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影響一代人的美國《劇場藝術》雜誌(一) 戲劇的藝術 Vol 98

2021-02-22 戲劇的藝術

編者按:

歷史對於我們的意義仍然很重要,它顯現了戲劇發展的軌跡,也一次又一次影響著我們今天的選擇。上個世紀初,在歐美劇場掀起的改革風潮之中,曾經有一本以藝術性為主導、推進戲劇創作革新的雜誌在專業內引起了高度關注與討論,繼而燃起了美國劇場創作的改革之火。

~~~~~~~~~~~~~~~~~~~~~~~~~~~~~~~

謝爾頓·切尼於1916年創辦《劇場藝術》雜誌(簡稱「TAM」)時,他在底特律藝術工藝劇場工作。《劇場藝術》雜誌從首次發行開始,作為「帶插圖的季刊」,主編有休姆(曾師從戈登·克雷)、莫德維爾和麥高恩;他們都畢業於哈佛大學製作專業,並認識到現代設計對於改革美國劇場的重要價值。

謝爾頓·切尼

切尼將雜誌定位為促進藝術發展和戲劇普及的非營利性戲劇組織。《劇場藝術》雜誌力求促進全國劇場藝術的革新,據多麗絲·查斯金說,「它不僅僅是時髦和熱門話題,理論上來說也是開創性的,而且具備美學目的和社會價值。」

《劇場藝術》雜誌1920年

切尼制定了每季出刊的發行表;在第一年裡,《劇場藝術》雜誌獲得了近200個訂閱商,他們來自紐約、芝加哥、波士頓、洛杉磯、舊金山、華盛頓、哥倫比亞甚至倫敦等地,這些訂戶的數量不斷增加,其中以劇場藝術家、學生和教師為主。在切尼的領導下,《劇場藝術》雜誌邀請了一些有改革傾向的評論家和藝術家撰文。

《劇場藝術》雜誌1920年內頁文章

當《劇場藝術》雜誌在美國紮根,它學習歐洲的戲劇雜誌,如戈登·克雷通過前沿學術論文、設計圖和評論文章彙編的《面具》雜誌。《面具》將克雷的理論傳播到更多國家,並以這本雜誌為基地拓展他的現代劇場理想。

戈登·克雷《仲夏夜之夢》舞臺設計

「當藝術化的劇場理論被學習和使用,甚至用於創造一些有特點的作品,就會變成現實。」切尼相信,這是現代劇場革新的鑰匙,並將其運用到其雜誌中。戈登·克雷作為一個精神領袖,還是間接影響了美國劇場,然而更重要的是一些美國藝術家接受了抽象的理論後運用到實際的舞臺演出中。埃德蒙·瓊斯、李·西蒙生等人,成為新舞臺的領軍人物出現在《戲劇藝術雜誌》之中,而它並不是展現某一個藝術家的視野,而是為不同的聲音搭建了交流的平臺。

埃德蒙·瓊斯的舞臺設計

李·西蒙生《培爾金特》舞臺設計

現代舞臺的樸實和優點將鼓舞導演和演員去認同現代美學。劇本也會轉而開始創造新的文本,過去的寫作慣例總是避開對視覺因素的考慮。《劇場藝術》雜誌以視覺為特徵表達編者的視野,這不僅僅是對舞美設計的進一步探討,更是對現代的劇場藝術家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以及激勵他們開展更多實驗。

1920s美國百老匯的觀眾

為了強調新的舞臺演出的可行性,《劇場藝術》雜誌在歐美範圍內選擇那些可以充分體現現代藝術的成功演出。如果說克雷的《面具》雜誌是一個理想化戲劇空間的草圖,《劇場藝術》雜誌則是一批已經實現的舞臺作品。

《面具》雜誌

《劇場藝術》雜誌不同于于傳統的劇場理論,它的設計簡潔、補充大量視覺圖片。它完美地踐行了新劇場演出的美學目標:隱退幕後而聚焦演員。在《劇場藝術》雜誌中,劇場藝術的創作者都是戲劇最重要的角色。

《劇場藝術》雜誌內頁圖片

編者通過選擇舞臺設計的效果圖、劇照等展示新劇場的藝術成果。除了大量刊印好的舞臺設計家的作品,同時,也有意保留過去經典的演出圖片。有一期刊載了約瑟夫·烏爾本為歌劇《帕西法爾》作的設計,雖然它並未在美國演出,但它闡釋的現代美學價值值得注意。《劇場藝術》雜誌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使讀者真正了解劇場藝術家的價值。

約瑟夫·烏爾本《帕西法爾》舞臺設計圖

切尼將「戲劇為藝術家提供展現的空間」的觀點放入選編之中,從很多實例中表明了「藝術專業學生對劇場認知的轉變」,進一步鼓動了青年藝術家為迅速萌芽的藝術運動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才華。

《劇場藝術》雜誌1938年

《劇場藝術》雜誌其中一期,安德雷斯的《仲夏夜之夢》的設計效果圖與「戲劇書架」連在一起,表面上無關聯,但都表達現代劇場的新形式,也是為「藝術性與知識性並存」的訂閱讀者們服務。編者們給與設計師作為作者的機會,讓他們也能直接地表達視覺闡釋以外的想法,讀者們從文字和視覺不同的層面,了解藝術家對劇作的解讀。(待續)

安德雷斯《仲夏夜之夢》舞臺設計

作者:克裡斯汀·普林茨

翻譯、配圖:Vienne & Lily

✂--

相關專題推薦:(回複數字)

【劇評】《春之祭》的百年祭禮(二)盤點:中外版本巡禮

95

【專題】《春之祭》的百年祭禮(一)源起:在現代舞誕生以前

94

【專題】巴爾巴和奧丁劇院(一):一個戲劇實驗室

67

✂--

【戲劇的藝術】最開闊的戲劇視角,最獨特的戲劇解讀,最前沿的戲劇共享平臺。

相關焦點

  • 影響一代人的美國《劇場藝術》雜誌
    上個世紀初,在歐美劇場掀起的改革風潮之中,曾經有一本以藝術性為主導、推進戲劇創作革新的雜誌在專業內引起了高度關注與討論,繼而燃起了美國劇場創作的改革之火。美國設計師的在劇場革新的最前沿對抗商業劇場,《劇場藝術》雜誌不僅僅提高了設計師自身的地位,也影響了美國設計的歷史。編者以雜誌為平臺傳播價值觀,並將這些演出信息進行存檔,也利於劇場反觀其實踐成果。
  • 後戲劇劇場專題 | 「劇場」辨析
    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化和社會科學中的「空間轉向」相應,在漢語中使用表示演出空間的「劇場」一詞也標示了一種學術視角的轉向。「劇場」強調空間中各種元素的相互關係,把演出視為人在空間中的活動。在演出研究中使用「劇場」一詞,旨在打破西方舶來品的「戲劇」學的邊界,向更廣泛的人類活動敞開,也將對劇場藝術的研究放置在社會學、人類學等更廣博的人文科學視角之中。
  • 後戲劇劇場專題|楊·法布爾:悖論的巨人
    除了闡述法布爾的方法、風格和成就,雷曼區分了成功(success)和影響(impact),法布爾的作品不僅影響了他人的創作,而且改變了劇場實踐的概念,在戲劇劇場的統治時代之後,它是我們時代的「本質性藝術」(essential art)。它提醒我們:現代劇場藝術的發展不是由「主流」推動的,在易卜生、契訶夫當時如此,在今天恐怕依然如此。
  • 藝術推薦 | 在劇場取暖!2020西瓜戲劇周來了!
    今年8月,國內疫情剛剛得到控制的時期,新西瓜劇場正式開幕。在開幕晚會的晚上,老闆嘉慶在最後時刻公布了11月將要舉辦西瓜戲劇周這一活動的消息,全場歡騰。而現在,我們這個西瓜戲劇周終於來了!今年的西瓜戲劇周舉辦時間正好是農曆立冬,加上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大家的工作與生活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所以我們在邀請劇目與合作的時候,也是希望大家可以利用這難得的機會,一起在劇場取暖,釋放對劇場的熱愛,在西瓜劇場沉浸一個整個周末,從早到晚都可以欣賞不同的演出,和劇場人一起交流。
  • 理論研討劇場藝術與文化轉向
    「這就是劇場藝術(theatre arts)[2],」阿倫森對我們說,「劇場的本質就是觀看。」阿倫森對於「劇場藝術」的定義對我的影響很大。對這個概念和「戲劇」(drama)一詞的區別,必須從歷史的角度加以說明。美國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是阿倫森確立其藝術觀與世界觀的時期。[3]那正值一個所謂「斷裂」[4]的時期。
  • 期刊信息 | 《戲劇藝術》2020年4-6期目錄
    」——一個盧梭的視角 | 陳軍(18-28)21世紀的戲劇觀討論:後戲劇劇場的政治性與重建第四堵牆的戲劇劇場 | 孫曉星(29-36)中國話劇研究 當代臺灣戲劇「本土尋根敘事」研究 | 胡星亮(37-49)論馬來西亞華文話劇對豐富中國話劇歷史和理論的獨特價值 | 鄒元江(50-61)探索與糾偏:新月社排演
  • 動態攝像劇場:劇場藝術與電影藝術之間的紐帶
    法國法蘭克福大學戲劇系教授漢斯·蒂斯·雷曼將世界戲劇的整個發展史大概分為三個階段: 一、前戲劇劇場時期:包括古希臘戲劇及各民族最原始的戲劇形式; 二、戲劇劇場時期:中世紀戲劇之後以劇本為中心的戲劇形式; 三、後戲劇劇場時期:20世紀初萌芽,70年代後蓬勃發展直至今日。
  • in 劇場| 明洞藝術劇場:韓國表演藝術歷史與發展的見證者之一
    明洞藝術劇場內部構造:負一層是排練廳,一層是咖啡廳、售票處和紀念品商店、二三四層是劇院主體、五層是辦公室和餐廳。明洞藝術劇場是一座可容納558名觀眾的中型劇場,觀眾席分三層,其中一層339席,二層116席,三層103席,被稱為「明洞的文藝復興」。明洞藝術劇場是國有劇場,隸屬於韓國國立劇院公司,也就是NTCK,今年是這家公司創立七十周年。
  • 王虹:戲劇藝術中的女性角色
    由上海市婦聯指導,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浦東新區婦聯、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金領驛站共同主辦,世聯行投資、光明乳業、七創科技特別支持的「她世界——女性系列講壇」第三期於5月20日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本次活動邀請到《上海戲劇》雜誌副主編王虹做題為《戲劇藝術中的女性角色》的分享。
  • 《戲劇》2019年第6期丨 劉宏偉:中國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窺探
    此時,從美國考察歸來的「臺灣戲劇之父」李曼瑰教授積極倡導開展「小劇場運動」,並通過民間和官方多種渠道,先後建立了「小劇場運動推行委員會」「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中國』戲劇藝術中心」等機構。主修表演方向的學生,不僅要學習表演類的核心課程,而且還要學習中華文化專題、劇本導讀、劇場實務、戲劇導論、電影導論等必修課程,以及導演實務、現代劇場、臺灣地區戲劇專題、舞臺管理、創作性戲劇、短片製作實務、基礎錄音工程、舞臺服裝、舞臺繪景、舞臺化妝等選修課程。這樣的培養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在戲劇及電影領域裡根據自己所需綜合發展,而且還能讓學生在深厚的學科基礎知識上專精表演研究。
  • 戲劇藝術流淌於江南水鄉
    烏鎮戲劇節連辦六屆,越辦越好戲劇藝術流淌於江南水鄉(藝文觀察·管窺戲劇節②)第六屆烏鎮戲劇節閉幕了。與國內諸多落戶大城市的戲劇節(展)相比,依託已有1300年歷史、具有獨特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的烏鎮而生的戲劇節走到第六個年頭,愈發凸顯出它的獨特與重要。在這裡,戲劇不會像城市中的戲劇節一般,被阻隔在特定場館,而是滲透到烏鎮的角角落落。
  • 講座 | 藝術欣賞專題系列講座
    主要著作有《明清文人傳奇研究》、《中西戲劇文化比較研究》、《明清傳奇史》、《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明清文學史講演錄》、《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建構與反思——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思辨錄》、《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等。
  • 學藝術到底有沒有出路?拿到美國名校戲劇專業offer的她這樣回應
    學藝術有沒有出路?在我們上周刊發的《父母沒時間,我才有機會學藝術》一文中,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選擇藝術專業所流露出的各種擔憂。那麼,那些執意選擇藝術專業作為自己主攻方向的年輕人又是怎麼想的呢?曾就讀於美高The Hill School、即將入讀美國西北大學戲劇和傳媒專業的女生Joyce,用她自己的經歷回答了這一問題。作為千裡戲劇社的發起人,她用行動回答:學藝術可以有出路,關鍵是——如何堅持所愛,又付出了哪些努力。
  • 一場戲劇29萬觀眾:線上戲劇《等待戈多》成為藝術事件
    在武漢「解封」之際,《等待戈多》團隊用戲劇發聲,希望能為受疫情影響的人真正走出陰霾出一份力: 「打破心理的隔離,讓解封的春天如期而至」。受疫情衝擊,劇場暫時關閉,戲劇人紛紛感嘆無戲可做,這給了一直在探索當代戲劇語彙的導演王翀創作契機——疫情無法阻止戲劇,「戲劇人的思維不應該還停留在劇場裡」。
  • 藝述:黃莎莉|當代西方戲劇的後戲劇劇場
    在雷曼的《後戲劇劇場》中,他寫道:「意義的框架被打破,其中具體的、具有強烈感官性凸顯出來。可感知性這一概念準確地概括了這裡所論述的劇場感知中不完整、也不可能完整的東西。後戲劇劇場強調的是非完整性與不可能完整性。因此感知的現象性在後戲劇劇場中得到實現。這種現象性力圖否定摹仿,否定虛構原則。
  • 「溫暖·高貴·藝術地活著 ——蓬蒿十年戲劇藝術·生命美學大展」開幕沙龍
    希望更多普通人能夠走進劇場,感受藝術的溫暖與美好;不僅是觀看戲劇,也創作戲劇;不僅是結構戲劇,更重要的是像結構戲劇那樣結構自己的人生,使其達到無限豐富的可能性
  • 詩、戲劇與表演 ——臺北藝術大學林國源教授訪談
    作者林國源教授曾是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早年留學法國,美學博士。長期從事《詩學》、西洋戲劇史和戲劇理論研究和教學。出版著作有《古希臘劇場美學》、《戲劇的分析》、《現代戲劇批評》、《夢幻劇》、《詩的表演:從波特萊爾出發》等。2013年和2016年暑假他被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開設《歐亞節慶文化研討》的課程。
  • 全 劇場觀演的鼓掌藝術
    鼓掌人人都會,但是當你走進劇場就不一定懂得該如何鼓掌,什麼時候鼓掌,什麼時候不該鼓掌,什麼時候應該多鼓掌因而在劇場鼓掌可以說是一門藝術。如何在看演出的時候不因為亂鼓掌而出醜那?敬請關注我們「劇場事」系列,每期我們會講述一些劇場的事情,也請同行指正。另外,我們ARTCLUB致力於藝術普及,最近也推出了【藝術評論】,對熱門演出與新晉演出進行評星與評價,堅持公正。大家可以關注我們微信查看相關信息,對大家甄選演出有幫助。同時,我們會組織更多藝術普及互動,歡迎大家參加。也可以觀看我們在優酷與騰訊的視頻,其中有很多藝術大師訪談。
  • 街區劇場:用舞臺藝術為時代的憂慮尋找位置
    在她看來,將時代對人的影響納入這一時空,讓戲劇成為分析政治化過程、反思我們日常生活中共有的不安感的載體,是街區劇場的使命。而舞臺藝術,應當是為時代的憂慮尋找位置的藝術。圖片由街區劇場提供作為一個政治劇場的藝術總監,您覺得有必要在藝術與政治之間尋求平衡嗎?安娜·貝倫·聖地牙哥:是的。不得不說,相當一部分社會戲劇和政治戲劇在藝術上是沒有價值的。因此我相信,需要為政治劇場找到讓作品具有藝術價值的方式。
  • 戲劇評論在戲劇藝術中的重要性與作用
    一、何謂「戲劇作品」?劇本是戲劇的一度創作,如果未經演出,它是屬於文學範疇的作品,稱之為戲劇文學劇本,或文學劇本,是放在書架上供讀者閱讀的作品。劇本只有經過導演、表演、舞臺美術……工作者的二度創作,並在舞臺上表演給觀眾欣賞,才能稱之為「戲劇作品」。因此,戲劇作品除了創作人員外,必須有觀眾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