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麗
編輯|貓 叔
電影一開場,一曲《我的祖國》的旋律響起,影院裡立刻安靜下來,周圍的觀眾很快就沉浸在濃到化不開的「家鄉情」裡。
是的,《我和我的家鄉》就有這樣的力量。
今天是《我和我的家鄉》上映第7天,截至目前,該片票房已近17億元。「家鄉」一上映就收穫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連續7天票房破億,在上映第3天,以2.74億的票房,成為當日票房冠軍,接著,在第4日成功逆襲登頂國慶檔;淘票票、貓眼評分均達9.3分。
「創造了喜劇抒情大聚集奇觀」
國慶檔的最大贏家,當屬《我和我的家鄉》。不論是票房還是口碑,本片取得的成績都很喜人。《我和我的家鄉》作為去年國慶檔票房冠軍《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由張藝謀擔任總監製,寧浩擔任總導演,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和彭大魔、鄧超和俞白眉分別指導其中的5個故事。影片用小人物事跡來折射大時代變遷,講述了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大地上的5個故事,展現了近年來中國社會家鄉飛速發展的縮影。
影片延續了《我和我的祖國》「聯合執導+單元短片」的創作模式,並且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這也進一步證明,這種導演集結的創造模式的可行性。
中國人對於家鄉有著天然的親切感。
沒錯,家鄉是很多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不僅因為家鄉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之地,更是承載了血脈親情、心靈港灣重要意義的「複合體」。有影迷看完電影說,「在哭聲和笑聲中終於明白了家鄉在心目中的分量」,有人說自己看完電影後,必須要吃一頓老家的鍋包肉解饞,也有聊起自己小時候最難忘的老師。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直言「『家鄉』創造了喜劇抒情大聚集的電影奇觀」。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在看完影片後說,「完全被影片帶著節奏走,不由自主地多次掉淚。」他表示,「《我和我的家鄉》對鄉景鄉音鄉情的深情告白、呼喚和呈現,可以於觀眾達成最大程度的共情共鳴共振,建立起共同體美學。」
「大眾電影」大家愛
作為《我和我的祖國》的姐妹篇,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既保持了前作的超高水準,又具有更明亮更輕盈的基調。對觀眾的情緒把控非常精確,歡樂與感動交織而行,既幽默而又溫暖的全民喜劇。
除開同期最佳口碑這一優勢口碑外,《我和我的家鄉》最大的市場優勢,實則是足夠紮實、下沉的用戶基礎: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和我的家鄉》的想看用戶中,有10%為40歲以上,有42%是來自於三四線城市,該片成為國慶綜合覆蓋人群最廣的影片,更具大眾共鳴度的主題和表達,是一部妥妥的「大眾電影」。
在微博上,#我和我的家鄉#的話題閱讀數為50.8億,討論指數接近3000萬人次,以上數據也可以看出影片的關注度。而「家鄉」的成功也說明,回歸觀眾、讓觀眾喜歡,才是硬道理。
從主題來看,家鄉,更是中國人的精神支柱。一部《我和我的家鄉》,刻畫的正是我們的家鄉多年巨變的縮影。故鄉今夜思千裡,華燈璀璨待君歸。《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後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五個單元,五個故事。東西南北中——橫跨祖國大江南北。在時代發展洪流之中,透過保安大哥、快遞小哥、草根網紅、鄉村教師、駐村書記等平民英雄的視角,講述關於變化、選擇、親情、奉獻和奮鬥的故事,喚起中國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
談莉娜說,「藍天白雲,背後全是兒時玩耍的回憶,這就是我的家鄉。」影迷林先生說:「看完《我和我的家鄉》,是能夠意識到對家鄉的那份情感,是難以割捨的,也是難以磨滅的。」
「尤其像今年這樣,經歷過疫情考驗之後,回家看看的意義,會比往年更深刻。」湖南觀眾李先生說。
饒曙光對於本片也是信心滿滿,「可以斷言,會有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觀看『家鄉』」。他表示,中國電影無需看別人的臉色,而是有效與本土電影觀眾實現良性互動,就能獲得觀眾認可。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