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八年(1093年)十月份,蘇東坡到達定州任上。
九十年前,遼兵從這裡南下,逼迫宋真宗籤訂《澶淵之盟》,以每年30萬歲幣買得邊境的安寧。從此之後,朝廷上下苟安,軍備日漸鬆弛。
到蘇東坡出守定州時,他發現,定州已是「邊政頹壞,不堪開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這令蘇東坡想起了他景仰的前輩範仲淹的一句話:「昔之戰者,今已老矣,今之少者,不知戰事。人不知戰,國不慮危。」在範仲淹的時代,宋朝朝廷的國防建設已經有著非常可怕的疏忽,到了蘇東坡的時代,更是等而下之了。
宋代的兵種主要分四種:一是禁軍,這是皇帝親自掌管的衛兵,數量最多,輪流衛戍四方邊境,是朝廷的主要兵力;二是廂軍,為各州的鎮兵,但是缺乏軍事訓練;三是鄉兵,是保衛家鄉的地方武裝;四是藩兵,各種少數民族部落的武裝。
蘇東坡到定州考察之後,發現作為主要戰鬥力量的禁軍,不但已經疲沓得不能再用,而且為了避免刺激契丹,甚至不敢公開訓練,成了地方的累贅。
蘇東坡就給朝廷寫了奏摺,大意就是:這些邊防禁軍實在沒法用了!有些人嬌氣懶惰,膽小如鼠,讓他們出個小差,值個小班,就嚇得要死,哭著喊著與老婆孩子永別;讓他們穿上盔甲,拿著兵器走上幾裡路,就累得氣喘籲籲,大汗淋漓。我要是對他們嚴加訓練,他們扯著嗓子一喊,那邊遼人聽見還以為我們要打他們,又怕生事……
禁軍沒法用,那守邊的重任,還得仰仗邊境上的居民。蘇東坡到任後,就特別注意扶植當地的民兵力量。因為當地的鄉民,自幼與契丹人為鄰,熟悉對方的各種情況,為了保衛自家的骨肉和祖墳,他們曾組織「弓箭社」,日夜巡邏打聽消息。因此,地方政府官員都依賴他們,契丹人也很害怕他們。
蘇東坡的計劃是:恢復「弓箭社」,整編一支3萬多人的民兵武裝,在物質上給以優待,使其配合官軍防務。這樣一來,可以增強軍事力量。
只可惜,蘇東坡的這些計劃報上朝廷,朝廷此時正新舊交替,亂鬨鬨一團,沒人顧得上理他。整編民兵武裝,得朝廷說了算。朝廷不管事,蘇東坡只能在他的職責範圍內,儘量整頓當地現有的軍隊。
蘇東坡著手整頓的,是定州的軍風軍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