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乳腺炎不能餵母乳?六個流傳已久的謠言,媽媽輕信餓了娃

2021-01-18 騰訊網

我們人類的幼崽是哺乳動物,生下來就是要喝母乳的。

母乳就是他最天然的,最合適的,最好的食物,沒有之一。商場上琳琅滿目的奶粉,那都是母乳的高仿品。

所有的奶粉都是研究母乳之後,模仿母乳來製作的。母乳中那些活躍的細菌,那些活躍的免疫因子,讓孩子腸道好,讓孩子免疫力好,是奶粉永遠也沒有辦法做到的。

母乳除了給孩子身體的營養之外,還會給孩子心理的撫慰,從胎兒到嬰兒期剪斷臍帶之後,孩子跟媽媽的聯繫似乎中斷了,而時不時喝上一頓母乳,會讓孩子感覺到媽媽還是愛我的,我跟媽媽還是在一起的,會讓孩子覺得很安全。

母乳餵養越來越被重視,醫院,國家衛健委,營養學會推薦媽媽儘可能地堅持母乳餵養。

加上奶粉時不時爆出一些負面的新聞,現在很多媽媽生完孩子之後,都會決定母乳餵養。

母乳餵養的路上很難一帆風順,媽媽會碰到很多攔路虎,除了母乳不足,要上班這些常見的攔路虎之外,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謠言,會妨礙媽媽母乳餵養的腳步。

菁媽今天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這些母乳餵養的謠言,不要讓這些謠言妨礙孩子喝奶了。

這六個母乳餵養的謠言,你聽過幾個

第1個謠言:生下來沒奶的,先給孩子喝點奶粉

喝母乳那可是要使盡吃奶力,喝奶粉那就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大口大口地喝進去,一旦新生兒先喝容易喝的到的奶粉,就會對難喝的到的母乳望而生畏,不願意去花力氣喝母乳了。

很容易導致孩子拒絕母乳,孩子會覺得我一出生的時候喝的奶粉,那才是真正的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乳頭混淆。

正確的做法:

孩子出生之後,儘可能在半小時到一小時之內給孩子吸吮媽媽的母乳,這時候但凡有一兩口母乳已經可以填滿新生兒的胃了。

只要孩子出生第一天,有拉出大便和胎便,就說明有吃了奶進去了。

孩子出生後三天會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只要體重下降的幅度,沒有超過出生體重的7%,都不用給孩子額外的添加奶粉。

比如孩子出生的時候六斤,出生後第三天五斤八兩,說明沒有問題,繼續母乳餵養吧!

第二個謠言:坐月子孩子總是哭,肯定是奶不夠,快點加奶粉

這也是很多疼愛孫子的奶奶說的話,只要孩子哭,就覺得孩子餓了,媽媽沒有母乳就嚷著要給孩子加奶粉。

事實上,孩子只要每天有6-8次的小便,2-5次黃色的大便,喝奶的時候聽到孩子咕咚咕咚的吞咽聲,喝完之後,孩子神態很滿足,說明娃是喝飽了,哭只是安全感不飽。

正確的做法:

安全感需要大人溫暖的懷抱,所以哭就多抱抱他吧!

第三個謠言:乳腺炎不能給孩子餵奶

有人振振有詞地說:都有炎症了還能給孩子餵奶嗎?

媽媽之所以會出現乳腺炎,是因為媽媽的日產奶量大於寶寶的日需奶量。

也就是乳汁產能過剩了,堆積在倉庫裡面,要爆倉了。

正確的做法:

倉庫爆倉,就讓我們的乳汁搬運小能手小寶寶,快點把媽媽多餘的乳汁喝到肚子裡面去。

所以乳腺炎如果沒有發燒,沒有化膿,只要讓寶寶多吸吮就能解決問題了。

當然,媽媽還要注意,平時如果奶漲了,寶寶睡著了,可以擠少部分的奶出來。

如果說是乳腺炎太厲害了,引起發燒甚至化膿,那就要去醫院處理了,甚至要切開一小條口,把已經化膿的乳汁引流出來。

第四個謠言:感冒了,千萬別餵母乳,會傳染寶寶

不好意思,感冒不是通過乳汁傳染的,而是通過媽媽鼻腔口腔裡面的鼻病毒傳染的。

媽媽感冒之後三種處理方式,第一種不容易讓孩子感冒,第二種次之,第三種孩子更容易感冒

第一種方式:感冒之後,媽媽洗乾淨手,臉和乳房,戴上口罩給孩子餵奶。餵完奶之後讓家裡人抱孩子,除了餵奶,不跟孩子接觸太近。

媽媽感冒之後,母乳中會含有對抗感冒的抗體,而寶寶平時又跟媽媽接觸的不多,所以最不容易感冒。

第二種方式:感冒之後,媽媽洗乾淨手臉戴口罩給孩子餵奶,但是孩子一樣跟媽媽睡,跟媽媽親密的接觸。

媽媽雖然有戴口罩,但是因為接觸的太近了,也避免不了身上的病毒傳染給孩子。如果媽媽身上的病毒少,那孩子可能會幸運的不感冒,但如果媽媽身上的病毒比較多,即使說是母乳中的抗體,也沒有辦法對抗傳染給寶寶的病毒,所以寶寶還是可能會感冒。

第三種方式:感冒後媽媽停止母乳餵養,但是仍然跟寶寶親密接觸。

只要跟寶寶親密接觸,就容易傳染感冒病毒,加上沒有母乳的天然免疫力,會讓孩子更加容易被感染。

第五個謠言:孩子母乳性黃疸一定要停母乳

所謂的母乳性黃疸,就是發現給孩子喝母乳的時候,孩子皮膚黃染的情況難以消退,但如果停了母乳,給孩子喝奶粉,孩子的皮膚黃色變淡了。

那就有可能這種黃疸是因為母乳導致的。

很多媽媽就自己擅自給孩子停母乳了,一旦停止母乳,母乳可能會慢慢地減少分泌,到時候再追奶就困難很多了。

母乳性黃疸要不要停母乳?不建議媽媽自行決定,可以到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測,如果黃疸不太嚴重,還是可以繼續母乳餵養的。

第六個謠言:母乳六個月後沒有營養了

媽媽的乳汁到6個月之後會有一定的變化,這些變化是因為孩子需要的營養有變動,所以母乳才會變化。

母乳可以說是寶寶一種定製化的食物,六個月以後的乳汁,看起來似乎清淡一些,那是因為孩子開始吃輔食了,不需要吃這麼高脂肪的乳汁了,所以母親的乳汁有所改變。

但是乳汁裡面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等,還是能夠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求的。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最好給孩子母乳餵養到一歲半甚至是兩歲。

以上這些謠言千萬別輕信,不要妨礙寶寶喝奶了,畢竟奶是讓寶寶健康成長不可替代的營養。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配方奶粉與母乳的營養成分大PK, 母乳更勝一籌哦

母乳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5個指標來判斷,新手媽媽不用慌

相關焦點

  • 月經期間奶水有毒不能餵?感冒了也不能餵?6個哺乳誤區,媽媽們必看!
    審閱者: 張瓊(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媽媽圈流傳著一種說法:哺乳期來月經,奶水就沒營養了。 還有人說,來月經會讓奶水有毒,不能給寶寶吃。 這樣的謠言,實在是坑娃又坑娘!很多媽媽被這種謠言誤導,過早地給娃兒斷了奶。
  • 不餵母乳的媽媽都是「假娘」?這三類媽媽不適合母乳哺育,別強求
    作為大自然最原始的哺育方式,母乳餵養的好處自然不用多說,安全可靠、營養豐富,重要的是母乳中的免疫因子會讓寶寶體格更加健壯。餵寶寶喝母乳似乎已經成為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可真的所有寶媽都適合母乳餵養嗎?婆婆見狀冷嘲熱諷地說:「天天雞湯、魚湯喝了不少,可你這奶水一點也沒漸長,孩子餓成這樣,你這當媽的也太不負責任了,不知道還以為你是個假娘呢」。聽到婆婆這麼說,閨蜜內心很是難過,誰不願意讓自家孩子吃飽飽的,奶水不足自己也是很著急。
  • 怎麼判斷寶寶餓不餓?能不能趴睡?標準答案在這裡!
    陽陽:50天 因為是母乳親喂,根本不知道娃吃了多少。但娃好像一直在吃,每次也就吃幾分鐘,剛吃完沒多久就開始哼唧。 所以娃到底餓不餓?是不是媽媽奶水不足?
  • 母乳餵養,如何判斷寶寶吃飽了?有這幾個表現媽媽就不要餵了
    母乳餵養想必是每個家長都要經歷的事情,雖然有的家長經歷母乳餵養,但是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判斷孩子吃母乳怎麼樣是吃飽,有的媽媽都餵了兩個孩子了,但還是一知半解。小倩這不前段時間剛生完二寶,老大現在都5歲了,隔了這麼長時間,小倩還真想不起來當初是咋樣餵的孩子了。
  • 乳腺炎還能繼續母乳餵養嗎?
    最近火熱的《奇葩說》裡面談到:「憑什麼媽媽要做超人?」、「媽媽是超人真的是對媽媽的讚美嗎?」這讓筆者想到之前章子怡因為「生理性漲奶」的事情上了熱搜,部分網友調侃道:這大概是我們與女明星最接近的時刻。無論我們是否成功,無論我們是否怕黑,無論我們曾經是多麼的嬌小可愛。一旦生娃之後,我們似乎被安上了「堅強」的稱號。
  • 朱丹二胎首曬照,不曬娃反曬母乳,語氣充滿自豪和驕傲
    感覺到實現母乳餵養比生個孩子還要自豪和驕傲!只要媽媽在母乳餵養期間控制脂肪的攝入,母乳餵養會讓媽媽更快地恢復身材。有利於乳腺的健康我們身上的器官也不能天天休息,母乳餵養就是讓乳腺工作起來。工作可以讓乳腺更健康。減少乳腺的疾病。
  • 【範瑋琪曬冷藏母乳】氣溫升高,哺乳媽媽凍存母乳注意4個要點
    範瑋琪表示,之前看到別的媽媽整個凍庫的母乳存活,自己卻只能夠兩個寶貝吃,真的是羨慕不已。不過作為雙胞胎的媽媽,範瑋琪還能有多餘的母乳能夠凍存,已經很厲害啦。恆溫調奶器:使用恆溫調奶器,溫度設定在40℃,加熱母乳。冷凍的母乳可能會出現分層的現象,這是正常的,只要在餵食前輕輕搖晃將其混合均勻就可以了。回復「0」乳腺炎不用怕!預防在先才是王道!回復「1」母乳路上的10個「謠言殺手」,你被它們坑過嗎?
  • 4個月寶寶吃奶腹瀉嚴重,寶媽被罵母乳質量差!醫生:別信這謠言
    就像飽受饑荒嚴重的非洲女性,她們的母乳營養也能滿足寶寶的成長需求。而且正常情況下,絕大多數媽媽都能產生有足夠營養成分的乳汁,只有極少數極度營養不良的女性,在身體指數低值低於18的情況下才可能會受到影響。因此,那些動不動就指責媽媽「奶水差」、「奶水沒營養」的話,大家千萬別輕信。
  • 新生兒多久餵一次母乳?如何判斷是否吃飽?迷茫的新手媽媽看過來
    很多新手媽媽之所以將餵奶時間固定,無非是為了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規律習慣,但是硬性規定餵奶的時間和次數,往往不能滿足新生兒的生理和心理髮育需要,還會影響生長發育的。對待新生兒要按需哺乳,也就是說只要新生兒有吃奶的需求時,就要餵奶。
  • 如果您的媳婦(女兒)還在餵母乳-給媽媽或者婆婆的信
    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喔!為什麼我們的政府要禁止廠商在醫院販賣推銷配方奶?如果孩子還想再喝,代表他(她)很享受很喜歡在媽媽懷裡抱著、喝著媽媽甜甜的母乳的感覺,這樣的孩子不但不用擔心他(她)會很依賴、很不獨立,您反而可以放心他(她)會是個聰明又乖巧的孩子。因為他(她)喜愛並享受在媽媽懷裡被抱著、被愛著的幸福,一個懂得愛的孩子,絕對是個好孩子。他(她)會在自己決定好的時間,自然離乳。
  • 寶寶有以下幾個表現,說明媽媽母乳質量差,吃再多也不長肉不長個
    ,但為了孩子的健康,還是堅持在給娃母乳餵養,每天按時按頓的精細餵養。又急又無奈的程程只能帶寶寶去醫院檢查,生怕孩子存在腸胃和消化方面的問題,但一番檢查過後,醫生卻說寶寶沒有任何問題,之所以剛吃過就餓,主要是因為程程的母乳質量太低,娃吃不飽自然長不好。醫生稱有很多的寶媽都犯過這樣的問題,自己沒有關注到母乳質量的高低,盲目的餵養,導致孩子身體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 關於澤度金的幾大流傳已久的謠言
    這幾個謠言在國內流傳已久,很多觀念早已深入人心。這裡列舉幾個流傳最兇,傳播率最廣的來說。1:戴澤度金脾氣會變大。該謠言已傳播很多年了,有一個演變過程,謠言起源於「澤度金脾氣大」。入圈比較久的朋友們一定有印象,早些年並沒有人說佩戴澤度金會使人脾氣變大,而是說澤度金的脾氣很大。當年流傳的版本是澤度金脾氣大,只能單戴,不可以和其他佛牌一起戴。這個謠言主要起源於單戴澤度金,因為佛曆2550年間,澤度金大熱,泰國所有寺廟都在出澤度金,人人脖子上都戴澤度金,你要不戴,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但是當年流行的澤度金造型普遍為圓形大餅,並尺碼偏大、尤以泰南為重。
  • 胸部縮水下垂,不是餵母乳該背的鍋
    雖然母乳餵養的諸多優點都逐漸被大家認可和接受,但作為媽媽們,也對此產生一些困擾,比如傳說哺乳會使乳房縮小和下垂。這是真的嗎?產科專家指出,乳房的「下垂」和「縮小」,真不是餵母乳應該背的鍋,而是女性體內激素變化和日常生活中護理不當惹的禍。比如不穿內衣、餵奶姿勢不正確、減肥過快、年齡增長等,都是胸部變形或下垂的影響因素。
  • 我是母乳媽媽,我不需要你的同情!馬伊琍一篇長微博戳中無數媽媽的心
    這些朋友還會說,醫生也說六個月後母乳不營養不要餵了。面對這種種語言壓力,母乳媽媽請挺直腰杆,理直氣壯地告訴他們:這些觀念都是錯的!脹奶後胸硬如石那又麻又重又酸的痛,乳腺塞住時的乳腺炎,讓母乳媽媽全身酸痛、發燒、忽冷忽熱的折磨;等孩子長牙時,被小牙齒磨出傷口,即使每餵一口都像刀在割,還是得熬過去的皮肉痛,媽媽們都得一關一關撐過來……還有上文提到大家對馬伊琍胸部下垂的吐槽。在這些吐槽裡,不乏旁觀者的唏噓之聲:「為了孩子,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為了餵個奶,連形象都不要了,也是拼了……」No!
  • 長篇總結|從開奶到斷奶過程22個問題全解讀 讓母乳餵養之路走得更...
    0~3個月又是寶寶一生中發育速度最快的階段,需要的能量很多,因此寶寶想吃就喂。「注意寶寶,不用看表。」母乳餵養不是做數學題。只要可能,儘量通過一些信號而不是鐘錶來決定何時給孩子餵奶。還有最好在嬰兒啼哭前開始餵奶,因為啼哭是餓過頭的跡象。
  • 產後媽媽如何預防乳腺炎?專家:六種方法要牢記!
    女性生產後,第一件事就是母乳餵養寶寶,母乳餵養孩子不僅有利於孩子生長發育,對產後媽媽的恢復也有很大的益處。但是,新手媽媽在哺乳孩子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乳腺炎,乳腺炎是指女性的乳腺內有炎症,那麼該如何預防呢?產後媽媽該如何預防乳腺炎呢?
  • 母乳餵養日|母親「餵」愛的告白
    「5.20」空氣裡都瀰漫著甜蜜的味道但是你知道嗎這一天不僅僅是情侶們的專屬告白日「母愛」為這個特別的日子賦予了更深的含義人類的母乳 (餵養) 是大自然賦予母親和孩子的一種天然聯繫,母乳已不單單是一種食物
  • 新手媽媽:我不想餵母乳,就不是個好媽媽了嗎?
    隨之而來的是數十條滿含內疚之情的信息:「我不是個好媽媽,孩子才吃了幾天母乳,就吃不到了」「我不該生氣,要知道母乳會被氣沒,我就忍忍,我怎麼就不忍忍呢?」「你們說,吃奶粉會不會有什麼不好啊?」……好像每個新手媽媽都被「母乳」這個問題困擾過。大多數新手媽媽都是希望孩子吃母乳的,只不過迫於實際情況,總有一些想餵母乳卻餵不成的情況。對此,一些媽媽坦然接受,一些媽媽負罪感爆棚。
  • 我不會告訴你媽媽經歷的這些,只因為你叫我媽媽.這些媽媽的哺乳照和母乳餵養故事
    最不能聽人跟我說,你睡啊,媽蛋,我的睡眠質量已經差到不能差到的地步,是入睡難,隨時醒好嗎!堅持母乳到現在,真的只有一個理由,我想。從月子裡腰酸背痛的親喂,到後來沒日夜的躺喂,我在透支身體,我開始了補鈣。所有襯衫胸圍都扣不上,不能喝酒,不能舔咖啡,不能燒烤,不能貪冰,出個門以家為圓點,半徑兩小時。
  • 不漲奶≠母乳不足?寶寶吃飽了沒,這四個指標說了算
    母乳是很神奇的,在媽媽和寶寶之間,母乳天然會達成一種動態平衡。寶寶吃多少,媽媽的母乳就會補上多少,如果出現漲奶的現象,寶寶吃得少媽媽的產的多,過一陣子身體會自己調節到平衡狀態的。因此漲奶是暫時的,不漲奶的媽媽也不能說母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