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乘風破浪的姑奶奶姐姐》開播,在官方零宣傳的情況下,靠著自來水的力量依舊刷爆了朋友圈。
而在10多年前,香港一檔名為《窮富翁大作戰》的綜藝紀錄片也紅極一時期,成為街頭小巷熱議的話題,其傳播力和影響力一點也不遜色前者。
節目組每期都會邀請香港各領域的頂級富豪體驗5天窮人的生活,參與的嘉賓非富即貴,有政界精英,上市公司CEO,身價過億的富豪等等。
在節目開始前,他們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努力就一定可以脫貧嗎?
大多數嘉賓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億萬富豪田北辰也不例外。
面對節目組的提問,他很樂觀地說道:
「我始終信奉自由市場,淘汰了很多弱者。只要你有鬥志,弱者亦可以變強者。」
但諷刺的是,短短5天過後,他就說:
「我每天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一頓好的。」
隻字不提如何依靠鬥志變成改變命運之類的話。
這5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沒有手機,沒有信用卡,沒有朋友幫助,田北辰的體驗從香港特有的籠屋開始,面積大約有1.67平方米。(15平方尺=1.67平方米)
即便這樣,田還是受到節目組的特殊照顧,享受的是豪華籠屋,看起來就像是縮小版的軟臥車廂,而普通的籠屋其實長這樣。
在香港高樓林立,華燈璀璨的熱鬧背後,還有10萬香港居民就生活在這不足2平米的「籠屋」裡。
解決了住的問題,第二天,田北辰在便要開始工作了。
早晨6點多,田穿上清潔工的制服,鬥志滿滿地準備開啟新的一天,但2個小時過去,他就有點受不了了,原本2小時清理10個垃圾桶的工作量,田一半都沒完成。
一上午,好不容易堅持下來,拿著15港幣的報酬,田來到便利店準備買點吃的,尋摸了一圈發現,竟然連一份最便宜的便當都買不起。
為了生存,香港很多清潔工都會再找幾份臨時工,每天平均工作的時間將近17個小時。
換句話說,他們除去睡覺、吃飯的時間,生活就只剩下工作了。
結果可想而知,因為文化水平有限,清潔工們只能從事賣力氣的活兒,又因為工作時間過長,缺乏學習的條件,工作機會被永遠禁錮在賣力氣的活兒上,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節目的最後,田北辰說了一句話,雖然很扎心,卻很現實:這個社會正在嚴厲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有句話說得好:
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讀書卻可以經歷千種人生。
生活在香港底層的清潔工生存不易,面對生活沒有那麼多的選擇,但和他們相比,大多數人還不至於淪落到時時刻刻為了生存,活著只是為了填飽肚子的地步。
所以,趁著改變的通道還沒有徹底封死,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閱讀,去提升自己的思維方式!
可能有人會抱怨沒時間讀書,但「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讀書這件事,只要堅持,哪怕每天只是10分鐘,也能積沙成塔,集腋成裘。
就比如來自上海的朱先生,利用4個月的通勤時間,讀完了《中國建築史》三本書,累計100多萬字。
當然了,雖說開卷有益,但能夠挑選一些適合自己的書籍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浩瀚書海中,書籍的分類不計其數,我自己特別鍾意的一類書,就是心理學書籍。
在沒有接觸心理學書籍時,總覺得這類書特別枯燥、學術性太強,但誤打誤撞接觸後會發現:心理學書籍才是和生活最接近的書籍。
因為書中的問題都是那些實實在在發生在生活裡的事兒,讀完就發現,原來自己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前輩們早已把答案寫在了書裡。
今天給大家推薦10本自己非常受益的心理學書籍,都是對個人成長很有幫助的書,包括溝通交流,認知升級,親密關係等等。
書中自有塑造靈魂的力量,刷一千遍朋友圈也不如讀一本書,希望下面這份書單能夠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記得看到文末,有一個超值的福利送給你哦!
▲何聖君[著]
收到這本書,只是看到封條上那句「38個原理,每10分鐘離嶄新的自己更進一步」就瞬間點燃了閱讀的興趣,趁周末時間充足,坐在陽臺上一口氣讀完了它。
作者從人類底層心理出發,全面剖析了產品經理們如何利用行為上癮的六大原理一步步讓我們變得沉迷。
有時候,換一種思維方式,就是換一種活法。
當我們能夠從用戶思維轉換為產品經理思維,就能反其道而行之,看穿那些「圈套」,拿回人生的主動權。
▲書魚[著]
墨菲定律,通俗來講就是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那麼就一定會發生。
當任何一個事件,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機率,就不能夠假設它不會發生,這就提醒大家一定要防微杜漸,不可抱有僥倖心理。
20世紀西方心理學曾把「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彼德原理」看作三大發現。
但有趣的的是,發現「墨菲定律」的人既不是哲學家、也不是心理學家,而是一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工程師。
具體是怎麼一回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書裡找找答案。
▲書魚[著]
一本讓你全面了解實用心理學的書籍。
俗話說:「鐵骨錚錚王境澤,給口炒飯就認慫」,《變形記》中少年王境澤的一句「真香」,成為了後來無數人都逃脫不了的定律——真香定律。
學習心理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成為生活的旁觀者,紙上談兵似的分析各種心理情況,而是為了能在茫然無措時,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個個實際的問題,讓自己成為生活的參與者。
喜歡《真香定律》這本書,就是因為貼近生活的問題,可操作性強,配上風趣生動的故事,閱讀起來很輕鬆。
▲包楚婷[著]
有的書適合挑一個整塊化的時間,靜下心來慢慢閱讀,有的書則適合利用碎片化時間,見縫插針式地學習,《彼得定律》便是後者。
根據不同定律的應用範圍,作者在書中為我們整理了5大類,一共52個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心理學定律,非常適合心理學入門。
提醒一下,書中部分定律和書魚老師的書有重複,也正好藉此機會推薦大家試試主題閱讀。
同樣的選題對比看看不同作者是如何切入和理解的,從而更全面地掌握一個要點,建立起整個知識體系的框架。
▲趙群輝[著]
雖然每個人都會「說話」,但不得不承認,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說話」。
說話是一門藝術,會說話是一種修養,在溝通交流中,有些人真是一張嘴就贏了。
當然,好的溝通,拒絕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以前我就是一個特別不會拒絕的人,但閱讀完《共情溝通》,我確切而又清楚的明白,健康的交往,要從學會拒絕開始。
關於如何委婉的拒絕,趙群輝老師在書中列舉了四招,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書裡找找答案。
▲澤陽[著]
知易行難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如何邁出第一步呢?
在澤陽老師看來,改變只是一種體驗,早睡早起是體驗,堅持跑步是體驗,閱讀學習都是體驗。
這樣看來,是不是就沒有那麼牴觸改變了?有時候,換一個思路,換一種對行動的理解方式,改變就自然而然發生了。
《深度改變》一書共整理了11次認知升級的切入點,9大實操方法,一定不要錯過。
▲小姿[著]
「人間值得,你更值得」。
這是一本浮躁社會裡的心理安慰劑,是人們溫暖自己的枕邊書,有時候乾巴巴的乾貨書籍讀多了,不妨換換腦子閱讀一些輕鬆愉快的書籍。
作者小資曾是湖南廣播電臺資深節目主持人,現在是知名的情感主播,所以書中收錄了很多平凡又真實的小故事。
書裡面沒有那麼多直白的大道理,更多是一個又一個的真實案例,希望大家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真實的自己。
▲二美[著]
生活一地雞毛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世界也一地雞毛,喪失了對未來的憧憬。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總有某些時刻,內心會感到深深的無力感,想要放棄,但日子總歸還得往前看。
悲芻是讀這本書學到一個新名詞,簡單說就是人會反覆回憶糟糕的事,反思一下日常生活,確實很多煩惱都是由此造成的。
至於解決之道,認識到這個新名詞,有意識地去分清當下的痛苦和回憶的痛苦便能緩解很多。
類似的新名詞書裡面還分享了很多,如果你最近有點累,有點喪,建議讀讀這本書,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動權。
▲安娜[著]
斷舍離的人生不僅僅是生活物品的斷舍離,還有內心世界的簡單自由。
就像作者安娜所說:人在江湖至高的城府就是返璞歸真,一本寫給身處複雜世界,渴望內心簡單自由的心靈能量書。
打開這本書,你便可以卸掉生活的重負,專注於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學會選擇性放棄,不在無謂的事情上用力;
學會對關係斷舍離,把一些人請出自己的生命,在已擁有的一切之下,發現你想要的生活。
▲俞菲爾[著]
這不是一本愛情書,這是一本讓你遇到愛的書。
親密關係的本質不是幫你找到愛,而是通過你的伴侶找到你自己,因為你就是愛本身。
有關親密關係的書籍市面上有很多,但像《故事裡的的親密關係心理學》,以愛情小說形式分析的還是第一次見,閱讀時有一種看長篇小說的快感,特別有趣。
整本書從釐清內在心理模式到與父母、原生態家庭的關係,從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到吸引力法則,內容精彩全面,層層遞進。
讀完最深的感觸就是:比遇見幸福更重要的是,學會感受幸福,創造幸福,懂得看到自己的價值。
以上就是推薦給大家的10本心理學實用書籍,大家可以挑選感興趣的閱讀。
一個人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人生不是一根兩極管,閱讀不會幫助我們瞬間從一個狀態到達另外一個狀態。
但閱讀一本書,能掌握其中一個觀點,熟練應用一個方法就足夠了,這些認知,如同那根可以撬動地球的槓桿,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一生。
如果推薦的書籍你都喜歡,為了降低大家的閱讀成本,我們特地找出版社批量採購了這10本書,以超優惠的價格給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