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臺灣有不少麵包師傅都在大陸做得風聲雀起,最有名的或許就是把軟歐包推到風口浪尖的林育瑋——北京原麥山丘的主廚;還有就是吳克己,常常在不同麵包培訓學校客串的家庭烘焙推廣者。連因茶而生的喜茶熱麥的烘焙團隊也是臺灣師傅執掌,可見寶島在這一領域對我們的影響。
但在臺灣,提起最有名的麵包師,那一定非吳寶春莫屬。這位在2008年就拿過單人世界麵包冠軍的烘焙師,在這十年間,將臺灣的烘焙水準提高到了與日本,甚至法國並肩的地步。原本出身臺南的他如今不僅在高雄有自己的麵包房,也先後在臺中和臺北開了店。
作為烘焙愛好者,去臺北一定要造訪的必然有他的——吳寶春麥方店,店名簡單明了。當知道這家店坐落在松山文創園區的誠品大樓裡時,似乎更籠罩了一層濃厚的文藝氣息。
在負一層很多人排隊的地方便是店鋪,面積本算寬敞,但在排隊購買的人群中竟也略顯擁擠。
傍晚去到時,多款已售罄。如此,也無法抵擋每一個或初次或會員客人的購買熱情,每個人的託盤都堆滿了食物。
臺灣的麵包房和日本一樣,不需櫥窗隔離。
很多款式都走在國際烘焙水準,散發著在我眼中誘人的金黃色,而不是五顏六色又過分修飾的軟歐包之類。
甚至諸多產品還聰明地寫著臺北限定,吸引著臺灣其他地區甚或是從大陸香港慕名前去的食客。
雖然眾口難調,但幾乎每個客人都會拿一款名為「酒釀桂圓」的麵包。
被做成了大中小三個型號供選擇,甚至還有即時享用的分享裝,足見人氣。這一款正是吳寶春摘得世界冠軍的「冠軍麵包」。雖然現在使用桂圓或者其他果乾的麵包已很普遍,但在十多年前,吳寶春首創這一款式的時候,可以說是非常有想像力的。
在我後來了解到的細節裡,與其說他是無心插柳靠此款奪冠,不如說是有心為之。為了衝擊冠軍,他辭去了當時的工作,四處尋找優質食材,反覆嘗試無數次,下了大賭注才贏得如此漂亮。
而這款麵包也順理成章地成了臺灣麵包屆的吉祥物,在吳寶春之後,很多店鋪開始模仿製作銷售。
在店鋪門口排隊時,店員妹子會用溫柔的聲音向客人派發這款人氣產品試吃,但不知是心裡作用,還是等得飢腸轆轆,大家都會很滿足地讚嘆著,「好好吃啊!」
就像吃中餐吃西餐一樣,所謂好吃的東西首先要有好食材,其次是做的人是否用心。
毫無疑問,無論是進口於日本的麵粉,還是法國的紅酒,還是自己養了多年的老面,都能讓人一口吃出好材料,我甚至久違地想起了日本麵包的味道。
但也毫無疑問,在全臺灣有三家店鋪的情況下,吳師傅不再可能親手製作每一個麵包,所以這個麵包也遠沒有神戶麵包房「サ マーシュ」(西川功晃的麵包店)帶給我的震撼大,簡單來說,可以比擬為米其林推薦餐廳和米其林三星的區別。
西川師傅做到全日本出名的情況下,也沒有考慮過開第二家店,且和所有店員一樣每天三點到店鋪開始忙碌,店裡的每一個麵包幾乎都有他製作的痕跡。至於法棍之類的割包,他不會允許任何人做這個環節。在這樣近乎偏執的執著下,雖然只能讓神戶之外的人心痒痒,卻也保證了多年來品質從不下降。(在西川功晃的麵包店實習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但就像米其林推薦餐廳也會讓人滿意而歸一樣,吳寶春的麵包房不僅是臺灣多路明星的心頭好,也成了大陸遊客的打卡聖地。四五位收銀員同時結算的高效下,仍舊有微信與支付寶來便利大家,這在臺灣的手工店鋪實屬罕見。
因為其他經過的麵包房能刷卡已算便利,有些小店鋪還走著島國風格的「只能付現」,著實傲嬌得可愛。
無論是樸實的日系風格,還是精緻的法式風格,臺灣的麵包都會給人「成熟」的味道,也難怪這兩年大陸的麵包受臺灣影響頗深。最典型的莫過於法國沒有日本沒有隻有臺灣偶爾有現在大陸遍地有的軟歐包。
雖然說並非正統麵包款式,但對食物一向態度開放的我,始終認為,好吃即王道。
有了這樣的背景,我想吳寶春的價值在於,不是一款拿了冠軍的酒釀桂圓,而是他推動了臺灣烘焙的大躍進。不僅讓世界看到了亞洲烘焙的崛起,也讓更多臺灣人知道了什麼是好吃的麵包。
他甚至還不藏私地把冠軍麵包配方一併寫入自己的書裡,說,「希望有更多麵包房做這一款麵包,這樣就能帶動更多臺灣農民的收益了。」而事實上,與他合作過的農場,也都產生了「吳寶春效應」一樣的爆發力,訂單應接不暇。
在這個意義上,似乎我又不應該要求他還能親手製作每一個售賣的麵包,否則又怎麼可能讓全臺灣都能品嘗到酒釀桂圓的味道。
而日本,一個處處都已高度發達的社會裡,不僅基礎設施從東京到四國鄉下無差,連好吃的麵包都遍地開花。手藝人追求的不是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存在,而是簡單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果你也恰好喜歡,這就是他生活的意義。
把麵包房開在深山老林裡,用傳統的土窯烤制,每周還要休息,你能開車來就「真是太感謝您大老遠跑來了」,不能來就「真是抱歉,我們的店開在這種地方」……如此折騰人的店鋪還真不少。
最近流行講佛系,可以說每個日本的手藝人都快成仙了。
所以,流水線味道過渡到職人味道需要漫長的過程。
吳寶春的店裡擺放了很多日文的烘焙書籍,他也多次赴日赴法赴義大利拜師,每次都會在新的筆記扉頁寫上「以朝聖和歸零的心態重新開始」。
職人,往往有著跟自己死磕的執著。
而當我們還在普及麵包文化的時候,不能強求所有麵包房都拿出職人精神。只是每每看到我們的麵包房用所謂的「T55麵粉」「天然酵母」「低油低糖」等關鍵字誤導大家的時候,這感覺就像看到有人在日料店拼命吃打折的三文魚刺身,然後還以為是日本人最愛。
多麼希望大陸也能儘快出現一位吳寶春,可以讓更多人明白好吃的麵包不僅僅以「軟」「甜」「抹茶」為噱頭,而是一口咬出自然的味道,像春天的風吹在臉上。
在吳寶春麵包房的收銀臺背後,有這樣一行字:
「我喜歡,以麵包閱讀世界」
這句略帶哲學意味的句子已成了店裡的slogan,會印在宣傳冊、包裝袋,任何你會看到的地方,潤物細無聲地告訴你他與麵包繼續有的無限可能。
分享生活裡的點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