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dka Martini,shaken, not stirred --- 007」
晚上八點之後,張先生把借來的寶馬停在舊鼓樓大街的路邊,前後看了一下,確認貼條的已經下班並且沒有攝像頭,下車到後面幫王小姐打開車門,「走吧,這邊有一家不錯的酒吧,我常去」
酒吧燈光略顯昏暗,駐場的歌手還沒上班,張先生飛速瀏覽了一遍酒單,在看過了120一杯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和80一杯的LONG ISLANG ICETEA之後,相中了一個單杯性價比很高的一款酒,「兩杯龍舌蘭,不加冰」
服務員微笑地詢問還要不要什麼長飲,張先生認為先來兩杯喝著,畢竟第一次約王小姐出來喝酒,不知道彼此什麼酒量。服務員不失微笑地又確認了一遍,王小姐莞爾一笑,「來一打吧,這杯子小」
張先生看著一排似乎是中國飯桌上才會用的酒杯,仔細思考這個價格,要是一瓶的話,和過年喝的金六福到底哪個貴。他看著王小姐已經端起一杯,職場女強人三斤酒量的氣勢已經起來了,他也不能示弱,剛要去拿起一杯說一句今夜月光那麼美之類的話,服務員端上了一盤切好的檸檬和一碟鹽
王小姐有些遲疑,張先生看著這一幕景象,似乎覺得在哪裡聽說過,猛然醒悟
「你知道嗎,龍舌蘭不是這麼直接喝的,鹽和檸檬都是有講究的」
看著王小姐微微睜大的眼睛裡好奇的光芒,張先生左手在兜裡緊緊攥了一下已經開好的如家的房卡
「所以第一步...你口重嗎?」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懵懂地走進三裡屯的一家酒吧的時候,很幸運去的是一家很不錯的酒吧,當時什麼都不懂,面對一整本英文酒單,慌亂地拿出手機找到有道詞典。那時候臨走了還跟哥們兒小聲商量「是不是應該直接把錢壓在酒杯底下,多的就是小費啊?小費給多少啊?人家這高級酒吧給少了是不是挑眼啊?」
估計後來酒保是看我們太可愛了,就過來和我們聊天,一點一點講酒吧裡好玩的事兒,我記得他還說我們考上大學了過去,他請我們喝一輪。大一我去了外地,大二回來時候,那家酒吧已經不在了
後來輾轉於京城各個大大小小酒吧,感覺不管是大型朋友聚會還是單身男女交友,很大部分都會涉及一款酒,龍舌蘭
Shot杯裝,純飲,味道中規中矩,沒有特殊的藥物或者嗆人的香味,也不像伏特加那樣只有酒精的味道。一小杯不多,度數不少,不管是比拼酒量還是聚會玩遊戲都很合適
慢慢的,酒吧也會隨著龍舌蘭上來檸檬角和鹽
這個時候有一小部分人就會不知所措,那對面的人就來了興致
這麼多年了,我見過酒,檸檬,鹽這三樣東西經過排列組合之後的任何一種可能的喝法,也許還有把檸檬擠進酒裡的,檸檬沾上鹽的,檸檬沾上鹽擠進酒裡的
很多情況下初學者都會眼前一亮,然後學習著手法嘗試了半打,鹽粒順著虎口撒到桌子上和褲襠上,好心的人或許會告訴你先抹點檸檬汁在虎口上就不會出現鹽待不住的尷尬。
半打之後,酒力行開,在受夠了繁瑣的工序和鹽與檸檬比例不對帶來的苦澀感之後,就會開始要求別這麼麻煩了,咱們直接喝吧,換大杯
這麼一看,其實這種不知道意義在哪的操作,還是很能烘託酒局的氣氛的
喝到這裡應該很多人都會發現,其實這不過就是裝個逼嘛,何必那麼認真的
我覺得,對
這是一個裝逼橫行的年代,尤其在酒吧這個事故高發地,男男之間或許會說我曾經在橫店一天打23個小時撞球最後學會了怎麼賺錢,另外一個人說那你覺得咱們幹了這個公司之後能給人生帶來什麼樣的意義。男女之間會說我曾經跟人喝酒到夜裡兩三點,第二天七點再起來上班這樣連續過了好幾天,然後說老闆給我再加一杯白俄羅斯和一杯礦泉水。大型聚會更是觥籌交錯,人們不斷說著我有一個哥們兒怎麼怎麼樣。他們大都一直在說,卻沒有人在聽誰說
我自己坐在邊上假裝戴著不出聲的耳機聽得津津有味
裝逼沒有什麼不好的,這就像是一種社交,當你喝完一口紅酒告訴我它的年份和產區的時候,我也應該及時給你推薦一款威士忌並且告訴你它過了幾個桶如何分辨煙燻味和泥煤味。雖然我們抱著馬桶吐出來的東西應該都是一個味兒
這個年代,出去和第一次約的姑娘喝雞尾酒不講出幾個故事都不好意思說喝過酒,可能所有人都知道瑪格麗特是個死去的愛人,馬天尼有007獨特配方,尤其見到血腥瑪麗,都會感嘆一下這個酒吧居然有這款酒,然後點一杯Mojito,不管中間那個J發音是J還是H
有一天,我和一個對酒很有研究的哥們兒去一個酒吧喝酒,他一杯一杯地點金湯力。我覺得,和一個資深人士喝酒,應該品評一番,「你是也喜歡杜松子酒這個香味兒還是覺得湯力水酸的恰到好處」
他笑了一下,「都有吧,不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沒有故事」
那瞬間我突然覺得他手裡的酒杯反射出刺眼的光芒,我和人群一起變成了黑白
漸漸地在一排龍舌蘭上來之後,我也會先想想今天什麼心情想喝什麼味道,再考慮要不要跟服務員說來個鹽或者檸檬
更多時候喝的是一種心境,而不是一種模式。裝逼喝法不裝逼喝法沒什麼區別,本一不二,喜歡就好,符合心情就好,據我哥們兒親身斷片兒實踐,伏特加最好的伴侶應該是水晶葡萄
就算全世界都在聊酸度苦度啤酒花,我還是挑一瓶我喜歡的帝磨欄喝到掛
主要還是,平時太累了
每年有十個節日要發朋友圈,每一篇訃告都得讀一遍,我看著滿屏幕的主流觀點和時政要聞有時候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跟社會脫節太嚴重了
就像你也不知道你看到的一個發了晦澀難懂現代藝術照片的朋友是不是剛剛把百度頁面翻到已經出現黃網才配上點開全文之後能刷屏的評論
就像大家都不知道為什麼四月一日張國榮粉絲突然暴增
當然我沒有抨擊裝逼這件事說它不好,能裝總是有優勢的,要麼現在掙錢多又光鮮的是演員呢。(關上燈之後他們的付出我就不知道了)
裝逼和儀式感有時候只有一線之隔
像我們紅星黨在小瓶二鍋頭這件事上一定不會向牛欄山狗低頭
就是太過了還是挺累的,餐桌上一人一隻紅酒杯不停晃來晃去,我不知道晃到什麼時候能給醒成醋
更多時候,還是率性而行吧。對喜歡你的人,也不需要那麼多東西裝點自己
認清現狀,該裝就裝,把不裝的時刻留給親近的人
所以說,我還是會一直在喝多了時候裝逼的。室友評價我說,那是存在於我血液裡的東西
最後給個tips吧: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真逼不用裝,朋友圈別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