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近一直陰雨連綿,甚至下了場讓人欣喜的第一場雪。
隨之而來的一條消息也迅速刷滿了上海小夥伴的朋友圈,就是「世界冠軍吳寶春的店在上海試營業了」。單憑這條消息可能還不足以引爆朋友圈,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爆炸效果,還是來源於吳寶春幾年前在受採訪中說過的一些話
2016年,吳寶春在採訪中透露,幾年來獲世界各地投資者邀請,希望他到島外開店,其中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等市場。吳寶春稱,有陸資甚至願意捧著鈔票投資他,但他一直不為所動。他稱,「中國巿場雖然有13億,但全世界有70多億,我不會把眼光只看在中國」。這一說法經綠媒報導為「我餓死也不會到大陸」,吳寶春被捧成了抵制大陸的「樣板」。同時也引起了大陸網友的關注。據媒體此前報導,今年3月就有吳寶春要來大陸開店的消息傳出,隨即引發網友抵制聲浪。對於大陸網友的抵制和不滿,吳寶春曾回應稱,可能是他表達得不夠完整,其實他的目標是要朝全球發展,上海展店只是與新加坡合作展店的其中一家,接下來是在新加坡。
- 搜狐網
曾經說過的話被綠營媒體描述成「吳寶春餓死也不去大陸開店」。臺灣綠營媒體大肆播報,並稱其為「臺灣之光」。大陸網友近些年一直和臺灣媒體有過接觸,那些媒體什麼德行想必也是有所耳聞了,當年李毅吧出徵Facebook臺綠營媒體也是被我們網友調戲的很慘。最煩那個臭名昭著的頻果日報,島內居民大多也不喜歡這樣的媒體,總是在挑唆是非。
我前幾篇文章也推薦過吳寶春寫的書,還寫了一篇關於他的冠軍麵包的食譜,如果在不夾雜敏感因素的情況下來說,我對他的人生經歷比較欽佩,因為我和他的經歷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的初中畢業在麵包店做學徒,也同樣的在烘焙這條路上堅持著。這些年對我烘焙生涯有深遠影響的幾位師傅也大多來自臺灣,接觸下來他們並不是鍵盤俠口中那種「臺*份子」,大家都在同一片土地上努力生存,至於哪片土地屬於誰誰誰,和我們芸芸眾生關係並不大。
以上是我在看到一些博眼球的自媒體推送的時候的一些真實想法,在沒有真正了解事實的時候不要去相信些片面之詞。
今天主要的目的還是先來看看這個大陸首家 吳寶春麥方店 到底如何?
下班冒著雨,去新天地的吳寶春麥方店買了幾個麵包。雖然外面下雨,店內人還不算少,下班的高峰麵包柜子上只有不到一半的位置上有麵包。價錢在上海麵包店裡算是中等靠上的定價,比多樂之日巴黎貝甜這些要高一點。至於賣95塊的荔枝玫瑰麵包,可能就像大家說的那樣收割信仰吧~即便是店員說的兩斤的重量,成本和普通麵包也不會高到哪去,應該是想用這款麵包當做伴手禮賣的,有著冠軍的名堂,定價是比較高了一點。
這是10塊錢一個的紅豆麵包,麵團應該是臺式麵包店傳統的55g的麵團,麵包掰開紅豆只有小小的一團,雖然看起來鼓鼓的,其實紅豆餡和麵包體之間有很大的空洞,目測紅豆不超過40g,使用的紅豆沙也是和同檔次麵包店區別不大(我猜可能是京日的紅豆泥)。
這款牛奶地瓜幹的麵包個頭很大,麵包組織比較結實,味道確實不錯。應該算是最近都比較流行的軟歐了。
可頌15元,這個是我比較喜歡的可頌的類型,不同於傳統的臺式麵包店的可頌那麼軟,他們的可頌層次感強 色澤飽滿 口感比較酥脆,但是聞起來黃油的味道有點奇怪,不像是傳統法式黃油的那種香味,是種淡淡的鹹味。味道比多樂之日的要好吃些,也許是試營業期間,不知道質量會不會保持下去。
在店內沒有拍攝圖片,幾張圖片轉自微博。這篇也不能算名副其實的探店吧,也是想著趁著這個機會談談我對這件事的看法。不得不說的是新天地的這家店全部透明的廚房真的驚豔到我了,你可以全方位的看到整個後廚製作區域。麵包店一直有著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在你看來像是現烤的門店,它的大多數出品都不是來自現場的那個廚房,而是由中央廚房派送的,之所以有那個廚房的存在是因為某些政策的因素,當然也是為了讓你認為是現場製作的。
總體上來說,這家店還不錯,設計的蠻用心的。如果能在網絡輿論的壓力下擺正自己的態度,應會會是上海一家還不錯的麵包店。
這個是很早之前還在廣州的時候寫了一篇食譜,關於他兩款得獎麵包都寫了一些,
世界冠軍的麵包
烘焙學習指南
知乎:做麵包的Even
公眾號:baking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