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提到「神曲」,人們想到的是義大利詩人但丁的名作。而現在一提「神曲」,人們腦海中閃過的是《忐忑》《小蘋果》《我的滑板鞋》等歌曲的旋律。最近,有著「夜市地攤教母」之稱的歌手王蓉拿出秘密武器,一首融合了仿生學的《小雞小雞》令人咋舌,被封為新一代「神曲」,網友紛紛表示「太雷人了」「被咕咕咕咕洗腦了」。
當下樂壇,很多音樂人都在想方設法吸引眼球,不惜創作怪異的「神曲」,通過網絡進行傳播。而普通聽眾卻在批判鄙視的同時,不由自主地學習哼唱,這些旋律易記易學、節奏舞姿易於模仿的「神曲」似乎有著獨特的走紅規律……
「洗腦神曲」幾時休
在還沒有「神曲」這個概念的時候,其實印象中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有神曲的代表作了,只是那時「神曲」這個詞沒有出現罷了。記得在2004年龐龍唱的《兩隻蝴蝶》和楊臣剛的《老鼠愛大米》,在當時真的是哪兒都能聽到,大街小巷的店鋪都在播放,人人都在哼唱,泛濫的手機鈴聲更是不用提了。這些歌曲即使放到現如今,傳唱度及認知度依然是超高的,套用現在流行概念就是當之無愧的「神曲」。
而大多數中國人初遇「神曲」,要追溯到2010年。龔琳娜一首《忐忑》橫空出世,「嗯,啊,唉,喲……」等歌詞,配上豐富的表情,一下子走紅網絡,並引發眾人模仿,成為全民公認的「第一神曲」。之後的《金箍棒》《法海你不懂愛》也因為太「前衛」的演繹方式而被視為「神曲」。此後,不論是國外的 《江南Style》還是鳳凰傳奇的「廣場舞神曲系列」,都讓人印象深刻。
2014年,中國「神曲」更是重磅連發,讓聽眾應接不暇。
5月,名為「約瑟翰·龐麥郎」的90後青年推出自己的說唱作品《我的滑板鞋》,可謂紅得發紫,引發網友改編熱;6月,筷子兄弟的《小蘋果》,成為廣場舞新寵;8月,許嵩《待到煙火清涼》全曲僅8個字,網友們驚呼:這也叫歌?10月,歌手王蓉一首《小雞小雞》令人咋舌,這首歌的歌詞只有「小雞」「公雞」「母雞」「咕咕day」幾個詞語,令人聯想到去年的神曲 《狐狸叫》;與此同時,臺灣網絡主播「蕭小M」的《小雞嗶嗶》更是點擊率居高不下,演唱者一邊模仿小雞、母雞、公雞、火雞、鴿子、山羊、綿羊等動物的叫聲,一邊配合歌詞手舞足蹈,引發媒體爭相報導;而10月,已經15年沒有新作面世的張洪量交出了一首全長2040字的歌曲,歌名就叫《神曲》……
縱觀「神曲」的發展過程,用刻意出品和病毒式傳播來評價毫不誇張,其影響力雖然不容小覷,但其背後折射的文化產業現象也讓人擔憂。雖然韓國神曲《江南Style》曾創下文化對外出口順差紀錄,但並不是每一首神曲都會有如此經歷。「神曲」現象的背後,還需更多理性。
「神曲」三大特徵
1、往往都是從網絡最先炒熱,然後快速蔓延到其他各個平臺;
2、歌詞作曲都非常隨性,很多歌詞都很口語化,輕輕鬆鬆就能朗朗上口;
3、每首「神曲」能夠唱紅的原因貌似各不相同,有可能是特殊的曲調,也有可能是超級好玩的歌詞,用網友的話就是紅得毫無徵兆。
這些歌也是「洗腦神曲」
《狐狸叫》《明天不上班》《想神馬有神馬》《小雞嗶嗶》
「神曲」走紅規律
神曲「井噴」,同時將歌壇新秀、網絡紅人、營銷大師等串聯在一起,但能否走紅這碼事,從來都是聽者說了算。對於「神曲」的流行,不同學科也做出了不同的解釋。科學論有「耳朵蟲」之說,指歌曲或其他音樂作品的某個片段不由自主地反覆在某人腦子裡出現。
辛辛那提大學市場學教授詹姆斯·凱拉瑞斯認為,那些高居排行榜前列的歌曲大多具有強烈的節奏,且音樂的主題周而復始地持續出現,像一隻小蟲爬進腦子中。還有社會學的解讀,比如認為「神曲」是時代的產物,是多媒體時代的正常現象。還有商業上的解讀,比如炒紅一首「神曲」,將帶來不菲的商業回報。不難發現,單從歌曲角度講,簡單強烈的節奏、朗朗上口的歌詞、周期性重複強調主題樂句,再加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姿、病毒式營銷的推廣方案,這些似乎構成了「神曲」共有的特徵。「一般舞曲都是四三拍的,相對複雜,但『神曲』一般都是四四拍或者四二拍,節奏的律動感更強,也相對簡單,特別容易帶動情緒,歌詞簡單押韻,不斷重複,便於記憶。」北京音樂學院作曲系研究生張麗告訴記者。
有了「神曲」的要素,還得有「神曲」的好運。「網際網路傳播的關鍵環節,就是口碑傳播。『神曲』必須能夠被複製,快速複製,快速傳播。」張麗說,《最炫民族風》誕生於2009年,時隔3年才在網絡爆紅。而韓國神曲《江南Style》從韓國紅到美國之後才為中國網民熟知。今年最火的《小蘋果》MV,更是離不開網站的精心策劃。由此可見,「神曲」走紅,也是需要運氣的。
「神曲」不該為低俗買單
「神曲」雖走紅,口水仍不斷。就拿王蓉的《小雞小雞》來說,網絡關注度不低,但更多的是被批為「低俗」的聲音。
對此,山西大學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副教授李巖峰認為,真正好的音樂,例如傳統音樂,是需要作曲者花費時間創作、需要專業團隊進行打造,經得起生活檢驗,大浪淘沙、披沙揀金而廣泛流傳的,藝術性、傳承性較高,並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神曲」則如快餐文化一樣,極易成為過眼雲煙。「現如今,這些『神曲』的創作團隊有一種譁眾取寵的心態,也註定了其在夾縫中生存的現實。」李巖峰直言,「神曲」難登大雅之堂,不該為低俗買單,更不應該成為社會文化的主流。對於人們非理性地追捧「神曲」,會傷害文化審美力乃至社會審美力。李巖峰表示,「神曲」傳唱度較高,而優秀的傳統音樂不易被接受的現象,和國民音樂素養教育有一定關係。「國家應該更加重視中小學音樂教育,提高國民的藝術素養,經過一定的音樂薰陶,人們對音樂的鑑賞力會大大提高。」李巖峰說。(崔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