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旅行者的妻子》
——奧德麗·尼芬格
譯者:夏金/安璘
喜歡的電影找來原著看,漸漸成為了一種習慣。這大概是對於一個故事發自內心的喜歡,不僅僅是從影像上獲取信息,還要從字裡行間去感受這個鐘意的故事。
對於《時間旅行者的妻子》,在看電影的時候,一直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叫《時間旅行者的妻子》?明明是因為時間旅行者才有了這樣的故事。
然而,讀過文字之後,看過來卻發現:它只能是《時間旅行者的妻子》!
作為時間旅行者的妻子——克萊爾(女主)的一生幾乎都是在等待,從她六歲開始第一次見到亨利(男主),到他二十八歲在同一個時間維度與亨利「重逢」。
每一次的見面、分離然後是等待,有時候是幾分鐘,有時候是幾小時,有時是幾天,還有整整幾個月幾年,直至漫長的一生。
為什麼是《時間旅行者的妻子》?因為克萊爾是我們多數普通人的其中一個,所以她的時間只能向前,然而亨利的時間是曲折離奇又琢磨不定的。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只能是克萊爾的時間線發展的情感共同感。
文字相較於電影,將人物、情景刻畫得更加細緻入微。
那些草地、陽光、小克萊爾為亨利準備的紅毯子,雪、雨、雷鳴,通過文字的描摹像一幅幅逼真的畫面一樣浮現於腦海,而不僅僅是電影人所創造的既定場景,景致精緻得如同你自己創造的,美得一塌糊塗。
原著中的亨利是一個有血有肉甚至有些混蛋的人物,相較於電影呈現的亨利一角而言,在其面對死亡到來之際的心理描寫,讓人不忍相信這是即將到來的現實:壓抑、恐懼、又無能為力。
對於克萊爾的刻畫,她的一生都在為這個男人:相遇、離別、等待。也許他們兩人的相遇結合真的是註定不能改變的,在任何一個時間維度裡:無論時間是向前的還是曲折的,他們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然而終究是最美好的存在。
相遇那年,她6歲,他36歲;
結婚那年,她23歲,他31歲;
離別後再度重逢時,她82歲,他43歲。
相對於如此真實、強烈的感覺,時間,微不足道……
來源:八又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