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2019年第6期丨 劉宏偉:中國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窺探

2021-02-10 中央戲劇學院

中國臺灣地區(以下簡稱: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深受其獨特的社會狀況、教育體制、文化環境以及高等院校多元、包容、開放的治學氛圍之影響。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精髓的同時,積極吸納西方現代表演藝術教育的先進方法與經驗,關注本土表演藝術的發展,強調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中西方表演技法並重的教育理念。在中華民族傳統教育思想和西方現代教育思潮的雙重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臺灣地區與大陸有著共同的文化和語言背景,兩岸的高等表演藝術教育都曾受到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教育思想的影響與滋養,同在我國話劇現實主義民族表演體系初創成果的基礎上,以寫實為根基進行發展,在不同的軌跡中探索著現代表演藝術教育的新模式並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風貌。近年來,兩岸的文化藝術交流不斷深入,彼此在放眼國際、積極探索高等表演藝術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相互眺望、借鑑發展。深受西方現代教育理念影響的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積極與西方表演藝術思潮互動,在探索中西方表演理論有機融合於實踐的同時,努力建構本土的表演教學及訓練方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步,為推動兩岸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交流與共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從中西碰撞中探索發展之路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政治作戰學校(現臺灣「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影劇學系、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臺灣藝術大學)影劇科和「中國文化學院」(現「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相繼成立,率先在臺灣地區開展了高等表演藝術教育,培養表演藝術專業人才。這些院校大部分的表演師資都是由國立劇專在臺灣地區的校友擔任,如彭行才、賈亦棣、王生善、崔小萍、高前、董心銘等。他們傳續了國立劇專的戲劇教育思想與理念,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將我國早期話劇現實主義民族表演體系探索的成果,從大陸帶到了臺灣地區,並結合斯氏體系側重心理寫實的表演方式來訓練學生,在當地播撒了寫實主義③表演藝術教育的火種。

然而,隨著臺灣地區與西方發達國家在政治與經濟等方面的交往不斷加深,西方文藝思潮在20世紀60年代登陸臺灣地區,推進了其戲劇朝向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發展。此時,從美國考察歸來的「臺灣戲劇之父」李曼瑰教授積極倡導開展「小劇場運動」,並通過民間和官方多種渠道,先後建立了「小劇場運動推行委員會」「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中國』戲劇藝術中心」等機構。這一時期,以各院校青年學子的創作為基礎舉辦的「世界劇展」和「青年劇展」,掀起了一股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創作之風,使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在堅守民族化探索的同時,主動打開了向西方學習的大門,採取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進行發展。

20世紀70年代,一些從西方留學的戲劇學者們歸臺,陸續投身到戲劇教育的第一線,從事表演教學工作。他們深受西方「實驗劇場」的影響,把西方現代劇場的表演形式和技法以及創作理念帶了回來,並積極地在表演教育、教學中進行嘗試與探索。「黃美序、司徒芝萍、汪其楣都在教學中進行過不同程度的實驗。其中比較引起注意且有記錄可查的,是汪其楣領導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的學生在1979年5月5-6日及18-19日分兩次演出的八個實驗劇」。[1](P40)汪其楣鼓勵學生進行原創,在實驗戲劇求新求異美學追求的影響下,大膽突破傳統演劇形式進行探索,取得了開創性勝利。由此,開啟了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實驗探索的新篇章。

此外,1978年從美國二度返臺的吳靜吉博士加入耕莘實驗劇團(蘭陵劇坊前身)做表演指導,他將自己在紐約拉媽媽實驗戲劇俱樂部(La Mama Experimental Theater Club)學習的演員訓練方法帶回了臺灣地區,結合心理學知識以及中國傳統戲曲的創作技法指導演員進行訓練。他以「經常性的訓練、即興的素材、中國傳統劇場的接觸、相關藝術的觀察與參與、日常生活的融入與體驗」[2](PP41-42)五類課程來訓練演員。不少蘭陵劇坊的創始團員在歷經多年的劇場實踐積累豐富了的表演創作經驗之後,先後被臺灣地區各院校聘為專任或兼任表演教師,成為了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改革的靈魂人物。蘭陵劇坊作為「臺灣地區小劇場運動」時期的領軍團隊,不僅啟迪了「戒嚴」時期沉睡的臺灣地區劇場,而且還間接地為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現代化、民族化發展引領了方向。

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一批從國外歸臺的戲劇工作者,如賴聲川、馬汀尼、陳偉誠、劉若瑀等,以及臺灣地區劇場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演員金士傑、李國修等陸續加入了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隊伍之中。其中金士傑、李國修、馬汀尼、劉若瑀等都是早期蘭陵劇坊的核心成員,他們在專注現代劇場創作發展的同時,不忘傾盡全力培育新生代演員,為高等表演藝術教育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伴隨著蜚聲業界的「小劇場運動」之熱潮,全新的表演美學觀念、多元的表演創作方法以及現代的表演藝術思潮和教育理念,源源不斷地融進了高等表演藝術教育之中,使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在多元發展中突破了傳統寫實主義的樊籬,在實驗、前衛戲劇思想的影響下,積極探尋新的發展方向,並竭盡所能地構建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體系。

如今的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開放多元、兼容並包,蘊含著中華傳統表演藝術與西方現代教育理念的精髓,站位國際化視野,推動全方位發展,廣泛吸收世界先進的表演創作方法與演員訓練及教育經驗,不斷嘗試跨學派的融合、轉化與創新,正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整體實力。近年來,相關院校與世界多所著名藝術院校(包括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及全球知名演員培訓學校(機構)建立聯盟,開展校際之間的學術與藝術交流及展演活動,持續深化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院校根據自身的辦學理念、教學資源、師資配備、教學條件等情況進行準確分析與科學定位,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教學計劃與培養方案,彼此相通、各有所長,在中西藝術教育思想及理念的碰撞與交融中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現代化表演藝術人才教育模式。

二、採用複合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臺灣地區的高等院校裡沒有專門設置表演學系,主要依靠戲劇學系或電影創作學系下設的表演主修方向來開展高等表演藝術教育,培養職業演員。以2010年為界,之前各院校都只是在戲劇學系下設表演主修方向開展表演藝術教育,2010年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成立,設置了專門的電影表演主修方向。由此,高等表演藝術教育就有戲劇和電影兩個專業學系,側重運用不同的方法與技術來共同承擔職業演員的培養。

無論是戲劇學系,還是電影創作學系的表演主修方向,都是實施通才教育,在基礎教學階段打破專業方向的壁壘,涉獵編、導、演、技術全部課程,採用複合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來教育學生。所謂「複合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注重全面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讓學生在通曉戲劇或電影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專精表演藝術創作,兼顧對戲劇或電影領域其他技能的掌握,並不斷地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藝術精品中汲取營養,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與素質。讓學生在寬口徑、厚基礎的教育中綜合發展,以適應社會多元、快速發展的藝文生態環境,成為理論與實務並重的複合型藝術人才。

下面以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三所院校:「中國文化大學」、臺灣藝術大學、臺北藝術大學為例,針對它們的人才培養現狀進行詳細分析。

(一)「中國文化大學」的表演藝術教育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成立於1963年,是臺灣地區普通類大學中建立的第一個戲劇學系,首任系主任由李曼瑰教授擔任。目前,該系學生在第一學年接受完戲劇學專業的通識教育之後,需根據自身條件和未來職業發展規劃從表演、劇場技術、編劇三個學群中選擇一個學群進行學習。即:該校戲劇學專業的學生在綜合培養的同時,需從二年級開始選擇專業方向進行主修。主修表演方向的學生,不僅要學習表演類的核心課程,而且還要學習中華文化專題、劇本導讀、劇場實務、戲劇導論、電影導論等必修課程,以及導演實務、現代劇場、臺灣地區戲劇專題、舞臺管理、創作性戲劇、短片製作實務、基礎錄音工程、舞臺服裝、舞臺繪景、舞臺化妝等選修課程。這樣的培養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在戲劇及電影領域裡根據自己所需綜合發展,而且還能讓學生在深厚的學科基礎知識上專精表演研究。

(二)臺灣藝術大學的表演藝術教育

臺灣藝術大學前身為臺灣藝術學校,成立於1955年,建校之初就設立了影劇科;1960年升格為臺灣藝術專科學校;1981年為順應現代藝術潮流的發展,戲劇和電影學分別從影劇科獨立出來,成立專門的科系。目前,該校擁有臺灣地區唯一專門設置的「表演藝術學院」,戲劇學系隸屬於表演藝術學院,負責開展表演藝術教育工作。該系早期一直借鑑和延續國立劇專戲劇教育的理念與思想,尤其彭行才擔任主任期間,參考國立劇專時期的辦學經驗,強調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創辦了「獨幕劇展」後改名為「實驗劇展」,給學生們提供了交流、觀摩與良性競爭的學習平臺。該系傑出校友、世界知名電影導演李安,曾於1975年在第三屆「獨幕劇展」中以《阿奇》一劇,榮獲最佳整體演出「金獅獎」。

戲劇學系歷史上,曾多次在戲劇學專業下分設表演、編導、舞臺技術等不同的方向對學生進行分組培養。但從2011年起該系調整了培養方案,修改了教學大綱與課程設置,以學生選課取代分組培養,不再設定學生的主修方向與選課範圍,表演藝術教育相關課程可供戲劇學專業的所有學生靈活選課。也就是說,該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特長結合職業規劃方向,在本專業所有方向開設的專業課程中,自行選擇修課。該專業主要的必修課程有:表演方法、基礎編劇、劇場技術導論、導演方法、排演、戲劇原理、創作性戲劇、現代戲劇、演出製作等,與表演相關的專業選修課程有:肢體訓練、發音與念詞、即興劇表演、相聲表演藝術、表演(一)(二)(三)、默劇(一)(二)、基礎音樂劇表演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該校在培養複合型戲劇藝術人才的同時,也兼顧表演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有意成為職業演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課,通過合理選擇修讀課程來滿足其學習的基本需求。同時,學生還可以在大戲劇的學習背景下獲得豐厚的專業知識,以提升未來在戲劇領域的就業競爭力。

(三)臺北藝術大學的表演藝術教育

臺北藝術大學是臺灣地區高等藝術教育裡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它成立於1982年,前身是「國立」藝術學院。目前,該校是臺灣地區唯一一所同時在戲劇和電影兩個專業領域裡獨立開設表演藝術教育的高等院校。

作為臺北藝術大學開山元老的戲劇學系,從建校起至2002年學制一直都為5年,自2003年起改為4年。該系首任系主任由臺灣地區著名戲劇家姚一葦先生擔任,賴聲川、金士傑、李國修等臺灣地區現代戲劇的領軍人物都曾在該系任教。戲劇學系主修表演方向的學生一年級時主要和本專業導演、劇本創作主修方向的同學共同學習校定通識課和系定必修課,從二年級開始,才進入自己的主修方向進行專門學習。該系特別注重排演實踐,要求三個方向的學生在後三個學年內,根據自身情況至少有4個學期要選擇修讀排演課,在專任教師或專業劇場藝術工作者的指導與帶領下,與其他方向同學共同完成舞臺藝術作品創作。歷經27年的發展,該系與臺灣地區劇場實踐緊密接軌,在幾代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對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表演訓練方法及理念的融會貫通,培養出了一大批創造力強,具有實驗精神的表演藝術人才,在臺灣地區乃至華語地區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的學制為4年,該系電影學專業下設表演、攝影、美術、剪輯、錄音、後期特效6個專業方向。主修表演方向的學生在一年級時需要學習這6個專業方向所有的基礎課程,二、三年級時則需要從這6個方向中選擇3個方向(含表演)的進階課程繼續學習,只有升入四年級時他們才會專修表演方向的課程。該系以技術為主開展電影專業特色教育,旨在培養「一專多能、博學多才」的電影表演藝術工作者。行課期間,透過多部短片的拍攝與製作,讓學生能夠在電影創作的實訓中,與各部門進行密切合作,以達藝術與技術的不斷精進。在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大背景下,表演方向的學生不僅能夠在實踐操練的過程中,逐漸掌握電影拍攝與創作的具體流程,學習到多項電影創作的技術,而且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反觀和檢視自己的表演,在與業界實踐緊密接軌的學習中,有效提升自身的專業綜合素養。

根據以上介紹可以看出,複合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專業技能與專業知識共同提升,利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以及學科交叉的整合互補,全方位挖掘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素質與能力同提高,逐步掌握多種技藝與技能,成為應用型、複合型、技能型的現代藝術人才。

三、配備高素質專業化的師資團隊

早期在臺灣地區從事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國立劇專校友崔小萍、王生善、彭行才、賈亦棣等人都具有豐富的舞臺劇、影視劇和廣播劇創作經驗,具備紮實的專業理論修養和高度的敬業精神。他們在國立劇專學習時期曾受到餘上沅、洪深、曹禺、焦菊隱、黃佐臨、金韻之、陳治策等先生的教育和影響,作為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開拓者,他們將中國早期民族化表演藝術探索的成果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部分訓練方法帶到了臺灣地區,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裡以國立劇專表演藝術教育為藍本,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用不同的方式傳續了民族表演藝術的精髓與中國早期表演藝術教育的精粹。他們努力踐行弘揚發展民族文化藝術的使命,積極實踐搞探索,刻苦研究出著作,同時還以「傳幫帶」的方式扶持培養年輕教師,助力邵玉珍、朱俐等臺灣藝術大學早期畢業生成為了臺灣地區著名的表演教師,為後期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師承傳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批熱愛表演藝術事業的臺灣地區學子赴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歐美國家留學,接受高等表演藝術教育,學成之後又陸續返回臺灣地區來從事表演藝術創作及教育教學工作。前文提到的邵玉珍、朱俐以及汪其楣、馬汀尼、陳偉誠、劉若瑀、姚海星等老師都是在這個時期赴海外留學,學成歸來之後成為了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中堅力量。他們都具有廣闊的學術視野和開放的創作思路,在海外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表演藝術創作與演員訓練經驗,返回臺灣地區之後,結合中國傳統藝術的創作與表現形式,不斷探索著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發展之路。

隨著教育思想的不斷開放,國際化視野的不斷拓展,如今在臺灣地區從事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教師們,大部分都具有海外學習經歷,且實踐經驗豐富。在求學的過程中,他們都曾接受過不同表演體系與學派的訓練,具有「多元複合」的學術特質。

以臺北藝術大學為例,同時任教於該校電影創作學系和戲劇學系的專任教師陳湘琪獲得了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教育戲劇碩士學位;戲劇學系專任教師蔣薇華獲得了美國蒙大拿大學(University of Montana)戲劇碩士學位;林如萍獲得了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戲劇與表演研究碩士學位;程鈺婷獲得了美國紐約新學院大學戲劇學院(The New School For Drama)表演專業碩士學位;朱宏章在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畢業之後,又赴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升造,獲得戲劇戲曲學博士學位。以上這些教師都曾於不同時期,在臺灣地區不同院校接受過高等表演藝術教育,隨後又相繼赴海外或大陸進行過不同程度的升造。從他們的學歷背景來看,師資團隊的學緣具有國際化、多樣化的特點,結構合理,有利於在學術爭鳴與學術融合中去推動理論與實踐創新,站在中西結合的高度研究和發展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

與此同時,還有一支實力雄厚的兼任教師隊伍不容忽視。臺灣地區各院校會根據自身辦學所需,經過公開招募,精心挑選,在嚴格的甄選和評鑑過程中選拔出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理論造詣深厚的兼任教師補充到表演教育的隊伍之中來。他們或是業界實踐創作的精英,或是姊妹院校的學術帶頭人,或是教學經驗豐富、剛退休不久的老教師,或是留學歸來頗具創新意識的青年才俊……大部分都具有海外學習經歷,了解學術前沿,學術素養高,學術視野寬廣。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層面看問題,打開學生的創作眼界,通過別樣的分析提出新的學術觀點,積極推進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的創新發展。

各院校除在本土招賢納士以外,還不斷赴歐美、日本等國家力攬人才,並積極吸納大陸著名藝術院校的優秀師資赴臺講學,廣泛吸收表演藝術教育的各種先進經驗。已故的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博士生導師張仁裡教授曾於1995年到臺北藝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為臺北藝術大學表演碩士班初建時期課程體系建設與規劃立下了汗馬功勞。原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教授、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戲劇系全職客座教授蔣維國,也曾於20世紀90年代在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擔任客座教授,將其多年在中國大陸、英國、美國所積累的表演藝術教育經驗傳授給了臺灣地區學子。各院校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聘請兼任教師助力提升教學水平,並促使專任與兼任教師在良善互動之中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素養、拓寬學術視野,使師資團隊的整體實力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得到快速、全面的提升。

四、運用多元化的教學訓練方法

臺灣地區各院校的表演教學一般都實行「課程負責制」,教師只需要擔任特定幾門課程的教學,不需要全程帶班。學校賦予表演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權,院系派定教學任務之後,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所分配課程的教學目標,自主設定教學大綱和授課內容,選擇不同的方式與方法進行授課。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到不同老師,多元的方法,會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學習與成長。同樣,開放的教學環境也將給予教師更多的發揮空間,有利於他們在教學中施展所長。下面將當前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中的主要教學訓練方法進行介紹與分析:

(一)以寫實主義表演教學為基礎

雖然當前在臺灣地區從事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教師們師出不同的表演學派,具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擅長不同的教學方法,但將寫實主義表演創作及訓練方法視為教學的基礎,卻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從早期國立劇專畢業到臺灣地區教授表演藝術的崔小萍、賈亦棣等老師的教學開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演劇創作方法,就已在臺灣地區流傳了,寫實主義表演教學也由此而生根發芽。後來因特殊時期的政治原因,美國的「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逐漸取代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演劇創作方法,在臺灣地區寫實主義表演教育發展的浪潮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20世紀80年代末,伴隨著臺灣地區「解嚴」,大陸出版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譯作相繼流傳到臺灣地區,推進了寫實主義表演教學的系統發展。之後,具有豐富表、導演教學經驗的張仁裡、林蔭宇、麻淑雲等大陸知名教授先後到臺灣地區講學,朱宏章、李季紋等臺灣地區學子又相繼到大陸攻讀博士學位,並於學成之後返回臺灣地區任教,他們將半個多世紀以來大陸寫實主義表演教學所積累的豐富經驗與方法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陸續帶進了臺灣地區,為臺灣地區寫實主義表演教學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人才支持與智力支撐。

縱觀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發展,寫實主義表演創作方法作為教學的基礎基本是延續的;寫實主義表演創作方法要求演員「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天性的下意識地創作」,生動、有機地去塑造角色,在教學中是貫徹的;寫實主義表演創作方法將真實奉為圭臬,讓演員在體驗角色真情實感的基礎上去融入角色,從而進行真實、自然、準確的詮釋,這在教學中是執行的。

臺北藝術大學的陳湘琪老師,結合自身的影視拍攝經驗總結出了一套較為獨特的電影表演教學訓練法。她認為「舞臺訓練能夠開發演員的內在資源,讓演員掌握理解角色的方法,提升演員解釋角色與劇本的能力,是影像演員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3](P66)在教學中她會以舞臺訓練來為學生打基礎,具體用寫實主義表演的創作方法來培養學生。之後,她會使用攝影機來記錄學生的創作過程,讓學生熟悉鏡頭,懂得鏡頭語言的運用,透過實際的拍攝學會在不同景別的表演創作中準確、恰當地調整分寸,真實、自然地再現角色的內外部特質,由此來強化學生寫實表演的功力。臺灣大學戲劇系的表演教師姚坤君也曾強調:「學院表演課程應『四年一貫』循序漸進規劃,從戲劇表演能力的開發,到寫實表演,到經典呈現,之後再讓學生挑選不同的專題磨鍊。」[4](P47)可見,將寫實主義表演教學作為基礎在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界具有一定的共識。

(二)以開放的姿態發展表演教學 

從20世紀70年末開始,西方(尤其是美國)現代劇場的演員訓練方法不斷傳入臺灣地區,逐漸影響了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發展,使表演教學裡呈現出學派多元、風格迥異的訓練方法。吳靜吉從美國帶回的劇場遊戲以及即興表演訓練,以間接傳播的方式走進了臺灣地區的表演課堂,他將心理學概念引入了表演訓練,關注演員心理與身體的放鬆,發展了諸如:肌肉鬆弛、信任感、道具模擬、貓的動作模擬等一系列練習,並借鑑即興戲劇之母史波林(Viola Spolin)的部分劇場遊戲,針對演員的想像力與即興創造力進行開發,讓演員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去不斷發掘表演潛能。緊隨其後,「中國文化大學」的美籍教師紀澤然(Don Gilleand),以直接教授的方式也將暖身和美國的劇場遊戲訓練帶進了表演課堂,不過他的訓練不涉及心理學成分,他更側重讓學生通過遊戲接觸到表演的本質與精髓,引導學生在放鬆身心的同時,全面開發內外部的創作素質,產生對表演創作的興趣。由此,臺灣地區的表演教學訓練打破了陳規,進入了「開放、多元、創新」的發展時期。

之後,從美國留學歸來的陳偉誠、劉若瑀將格洛託夫斯基(Jerzy Grotowski)「貧困劇場」演員訓練方法通過轉化,帶入了劇場創作與學院表演教學之中。適逢臺灣地區「小劇場運動」,亟須新的理念和方法來添加火力。於是,格洛託夫斯基「透過身體技術訓練來開啟演員創作可能性」的訓練方法很快就成為了主流,並被各院校所推崇,理所當然地變成了當時訓練演員身體技能的不二法則。時至今日,它仍然在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中佔有一席之地。

隨著留學海外的學子陸續歸臺,西方眾多的現代表演訓練方法通過延伸與轉化,也相繼進入到了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隊伍之中。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的「中性面具」訓練、史波林(Viola Spolin)的「直覺表演」訓練、鈴木忠志(Tadashi Suzuki)的「鈴木演員訓練法」、麥錫阿斯·亞歷山大(F.Matthias Alexander)的「亞歷山大放鬆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梅耶荷德(Vsevolod Meyerhold)的「有機造型術」,以及麥可·契訶夫(Michael Chekhov)的「心理—肢體」等表演訓練方法都以不同的方式走進了臺灣地區的表演課堂。

與此同時,業界人士還在不遺餘力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加速國際化探索的進程中,特別關注表演藝術教育的本土化與民族化發展。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係為了培養學生主動「汲取中國傳統舞臺的基本素養,認識中國表演藝術傳統,了解中國劇場藝術的成就與發展」[5](P61),從建系初始至今一直為主修表演方向的學生開設「京劇聲腔」「京劇動作」兩門必修課。他們希望依託戲曲實踐,來訓練與拓展學生的聲音和肢體表現力,讓學生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重視向傳統戲曲學習,並在此過程中掌握靈活運用身體的能力,主動挖掘身體語言的表情與表意功能,自覺地將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表演技法經過創新與轉化進行完美糅合。

在臺灣地區幾乎各院校的表演教師,都會根據自己的學習與創作經驗,在眾多的表演訓練方法中選取適宜的幾種進行「混用」,並將其創造性地延展與轉化,發展成為自己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法。因此,學生在接受不同教師教育的同時,會接觸到多元各異的方法,他們在此過程中既需要以開放的姿態博採眾長,還需要以客觀的態度去整合與消化,並逐步摸索出適宜發揮自身特質的方法,建立自己獨特的創作個性與風格。

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裡,沒有穩固統一的教學體系,但是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下,教師之間彼此觀照、相互影響、互相學習,積極推動了表演藝術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和諧發展,賦予了表演藝術教育無限的活力與生機,為其在吸收西方先進表演訓練方法和民主精神的同時,能夠朝著更為科學、完善的方向去發展提供了諸多的可能。

結語

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學派多元、開放包容、海納百川、兼收並蓄、極具活力,彰顯著鮮明的區域性色彩與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放眼國際、立足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意識相結合的基礎上,深耕中西表演藝術的探索與研究,吸收各家所長,秉持理論與實踐、原創與傳承並重的教學原則,著力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性能力的現代表演藝術人才,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雖然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一直在革新與自省中探索前進,但是其脈絡與體系不連貫,缺少全面梳理、統一分類與適當規範,這給教育教學經驗的傳承與體系的完整建構,設置了一定的障礙。當前,建立「臺灣模式」的表演教育體系是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重要挑戰。當務之急應該梳理與整合已有的教育教學經驗、科學運用與轉化各家各派之精髓、合理優化課程設置、統籌規劃教學進程、適當加大主修方向的專業課課時量,積極推動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發展與體系建構,並通過兩岸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的對話與借鏡,在互通有無的學術交流中攜手共進、深化合作,使臺灣地區高等表演藝術教育獲得更多、更豐富的資源,擁有更大、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相關焦點

  • 探店丨在成都,小眾新鮮的兒童戲劇教育,到底教啥?
    「剛開始了解戲劇,有很多家長會說 『表演嗎,我家孩子不喜歡表演……』這種看法對戲劇教育來講比較狹隘。其實戲劇是一類綜合藝術,學習戲劇就是對音樂鑑賞、美術設計、文學創作、自我展示的全面了解過程。據吳靜介紹,戲劇教育在歐美國家是被公認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而創立於1978年的英國白馬劇社目前也是歐洲最大的教育戲劇社,在戲劇教育這一塊有很深厚的根基。
  • 跨界藝術,情牽兩岸丨2019年閩南大戲院兩岸藝術節在廈開幕
    2019年兩岸藝術節期間不僅將有豐富多彩的高端品質演出,更是力求突破常規,開拓創新,增添了新的標籤——「跨界」。此次由閩南大戲院發起的「兩岸藝術跨界扶青計劃」(以下簡稱「扶青計劃」),打破藝術類別邊界,發掘時尚設計、攝影等良才,廣徵兩岸青年優秀藝術創作,集兩岸藝術之美,美美與共,跨界舞臺星輝熠熠,為藝術節注入更多活力。
  • 【初階表演戲劇工作坊】第四期丨活動招募
    幸福莊聯合大隱書局攜手帶來《初階表演戲劇工作坊》,讓戲劇之神帶給我們戰勝疫情的勇氣和力量吧!第四期表演學員正式招募!朱佳海資深戲劇教育專家語言訓練教練兒童戲劇表演資深老師舞臺劇導演話劇演員幸福莊戲劇創始人謝晉恆通影視藝術學院表演專業畢業曾多次進修於英國皇家戲劇學院、美國戲劇藝術學院、香港演藝學院等世界知名戲劇藝術機構,進行成人及青少年戲劇表演課程的學習
  • 沐田藝術教育「影視表演」專業導師團隊介紹
    國家一級演員,戲劇表演藝術家,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杭州話劇團藝術總監、業務團長,杭州沐田藝術教育藝術顧問。>       浙江話劇團二級演員,浙江話劇團首席男演員,畢業於浙江傳媒學院戲劇表演系;2007年在浙江省首屆戲劇節話劇青年演員大賽中獲表演一等獎,省第十一屆戲劇節優秀表演獎,2012年獲中國話劇最高獎項——全國戲劇文化獎話劇金獅獎。
  • 2021開年巨獻|第九期兒童戲劇教育師資培訓報名重磅開啟
    」「懂藝術不懂教育」「懂教育不懂戲劇」的現象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為強化兒童戲劇教育的落地實施,我會先後聯合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等單位於2017年5月、7月,2018年1月、4月、9月,2019年9月,2020年6月、10月分別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菊隱劇場成功舉辦了8期兒童戲劇教育教師培訓班,為來自全國的1000多名兒童戲劇從業者進行了培訓,獲得廣泛好評。
  • 韓國戲劇表演專業-啟明大學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戲劇音樂劇表演
    第30屆啟明大學戲劇音樂劇專業定期表演戲劇表演專業(戲劇音樂劇)介紹啟明大學戲劇藝術系始於2006年戲劇藝術系改為2015年戲劇音樂劇專業。即使在21世紀的數字社會裡,表演藝術仍然是文化藝術的核心領域。就像成品泛濫時,手工製品就會得到優待一樣。在數字時代,模擬的戲劇,音樂劇將堅持不懈地提供音樂劇,電影,電視劇等所有戲劇藝術的基礎。
  • 中國戲劇節時隔26年再進福州 臺灣歌仔戲入選
    中國戲劇節時隔26年再進福州 臺灣歌仔戲入選 2019-09-26 20:55:1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新刊速遞 I 《戲劇藝術》2020年第5期目錄
    《戲劇藝術》是上海戲劇學院主辦的學報,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高校社科精品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來源期刊,在戲劇研究界享有盛譽。
  • 【2019年南京藝術學院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影視導演真題】
    年南京藝術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初試真題】1.談談你看過的古典、中國及外國的小說?【2019年南京藝術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初試真題】面試:考官提問1.「你看過哪些書?看過哪些電影?2.你喜歡《敦刻爾克》嗎?2015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作品《路邊野餐》,憑該片獲得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當代電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銀豹獎以及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同年,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青年導演獎。2016年,獲得GQ年度人物盛典年度新銳導演獎;同年,其執導的作品《路邊野餐》入選第14屆俄羅斯海參崴國際電影節「聚焦中國」展映單元。
  •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戲曲表演藝術聯盟委員會華南地區工作會議召開
    戲曲表演藝術聯盟委員會秘書長劉斌介紹了委員會成立以來的工作情況,副主任張洪濤介紹了吉林省中外文化交流情況和東北地區工作設想。戲曲表演藝術聯盟委員會副主任、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方寧方寧在會上做了2019華南地區工作報告。他說,一年來,華南地區戲曲院團互相走訪,越走越親。
  • 2019金畫眉兒童戲劇教育嘉年華正式啟動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內容,更好的傳播兒童戲劇教育的新理念、新成果,加強戲劇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推動兒童戲劇教育事業全面健康發展,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兒童劇委員會聯合相關單位舉辦2019「
  • 《戲劇》2019年第2期丨胡星亮:戰後臺灣社會人生的真切描寫——臺灣光復初期的話劇創作研究
    從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之前,是現代時期,臺灣話劇自萌生以來發展最為活躍和深入的一個階段。光復初期,整個臺灣文壇都因為語言轉換—長期接受日本殖民教育、日語教育的文學藝術家,改換原先熟悉的日語寫作而開始學習漢語寫作—而面臨困境,文學創作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出現「空白期」。而這一時期臺灣話劇的發展情形卻大為不同,戲劇創作和演出頗為活躍。
  • 《戲劇》2021年第1期丨鄒元江:「戲曲現代化」焦慮與當代戲曲發展的未來走向
    自1930年梅蘭芳訪問美國,尤其是1935年他訪問蘇聯後,歐洲戲劇便悄然發生了逆轉,一股股持續的向「東」看,向中國戲曲藝術身體表演美學朝拜學習的熱潮一直綿延至今,西方戲劇家不斷探索如何借鑑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精髓來創建拯救西方戲劇的新的表演理論。
  • 期刊信息 | 《戲劇藝術》2020年4-6期目錄
    」——一個盧梭的視角 | 陳軍(18-28)21世紀的戲劇觀討論:後戲劇劇場的政治性與重建第四堵牆的戲劇劇場 | 孫曉星(29-36)中國話劇研究 當代臺灣戲劇「本土尋根敘事」研究 | 胡星亮(37-49)論馬來西亞華文話劇對豐富中國話劇歷史和理論的獨特價值 | 鄒元江(50-61)探索與糾偏:新月社排演
  • 臺灣藝術博覽會中國翰林書畫院臺灣書畫名家盡顯風採
    2017年獲頒臺灣中國文藝協會第58屆美術創作獎書法類文藝章。◎2017年第24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書藝章。◎2017年首屆中華全球華人企業慈善皇后。◎2005年榮獲美國「全球重要文化藝術薪傳金牌獎」。◎2004年榮獲日本文化會特別獎。
  • 《美術研究》丨2020年第6期目錄
    《美術研究》丨2020年第6期目錄 2020-12-19 1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臺灣青少年戲劇表演研習營在粵開營
    開營儀式現場 郭東 攝中新網佛山12月5日電 (程景偉 林鳳海)2020年臺灣青少年戲劇表演研習營開營儀式,5日在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佛山南海校區舉行。兩岸青少年參加研習營活動 郭東 攝據了解,臺北市藝術文化交流協會原計劃組織臺灣青少年到廣東進行戲劇研習交流,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改為邀請在粵學習、生活的臺灣青少年參加,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組織兩岸青少年進行藝術交流,同時也邀請佛山當地青年戲劇愛好者參與。
  • 《戲劇》2020年第3期丨許強:腳色「行當化」與「表演中心」戲劇形態的復歸
    中西戲劇雖均為代言體角色扮演性敘事,但中國戲曲卻在角色扮演上有著一套獨特的腳色制體系,其從雜劇色到七腳制再經歷腳色分化直至形成行當,致使中國戲曲不同於西方戲劇「劇本中心」的演進模式。陳多先生指出回歸到戲劇的「表演」特性,[1](P7)並以此確立起來中國戲曲獨特道路之「表演中心」的理論基礎話語內核。
  • 《戲劇》2020年第3期丨孫曉星:21世紀的表演藝術——數位技術、機器、賽博格與人工智慧
    前言上世紀的表演藝術或現場藝術經歷過電影的衝擊,一度將人類身體的在場性推上本質論位置,如果按照格洛託夫斯基的觀點:「戲劇是發生在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事,其他的都是補充品—也許是需要的,但畢竟是補充品。」[1]則除了演員與觀眾的肉身之不可缺席,包括燈光、置景甚至劇場建築,一切技術的加持都能被削減。
  • 報名開始啦~|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35周年派對暨ATYA周年大會行程
    35 周年慈善派對明日藝術教育機構邁進第35年,我們誠邀中外友好,一同參與35周年派對!Theatres for Young Audiences, ATYA) 為亞洲地區國際性兒童及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積極推動亞洲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劇場表演藝術、促進區內專注兒童及青少年劇場藝術家交流,並提供發展平臺、推廣具亞洲特色的兒童及青少年劇場表演,並建立、管理及分享區內兒童及青少年劇場藝術家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