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 去臺灣尋找遺失的美好(上)
文:魚美人/出境:魚美人
序: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因為城裡有自己心愛的人。這並不絕對,或許城裡還有讓自己迷戀的風景,抑或是一段讓人期待的往事。這就像愛上一個人,往往不需要任何理由,無關長相,無關家世,就是愛了。
對於臺灣而言,正是有了這樣的情愫,才催發了這次的臺灣之行,並且,臺灣,又是集風景和人文結合的最佳路線。
臺灣離開我們太久,而坊間相傳,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此間是集大成者。等到終於有一天,當你靠近他時,你才發現,每一個用熱情所擁抱你的人。都是鄉親!
這是一種最原生態的鄉情,樸素得就像你隔壁的大叔、大媽、兄弟、姐妹。走進臺灣,才會由心而發:臺灣,你如那一朵夢中的白蓮,叫人不得不愛你!
一、一場溫存的邂逅
對於我來說,臺灣是個十分陌生的地方,我對臺灣文學的白話文運動、女性文學和鄉土文學了解的更是少之又少,也許我對臺灣的認識僅僅是因為郭敬明?九把刀?周杰倫?
我從沒想到有朝一日我會踏上這樣一片很文藝很鄉土的地方,而我開始對臺灣有好感,是因為愛屋及烏,就像伯牙遇子期的默契,而當我道聽途說了臺灣的種種,這種好感便一發不可收拾了。
就這樣,在某個時候的某一天,一個陰差陽錯,而又在情理之中,我便與臺灣有了這樣一段溫存的邂逅…… 二、流浪,不就是一個人的事情嗎?
我喜歡把每次的遠方目的地稱為江湖,也許是因為那裡充滿了未知與好奇,和被家人安排好的生活截然不同。
我想,當我每次決絕的像個仗劍天涯的獨行俠般,背上一個蘊藏各種江湖暗器和錦囊妙計的背包,我那絕塵而去的背影,總能讓人「嘖嘖」的驚羨不已。
而如果你問我:「江湖是什麼?」事實上這是一個很詭異的問題,答案多多卻又似乎指向某種傳說,其實:「有那麼個地方,文人管他叫天涯,浪子管他叫江湖……」
三、起飛
在機場你能看到更加真摯的擁抱和親吻,因為這裡有太多離別的傷感和團圓的喜悅,所以,每次不管我多累,只要到達機場都會精神抖擻,不光是因為他是旅行的起點,也是因為他讓我感到滿滿的幸福。
飛機開始加速、起飛、脫離地面,強烈的失重感,我又一次衝上雲霄,開始一段逍遙遊,同時,思緒也已飛離千萬裡。
其實,在我心裡,還一直有另一個華麗的夙願,我想用一張圖片去表現一種境界。也許,漁人碼頭、夕陽、沙灘、孔明燈,這幾樣道具足夠表現出漂泊的意境。
在兩種不同的境界裡,我的江湖或許就是別人的天涯。天涯裡的宿命是離別,而江湖裡的宿命是漂泊……我試圖用構圖去表現一個關於漂泊的主題,然後去告訴別人,離別,總要好過漂泊。
飛機終於承受不了我的胡思亂想,開始緩緩的降低高度,透過舷窗看到下面的稻田,清晰而乾淨。
四、桃園奇遇
當我再次打開手機,已經是晚上的五點了,臺灣和大陸沒有時差,不用換算時間。
到了臺北桃園機場,順著人流取行李,明亮的機場大廳裡滿目的繁體字讓我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路過免稅店,裡面的店員各個出挑,說話如林志玲般溫柔,看有旅客經過,變會三五成群上前圍攻:「臺灣免稅店,歡迎選購。」,天呢,這般嗲聲嗲氣,別說是男人,我聽到骨頭都要酥掉了。
看到收銀臺排著長長的隊,我突然對這家免稅店的老闆肅然起敬。
後來在朋友圈和朋友們互動,他們說這叫「臺灣特色」,讓我也學一下,於是,我突然很萌地改變了下國語發音:「還好啦!」沒想到發音還挺標準,看來我有做臺妹的潛質。
之後幾天的臺灣之行,我便一直保持著這種嗲嗲的發音,以至於回到大陸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改回來……
而之後我在桃園機場的偶遇,更是讓我感到無比的溫暖,這種溫暖就像是兄弟手足般的,讓我徹底愛上了這裡的人。
取行李時遇到點麻煩,跟我走南闖北的「大紅」的拉杆被摔壞了,出於對北京機場辦事效率差的印象,我本來不想找航空公司和機場爭執的,想在臺灣換個新箱子。
於是我踉蹌地拖著箱子,剛走出機場,被疏導員看到,他很關切很溫柔的地對我說:「小姐,你的箱子是壞掉了嗎?你可以找航空公司幫你修理喲,很方便的,就在一號提取行李轉盤的後面。」
我被這突如其來的關心驚住了,要知道我已經從機場出來了!他們居然還允許我再回去,此刻我想如果是在大陸,遇到這種情況,肯定會被折騰個百轉千回,直到不想再跟機場理論。
然而,臺灣人民對我這個大陸來的小姑娘的還是特別照顧的,以至於,之後的幾天我感覺自己有些退化,因為在臺灣,只要你動動嘴,就會有好多臺灣人來幫助你,根本不用擔心遇到麻煩。
我踉蹌地走到服務臺,還沒張口,便有機場服務人員主動問我:「小姐,你有什麼事,我有什麼可以幫您?」
和我同樣行李出現問題的旅客還有幾人,但是我並不用排隊,很快就被受理了。我講述了我的遭遇,服務人員特別客氣地不停說:麻煩您稍等一下,我們馬上就為您解決。
沒一會,機場工作人員拿出一個新箱子,顏色和我的箱子一樣是紅色的,對我說:「小姐,我們這裡沒有辦法給您修理箱子了,那這樣好了,我們送給您一個新箱子,給您帶來的不便請您諒解喲,但需要您把您的行李轉移到新箱子裡,壞掉的箱子我們要回收的。」
好一個壞拉杆賠箱子,倒弄得我不好意思了,裡外裡算算,我好像還賺了……
我的「大紅」雖不值什麼錢,但還是有感情的,不過想到工作人員細心到連箱子顏色都找到和我一樣的,我還有什麼猶豫的呢,換!
20分鐘過去了……
「你還在弄哦!」服務人員驚訝地看著我,說實話,在這個笨重的大箱子面前,我顯得特別柔弱……看我一個人翻騰著笨重的箱子,機場的工作人員都來幫我。
倒不全是因為憐香惜玉,因為我能感受到,臺灣人民的善良,謙和、嚴謹的做事態度,是由內而發的,如果換成另外一個人,不管性別還是年齡,我相信,機場的處理態度是會和我一樣的。
後來,和朋友們談到這些往事,朋友們便笑呵呵跟我說:「你是個好人,所以你的氣場便會吸引更多的好人……。」
不過,這不是今天的桃園故事了,這是後話了!五、臺北三天三夜
更換旅行箱浪費了些時間,從機場出來,天色已晚,地接小於早在機場外等候,他個子不高,辦起事來卻雷厲風行、細緻入微,並且很有耐心。
在我取行李的時候,他並沒有催促,一直安慰電話這邊焦頭爛額的我:「不要急,慢慢來」。
從臺北桃園機場開到市中心還要一個小時的時間,一路上,我像一個稀奇的孩子,爬在汽車玻璃上,看著路旁的街景、路牌、眼睛不眨的一直到臺北市中心。
四月初的夜晚,臺灣的空氣裡已是滿滿的溼潤和暖意,就像臺灣人一樣,溫暖、細膩、他們的待人方式雖不像北方人那樣熱烈,但卻柔情似水,恰到好處地溫暖地打動到你的心。
回想剛才機場偶遇的種種,看著外面星月稀疏的夜空,讓我此時感慨萬千,註定這是一場有故事的旅行,心裡有幾分按捺不住的激動。
臺灣,我來了!
車子緩緩抵達臺北花園大酒店,經朋友介紹,我選擇住在這裡,因為這家酒店離臺北最繁華的商業街西門町不遠,又臨捷運,僅離臺北車站一站地,交通便利。
作為國際性大都市,臺北的交通極其發達,除了便捷的公共汽車、計程車,臺北的捷運更是不得不提。
快到酒店,熱情的小於告訴我們,在臺北要多乘坐公共運輸,很方便,並指給我們最近的辦理捷運卡的西門站口。
好吧,就聽你的,客隨主便。不過先放下行李再說……
花園酒店房間很乾淨,因為接待日本遊客較多的關係,細節處很多日式的設計,淋浴旁邊是一個方形的浴缸。我很喜歡他家的餐廳,如花園一般。
從酒店走到西門町大概需要10分鐘的時間,在捷運西門站辦理了悠遊卡。臺灣的捷運卡也叫悠遊卡,不僅可以坐地鐵也可以在便利店裡買東西。
在每個捷運站口,都有女服務生提供諮詢服務,還會免費發放《臺北捷運旅遊導覽圖》,你只用順著服務生的指引,就可以找到自助辦理悠遊卡的機器,卡的押金是100新臺幣,退卡時押金退還。
在臺灣,軌道交通分為三種:高鐵、火車、捷運,按照約4萬平方公裡的地域面積計算,其實鐵路已經覆蓋了大部分的臺灣島,可以到達多數的主要城市。
臺北,是個霓虹閃爍的城市,這裡最佳的旅行方式,便是——遊走
從西門捷運站出來就是西門町,這是臺北最繁華的商業區,四周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我被埋沒在一群紅男綠女和一派燈紅酒綠中。
西門町佇立著一幢稍微與眾不同的紅樓,這棟兩層高的三級古蹟紅磚洋樓1908年所建,該古蹟建築最獨特之處,是其外觀為每正立面8米。也因此,該建築物通常被稱為八角唐。
在一個人文、藝術的城市,街頭藝人應該是一張名片。於是在西門町的一處小廣場,我看到了一位彈奏豎琴的姑娘。
彈吉他,跳舞看的多了,這高雅的藝術還是第一次見,姑娘,你美得如仙女一般。
我一路遊走,向路人打聽著明星咖啡館,先得把肚子填飽。這是一家充滿文藝氣息的咖啡館,以後的篇幅會重點寫到。
沒想到,一位40歲左右的大姐竟然想親自帶我過去:「哎呀,這個不好形容啊,我帶你過去好啦,臺灣人都很熱情的」
我發現,在臺灣,你大可不必害羞或害怕迷路,只要你敢張嘴。
不巧的是,今天咖啡館已經打烊,那就回到西門町,來一碗鴨肉扁吧。
餐上齊了,我大快朵頤起來,看著店員小哥熟練地裝著碗筷,一看表才發現,已經晚上10點半了,店要打烊了。
我看著筷子被一隻只地收裝起來,紙巾盒被填滿,一塵不染的桌椅,都在店員小哥有條不紊地操作中,收裝整齊,看著著實是一種享受。
每到一桌,如果有客人,店員小哥都會非常客氣地說:「不好意思,打擾一下。」這般謙遜和儒雅,我在大陸很少看到。
臺北第一餐,真正打動我的,不是鴨肉,而是人心。
而之後在臺北的三天三夜,讓我頗有感觸,如果可以走路就不要選擇公交,如果可以坐公交就不要選擇捷運,如果可以坐捷運就不要選擇打車,儘量選擇遊走的方式,才不會錯過這座城的美好。
六、臺北故宮——士林官府——士林夜市
捷運二號線通往士林,我先搭四號線在西門上車,到臺北車站倒捷運二號線,最後在劍譚下車,其實,我的路線是先去臺北故宮,因為士林官邸和士林夜市離得很近,又因為士林夜市只有晚上才開門,所以在士林前一站的劍譚下車,先去故宮。
後來回到北京,我推薦給其他想來臺灣自助遊的朋友也是這個路線,因為我覺得這個玩法是比較正確的。
我算了下,我在西門上車,轉一次到劍譚共六站是20新臺幣,然後搭乘計程車到臺北故宮約160新臺幣。
初到臺灣,我有集樂臺灣自助遊攻略在手,對於臺北的捷運路線早已爛熟於心。在大陸的時候,聽有人調侃,要看故宮,去北京;要看故宮文物,去臺北!這話說的有理。因為,北京故宮我去過了,臺北故宮,現在,我也去過了。
臺北故宮的主題有三層,建築的樣式有點像大前門,整體設計理念也秉承了典型的中國宮廷式建築風格,碧瓦黃牆,雕欄玉砌。在青山掩映下,顯得典雅而壯麗。與青山之對應的,則是一座寫有「天下為公」的大牌樓。
臺北故宮是大陸觀光團必到的景點,我本來預留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去參觀,後來發現時間遠遠不夠,因為故宮裡的文物竟然有近百萬件之眾。到了下午,一下多了十幾個團,一下子,大廳裡變得熙熙攘攘起來。
所以,如果來臺北故宮,一定要在上午,因為就這次的經歷,感覺大陸旅行團一般會下午光顧這裡,幾十個團擠在這裡,是讓人無福消受的。
臺北故宮的三層樓,有十多個展覽室,裡面分別收藏有中國歷代書畫,青銅器、玉器、雕塑、陶瓷等珍貴文物。由於場所限制,裡面的文物都是輪流展出,據說要把這些珍貴文物逐個兒和觀眾見面,至少需要30年。
只有三樣文物得以一直展出,那就是翡翠白菜、東坡肉形石和毛公鼎,它們也被稱為臺北故宮的鎮管之寶。
只不過當天不是很幸運,翡翠白菜被運往其他展館了,並沒有展出,我實在有些失望,就像白菜燉五花肉,少了誰,滋味都是欠缺的。
東坡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肉」的肥瘦層次分明、毛孔宛然,我怎麼看它都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紅燒東坡肉。
據考證,毛公鼎是周宣王時期的「國之重器」,因刻器者為毛公而得名。毛公鼎鼎身銘刻了497個篆書文字,洋洋灑灑記錄了毛公輔佐周宣王史實,是現有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被史學家譽為「抵得一部尚書」。
一上午,邊走邊看,還挺累,看著那肉形石太逼真,竟把我餓了,到中午了,也該安撫下肚子了。
臺北故宮的配套設施還是比較完善的,咖啡廳,小吃,正餐都有,而且沒有大陸遊客,不會特別擁擠。而且比較人性化,如果你肚子餓了,想出去吃東西,可以找管理人員在手臂上蓋個章,吃完飯回來還是可以再繼續參觀的。
酒足飯飽,突然又想起那塊肉形石,意猶未盡,既然白菜沒看到,就再看一遍肉形石吧,反正怎麼看都不會膩的。
遺憾的是,進故宮不能拍照,不能分享照片與大家細細觀賞……
士林官邸過去戒備森嚴,現在已經對遊人開放。從故宮出來,我打車去了那裡,怎麼說呢,沒辦法寫,建議對「那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在士林官邸的花園和禮拜堂,充斥著各種鄉音,不時有人拿相機遞給我:「幫忙拍張照吧!」
其實,我很多時候都鄙視到此一遊的留影。因為,若是在風景前,突兀的站著一個人,當看客覺得煞風景時,一定會恨不得把前面的人摳掉。當我的這種觀念每次和「到此一遊」對立的時候,我其實也知道我輸了。打敗我的不是觀賞而是觀光!這兩個詞,就好像麥當娜和麥當勞一樣,一字之差卻失之千裡。
士林夜市是很多觀光客簇擁的美食地,他是臺北最大最熱鬧的夜市,也被大陸炒的沸沸揚揚,於是,很多人在我去臺北前,跟我說的最多的就是士林夜市,說的我好想來臺灣就是為了吃……
從士林官邸出來,不用打車,走路十五分鐘便可以到達士林夜市,走過捷運,是一個兩邊停滿機車的小巷,穿過去便是士林夜市的大街,說了要拿一張圖片去表達一種境界,於是拿起手機,拍下了這條小巷,後來等我回到家整理照片時,我發現,這一張竟然是我最滿意的。
夜幕剛降臨,一條長長的街道人頭攢動,自不必說兩旁五顏六色的各式霓虹燈閃爍,單是街道上一個接一個的小吃攤就讓人目不暇接。
蓮霧30新臺幣一袋,魷魚60新臺幣,炸螃蟹100新臺幣兩隻,豪大大雞排70新臺幣,每個攤位的老闆都很熱情好客,每次找錢收錢都會很客氣地說:「謝謝你」而且他們會問是邊走邊吃還是包起來,包裝袋非常乾淨衛生。
我走一路吃一路,竟然看不到地上有一片廢紙或垃圾,也看到不垃圾桶,你可以把垃圾直接給任何一個攤位老闆,他都會很願意幫你扔掉,這是我對臺灣印象感到最好的一處,可能,臺灣現在所擁有的文明,正是我們缺失的吧。七、艋胛龍山寺
臺灣有「一府二鹿三艋胛」的說法,一是臺南,二是鹿港,三就是臺北的發源地艋胛。臺南在之後的文章會寫到,而鹿港在彰化縣,離臺北太遠,不能收錄在此次的行程裡了,不過旅行總是要留些遺憾的。於是第三天,決定先去艋胛看一看。
我住的酒店在西門町附近,離艋胛很近,走路十分鐘就可以到達,我拿著在賓館免費領取的地圖,打開Googel,又在臨出門前,諮詢了酒店服務員。
臺北的旅遊業很發達,每天都有一位漂亮的姑娘,站在一樓大廳為客人答疑解惑,並且聲音甜美,笑容可掬。
我順著服務員的指示,不久便穿行到艋胛老街。
艋胛的街道窄窄的,兩旁的房屋顯得稍微密集了些,房子都不高,大概四五層的樣子,路邊停放著很多機車。
早上九點,路上行人並不多,很多商鋪也沒有開門,只見街邊有些梳妝的女子、有坐在街角排擋吃早餐的老人、有出門倒水的阿媽、時不時有一兩隻貓咪從商鋪躥出,在你身邊蹭來蹭去。
我走馬觀花地看著,這些和歷史共存的市井生活,活脫脫的給我感覺,就是一副流動的「清明上河圖」。
臺北老街有一個特點,就是從一層房頂延伸出來一層作為人行道的屋頂,相當於有頂棚的走廊。
我覺得應該是因為臺北多雨,為了方便行人趕路才如此修建,不過在臺北西門町,艋胛等老街是這樣建造的,而101大樓一代的新區則是另外一幅模樣。
艋胛剝皮寮老街,隱藏在艋胛幾條錯綜複雜的巷子內,入口有欄杆圍著不讓進去,只得在外面欣賞。
剝皮寮老街即現在康定路173巷,為萬崋老社區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清代完整街道,是清末艋胛通往古亭的主要通街幹道。
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用廣州街取代剝皮寮老街成為主幹線,老街從此沒落,成為后街小巷。
復古的紅磚,深邃的巷子,斑駁的路面,似乎訴說著當年那份繁榮和精緻,有那麼幾秒我恍惚以為自己在那個年代,正當我意猶未盡,牆上那些現代的塗鴉猛然把我拉回現實。
告別剝皮寮老街,沿著巷子往前走,忽然聞見一股濃鬱的中藥味,和家裡熬的苦澀中藥不同,這個味道裡帶有一絲甘甜。
我尋著味道殺了個回馬槍,原來是家涼茶店,阿媽在街邊立一口大鍋,鍋很乾淨,不斷有白色的蒸汽冒出來,鍋裡就是阿媽熬的各種涼茶,我很好奇,這鍋裡的涼茶該是什麼味道。
涼茶能解渴,又能滿足我的好奇,一舉兩得,於是痛快地掏出鈔票。
我問阿媽,我要鍋裡煮的那個茶,阿媽很熱情地跟我說:「那是青草茶了,很好喝,還去火,我倒一杯你嘗嘗,不好喝我請你喝好了」
真是渴了,一口下去半杯,味道比大陸的涼茶天然,沒有太多的糖加色素的感覺,臺北幾日,我總覺得臺灣人做生意很講良心,尤其是體現在食物上,他們賣的只是食物本身,並沒有太多的花哨。
告別阿媽,舉著涼茶沿著小巷直走,路的盡頭就是龍山寺,沒想到小巷子裡竟然藏著龍山寺的大廟門,它的正門兩旁各有三扇偏門,一看到這禮制,我就震驚了。因為在古代,對於大門的幾開,是要按級別修建的,這三進兩院七開間的建築格局,可不是普通的寺廟。
據說龍山寺是鄭永曆七年(1653年)修建,這可謂是個標準的老物件了。龍山寺裡的雕刻顯得很滄桑,朱漆比較暗淡。但是窗欞和門柱以及屋簷上的很多雕花卻很形象,木刻屏風的鏤空,藻井上的彩繪……無一不透露出時光滄桑和人文精華來。
這裡敬香的人氣很旺,我在殿堂裡茫然地看著人們做著各種儀式,正對大門的正殿,門口是一個巨大的三角鼎,兩旁附著兩個蟠龍,中間插滿了香。
臺灣寺廟的香火是免費的,隨便由香客領取,不過香客可以用夠買食品或平安符的方式,作為捐贈。
早上10點,來敬香的人絡繹不絕,可能是因為正好趕上今天是清明節,我暗喜,挑選今天來是非常正確的,臺灣對清明節重視程度比大陸要強,他們在這個假期休息四天。
我不太懂得祭拜的規矩,只能遠遠地看著,看著別人如何跪拜,如何行禮,然後照做。寺廟裡抽籤也是不花錢的,還有詳細地解釋,可以自己去對照翻閱。
一圈下來,我非常確定的是,這裡膜拜的人真的都是很虔誠的,香火也不是功利性的,這真的是這種純粹的信仰。
未
完
待
續
……
人間四月天 去臺灣尋找遺失的美好(中)
邂逅小時光
淡水河邊的煙火——尋找周杰倫
飛翔,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情
———————————————
♥ 魚美人的環球旅行
♥ 愛閱讀愛旅行
♥ 越努力 越成長
———————————————
歡迎關注 歡迎轉發 期待您的旅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