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上映的《小偷家族》中,「老母親」柴田初枝一個人坐在海灘上,望著前方人潮,說了一句無聲的「謝謝你們」。這是樹木希林在熒幕上,說的最後一句話。前天,75歲的她於東京家中去世。在影片中以母親角色經歷過一次次死亡之後,這次,她真的離開了。
《小偷家族》劇照
第一次看到樹木希林,是在電影《東京塔》。她和女兒內田也哉子分別飾演一個單身母親的青年和中老年,兩人相似地就像一個人真的在攝影機前慢慢變老。影片中,母親的老去伴隨著癌症帶來的病痛。病床上,她頭髮灰白,虛弱中帶些疲憊,但要是有人來探望,她就立馬拿出小鏡子,撐起精神、整理形象。她強忍痛苦配合孩子接受治療,卻最終還是死在異鄉的醫院。無數平凡老人的最後時光,不外如是。
《東京塔》劇照
樹木希林飾演身患絕症的老母親,自然地好像生活本身。就在《東京塔》上映的2年前,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癌,此後一直與癌症作鬥爭。更早之前,她因視網膜剝落而失去了左眼視力。儘管如此,她卻並不想擁有重來一次的機會,因為「人生已經很充實了」。這種酷勁和韌性,以及特有的東方式隱忍,幾乎反應在她所飾演的所有母親角色上。
《東京塔》中的母親,幽默樂觀、堅強包容,她給兒子做滿滿一桌子的飯菜,炸的、烤的、煮的、蒸的……給他寫各種鼓勵的信,包容他的揮霍、鬼混、「沒出息」,卻絕口不提自己一路走來的難處。而在一年後上映的《步履不停》中,樹木希林則展現了一個母親能夠有的更為豐富的維度。
《步履不停》劇照
《步履不停》中的母親,喜歡碎碎念,有點小刻薄,是我們身邊最常遇到的那類母親。她會一邊準備飯菜,一邊跟女兒吐槽兒媳的寡婦身份;跟著小兒子去散步時,又嫌棄女兒一家太過吵鬧。她要求導致大兒子犧牲的小夥子年年來祭拜,又在人家走後笑他太胖、吃太多,以此寄託自己的喪子之痛。但你並不會因此而討厭她,因為樹木希林太像我們自己的母親了,缺點只是不完美而已啊。
在是枝裕和乾淨柔和的鏡頭下,樹木希林的舉手投足,都是一部女人史詩中的一個小篇章。
她坐在那裡吃飯,仿佛不經意間拿出一張唱片,卻是丈夫多年前在另一個女人的公寓裡唱的歌。當時她背著孩子站在公寓外,卻最終選擇了回家。什麼都沒提,繼續波瀾不驚的生活。第二天她買了同一張唱片,一直放給自己聽。這首歌是《Blue Light Yokohama》,其中一句歌詞是「我們一直走下去」……
還有她看似瘋癲地叫著大兒子的名字,去追一隻黃蝴蝶。丈夫笑她荒謬可憐,但她卻弓著腰,張開雙手,小心翼翼地跟它說話。一個母親的全部哀求,盡在那份小心和顫抖之中了。
在頗為靜態的現狀中,一個女人的過去徐徐展開。經歷過丈夫背叛、兒子離世,還能繼續體面地正常生活,那些偶爾的計較與抱怨,難道不正是內心堅韌、強大的佐證麼?
《步履不停》是樹木希林和是枝裕和合作的開始,此後10年間,他們總共合作了6部作品。繼客串《奇蹟》《如父如子》《海街日記》之後,樹木希林在《比海更深》中再次飾演阿部寬的母親。這部電影拍完後,她說想把位置留給其他人,不再出演是枝裕和的影片。但今年《小偷家族》上映,她還是出現在了大熒幕上。不得不說,是一份讓人心安的驚喜。
《比海更深》劇照
《比海更深》裡面的母親,更酷更灑脫。她寬慰想念父親的兒子,「人走了之後再怎麼想念都是枉然,還在的時候好好孝敬才是」,勸兒子放下過去的婚姻、重新開始,「為什麼男人們都不會珍惜當下呢?總是在追求失去的東西,做著無法實現的夢,這樣每天還怎麼快樂?幸福這種東西啊,要是不放棄什麼就得不到呢。」
《小偷家族》裡的老母親初枝,更是主動選擇血緣之外的親情。她清醒地指出羈絆的本質,不過是「我選擇了你,而你心甘情願被我拖累」。她享受著「兒孫」的撒嬌,偷偷為他們存錢、默默說著「謝謝」,和一幫年輕人一起,抵抗世界的惡意。
不論是影像內還是影像外,樹木希林都展現著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巨大力量。電影之外,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就是和搖滾歌手內田裕也的第二段婚姻了。面對內田裕也的數次家暴和劈腿,樹木希林卻堅決不同意離婚。這種並不「明智」的執著,外人很難理解。但他們最終能夠和解,也算是樹木希林對這份感情堅守的回報吧。
可惜無論內心如何強大,終究無法阻隔死亡。2018年4月,樹木希林在家中失去意識摔倒,頭部遭到撞擊,8月上樓梯意外造成大腿骨折再度入院,一度病危。前天,75歲的她於家中去世。在影片中以母親角色經歷過一次次死亡之後,這次,她真的離開了。
樹木希林塑造的母親,不只是兒女的情感皈依,更是阻隔死亡的天然屏障。《我的母親手記》中,役所廣司扮演的兒子說,母親不在了,自己與死亡的隔閡就消失了。樹木希林就是無數人所寄託的那道隔在兒女與死亡之間的屏障。在熒幕上,她隔住危險,隔住死亡。當她離去的時刻,也就是兒女要正視衰老與死亡的時刻。
《我的母親手記》劇照
在《我的母親手記》中,樹木希林飾演的母親患了老年痴呆症。她佝僂著背,總是小碎步快走以逃離眾人的「看守」,可愛地像個十歲的孩子。雖然失去了很多記憶,但她內心依舊怕成為兒女的負擔。於是就放話說想去棄母山,「那裡是個名勝地,人老去,就算被扔在那裡,也會很開心的,一個人住的話不要太輕鬆。」
如果把這部影片和《比海更深》放在一起看的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對照。在《比海更深》裡,母親對兒子的囑咐恰恰相反:「我衰老的樣子,你要就近好好看哦,大家說不添麻煩獨自往生,對本人和親友都比較輕鬆,那都是騙人的。」
《我的母親手記》劇照
《我的母親手記》比《比海更深》早四年上映,但樹木希林在前者的形象卻比後者老了十歲。因為她摘了假牙,還把背彎成了45度。衰老、痴呆、老伴去世、孤獨無依,卻又無法安心接受兒女照顧,一個人老去之後可能面臨的所有問題悉數湧來。同樣的擔憂也開始降臨到子女身上。當父母依次逝去,自己和死亡之間,豈不是要赤裸相見了麼?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樹木希林扮演的,正是子女與過去連接的紐帶,以及與未來保持距離的屏障。在《東京塔》中,她意識不清的時候還囑咐兒子,鍋裡有味增汁茄子,記得加熱吃。《我的母親手記》中,她患了老年痴呆、認不得人,卻始終記得兒子年少時寫的一首詩。她好像總是在廚房裡忙碌,伴著些許的抱怨和吐槽。她是那個牽著兒子衣角爬山的母親,那個喜歡用握手說再見的母親,那個專門買新睡衣招待久不回家的兒子的母親,那個聽著鄧麗君的歌,說「我都這麼大歲數了,卻從來也不曾愛一個人比海還深」的母親。
她是樹木希林,在日本電影特有的平淡妥帖的生活氣息裡,盡情綻放過她的真實。
以前《知日》特集採訪她時曾問,「對於年輕人,您有什麼樣的人生建議?」
她的回答很酷:「請不要問我這麼難的問題。如果我是年輕人,老年人說什麼我都是不會聽的。」
畢竟,「人生這東西,還是很簡單的」。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生為女孩」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