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原之戰前,為何伊達政宗沒有作為?不是不動,看看他身邊是誰
關原之戰前,佐竹義宣加盟西軍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但上杉景勝與伊達政宗的戰鬥已經在七月中打響。上杉景勝與直江兼續對伊達政宗要奪回故土的執念瞭若指掌,因此在準備應對德川家康北上徵伐的同時,直江兼續與七月十四日命令與伊達領只有咫尺之間的白石城守將們加強防備,又趕緊加派兵力協防,一旦發現伊達政宗南侵,必須儘早通報。必要時直江兼續自己將親自率兵前來支援,與伊達軍決戰。
果然不出直江兼續所料,伊達政宗於七月下旬便派出心腹,片倉景綱率兵包圍白石城。七月二十五日,直江兼續重點布防的白石城便被片倉景綱的伊達軍攻下,白石城將兵死傷過半。收到攻下白石城的消息後,伊達政宗立即通報給留在宇都宮的德川秀忠和在江戶的德川家康。伊達政宗又向兩人通報伊達軍將會繼續向內陸的桑折郡方向推進,下一個目標就是位於中央地區的福島城。
不過,結果證明伊達政宗攻下白石城,對上杉景勝而言不過是一個很小的損失,面對上杉家層層防禦的戰略,伊達政宗軍越往內陸的桑折、伊達兩郡入侵,受到的阻力也越來越大。
白石城之戰翌日,伊達軍本想趁勝追擊,聯絡當年屬於伊達家麾下的當地小領主一起發動武裝起事,配合伊達軍攻擊西南的川股城和大館,但隨即被福島城趕來的上杉援軍擊敗而回,迅速攻打福島城的計劃受到阻礙。
保住川股城和大館,成功阻止伊達家全速深入,對上杉景勝和直江兼續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轉機。恰好到了七月底,德川家康轉回西上的好消息傳來,意味著上杉家南方戰線的壓力大減,對伊達政宗和最上義光而言,這是意味著將要獨立頂著上杉家的反攻。
七月二十七日,直江兼續眼見形勢好轉,立即組織反攻,下令伊達郡的守將盡力拖著伊達軍,知道伊達政宗的主力軍到來後,再全力攻擊。另一邊的伊達政宗知道德川家康遠去後,為免自己的優勢盡失,立即寫信要求德川家康下令留守下野的德川秀忠等人全速北上突破白河關,務求南方牽制上杉軍的注意。
另外,伊達政宗還要求德川家康向山形城的最上義光下令,要求最上軍南下入侵上杉領中北部的長井郡,迫使上杉家面對多線防禦的困境,從而削弱防禦伊達家的力量。為了強調嚴重性,伊達政宗向德川家康警告說:「萬一貴方的行動有所延誤,必使包圍上杉的諸方大名產生錯覺,繼而發生對我方不利的事情。」
當然,伊達政宗的警告並非危言聳聽,奧羽大名加起來的兵力才差不多與上杉家看齊,只要失去了外援助攻,弱小的奧羽大名根本無法與上杉家一戰。更可能的結果將是奧羽大名們為了自保,陸續暗通上杉家,奧羽地區也因此成為西軍的另一據點。
不過,伊達政宗的憂慮並沒有被德川家康充分接納,德川家康仍然決定在八月初回到江戶,同時也指示德川秀忠、秀康等留守軍只作守備,不主動出擊,而最上義光比伊達政宗兵力更少,其領地的西北方和南方兩面均與上杉領接囊,即使德川家康下達指示,也無法單獨對上杉景勝構成重大威脅。
大戰當前伊達軍義逐漸陷入孤立無援的局面,伊達政宗在八月中旬左右決定修改戰略,一邊指令片倉景綱加緊補修剛奪下的白石城,又暫停了對上杉軍發動強烈的進攻,改為派出小部隊在兩軍交接的區域作騷亂,再派出部隊南下進攻梁川城。
京阪的西軍決定對德川家康發動攻擊的消息傳到奧羽後,弱小的大名們更家不願意出戰,就連與伊達領北部接囊的南部家也疑有暗通上杉家的跡象,這些不利的因素都迫使伊達政宗進一步改變策略,應對可能發生的不利事件。
而上杉家當時的戰略很簡單明確,就是趁當前只有伊達家一個「出頭鳥」的情況下,集中兵力並且迫使伊達家投降,或倒戈投向西軍。只要最有力的伊達家轉變立場,其他的奧羽大名也必然倒向上杉家。
當上杉家在直江兼續領導下,打算加強反攻伊達政宗的時候,卻受到來自伊達政宗的停戰邀請。八月七日,伊達政宗得知京阪情況急變,以及德川家康西走的真正原因後,未免遭到上杉家猛烈攻擊,以及保存實力,秘密地向上杉景勝和直江兼續提出停戰要求。然而,直江兼續並不相信伊達政宗真心求和,一邊跟伊達政宗交涉,一邊繼續指示下屬加強福島、梁川兩地的防禦工事。
另一邊,伊達政宗的停戰要求也不過是拖延戰術,試圖打亂上杉軍的部署。雖然兩方都在故弄玄虛,大搞爾虞我詐的伎倆,但上杉與伊達兩方在八月中以後便幾乎停止了大規模衝突,戰況陷入膠著狀態。
對於上杉和伊達兩方而言,在京阪情勢末明的情況下,與最有實力跟自己火拼的對手胡亂消耗兵力,也絕非明智之舉。伊達政宗由主攻轉為觀望,也使上杉家可以調整部署,看準情況再作應對。
從結果來看,伊達政宗的決定並不明智,但從當時的情況而言,伊達政宗的選擇並沒有任何問題,面對強勢的上杉家,能夠讓其無法按照西軍預計的攻擊關東,只能全力應對伊達及最上兩家,從這方面而言,後世對於伊達家按兵不動的指責,也是過於嚴厲了。面對上杉家這樣的實力大名,伊達政宗也只是認清現實,雖然不至於掙扎求生,但小心應對也是無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