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嫡長子李成器明明能夠正常繼位,為何把到手的太子位讓給弟弟

2021-02-13 小野的幸福

清朝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事件,大家應該還記得。皇位之爭是古代宮廷常有的事情。但是在唐朝,李旦的嫡長子頗有才學的李成器卻心甘情願把自己應得的皇位拱手讓給了弟弟李隆基。搶皇位司空見慣,讓皇位卻很少見。

李成器影視劇照

李成器讓皇位的事情發生的背景是這樣的:武則天迫於壓力沒有傳位給自己的侄子,而是傳位給了兒子李顯,李顯死後,李顯的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一心效法武則天,想成為女皇。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掃除了韋後勢力,讓李旦即位。但是李旦即位後收到太平公主過多的幹預,太平公主野心勃勃,於是李旦果斷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這才有了該繼位的李成器把皇位讓給自己弟弟李隆基的事情。

李成器也是非常優秀的,作為嫡長子繼承皇位理所應當,他也是大家心目中合適的繼位人選,為什麼最後卻把皇位讓給了弟弟李隆基呢?

李隆基影視劇照

其一、武則天執政以來政局的不穩定,讓父子三人更多了些憂患意識,直覺告訴他們,掌位者應該有更卓越的掌控大局的能力。

武則天之所以能順利篡奪李唐江山,主要在於唐高宗李治的軟弱無能,許多人也跟著成了武則天篡位的犧牲品。李旦禪位於李成器時,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李成器知道,要想讓李唐江山更穩定,更長久,只能由能力最強的人來治理,而自己的弟弟能力在自己之上。

李旦影視劇照

其二、弟弟李隆基確實厲害,有非常卓越的治國之才和殺伐決斷的能力。

唐隆政變前,李隆基並沒有告訴自己的父親李旦。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於是,決定背著相王,立即行動。李隆基處事果斷堅決,如果當時有一絲的猶豫,也許坐在皇位上的就不是李姓而是韋氏。

武則天影視劇照

其三、李成器怕以後會發生像武則天在位時期的血雨腥風的奪位之爭。

在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誅殺韋後以後,自己的父親李旦得以順利即位,李隆基功勞很大。即使李成器不讓位,李隆基也可能會因為功勞大而心有不甘或不服氣,奪位之爭在所難免,李成器為顧全大局,把帝位讓給了能力比自己更勝一籌的弟弟,也免去了有可能會出現的血雨腥風的戰爭。

太平公主影視劇照

李隆基登上皇位以後,沒有讓哥哥和父親失望,他利用自己的能力,順利除掉了幹政的太平公主,終於真正掌握了皇帝的權力,為了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他把年號改為開元,國家在他的治理下,出現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李隆基也沒有忘記有恩於自己的哥哥李成器,每次哥哥過生日,他都去親自祝賀。李成器去世後,他封自己的哥哥為「讓皇帝」,封嫂子為皇后。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好的兄弟情,哥哥將太子之位讓給弟弟,哥哥去世被追封皇帝
    歷史上這種事情出現的頻率也並不低,例如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還有李世民的玄武門兵變,都是皇子之間的爭奪,成功得到皇位的人就會成為萬人之上,失敗的人只能淪為階下囚。可是在歷史上有著這樣一對兄弟,雖然生在皇族,卻是關係最好的兄弟,就連皇位的繼位也是我讓你,你讓我,這兩個男子就是唐朝時期的李成器和李隆基。
  • 此人不當太子,心甘情願讓給弟弟,弟弟登基成為千古一帝
    中國古代的太子一般都是嫡子、長子,而在李旦面前卻有兩個人選,第一位就是嫡長子李成器,第二位就是三子李隆基。嫡長子做太子理所當然,然而嫡長子李成器只喜歡詩歌、音律、吹笛子等等,不太喜歡攻心殺伐。李旦能當上皇帝,李隆基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李隆基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長相也雄偉俊麗,所以在這兩人之間李旦很難做出決斷。
  • 皇室關係最好的兄弟,哥哥幫弟弟打下江山,被弟弟追封為皇帝
    所以出生在皇室裡面的兄弟之間,一直都是明爭暗鬥,你爭我搶的,比如康熙晚年的時候就發生了九子奪嫡這樣的事情,而類似於這樣為了皇位手足相殘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不過我們今天要和大家講的這位皇室兄弟,關係卻好到出乎常人的想像,哥哥幫弟弟打下江山,被弟弟追封為皇帝。
  • 李成器是嫡長子,為何卻把太子之位,讓給了庶出的李隆基
    可是,為什麼他卻反而反覆謙讓,把太子之位,讓給了庶出的李隆基呢? (李成器劇照) 一、一個教訓。 這個教訓就是李建成的教訓。 李建成也是嫡長子,李淵當了皇帝以後,他也是天經地義的太子。而且,事實上李淵也已經把他立為太子了。可是,他最終卻慘遭被砍頭。 李建成為什麼被砍頭?因為大唐的江山主要是 李世民 打下來的。
  • 李成器可謂大智慧,主動放棄當皇帝,還得一生富貴死後被追封為帝
    在他的後代中,卻有一位和李世民哥哥李建成一樣位置的嫡太子李成器,他選擇讓位於他的弟弟,成為太子和皇帝。我願意做哥哥的臣子,一輩子都要有錢。死後,被封為皇帝。李成器的退位創造了唐朝歷史上最大的繁榮。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曾為楊貴妃當過音樂老師。唐朝時,在詩中盛讚李成器的音樂才華,「梨花深院無人見,閒把寧王玉笛吹」。
  • 他是古代最賢德的太子,主動讓位給弟弟,把弟弟輔佐成一代明君
    「最是無情帝王家」並不是浪得虛名的,在幾年的朝代更替中,兄弟殘殺的故事屢屢上演,就算是一代女帝武則天,也曾犧牲了女兒的性命,他是古代最賢德的太子,拱手將大好江山讓給弟弟,把弟弟輔佐成一代明君。
  • 唐睿宗在位時已立太子,李隆基僅為嫡三子,為何李旦傳為給他?
    李隆基即位,並非是上天的恩賜,而是他個人的奮鬥,以及周圍一群人的協助,特別是已經貴為太子的李成器(後改名為李憲)禮讓太子,成就了一個盛世,書寫了一段佳話。作為武則天的兒子,唐睿宗一共有六個兒子,他自己先後兩次為帝,特別是第二次能登上帝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居功至偉,沒有他們,輪不到他復位。
  • 李成器把繼承權讓出去,是自己心甘情願的,還是被逼無奈的結果
    李成器不僅僅是李旦的嫡長子,而且還在很長的時間裡,被認定為李旦的不二繼承人。當年武則天廢掉李顯,把李旦立為皇帝的時候,李成器就被立為皇太子。雖然李旦只當了八個月的皇帝,但李成器也跟著當了八個月的皇太子。要知道,那時候李成器才6歲。接著武則天稱帝,李旦被降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又被武則天封為皇孫,也是李旦繼承人的不二人選。再後來,李顯被妻女毒死,李旦又當皇帝。
  • 李成器為何將太子之位讓給李隆基,李隆基為何要殺上官婉兒
    其中最熱門的人選是睿宗的長子當時的宋王李成器,也就是後來的寧王李憲。   當他在自己的府中,悠閒地吹著心愛的紫玉笛時,尚不知自己即將面臨人生中最至關重要的抉擇。這時,忽然聽到奴僕來報說:「鎮國太平公主駕到。」李成器知道自己的這位姑姑是武后最寵愛的女兒,其威勢無論是在武后天朝,還是在當下,都足以令皇親國戚們仰視。宋王自然也不敢怠慢,連忙起身迎了出去。
  • 皇太極去世時,長子豪格已經34歲,為何最後是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
    年僅6歲、根基淺薄的順治,之所以能夠幸運得繼承皇太極的帝位,完全是多爾袞與豪格鷸蚌相爭,他漁翁得利撿了個天大便宜的結果。 要說滿清內部,多爾袞與豪格圍繞著皇位的激烈爭奪,還得從皇太極的猝死說起。
  • 嫡長子不襲爵,有大功卻封侯?棄劇!常識是基礎
    而太子死了,皇帝沒有另立太子,那受過冊封的太子長子就該是太孫,將來由著太孫繼位。明朝建文帝即位就是因為這一條。當然劇中可以設定,百裡家族就是這個傳統,但對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積澱到骨子裡的國人來說,這種設定就只能是——強詞奪理!其次,忽略第一條,僅說藩王繼承制度。
  • 朱允炆是庶長子,朱允熥是嫡次子,為什麼最後是朱允炆繼位
    為了這個孫子,朱元璋費了很大一番心血,他去世後,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僅四年,就被叔叔朱棣趕下臺了,他辜負了朱元璋的心血,也為後世留下一個千古之謎,就是他最終的下落。除此之外,大家還對一個問題很感興趣,就是為什麼朱元璋會選他?
  • 曹丕奪嫡最大功臣吳質,為何最後卻被諡為「醜」?
    曹丕奪嫡最大功臣吳質,為何最後卻被諡為「醜」?文:枯木曹魏時期,曹丕在曹操眾子奪嫡立儲之爭中,雖然為嫡長子(曹昂很早就戰死了),然而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寵愛不如曹衝,因而近二十年不能被立為世子,處於非常尷尬地步。
  • 虎毒不食子,為何民族英雄鄭成功,卻要殺自己嫡長子
    鄭經是鄭成功的嫡長子,原本娶了原兵部尚書唐顯悅的孫女,但鄭經不喜歡她,便和弟弟的乳母陳氏私通,還生下一個兒子鄭克臧。喜得長孫,本來鄭成功還挺高興,可有士大夫認為這是亂倫,於是鄭成功就下令處死陳氏。 鄭經為了保護陳氏,就悄悄將其藏了起來,唐顯悅為了替孫女出頭,指責鄭成功治家無方。
  • 秦孝文王苦熬繼位秦王,為何繼位3天後就去世了?死因是什麼?
    秦孝文王的父親秦昭襄王是在公元前251年的秋天駕崩,秦昭襄王去世後,作為太子的秦孝文王就算是繼位秦王了,只不過沒有正式繼位。秦孝文王正式繼位秦王是在公元前250年,父親秦昭襄王去世後,當時是有守孝的習俗禮儀,秦孝文王守孝一年,在服喪期滿後,於公元前250年十月己亥日正式繼位,於第三天辛丑日去世,所以秦孝文王是在位一年,正式繼位3天後去世。
  • 秦孝文王當太子熬到53歲才繼位,為何繼位才三天就去世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繼位3天便去世了,因此沒能建下什麼功業。那麼,秦孝文王是怎麼死的呢?為何死得這麼突然呢?(秦孝文王劇照)秦孝文王名叫嬴柱,他是秦昭襄王嬴稷的次子,祖母是戰國時期鼎鼎大名的宣太后羋氏。
  • 雍正繼位後,「九子奪嫡」各位阿哥的真實下場
    九子奪嫡,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0個兒子和8個女兒活到成年。諸子均隨「胤」字,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帝王諱,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一、胤禔(yìn zhī)(1672年-1735年)清聖祖康熙帝庶長子,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幼殤,故為皇長子。母為惠妃納喇氏。1698年封為直郡王,1708年因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被削爵幽禁,在高牆內度過27個春秋,63歲逝世。
  • 明明朱元璋有26子,為何無人敢與朱標爭太子,連朱棣都不敢嗎?
    唐玄宗哥哥李成器,原本為嫡長子,應該繼承皇位。看到弟弟能力遠勝於自己,主動讓賢。將太子之位拱手相讓,避免一場家庭悲劇。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因為地位,皇子發生的政變有很多,弒君殺兄例子有很多。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人生最大的「詬病」就是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弟,逼父親退位。帝王之位,一路走來真的很不容易。有些因為此事,不得不遠走他鄉,還有的魂歸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