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諾
受疫情影響,很多原定今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都紛紛撤出了院線:
《007:無暇赴死》《黑寡婦》《速度與激情9》《壯志凌雲2》《哥斯拉大戰金剛》……
多虧《神奇女俠1984》挺身而出,才挽回了2020無超英的尷尬局面。
儘管《神奇女俠1984》之前經歷了多次改檔,但在導演帕蒂·詹金斯的一再堅持下,該片還是趕上了年底的末班車。
更令人欣慰的是,我們中國觀眾還是全球看到這部電影的第一批觀眾——
中國大陸的上映時間,比北美早了整整一周。
尤其前不久,北美口碑解禁,更是直接拉滿了觀眾的期待值。
不但拿下了89%的爛番茄新鮮度,而且還收割了媒體的一致吹捧:
《芝加哥太陽時報》:這是一部純粹的復古流行娛樂秀!
《Empire》:充滿英雄氣概與活力!閃爍著正道之光的冒險之旅!在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神奇女俠1984》就是我們需要的hero!
《每日電訊報》:導演延續了前作的風格,更長,更活潑,更令人顫抖,也散發著更純粹的電影明星魅力。
然而,國內上映後,《神奇女俠1984》卻並沒有滿足觀眾對它做出的期待。
其豆瓣評分,只有區區6.7。
為了讓大家更全面地了解這部電影,下面我們就對它全方位地解讀一下。
註: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神奇女俠1984》的野心很大。
這點光從片名,我們就可以輕易看出。
它沒有起名「神奇女俠2」,而是起名「神奇女俠1984」,為的就是突出1984所具有的年代感。
美國的80年代,是一個被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所裹挾的時代。
人們沉溺於紙醉金迷,拼了命地追逐物質上的滿足。
導演通過描繪浮華的80年代,進而映照出了美國當下的內憂外患:
國內疫情肆虐,民眾焦慮;國外政治動蕩,波詭雲譎。
片中出現的兩位反派,也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欲望所驅使。
大反派麥克斯·洛德,是一個絕望、自戀、善於欺騙的企業家。
他一直不厭其煩地向電視觀眾兜售一夜暴富的美國夢——
「Life is good, but it can be better」(生活很好,但還可以更好)。
原著漫畫裡,麥克斯·洛德是一個黑髮的型男。
但影片卻刻意將他設定為金髮。
明顯就是想用他來影射川普。
主創甚至明確表示,該角色的電影形象主要參考自川普,將其設計成了一個「有錢、低俗、愚蠢,廢話又多」的資本家。
只可惜,眼下大選業已落幕,川普敗局已定。
從蹭熱點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顯然姍姍來遲。
片中出現的另一個反派,是克裡斯汀·韋格飾演的「豹女」。
「豹女」原名芭芭拉,是一位供職於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
資質平庸的她,偶然獲得了像黛安娜(神奇女俠)一樣的超自然神力。
這些神力,慢慢消泯了她的本心。
於是,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轉變後,她最終站在了神奇女俠的對立面:
「我不想再裝成任何人,我只想成為頂級掠食者。」
與漫畫相比,影片對豹女獲得神力的過程做出了諸多更改。
漫畫裡,她伺機接近黛安娜,和她成為「朋友」,其真實目的,是想盜取天堂島的文物。
但電影裡的她,卻通過其他途徑獲取神力,成為了豹女。
和前作一樣,《神奇女俠1984》依舊延續了超英電影的敘事套路——
通過打倒終極boss,在危急關頭拯救世界。
只不過,這一次神奇女俠拯救世界拯救的有些狗血。
她最後不是靠武力拯救世界的,而是靠雞湯和嘴炮完成拯救的。
比如,「世界原本很美好」、「我們要善良、要友愛、要團結」之類的。
片中故事,距離上一部已經過去了66年。
這66年,黛安娜一直在思念逝去的史蒂夫。
她家裡擺放著史蒂夫送她的手錶,手錶上的時間還停留在史蒂夫告別時的9點10分。
此時,一塊可以許願的黃水晶,突然現身於人間。
每個人都可以向許願石許一個願望。
但人們在實現願望的同時,也會付出相應的代價。
而許願石所具有的力量,其實源於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邪神。
正因如此,所以許願石每次出現,都會給人類文明帶來滅頂之災。
其他人對許願石許下的願望,都是非常簡單的願望。
比如,黛安娜希望史蒂夫回到身邊,芭芭拉希望獲得和黛安娜一樣的能力。
但大反派麥克斯·洛德卻比較奇葩,許了一個讓自己成為「許願石」的願望——
「我想成為你」。
此後,他化身人形許願機,開始為禍人間。
全片故事,由此而來……
影片以許願石作為引子,接連引出了三條線索:
一條,是麥克斯利用許願石所進行的為非作歹;
一條,是芭芭拉(豹女)藉助許願石踐行的個人蛻變;
還有一條,是許願石讓史蒂夫和黛安娜再續前緣。
三條線索之中,尤以黛安娜的愛情線,講述的最為出彩。
因為這條線,是其中最簡單的一條。
畢竟,這條線與前作聯繫緊密,只要把握好節奏,該撒糖撒糖,該飆淚飆淚,一般就不會出什麼岔子。
與愛情線相比,其他兩條反派線,則充滿槽點。
比如,麥克斯向許願石許願,「我要成為你」。
按照常理來說,A要成為B,那他就應該變成B的樣子。
但考慮到如果麥克斯真的變成B的樣子,那這片就沒法演了。
所以《神奇女俠1984》只能不按常理出牌,讓麥克斯與許願石合二為一。
而影片對麥克斯的超能力也交代的十分含糊。
前面交代,人們在實現願望的同時,也會付出相應的代價。
但這個代價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一樣的:黛安娜是超能力,芭芭拉是善良,麥克斯是健康(會流鼻血)。
成為許願石之後,他人付出的代價,就莫名其妙地成了麥克斯的既得利益。
可之前的許願石,卻只是頑石一塊,並不會因為他人付出代價,而得到什麼好處。
所以就設定來看,麥克斯的超能力,其實充滿了邏輯bug。
此外,在豹女線上,影片流露出的表現力,也顯得乏善可陳。
豹女黑化的出發點,是想成為頂級掠食者。
在她身上,一共具有三重反差:
一重是個人魅力上的反差,有點類似於「醜女大變身」;
一重是個人體能上的反差,讓她突然化身女戰士;
還有一重是人性上的反差,從任人魚肉反客為主,成為刀俎。
只有把握住這三重反差,豹女這個角色才能真正立起來。
可影片在表現過程中,卻並沒有將她身上的反差感凸顯出來。
變身之前的她,算不上醜女,更算不上任人欺侮,只是略顯平庸,不太容易被人注意罷了。
由於前期鋪墊不足,所以後期豹女走向黑化,就顯得非常突兀。
不僅缺乏說服力,還很缺乏表現力。
與前作相比,這部電影在動作特效方面,同樣也大打折扣。
前面一個多小時,全都在鋪墊劇情。
基本沒有出現太激烈的動作衝突。
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一閃即過的時代符號——
美蘇冷戰、核危機、龐氏騙局、波普風的興起等等。
與此同時,編劇還絮絮叨叨地講了不少大道理。
比如,小人物的鬱郁不得志,又或者,受欲望驅使的人性貪婪。
各種大道理,都被編劇一股腦地塞進了劇本。
看起來說教明顯,沉悶異常,並不具備一部爆米花電影應該具有的爽感與激情。
雖然從普通觀眾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令人意興闌珊。
但如果從DC粉的角度出發,這部電影倒也不乏亮點。
這種亮點,主要表現在角色刻畫和彩蛋埋藏方面。
《神奇女俠1984》講的不僅是超級英雄的成長,更是女性的自我覺醒。
與其他超英電影相比,這部電影加入了更私人的女性視角和更細膩的情感表達。
當史蒂夫死而復生,當那句「I can save today, you can save the world」(我拯救今天,你拯救世界)的定情宣言再度響起,幾乎每個觀眾,都忍不住為之動情。
直到此時,我們才猛然發現,黛安娜不但是一位女俠,更是一位女性。
她身上的人性,要遠高於神性。
除了跟前作相關聯之外,《神奇女俠1984》與DC主宇宙基本上沒有產生任何劇情向的瓜葛。
正因如此,所以影片本身所潛藏的彩蛋,大多都圍繞神奇女俠所展開。
比如,她的真言套索,此次又延伸出了傳遞思想、情景再現的功能。
劇情發展中,神奇女俠還解鎖了隱形飛機的技能。
原著漫畫中,隱形飛機一直是神奇女俠的經典裝備。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飛行的黛安娜都是靠著這架隱形飛機在各地來去自如、保持隱秘的。
《神奇女俠》第一季(1975)
而金鷹戰甲的閃亮登場,同樣也讓觀眾眼前一亮。
原著漫畫中,金鷹戰甲在亞歷克斯·羅斯創作的《天國降臨》中首次出現。
它由亞馬遜族女戰士的武器盔甲組成,曾在亞馬遜族擺脫奴役時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金鷹戰甲的前任主人,名叫阿斯忒瑞亞,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女戰士。
此前,人們一直以為阿斯忒瑞亞因保護亞馬遜族突圍而犧牲。
直到片尾彩蛋,導演才正式揭開謎底——
阿斯忒瑞亞其實並未死去,而是輾轉來到了人間。
而飾演阿斯忒瑞亞的不是別人,正是前任神奇女俠琳達·卡特。
70年代,琳達·卡特主演的劇版《神奇女俠》,曾在全美風行。
高挑性感的她,是一代美國少男少女的偶像。
此次,她客串出演《神奇女俠1984》,無疑在情懷向上為影片加分不少。
劇版《神奇女俠》
總的來說,《神奇女俠1984》看起來還是挺雞肋的。
如果你是DC粉或者蓋爾·加朵的顏粉,那這部電影還是比較值得一看的。
但如果你只是單純想看一部爽感十足的爆米花電影,那這部電影大概率會讓你失望。
畢竟,長達151分鐘的片長,對普通觀眾來說,還是挺煎熬的。
看完電影你會發現,全片最爽的時候,就是找到廁所開始給膀胱減壓的時候。
要不要省下這張電影票,你大可斟酌行事。
點擊投票,發表你對《神奇女俠1984》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