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兩岸電影展的第九年。
自去年開始,兩岸電影展之臺灣電影展開始與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合作,除了在當代MOMA放映外,還在北京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進行放映,讓更多的年輕學生們能夠觀賞近年臺灣優秀的作品。
每年的兩岸影展,都讓我有機會回到北京,集中時間補看一些臺灣影片,直接對話臺灣影人,參與兩岸關於臺灣電影的學術研討。
不過,今年的臺灣電影展,之於我而言,更具有另一重特殊的意義。
一是今年【映畫臺灣】開始作為合作媒體,與兩岸影展有了更進一步的合作。
二是今年的兩岸影展除了在北師大主會場外,還來到保定,在河北大學進行分會場的活動;河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都是本人求學生涯不同階段的母校,所以,當我看到兩岸影展的同一張海報上印著【映畫臺灣】【河北大學】【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北京師範大學)等與我人生有著親密關係的字眼,冥冥中我也覺得異常的神奇。
此次臺灣電影展在北師大北國劇場放映的第一個影片是陳玫君的《林北小舞》。之前對陳導演並不熟悉,昨天才得知,原來她在臺灣讀完大學後去了美國,並生活了30年左右,之前一直在拍一些紀錄片,《林北小舞》是她第一部電影劇情片。
《林北小舞》整體完成度較高,但劇情仍比較弱,片中人物動不動拿槍拿刀殺人,作為對岸的我來說,表示有點懷疑。演員這塊,黑幫老大專業戶高捷再次出演一個有些溫情的黑社會老大,駕輕就熟;黑幫小弟專業戶柯宇綸演他身邊的跟班,也是在複製他之前的戲路,演得都不錯,但同樣缺乏一些新意;而扮演小舞的邱偲琹作為新人來說,表現尚可。
第二部觀看的影片是紀錄片《音樂家周藍萍》,從紀錄片的藝術性來說,作品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但是,這部紀錄片仍給我很大的感動,電影製作人周揚明在父親去世多年後開始重新尋找和認識自己父親,所以才有了這部私人化色彩很重的紀錄片。不過,我要特別感謝這部電影,因為不是它,我不會知道,《綠島小夜曲》的作曲家周藍萍同時也是《王哥柳哥遊臺灣》《梁祝》《龍門客棧》等電影的音樂人,作品採訪了很多港臺地區的電影人和音樂人,使得我又補充了華語電影史上的些許知識。
4月14日下午,兩岸電影展之臺灣影展在北師大的北國劇場正式開幕。
剛剛才動過眼睛手術的李行導演,依舊堅持為兩岸電影交流奔走,並親自到北京參加影展
開幕放映的影片是當日在大陸上映的《愛情凍住了》(臺灣翻譯成《我的蛋男情人》),放映結束後男主角鳳小嶽及主創也來到現場,和觀眾交流。不過,這部影片生不逢時,在大陸上映時遭遇了《速度與激情8》的狂虐,林依晨和鳳小嶽也不能拯救票房。
《心靈時鐘》的男主角李李仁也參加了開幕式和之前一天的映後見面會
晚上是陳潔瑤的《只要我長大》,這是一部我之前非常期待的電影,講述原住民孩子的故事,曾代表臺灣地區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影片整體質量也很不錯,裡頭涉及到的議題也是目前臺灣社會所面臨的,尤其是原住民的生存境遇更是值得人們深思。陳潔瑤作為年輕一代的女性導演,能夠完成這麼成熟的作品,值得敬佩。
15號下午連映的是《再見女兒》《心靈時鐘》,前者我在去年已看過,後者去年秋天在臺灣錯過觀看,而這次,又一次錯過。原因是那天下午,有朋友要約我一起去五棵松看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家族之苦2》。
山田洋次一直以來是我喜歡的導演,《家族之苦1》去年在上海電影節看過,非常喜歡,於是在經過幾番權衡後,我還是拋下了《心靈時鐘》打車去了成龍耀萊影城。1000人座的影廳座無虛席,《家族之苦2》好看到不行,讓人又哭又笑,邀我一同去觀看的朋友最後哭到大喘氣。還有,未來有機會,我一定會補上再次錯過的《心靈時鐘》。
16號還有一部郭承衢的《德布西森林》,陸奕靜和桂綸鎂演出了全片唯二的兩個角色。這是一部典型的情緒電影,沒有劇情,講述了母女倆為了幫助女兒走出心靈困境,於是穿越合歡山森林,餐風露宿:吃野果蟲子、在山中露營,宛如一部森女版的《跟著貝爾去冒險》。我不知道導演為什麼要這麼拍一部這樣的療愈電影,看得很累,也有些無聊,我觀察了一下身邊的觀眾,大家也一臉懵逼。
不過,還是要非常感謝兩岸影展,不然我們無法近距離觀看到臺灣年輕世代導演們的作品,也無法了解到臺灣電影最近發展的情況,當然我們也會發現,這次影展大多數的片子都太過於小眾,在某種程度上缺乏一定的賣相,若是想拓展大陸市場,結局一定可以想像的到,而像程偉豪的《目擊者》這樣類型成熟、可觀性強的電影,大陸一時半會還不能直接上演,這或許就是臺灣電影迷茫和困頓的地方吧。
(END)
本期編輯:落山風
聯絡【映畫臺灣】,請發送郵件 7715395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