兩個知己。在詩的第一二節裡,那種極致的孤寂與冰冷都更像是詩人獨處時的感受,如果多一個人在場景中,無論是知己還是陌生人,都會讓詩的意境增添很多的暖意,從而破壞了詩的意境。
詩的第三節和第四節都有個直呼的「朋友」,很關鍵,這個朋友是誰?是知己,還是陌生人,這是理解這首詩不能繞過去的坎兒。
在我理解,一對寂寞的靈魂,指的是詩人和爐火。場景裡的爐火擬人化了,與詩人「對坐」在一起,寂寞而生動,如同李白《月下獨酌》中的對月影而成三人。這個直呼的「朋友」,實際上是詩人在對自己說話,是詩人對著自己的靈魂說話。惟其如此,詩人的寂寞才顯得最寂寞。
在詩人的感受中,《難得》的大背景是世態炎涼,周圍是個「冰冷的世界」,唯有這爐火尚能給詩人帶來一點點難得的溫暖。
徐志摩 ·雪花的快樂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裡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悽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裡娟娟的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裡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924年詩人愛戀上了富有才情的陸小曼,同年底,1924年12月30日寫了這首詩,抒唱他對愛與美的追求。此詩發表於1925年1月17日《現代評論》第一卷第6期。
徐志摩的愛情觀和愛情實踐挑戰著世俗對婚姻和愛情的固有觀念,被時人所鄙視,被自己的父親所不容。但這首詩的意境一塵不染,詩人摒棄了塵世間的一切喧囂煩擾,只留下了戀愛中的兩個人,仿佛世界上只有他和她一樣。詩人以雪花自喻,純潔高潔,而戀人則「有硃砂梅的清香」,還有「柔波似的心胸」,都是對戀人極致的美化。這首詩清新靜謐,又洋溢著喜悅,構建出愛情詩高妙的意境。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詩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蘭灣散人,管理學博士、教育碩士、英美文學學士,文化公益人,書法篆刻評論人。
來源:蘭灣茶書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