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名醫譜(18)|接骨聖手——勝利油田中心醫院創傷骨科主任醫師孟...

2020-12-24 海報新聞

編者按:醫生,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他們奮鬥在一線,守護健康,他們會常常忍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精神壓力和工作壓力。他們總是與患者一起去勇敢面對會奪走生命的病患,全力以赴地用個人知識和技能踐行著「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誓言。醫者仁心,他們每個人都是在崗位上綻放著光彩、獨一無二的閃光者!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

1989年畢業於南京醫學院的孟險峰,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勝利油田中心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同時他也是東營市創傷骨科中心主任,黃河口醫學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先後獲得省九三學社山東省委「先進個人」,勝利石油管理局「優秀衛生工作者」及 「青年崗位能手」,政協東營市委「優秀政協委員」。

選擇源於興趣 興趣源於熱愛

孟險峰從小就動手能力強,喜歡拆裝、修補,擅長書法、繪畫,少年時代就展現出過人的天分,按他個人的意願大學首選機械專業,但他最終學醫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願望。「六十年代,我父親為了響應『為祖國找礦』的號召考取了北京礦業大學而放棄了學醫。我從醫以來,也經歷了適應、熟悉到熱愛的歷程,能夠通過自己的醫術為病人解除痛苦,在奉獻中體會到了成就感。從醫後之所以選擇骨科,也是圓自己的工科生夢想"。

骨科,在人們看來充滿著粗獷與豪放,是一個與鋸子榔頭為伍的學科。但孟險峰告訴記者,骨科是醫療糾紛高發專業,病人的期望值較高,病人病情複雜,涵蓋病種多,涉及的知識面廣,不僅需要精湛的醫術,還需要有爛熟於心的解剖學、生物力學、美學和好身體來支撐高強度的工作。「我最多的一次一天做六臺手術,短的個把小時,長的五六個小時。經常從早上八點半進手術室,一忙就是一天。年輕的時候夜班手術忙一晚上,第二天照樣查房、手術、寫病例忙一整天,工作時好像有使不完的勁,但一回到家裡,才感到體力透支嚴重,整個腦子是木的,說話都覺得多餘,只想休息。」

人貴有恆 學無止境

醫學是一門複雜多變而又發展迅速的學科,要求醫生既要熟知理論知識,又需要掌握很強的實踐能力。為提高個人的業務水平,孟險峰曾先後到解放軍空軍總醫院、蘭州軍區總醫院、301醫院、北醫三院、積水潭醫院,天津骨科醫院進修深造。堅持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全國頂尖醫學專家的講座、手術,他善於思考,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技術手法運用到手術當中。

他熟練掌握微創、最小切口治療髖部骨折。老年髖部骨折,被醫學界稱之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佔創傷骨科骨松骨折第一位,髖部骨折致殘率、致死率高,積極手術是唯一選擇,因為微創手術已深入人心,患者需要得到的是最小的切口和最好的結果。針對股骨粗隆間骨折,他可以將直徑17毫米,長度為20公分的主釘,直徑10.5毫米,長度為11公分的螺旋刀片,及直徑3.5毫米,長度40毫米的鎖定螺釘,僅通過兩處或者三處約2cm最小切口,更關鍵的是,還是在醫護人員無需穿鉛衣,零射線損害的情況下就能完成精準、完美植入。

以己及人 仁者之心

醫生每天面對生死病痛,除了要醫治患者的疾病,還要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學會換位思考,注意與患者的說話語氣和溝通方式,同時還要保持和藹、耐心,這種工作環境比其他工作要壓抑很多。「剛工作的前幾年,看到病人沒錢看病只能回家,或者傷情太重無法醫救,我也會難過,這種情緒甚至影響到了我的日常生活。後來意識到這份職業要求自己必須保持理性,帶入太多情緒,會影響正常行使醫療行為。」

曾經石油大學一名學生因為打架受傷住院,傷愈後欠費逃離,孟險峰曾經也想去學校院系去找,後來考慮到學生打架只是一次衝動行為,如果院系曝光後,學生就會受處分,嚴重者還會影響畢業,於是就替這名學生交了所欠費用;一位的哥因重傷入院,查房時他發現這名的哥跟父母感情淡漠,經過一番了解、引導、感化,的哥解開了心結,學會了愛家人、愛自己,的哥說之前從來沒有人教他這樣做,從此他多了一名醫生大哥;一位農村大媽為了表示對他給兒子治病的感謝,送來了五斤雞蛋,他悄悄地把雞蛋錢塞到了患者的枕頭底下;患者出院後需要他上門複診,他更是有求必應……這一幕幕雖然像電視劇裡的橋段,但的確是真實發生在孟險峰身上。

雖然孟險峰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工作上,但仍是個不乏生活情趣的人。他樂觀向上、幽默風趣,不喜歡太多的應酬,總覺得專業技術人員社交不是主要的,閒暇時多看看書,多陪陪家人。他收拾起家來也是一把好手,分門別類,井井有條。他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作中經常會有一些發明創意,改造了一些手術器材,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只要第二天有手術,他一定會提前做準備,翻翻專業書籍,查閱資料,即使再常規的手術也不例外。「要把每一例手術都當成第一例手術去認真對待,想好替代方案,絕不能不掉以輕心。一臺手術對於醫生而言只是每天工作中的一部分,卻是性命相託,承載著患者和家庭的全部希望。」孟險峰說,隨著全球疫情的變化,會改變人們的很多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線上會議會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應該抓住這個機遇。(記者 李欣)

相關焦點

  • 東營名醫譜|控糖「神探」——勝利油田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趙...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1987年,趙連禮從濰坊醫學院畢業後來到勝利油田中心醫院工作,已經整整33年。這33年中,趙連禮以一身俠肝義膽,譜寫醫者情懷,用仁心仁術,扶危救困,溫暖人心。
  • 東營名醫譜|轉胎「妙手」——勝利油田中心醫院產科副主任醫師李英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1996年李英從泰山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婦產科工作,在手術臺前已經站了25個年頭,現任勝利油田中心醫院婦產科副主任,主要負責產科三區家庭化產房的工作。
  • 人醫力量|金牌名醫: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創傷骨科主任醫師隆曉濤
    隆曉濤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創傷骨科主任醫師他帶領科室所有醫生全面開展骨科手術,全年手術死亡率低於0.5%,達國內先進水平。個人全年門診量平均1500餘人次/年,獨立處理疑難病例佔98%,參加各類三級手術300餘例/年,四級手術100餘例/年。參加院內會診近200次/年,院外會診近30次/年。
  • 東營名醫譜|穿鉛衣的「戰士」——東營市中醫院(東營市勝利醫院...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1991年,畢業於青島醫學院影像專業的他來到勝利醫院,先後在放射科、CT室、介入科工作,2012年繼任影像中心主任後,袁廣勝便負責整個影像中心的工作事宜。  袁廣勝在醫院的專業是介入,每天主要負責門診、會診、病例討論和做手術。同時還負責整個影像中心的管理工作,學科建設,承擔科研、教學工作。
  • 東營名醫譜|回春「妙手」——東營市中醫院(勝利醫院)中醫首席專家...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1982年,張萬義於山東中醫藥學校中醫學專業畢業後,一直在老家山東招遠工作,1990年調到東營市中醫院(勝利醫院),1991年前往山東中醫藥大學讀研究生,1996年博士畢業,並於2002年進入解放軍總醫院臨床醫學博士後流動站做課題研究,2004年順利出站。現如今,張萬義已經近40年的醫齡,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中醫」。
  • 勝利油田中心醫院西郊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正式開業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苟金鈴 東營報導12月20日,勝利油田中心醫院西郊醫院康復醫學中心開業慶典暨山東省康復醫學會運動康復分會成立大會順利召開。開業慶典現場,勝利油田中心醫院醫院管理總監、西郊醫院院長王玉彬介紹了西郊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情況。據了解,西郊醫院現已開設內外婦兒、五官及中醫藥、發熱門診、公共衛生、檢驗影像等專業科室,初步滿足了區域基本醫療服務需求,並於2019年10月開設了頤養中心,為失能、半失能長者提供了高品質的健康養老服務。
  • 東營名醫譜|王慶安:一孔「肺」刀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王慶安的父親是一名鄉鎮醫生,母親是一名「接生婆」,從小就在「醫」味十足的家庭中成長。再加上高考前爺爺奶奶都生了病,很痛苦,王慶安就告訴自己,將來也要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幫助受疾病折磨的人解除痛苦。
  • 海慈創傷骨科主任醫師劉永輝:看得到的療效更讓患者放心
    在海慈醫療集團創傷骨科,因意外摔傷導致老年患者骨折的情況十分普遍,主任醫師劉永輝從事臨床骨科工作至今已有30載,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過硬的專業技能,精準找到病因,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作為「行家」的他顯得格外得心應手。
  • 勝利油田中心醫院8個專科獲評省級臨床重點專科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呂增霞日前,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下發《山東省衛生健康委關於確定2020年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的通知》,勝利油田中心醫院風溼免疫科、呼吸內科、泌尿外科、普外科、燒傷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重症醫學科等8個專科獲評省級臨床重點專科
  • 株洲市中心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張錫平獲評株洲市先進工作者
    他就是株洲市中心醫院創傷骨科主任,第三黨支部書記,湘雅株洲名醫——張錫平。一位默默紮根在臨床一線的骨科專家,一位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醫務工作者。27年的從醫生涯,他以精湛的醫療技術、高尚的醫德醫風、熱忱周到的服務獲得了領導群眾的高度好評,贏得了患者由衷的信賴和讚譽。
  • 東營名醫譜|康復大師——東營市中醫院(東營市勝利醫院)中醫首席...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從小就是金庸小說迷的鄭一,曾有一個大俠夢。
  • 東營名醫譜|特殊患兒的「大家長」——東營市中醫院(東營市勝利...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1999年,畢業於濱州醫學院的楊志英被分配到勝利醫院兒科。2006年在北京兒童醫院進修神經康復,2008年在湖南湘雅二院進修兒童心理,2014年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進修康復。「我很喜歡孩子,其實最想當的是一名教師。」
  • 勝利油田中心醫院馳援湖北人員「疫」線故事(二)
    大眾網·海報新聞東營2月11日訊(通訊員 夏軍國 趙建勳)白衣使者,千裡逆行,助力守護,與湖北人民同命運、共進退。一個個醫者的身影,組成了守護人民健康的堅強防線。截止到2月10日,勝利油田中心醫院先後派出了三批共計6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他們分別已經在黃岡市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與武漢江漢區省委黨校方艙醫院開啟了阻擊疫情的戰鬥。
  • 廣安骨科中心,有群市民健康「手護神」——記舟山廣安醫院骨科中心...
    該中心的手足外科集醫療、科研、康復指導於一體,在上海華山醫院手外科徐雷教授團隊等名醫名家的悉心指導下,該科室多項技術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該科室去年門診15000多人次,年手術2000多例。周小君,手外科副主任,師從上海華山醫院手外科徐雷教授,從事骨科臨床工作十幾年,具有紮實的專業理論和技能,具有豐富的骨科臨床經驗,能熟練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類型骨折、脫位、筋傷等疾病。他擅長骨科常見病以及多發病的診斷及治療,尤其對顯微創面修復及手外修復處理治療,曾赴重慶長城醫院顯微創面修復中心進修。
  • 名醫名家走基層送健康 漯河市中心醫院骨科名醫走進新蔡縣
    河南省名醫名家「走基層·送健康」健康扶貧系列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在新蔡縣舉行(央廣網發 通訊員 張巖 供圖)據悉,此次活動揭開了2020年河南省名醫名家「走基層·送健康」健康扶貧系列活動的序幕。河南省醫學會六大專科分會主任委員親自帶隊,在省醫學會王偉副會長、骨科高延徵主委的帶領下舉行了學術、科普、義診、看望貧困戶等系列活動,充分發揮了名醫名家技術優勢和名醫大家示範效應。
  • 東莞市人民醫院全力打造「六大中心」
    在試運行一周後,5月7日上午,東莞市人民醫院骨科萬江三區正式揭牌,骨科萬江三區的重點接診病種是骨與軟組織腫瘤、小兒骨科、骨病、創傷骨科,是東莞市人民醫院骨科亞專科建設的重要支撐。蔡立民透露,他們正在打造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兒童醫學中心、危重症孕產婦救治中心,急診科也將升級為急救中心,全力以赴為全市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骨科萬江三區開科,國內外名醫坐診骨科萬江三區位於萬江院區住院部4座2樓,共開放病床43張。
  • 株洲市中心醫院骨科中心成立
    株洲市中心醫院院長蔡安烈致辭。省級臨床重點專科—骨科授牌。株洲市中心醫院骨科中心授牌。大會現場。領導專家和株洲市中心醫院骨科中心人員合影。蔡安烈在致辭時說,希望醫院藉助「省臨床重點專科」及「骨科中心」這兩個品牌,不忘初心,精醫民恙,切實解決患者的臨床問題,從而為醫院骨科的發展開創新局面。「今天中心醫院成立骨科中心,必將進一步提升我市醫療技術水平,推動醫療技術創新發展,必將進一步形成顯著的專科優勢,擴大在國內省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必將為解決全市人民健康福祉發揮更好的作用。」
  • 【六院新聞】我院成立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 打造世界一流「大骨科」
    原創 高質量發展中的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為推進骨科醫療、教育和科研的整體協同發展,樹牢和傳承「創傷骨科」的品牌和創新奮鬥精神,引領骨科向更高水平邁進,2020年5月1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宣布成立
  • 淄博發起全國首次骨科創傷類和血液透析類高值耗材市級聯盟帶量...
    不同於低值醫用耗材的「分釐必爭」,高值醫用耗材在「醫保談判」中降幅可能達到幾千到萬元不等,這場由淄博發起的淄博-青島-東營-煙臺-威海-濱州-德州七市採購聯盟部分醫用耗材帶量採購現場議價會再次成全國範圍內高值醫用耗材採購的焦點。
  • 東莞又一名醫工作室成立,市民在「家門口」就能看骨科名醫
    為了讓市民群眾在求醫過程中「少跑路」、「不跑彎路」,及時有效地得到專業治療,東莞市南城醫院決定打造精品微創脊柱外科,提升脊柱疼痛疾病的專科診療水平,該院將與國內知名脊柱微創技術專家黎慶初教授及其團隊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名醫工作室的模式推動醫院骨科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