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在新疆國際會展中心首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現場,
一名觀眾正在欣賞新疆籍藝術家徐唯辛的布面油畫作品《礦工張永慶》。
作為新疆的又一個文化品牌,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顯然已成為藝術家和市民的藝術狂歡盛宴。
雙年展的成功舉辦,不可避免地會與城市、地區、國家發生關係,它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者城市的文化生態,發展面貌,而且可以成為連接不同國家、地區的橋梁。
不管是從規模上,還是作品質量上,雙年展都堪稱一場藝術的至高享受,那麼它的舉辦將會為新疆藝術帶來什麼?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張子康表示,通過一個雙年展,可以從文化上連接不同的國家,在心靈上產生一些溝通。如果只是政治或者商業的交往,可能涉及到利益等其他層面比較多,文化更軟性,更能夠交流,尤其是從心靈上打通之間的交流,能夠提升整個文化層面,同時通過藝術層面的放大,可以了解整個社會的情況。
推動
藝術資源轉換
本次雙年展策展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彭鋒認為,一屆雙年展,不只是停留在展覽本身,而是有更多的關於藝術的交流與碰撞。
之所以不遺餘力地舉辦雙年展,原因則是它可以讓眾多的藝術形式,在一個區域內呈現,通過這種推介模式,讓藝術資源轉換成為更多的可能,最終提高藝術資源的市場認可度。
新疆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建新在本次雙年展上展出了他的油畫作品《甜茶系列》,在劉建新看來,雙年展應該更好地將藝術和產業連接在一起。
中國油畫學會會員、新疆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亞裡昆·哈孜說,守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何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優勢,轉化為當代文化語言,是新疆藝術家所面臨的研究課題,這也是新疆美術發展的突破點。
新疆畫家既要有本土的東西,也要吸收和借鑑現當代藝術的一些表現方式,才能讓創作不走老路,讓新疆的美術有一個更新更好的面貌。舉辦國際藝術雙年展,給習慣了傳統表達的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開闊視野的機會。
成為
絲路藝術中心
新疆擁有眾多豐富的美術資源,色彩斑斕,自然資源獨特,很多國內藝術大家都將新疆作為藝術採風的首選地。
新疆畫院副院長白鋼說,每年來新疆採風的各地藝術類專業學生非常多,他們在新疆解決畫布上的色彩問題,體驗不同的地域風貌。
而這些學生的前輩們,許多大畫家如靳尚誼、詹建俊、吳冠中等都曾千裡迢迢來新疆採風,並創作出膾炙人口的油畫《塔吉克姑娘》等一批邊疆題材的作品。
白鋼認為,新疆的繪畫藝術這兩年發展迅速,作品也在國內外不斷獲各類大獎,從藝術角度來說,新疆畫家的作品並不差。
雙年展落地新疆之後,首先從藝術種類上拓寬了視角,也加大了交流。
在張子康看來,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推動作用,科教文化的交流將加大,原本新疆是屬於藝術的邊緣地帶,但是現在反過來了,新疆將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文化的中心,而雙年展也將會成為連接絲綢之路眾多國家的藝術交流的高端平臺。
改變
藝術資源配比
張子康認為,雙年展不是以商業為主題,而是往藝術價值體系方面發展,帶動藝術商業只是作為輔助。
雙年展真正為新疆帶來的或許是從2012年以來,一直在畫壇上有呼聲的「天山畫派」理論體系的建立。
張子康說,新疆藝術從長遠的發展來看,需要突出地域文化,建立獨有的藝術價值體系。因為目前新疆藝術界在這方面還不夠強,缺少美術概念,沒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藝術理論體系還不夠清晰,大眾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
劉建新說,關於天山畫派的說法也只是提出來了,缺少真正的土壤,雙年展在新疆舉辦,顯然可以改變這一現狀。
國際藝術的交流,讓藝術評論人、藝術批評家更多地關注新疆的藝術家創作,這對於新疆藝術家而言,顯然會是個好事情。
隨著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向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權威藝術交流中心發展,藝術資本的湧入,必然會帶動新疆藝術的創作水準,到那時「天山畫派」或許將不只是一個提法。(完)
作者: 鞏亮亮 蔣曉攝 來源: 新疆網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