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事件,大家應該還記得。皇位之爭是古代宮廷常有的事情。但是在唐朝,李旦的嫡長子頗有才學的李成器卻心甘情願把自己應得的皇位拱手讓給了弟弟李隆基。搶皇位司空見慣,讓皇位卻很少見。
李成器影視劇照
李成器讓皇位的事情發生的背景是這樣的:武則天迫於壓力沒有傳位給自己的侄子,而是傳位給了兒子李顯,李顯死後,李顯的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一心效法武則天,想成為女皇。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掃除了韋後勢力,讓李旦即位。但是李旦即位後收到太平公主過多的幹預,太平公主野心勃勃,於是李旦果斷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這才有了該繼位的李成器把皇位讓給自己弟弟李隆基的事情。
李成器也是非常優秀的,作為嫡長子繼承皇位理所應當,他也是大家心目中合適的繼位人選,為什麼最後卻把皇位讓給了弟弟李隆基呢?
李隆基影視劇照
其一、武則天執政以來政局的不穩定,讓父子三人更多了些憂患意識,直覺告訴他們,掌位者應該有更卓越的掌控大局的能力。
武則天之所以能順利篡奪李唐江山,主要在於唐高宗李治的軟弱無能,許多人也跟著成了武則天篡位的犧牲品。李旦禪位於李成器時,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李成器知道,要想讓李唐江山更穩定,更長久,只能由能力最強的人來治理,而自己的弟弟能力在自己之上。
李旦影視劇照
其二、弟弟李隆基確實厲害,有非常卓越的治國之才和殺伐決斷的能力。
唐隆政變前,李隆基並沒有告訴自己的父親李旦。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於是,決定背著相王,立即行動。李隆基處事果斷堅決,如果當時有一絲的猶豫,也許坐在皇位上的就不是李姓而是韋氏。
武則天影視劇照
其三、李成器怕以後會發生像武則天在位時期的血雨腥風的奪位之爭。
在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誅殺韋後以後,自己的父親李旦得以順利即位,李隆基功勞很大。即使李成器不讓位,李隆基也可能會因為功勞大而心有不甘或不服氣,奪位之爭在所難免,李成器為顧全大局,把帝位讓給了能力比自己更勝一籌的弟弟,也免去了有可能會出現的血雨腥風的戰爭。
太平公主影視劇照
李隆基登上皇位以後,沒有讓哥哥和父親失望,他利用自己的能力,順利除掉了幹政的太平公主,終於真正掌握了皇帝的權力,為了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他把年號改為開元,國家在他的治理下,出現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李隆基也沒有忘記有恩於自己的哥哥李成器,每次哥哥過生日,他都去親自祝賀。李成器去世後,他封自己的哥哥為「讓皇帝」,封嫂子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