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式麵食,消費者可能最先會想到味千拉麵,但其實在日本本土最火的品牌卻是丸龜制面,一家自助自選的烏龍麵店。
丸龜制面從2000年進入市場,門店遍布30多個國家,門店總數1000+,市值超過200億日元,誰能想到不起眼的烏龍麵店能有如此高的回報率。
丸龜制面火了,誘惑力大了,商標糾紛也來了多了。
近日,一則丸龜制面員工申請「龜丸」「丸龜」商標被開除,該員工不服起訴法院的消息持續發酵,引發關注。
涉案員工和丸龜制面公司有勞務關係,據了解,2019年該員工與某科技公司籤訂勞務合同並被派遣到丸龜制面公司擔任研發主管。
而「龜丸」「丸龜」商標在2019年9月申請註冊,是巧合還是刻意?
員工申請「龜丸」「丸龜」商標被開除
檢索中國商標網,2019年9月有人申請註冊了兩個「龜丸」「丸龜」文字商標,指定使用在第43類上。
丸龜制面隸屬於株式會社東利多公司,先後申請了8件帶有「丸龜」字樣的商標。
而東利多公司最早在2010年申請了「丸龜制面」商標,且目前已被成功註冊在第43類上。
在知悉公司員工有註冊商標行為後,東利多公司在2020年1月以該員工行為有損公司利益和違反公司規章制度為由,將其開除。
而與該員工籤有勞動合同的科技公司也在當日與其解除勞動關係。
該員工不服兩公司的處置辦法於是申請勞動仲裁,但仲裁委不予支持,無奈之下,該員工在2020年7月起訴兩家公司。
解僱行為並無不當,獲法院支持
東利多公司認為:該員工作為勞務派遣人員,在為用工單位提供勞務期間註冊與用工單位近似的商標,有損公司利益,違反法律規定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以及誠信義務。
該員工則認為,自己的註冊行為是因為好玩,看到上海無人註冊便想試試,沒有其他目的。
上海徐匯法院開庭審理此案,一審認定員工違反勞動者基本的誠信及忠誠義務,也給公司帶來潛在危害,公司解除合同並無不當,並駁回了員工的訴請。
因為貪圖好玩便註冊商標的行為很迷惑,看來還是商標法知識普及不夠。
截止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並未批准該員工的兩個商標申請,這也幫了該員工的忙,並沒有將對東利多公司的商業利益潛在傷害擴大。
商標是一個企業品牌建設的基礎,更是商標法中所界定的區別其他商品或服務的標誌,重要性不言而喻。
現如今的市場競爭環境嚴峻,企業發展需要要將創建核心技術和打造品牌影響力發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而商標申請是打造品牌重要一環,商標不僅僅是消費者識別碼,更有法律保護作用,儘早做好商標布局,發現侵權及時維權。(圖片來源中國商標網截圖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