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心說 | 抑鬱症患者說:我和世界隔了一片沙漠

2021-03-03 南工心理

各位讀者朋友們好

這裡是南工心理~~電影心說欄目

「好電影用心說」

第四期

我們將帶你走進抑鬱症患者的世界

《丈夫得了抑鬱症》、《超脫》

最近心情總是那麼陰鬱,關節疼、哪裡都疼,懶懶的,渾身無力,什麼也不想做,也感覺什麼都不能做。這便是影片《丈夫得了抑鬱症》裡丈夫高橋剛得抑鬱症時,低落和黑暗的時光。一切是正常的,也是不正常的,或許是因為太過平常,抑鬱症就像電影裡上司說的:「誰沒得抑鬱症?我們每個人都抑鬱了。」

抑鬱症就像是心靈的感冒,非常容易被人忽略。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

不同的階段與環境影響,使得症狀不同。傳統說來,從輕度的悲觀消沉、焦慮厭世,到嚴重的會有自殺企圖或行為。

我們探尋抑鬱症的原因,可知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因素都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

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等。而與抑鬱症關係密切的心理學易患素質是病前性格特徵,如抑鬱氣質。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導致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發作的重要觸發條件。

抑鬱症具有反覆發作的可能,主要的表現症狀如下:

心境低落

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輕者悶悶不樂、興趣消減,重者絕望痛苦、生不如死。

抑鬱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嚴重者出現妄想或者幻覺。消極悲觀的思想及自責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發絕望的念頭,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自己活在世上是多餘的人」,並會使自殺企圖發展成自殺行為。

就如影片中妻子畫畫無暇顧及丈夫,而丈夫瞬間變得討厭自己,覺得自己死亡對大家都好,這便是一種抑鬱的自責和妄想,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錯,覺得自己沒有用。

相關焦點

  • 我也想和世界說說話:從線上到線下,抑鬱症患者的表達和行為
    「我終是要提前離開的,不過不是現在——這不是我給世界的留言,更不是所謂的遺書——這只是一個快要支撐不下去的人,想要和世界說說話,儘管它從沒給過回應。」這是豆瓣「抑鬱症自救小組」一位抑鬱症患者自述的話。
  • 哪些話最好不要和抑鬱症患者說?人們對抑鬱症有哪些誤解?
    美國6.7%的成年人都會經歷一次嚴重的抑鬱症發作。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不可能理解抑鬱症患者到底經歷了什麼。缺乏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和教育,以及媒體的嚴重錯誤導向,不可避免地導致對抑鬱症的錯誤認識。希望下面的事實,能幫助澄清一些與抑鬱症有關的誤解,並提供一些對抑鬱症患者不應該說的話。
  • 不要對抑鬱症患者說的6句話
    小編在這裡想多說幾句,抑鬱症需在專業醫療機構裡進行診治,但更需要家人、朋友等在人際方面的理解和關心。但是,許多人在與抑鬱症患者溝通時,明明說的是安慰人的「好話」,怎麼會啟起到相反的作用?下面結合臨床實踐,總結出6句不該對抑鬱症患者說的話,也許你會恍然大悟,值得一看!1「比起其他人你夠幸福了,啥都不缺,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一個產後抑鬱症患者眼裡的世界
    這部電影準確的說應該叫:一個產後抑鬱症患者眼中的世界。金智英是一個病人女主金智英是個產後抑鬱症患者,甚至還有精神分裂症。她焦慮,經常莫名其妙感到傷心,還流淚,對生活提不起勁。看到的想到的全是世界和生活的陰暗面。這些都是抑鬱症的表現。
  • 給抑鬱症患者的一封信:世界和我都愛著你
    醫生告訴我:你患上的是典型的抑鬱症。聽完醫生說的,我一點都不覺得驚訝,因為我早就知道自己病了,只是心存僥倖。當時,我很想告訴爸媽這件事。於是,我計劃喝酒把自己喝死,參考了尼古拉斯凱奇演的一部電影叫《兩顆絕望的心》。我開始拒絕男朋友的幫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拼命酗酒,喝多了就開始嚎啕大哭,哭累了就睡,睡醒了接著喝。那段時間裡,我甚至不知道房間外面到底是白天還是黑夜。
  • 15 句不應該對抑鬱症患者說的話
    別人有問題並不會讓抑鬱症患者的問題消失。8. 「走出去,喝一杯,盡情地玩,忘記一切煩惱!」再次強調:抑鬱症不是一種選擇。抑鬱症患者往往感覺很無助,他們努力著讓自己變得更好。你應該說的是:看見你消沉的樣子讓我很難過,我需要做些什麼嗎?
  • 在抑鬱症患者身邊,千萬不要說的4句話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很多人都覺得抑鬱症是矯情,不理解甚至還會惡語相向。有人看了上述幾句話覺得這些人都是閒的,其實上述3句話都是幾位抑鬱症患者在生前留下的求救信號。現在他們都離開了我們。說實話抑鬱症真的很痛苦,可幫助抑鬱症患者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因為大部分人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抑鬱症,所以很難感同身受,究竟要如何幫助他們呢?
  •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一個產後抑鬱症患者眼裡的世界
    冷靜思考後,我發現是被編劇有意或無意的帶偏了。電影給人一種錯覺,讓人覺得,金智英是因為片中各種陰暗面才抑鬱的。但是,瞬間的焦慮共鳴後,冷靜想一下就會發現不對!這部電影準確的說應該叫:一個產後抑鬱症患者眼中的世界。
  • 陳近南《來自世界的惡意》歌詞戳心!寫給抑鬱症患者的歌聽了心裡...
    陳近南《來自世界的惡意》歌詞戳心!寫給抑鬱症患者的歌聽了心裡藍瘦想哭時間:2020-08-31 13:54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陳近南《來自世界的惡意》歌詞戳心!
  • 電影《如果聲音不記得》願每一個抑鬱症患者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在這裡可以說女孩足夠幸運,遇到了能夠治癒自己的良人。看到這裡,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女孩抑鬱症是原生家庭導致的。她失去了所有的經濟支援,只有靠自己努力賺錢,才能生活下去。 轉折點是男孩將在三個月之後離開這個世界。女孩為了不耽誤男孩不得已分手,可因為愛而不得,她患上了重度抑鬱症。
  • 請你們不要再對抑鬱症患者說這些話了!
    比如很多人把抑鬱症看作是矯情、脆弱、不成熟以及心理能力差等等,然後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說一句,「你矯情,沒什麼大不了」 「你沒病,是你想太多了」 「我也有抑鬱症,也沒像你這樣啊」等等之類的話。這些話對抑鬱症患者的傷害可以說是僅次於抑鬱症本身的傷害,不是當事人就永遠不會真正體會到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 抑鬱症:家屬在幫助抑鬱症患者走出困境時,這五句話最好不要說
    世人對抑鬱症還有著很大的誤解與偏見,他們對於抑鬱症的認知,還停留在非常滯後的階段。在他們眼裡,抑鬱症就是矯情,沒事找事,是閒出來的病。 然而,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抑鬱症患者,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據估計,截至2019年,中國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龐大的群體,足以說明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 抑鬱症讓兩個人的世界變成兩個世界,熱依扎:我幫你,別輕易離開
    就在網友感到驚愕時,她又在評論中稱患有抑鬱症和焦慮(重症),現在仍然吃藥,隨後還勸誡抑鬱症患者,別輕易離開。,楊坤和陳琳同在竹書文化唱片公司,在18年前合唱過一首「兩個人的世界」,收錄在陳琳斬獲第二屆音樂風雲榜和第八屆全球音樂華語榜多項大獎的專輯「愛就愛了」中,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陳琳成了第一個在鳥巢唱歌的歌手,一時風頭無兩。
  • 我曾是個抑鬱症患者
    初初聽到這個診斷,我覺得很可笑,我是一個很豁達開朗之人,而且近幾年並不曾有過什麼讓我鬱鬱不平的心事,何來的心理疾病,而且我統統都是生理上的症狀,與心理疾病又有何幹。但我還是去了,果然診斷出來我是抑鬱症,而我的所有症狀都是抑鬱症的肢體症狀。
  • 如何和抑鬱症患者正確交流?
    有的時候你一個善意的點評也會被誤解,可能會顯得自己無知和讓對方受傷,所以有必要謹言慎行,那怎麼說話才不會刺激到抑鬱症患者呢?情景一朋友:「感覺一點都開心不起來」錯誤的回答:你為什麼不快樂呢?正確回應:發生了什麼?你可以告訴我。快樂對一些人可能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很多人會因為說了這樣的話而倍感愧疚。
  • 一名抑鬱症患者,寫給抑鬱症患者的6句話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抑鬱症有多痛苦,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知道,最近看到一個帖子是一位重度抑鬱症患者寫給其他病友的五句話,每句話都非常真誠,而且還很勵志。其實我們有時候痛苦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不了解自己,很多人患上抑鬱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總是攻擊自己,比如在人群中出現問題之後總是先找自己的問題,要不你看心理學有個理論認為抑鬱症患者都是善良的人,其實說更準確一些就是不敢表達攻擊性的人。
  • 抑鬱症患者的一百個痛苦時刻
    有人和車禍後的母親相對凝視;也有人沒有什麼表情,說,「嘴角老彎,心會很累」。 這些瞬間被記錄了下來,收錄在攝影師張楠專為抑鬱症患者拍攝的一系列照片裡。 照片記錄了抑鬱症患者表現出的各種各樣情緒。張楠把作品起名為《皺起的霧》——他說,起這個名字,是因為情緒如霧氣一般,能感受到它,卻又抓不到。
  • 心理學家:千萬不要對抑鬱症患者說這3句話,否則他會更緊閉心門
    其次,無論抑鬱症患者所經歷的事情看起來多麼微不足道,他們所經歷的痛苦都是真實的。確實,有些抑鬱症患者只能承受別人苦難的十分之一,但是你不能說,「我經歷的苦難比你嚴重多了,你這點算什麼」。這樣說的本意可能是想提醒這個人,「眼前的苦難不算什麼,一定可以跨過去的,我都挺過來了,你也可以的」。但是對於真正的抑鬱症患者來講,這樣的回答可能聽起來十分冷漠、沒有同情心,好像是在說「你經歷的苦難才叫苦難,我經歷的啥也不算,我得了抑鬱症,甚至都配不上叫做苦難」。
  • 抑鬱症患者親筆漫畫:與抑鬱症鬥爭了20年,我終於康復了!
    主要是因為它比較完整地反映出了大部分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從童年期成長、起病、病情加重、尋求精神科診療和心理治療的康復過程。而且,最終的成功康復令作者重新看待抑鬱症時,能帶著積極的、有覺悟的心態,而不至於陷入對抑鬱情緒的過度負面表達和渲染。
  • 如何陪伴抑鬱症患者
    看過《奇葩說》的朋友,不會不認識他。小小的年齡與身體背後,是一場大大的人生。徵得他的同意後,特將其文章發表在這裡。在這個渾濁的世界裡,但願你我都能收穫一句:「你說,我在聽。」作為曾經被抑鬱症困擾良久的患者,不敢說什麼久病成良醫。畢竟病得再久,我也只是個病人。不過我經歷過一些糟糕的陪伴,我想也許可以在這裡整理出一些常出現的反面教材,提供給大家做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