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演個歷史人物,11個多小時後就收工啦!」
「今天在春秋唐園拍夜戲,有拼車的嗎?」
……
微信朋友圈裡、抖音快手視頻裡,一群奔赴橫店開啟演藝之路的橫漂演員24小時不間斷地更新動態。這是橫漂日常生活的一個縮影。
「橫漂」,已經成為橫店和影視文化產業十分亮眼的一個群體。目前,橫店影視城演員公會演員通行證註冊人數超8萬。他們的生活現狀如何?奮鬥歷程如何?怎麼感知這群追夢人的喜怒哀樂?
反映橫漂演員現實生活電影
《升華》即將上映
8月31日,網絡電影《升華》將在愛奇藝獨家播出。《升華》是一部以橫漂演員現實生活為題材,反映橫漂演員築夢之路的網絡電影。該片劇本由編劇餘風等花費一年時間打磨而成,講述了一對青年橫漂演員逐夢橫店的故事。
青年高子昂和林少玉初入影視行業,在金錢和利益面前,高子昂堅持著對藝術的初心,而林少玉無法在流逝的時間裡沉澱自己,一路走來,最終高子昂成為了業界有名的美術設計師,而林少玉在追夢的路上迷失了自己。影片啟示人們在追夢路上唯有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遠。
「用新人,推新人;用橫漂,推橫漂。影片把現實的追夢故事搬上螢屏,讓更多的人了解橫店,了解橫漂追夢的酸甜苦辣,激勵追夢人前行。」《升華》總製片人、主演胡高峰告訴記者。《升華》全程在橫店拍攝,其中主創人員,大部分都是橫漂。胡高峰退休後在橫店創業開啟新的事業,作為橫漂黨總支書記,對橫漂有特殊的定義和感情。
據悉,《升華》由東陽橫豐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等公司聯合出品,浙江紅點影視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她們在橫店
經歷了嚴冬和盛夏
月收入從零到過萬 ▉
在眾多橫漂演員中,劉嬌,人如其名,嬌豔明麗。來橫店才一年時間,她已經待過了大約40個劇組,出演過侍妾、宮女、丫鬟、舞姬等各種各樣的角色,參演的絕大多數以古裝劇為主。
在來橫店之前,她在一家房地產企業上班,去年,本來是為了愛好來橫店體驗一把,沒想到越陷越深,上了癮,索性留在橫店當起了群演。
劉嬌的父母都在武漢。今年春節,劉嬌為拍攝《青青子衿》沒有回家。原本預訂了1月27日的返鄉車票,由於1月26日武漢封城,她被迫留在了橫店。
在影視城停工的時間裡,她只能待在出租公寓裡做做飯,和爸媽視頻聊聊天,刷刷劇提升演技,除了演員工會為每名群演發放的500元補貼外,沒有了其他收入。
4月初,劉嬌接到了疫情「解凍」後自己的首部影視劇《夜凜神探》,在其中飾演一名青樓女子,一連拍了26個小時。在此之後,橫店的影視產業逐漸復甦,劉嬌接到的戲越來越多,一個月有一二十天都「泡」在劇組裡,月收入達8000至12000元。
近年來,隨著橫店鎮域內生產生活業態的豐富提升,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高峰過後,橫漂們呈現出了更加多樣化的發展狀態。
一些有想法的群演不再單單依靠演戲謀生,他們另闢蹊徑,做起了「副業」,有的送起了外賣,有的在夜市擺攤,有的開店經營,還有的投資拍起了短視頻、網劇,即使沒有戲拍,他們依然不用為了「明天」發愁。
「賣服裝、飾品的,燒烤的都有,我們群演也會到他們的攤上、店裡捧捧場,有的利用所長拍些群演工作生活的短視頻,放到抖音上,收穫上萬點讚,積累了數十萬粉絲。」劉嬌說。
一天跑8個劇組試戲 ▉
45歲的張敏是陝西西安人。和許多群眾演員一樣,出於對演戲的熱愛,她孤身來到橫店,遊走於這裡的各大劇組。3年時間裡,她出演了50多部影視作品。看著自己在電視裡出鏡,張敏說:「很有成就感。」
在記者採訪的前一晚,張敏還在《斛珠夫人》劇組拍了一晚上的夜戲。「我是昨天下午5點多鐘到現場的,做好準備後等到天黑開始拍,在船上拍打戲拍得慢些,到凌晨5點左右才收工。」張敏說,群眾演員的工作性質就是「隨時待命」,半夜摸黑開工或者通宵到天亮收工都是常有的事,有時候為了一個小時的拍攝要等上一天。
拍戲再苦再累總比疫情停工那段時間好過。因為要配合劇組拍戲,張敏今年春節是在橫店過的,不料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劇組停機,她不得不在出租屋裡待了一個多月,直到3月底才接到戲。
群眾演員最怕沒戲拍。張敏說,一般的群演一天工資就在100元上下,特約演員會高一些,一個月下來,要是沒幾天開工,生活就困難了。三月份的時候還只有少數劇組開機,群演的工作機會少,到了五月份,復工的劇組多起來了,如今,上百個劇組到橫店紛紛開工,群眾演員需求量大幅增加。
苦盡甘來,張敏上戲的機會也多了起來,一天甚至要跑8個劇組試戲。「不論是特約演員,還是普通群演,有戲拍的日子都多了起來。」張敏說,為了夢想,她會一直堅持下去。
來源:浙江之聲、金報東陽、東陽日報
圖\文:張益曉、馬卡佳、趙菡萏、單冠定
往期回顧
《中國日報》聚焦橫店影視城滿血復活
橫店電影城 | 練內功,外布局,渡難關,迎未來
第七屆「文榮獎」 獎盃設計徵集啟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