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奪嫡最大功臣吳質,為何最後卻被諡為「醜」?

2020-12-22 榆木齋

曹丕奪嫡最大功臣吳質,為何最後卻被諡為「醜」?

文:枯木

曹魏時期,曹丕在曹操眾子奪嫡立儲之爭中,雖然為嫡長子(曹昂很早就戰死了),然而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寵愛不如曹衝,因而近二十年不能被立為世子,處於非常尷尬地步。

多虧了身邊謀士吳質出謀劃策,屢出奇招,才得以有驚無險順利繼位,詳情敬請閱讀拙文曹操諸子立儲奪嫡之爭,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為何得立?。然而,在曹丕奪嫡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最大功臣吳質,不但在《三國志》中的傳記只是一句帶過,而且最後去世的諡號卻為「醜」,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三國志·魏書二十一·吳質傳》全文:「吳質,濟陰人,以文才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而在東晉文學家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引用曹魏郎中魚豢撰著的《魏略》記載,則比較詳細的記述了吳質的生平事跡,以及幫助曹丕獲勝的精彩故事,從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曹丕爭儲立嫡中,吳質功不可沒,首功是建議曹丕用仁孝打動曹操,其次是建議曹丕做事穩重,折節下士,因而贏得了曹操好感,經過審慎考察和左右衡量,曹操終於在長子曹昂戰死二十年後,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為魏世子。

然而,曹丕的世子地位並不穩固,因為只要不繼位,或者曹操在世,世子名號很有可能忽然變更為曹植,桓靈二帝就是明顯例子。況且曹植雖然沒有被立為世子,可是身邊圍繞著眾多名士大臣,諸如楊修、丁儀、丁廙兄弟、賈逵、王凌等,在朝野形成一股勢力,時時威脅著曹丕的世子地位。

而此時曹丕做了一件蠢事,那就是在被立為世子後高興地慶賀,酒酣之際,就讓自己心愛的甄夫人出來拜見諸位名士。當時建安七子之一劉禎和吳質等同坐,其他人都是趕緊跪倒在地,不敢直視。然而劉禎既不跪拜,反而直視甄夫人,結果被曹操知道後差點被殺掉,在他人說清下最後被罰服勞役,從此不再重用(據東晉裴松之《三國志注》引用的曹魏時期張隱撰著的《文士傳》記載:「其後太子嘗請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眾人鹹伏,而楨獨平視。太祖聞之,乃收楨,減死輸作。」)。

《魏略》記載:「五官將為世子,質與劉楨等並在坐席。楨坐譴之際,質出為朝歌長,後遷元城令。」可見吳質大概是因功自傲吧,也沒有跪拜(或者制止劉禎非禮行為),因而受牽連受罰,被發配到朝歌(今鶴壁市),這讓曹丕頓時失去羽翼和主心骨。面對曹植方面不斷逼進,曹丕感到恐慌不安,於是讓人用車載竹筐,將吳質藏在裡面帶入府中商討對策。沒想到被楊修偵知,告發給曹操。吳質將計就計,第二天用竹筐載著絲絹以迷惑楊修,楊修上當繼續告知曹操,結果查驗無人。曹操認為是誣告陷害,從此楊修失寵,可以說吳質幫助曹丕剪除曹植羽翼,又立下一大功。

在曹丕登基後,知恩圖報,立刻提拔吳質,拜北中郎將,封列侯,使持節督幽、並諸軍事。並且予以吳質極大恩寵,《三國志注》記載,有一次魏文帝曹丕宴飲吳質和從侄名將曹休,讓皇后郭后出來見吳質等,並且下旨:「卿仰諦視之」,允許吳質平視郭后,可見曹丕一家對吳質非常親近。

吳質不但在曹丕立儲之事上殫精竭智,而且忠心耿耿,輔佐曹丕。並在曹丕駕崩後,魏明帝曹叡繼位後,也授以重任,太和四年(231年),被任命為侍中,成為輔弼大臣,此時吳質建議曹叡重用司馬懿,認為尚書陳群不堪重任,而司馬懿是社稷之臣,魏明帝言聽計從。這對曹魏後期政局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雖然司馬氏後來替代曹魏,可是也能說明吳質比較有遠見。

從以上看來,吳質立儲奪嫡建奇功,剪除羽翼出奇謀,穩定曹魏江山薦相才,不敢說厥功至偉吧,最少對曹魏政權也是功勳顯著,那麼為何去世後卻被諡號為「醜」呢?這其實和其人品作為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是吳質為人趨炎附勢,阿諛奉承。《魏略》記載:「始質為單家,少遊遨貴戚間,蓋不與鄉裡相沈浮。」吳質出身寒門(單家),當時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有鄉裡士紳評定人品,然後推薦。可是吳質卻不屑於和鄉裡結交,雖然一直攀附權貴,卻一直沒有成為「士」,還是白衣,這對吳質來說,從正常渠道是當不了官的。

然而吳質卻走捷徑,首先以文才和眾多名士交遊,並贏得曹丕曹植兄弟的信任,從現在吳質的三篇書信《答東阿王書》、《答魏太子箋》、《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可以看出,吳質也算名副其實,頗有文採,應劃歸文士之列。不過從內容也可以看出,吳質胸有大志,冀希望依靠曹氏兄弟得以飛黃騰達,因而極盡阿諛之詞。

按說,在當時作為白衣,為了平步青雲,即便是阿諛奉承,也並無太大過錯,況且還幫助曹丕成為世子立下汗馬功勞,並且最後還被曹丕予以重任,封為列侯,後來還成為輔弼大臣,也算是功成名就。如果謙虛謹慎,盡忠職守,那麼不愧為一代名臣,即便是稍微瑕疵,也不至於死後被羞。

然而,吳質雖具文採,可是本身卻缺乏修養,一旦得志,小人的面目就流露無疑。第一是睚眥必報,惹得鄉怨人憤。據《魏略》記載,因為鄉裡一直沒有給他「士」的身份,列為士族,在太和年間,曾經在入朝的時候,和同鄉司徒董昭說道:「我欲溺鄉裡耳!」這句話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這樣解釋:「『溺』即『沉』,『鄉裡』即『陸』之屬也」

筆者竊以為錢鍾書先生解釋是錯誤的,因為「溺」就是小便的意思,這句話其實是俗話,大意為要羞辱故鄉的鄉紳,就像現在說:「我要尿你們一身!」一樣。原因是後面董昭還說了:「君且止,我年八十,不能老為君溺攢也」,大意為:您先別這樣,我都八十了,不能幫助您一起羞辱(尿)他們。如果按照錢先生皆是「沉陸」,那麼「溺攢」就無法解釋了,這是題外話。

董昭是曹魏重臣,位至三公,作為吳質同鄉,都是定陶人,面對吳質的羞辱,自然憤憤不已,不過礙於吳質的權勢,只能委婉勸阻。不過我想吳質的惡言劣行自然會傳播出去,因而鄉間評價肯定會很低。

如果只是這一句話也罷,還有另一件事更能顯出吳質的囂張跋扈。吳質攀附權貴,在年輕的時候經常依附於曹丕兄弟,曾經和曹真、曹休以及眾多文士一起遊玩南皮,其中吳質和陳群、司馬懿、朱鑠並稱曹丕"四友",為重要幕僚。後來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等名士都相繼因病而亡,這讓曹丕非常傷感,於是多次給吳質寫信,表達思念之情,這就是後來著名的《與吳質書》

並且在曹丕繼位魏王后,又去信:「南皮之遊,存者三人,烈祖龍飛,或將或侯。今惟吾子,棲遲下仕,從我遊處,獨不及門。瓶罄罍恥,能無懷愧。路不雲遠,今復相聞。」這裡存著三人,指的是曹真、曹休和吳質,然而曹真和曹休因為是曹氏嫡系,因而被重任,惟只有吳質沒有被重任,這讓曹丕內心愧疚。於是在登基為帝後,立刻徵召吳質,予以重任,封侯拜將。

黃初五年(224年),吳質回京入朝,曹丕讓上將軍曹真、中領軍朱鑠等老朋友前去陪同吳質喝酒。而曹真身體偏胖,朱鑠偏瘦,吳質便故意讓俳優(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上來唱說肥瘦(「時上將軍曹真性肥,中領軍朱鑠性瘦,質召優,使說肥瘦。」)。而此時曹真已經貴為上將軍,自然不高興,認為取笑自己,這時旁邊驃騎將軍曹洪、輕車將軍王忠又調侃曹真,說他應該減肥,這更讓曹真生氣,於是坐在座位上痛罵不已。

這時吳質拔出寶劍,放在案子上,罵曹真道:「曹子丹,汝非屠几上肉,吳質吞爾不搖喉,咀爾不搖牙,何敢恃勢驕邪?」朱鑠站起來勸解道:「陛下使吾等來樂卿耳,乃至此邪!」吳質叱罵朱鑠道:「朱鑠,敢壞坐!」意思是你敢破壞次序?大意是哪裡有你說話的份?!於是眾將軍都回到座位上,而朱鑠性格本來就很急躁,這時吳質給他難堪,更加氣憤,便用刀砍地,這樣使得大家不歡而散。

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吳質依仗曹丕權勢,恃寵而驕,作威作福,竟然連曹氏權貴和眾大臣都不多放在眼裡,可見驕橫跋扈到了何種地步!這也是吳質因其朝野反感的原因所在。因而在其去世後,在被討論諡號的時候,被諡為「醜侯」,按《諡法》「怙威肆行曰醜」因而吳質的諡號還是比較妥帖的。

當然,後來吳質的兒子吳應不斷上書訴說冤屈,直到吳應被任命為尚書的時候,才在高貴鄉公曹髦正元年間(254年—256年)被改諡,重新被諡為「威侯」不過,其醜字已經深入人心,史家更是對其不屑談論,這也是為何陳壽的《三國志》只是一筆帶過而已。

2020/12/18榆木齋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二·文帝紀》 陳壽

《三國志·魏書十九·任城陳思蕭懷王傳》 陳壽

《三國志·魏書二十一·吳質傳》 陳壽

《三國志注》裴松之

《魏略》(裴松之引)魚豢

《文士傳》(裴松之引)張隱

《管錐篇》錢鍾書

相關焦點

  • 「醜侯」吳質,得諡始末探微
    --《魏書十七 于禁傳》追諡羽曰壯繆侯。--《蜀書五 關羽傳》註:殺戮無辜曰厲;名與實爽曰繆。比于禁的「厲侯」更惡劣的是「醜侯」。魏國鎮北將軍吳質。醜的釋義為「怙威肆行」,按今天說法即「狐假虎威、狗仗人勢」。「醜」是一個極端悖慢的諡號,輕易不會使用。「厲」僅針對受諡人,但「醜」涉及「怙威」,其所仰仗者,無疑「先帝」之威。
  • 曹丕好友吳質為何不是大將軍
    曹丕在被立為太子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大臣的幫助,其中有四個人和他來往較多,被稱之為曹丕「四友」,他們分別是司馬懿、陳群、吳質和朱鑠。不過,這四個人在三國時期的名氣卻差別很大。要說這個吳質,雖然也有「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的權利和待遇,但很多人還真不知道這個吳質是個何等樣人!要說起幫助曹丕被立為太子,出力最多的還就是要數這個吳質。又因為曹丕是個文人,吳質也是以「才學通博」著稱,所以就和曹丕更多了一些交往,但為什麼吳質就不是很有名,而軍職也沒有達到大將軍呢?
  • 曾是與魏文帝曹丕關係最鐵的人,死後卻受到羞辱
    吳質文採很好,他的作品傳世不多,只有幾篇,全部收錄在《昭明文選》中,在文學史上評價很高,人們熟知的「建安七子」其實還有另一個版本,裡面就有吳質。 二、參加「南皮之遊」 吳質的另一個特點是喜歡交結有權勢的人,經過努力,他終於引起了曹丕的重視,曹丕將其引為智囊,經常找他出主意。
  • 曹植為何鬥不過曹丕
    曹丕和曹植相比,從智商和才情上來看,曹操還是更偏愛曹植一點。於是在曹植二十三歲的時候,曹操封曹植為臨淄侯,讓他從政,開始與曹丕一起培養。當時曹操率軍徵討孫權,沒有選擇副丞相曹丕留守鄴城,而是讓曹植留守,這充分說明一點,就是曹操更願意讓曹植承擔大任,也有利於培養他的威望。
  • 朱靈被曹操奪了兵權,為何曹丕登基之後反而升了他的官?
    ,一直到曹操病逝之前朱靈都沒有翻身的機會;最後,按理來說朱靈的仕途也就這樣了,可是讓人蹊蹺的是曹丕登基之後反而升了他的官,這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原因呢?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好端端的曹操為何要奪朱靈兵權?史料中沒提,留下了一個歷史謎團。
  • 曹丕四友:力助曹丕擊敗曹植,除了司馬懿你還知道哪一個?
    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曹丕笑到了最後。對此,在筆者看來,這除了曹丕自己謹小慎微,更離不開其身邊心腹謀士的幫助。其中,就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來說,這四人乃魏文帝曹丕的心腹大臣,協助曹丕登上魏國太子之位,乃至最終為帝,所以他們被稱之為「曹丕四友」或者「曹魏四友」。等到曹丕即位後,自然也對這四個人委以重任。
  • 曹丕、曹植奪嫡之爭
    另一方面,也是曹操本人多疑、多變、矛盾的性格使然,態度搖擺反覆,使奪嫡鬥爭充滿戲劇性。       面對曹操的長期考驗,曹植恃寵而驕、放浪形骸,最終導致曹操的失望;曹丕戒急用忍、矯情自飾,取得了一批朝臣和士族的支持,贏得了太子之位。雖然曹操在臨死之際改變想法,意圖由曹植嗣位,但也被曹丕成功化解。曹丕成為奪嫡鬥爭的最終贏家,並代漢自立為帝。
  • 九子奪嫡,勝出的為何是悶不作聲的四阿哥?難道對遺詔動了手腳?
    九子奪嫡,勝出的為何是悶不作聲的四阿哥?難道對遺詔動了手腳?在康熙晚年間,曾發生過一樁重大事件,那就是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顧名思義就是康熙的九個兒子爭奪儲位,當時整個事件不僅在各個皇子中展開,還牽連到了整個朝廷,大臣們都參與其中,鬧得是烏煙瘴氣,不得安寧,互相勾結黨派,皇子們不顧手足互相殘殺,但熟知歷史的我們都知道,最終勝出的是平日裡處事低調且不吭不哈的四阿哥,傳言是篡改了遺詔,到底如何,我們來分析一下。
  • 康熙時期,為何會發生「九子奪嫡」?安安穩穩做個王爺不好嗎?
    只是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相比於歷史上其他爭儲事件無疑更加精彩、更加殘忍些,而且歷史上僅此一例。因此「九子奪嫡」便成了很多歷史愛好者茶餘飯後的談資。那麼,這裡很多人就會問,康熙的那些兒子安安穩穩地做個王爺不好嗎?非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去趟這趟渾水。其實,這只是我們後來人的想法,如果把你放在那個時代,生在帝王家,我想你一樣不會也放棄對那個「權力的寶座」的爭奪。
  • 曹丕真正擁有的心腹大臣,只有這四位,其餘都是浮雲
    事實上,曹丕是魏國的第一位皇帝,也是魏國歷史上繼位極其坎坷的一代君主。以下是曹丕的簡介:曹丕,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在位7年。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
  • 擁有3大優勢的五阿哥胤祺,為何沒參與「九子奪嫡」?原因很簡單
    眼見於此,時為「和碩恆親王」的皇五子胤祺向康熙皇帝進言:「臣自幼蒙皇太后祖母養育。皇父聖體違和,一應事物臣可料理。」 (皇父身體不好,就歇著吧,兒臣願意代您處理喪儀、政事。) 注意,康熙五十六年正值「九子奪嫡」進入到白熱化的關鍵時期,康熙皇帝的身體狀況之所以迅速衰敗,就是憂心於皇子之間的手足相殘、你爭我奪。
  • 康熙對五阿哥胤祺評價極高 為何他沒有參與奪嫡 雍正為何放過他
    11:50:08 來源: 文史之謀 舉報   康熙皇帝英明一世,沒想到晚年卻出現「九子奪嫡
  • 他曾手握兵權,為何沒有參與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是清初最慘烈的一次事件,最終以四阿哥胤禛獲得勝利為結局。而胤禛曾經的對手們,大多被流放處死,只有個別的存活下來。而康熙有一位兒子,卻在儲君之位面前,選擇淡然處之,最終長壽七十八歲。
  • 胤祥也參與了奪嫡,為何雍正即位後,還要對他那麼好
    特別是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事件,九個兒子爭奪皇位,最後得到好下場的,也沒有幾個。甚至有些沒參與奪嫡的皇子,都受到了牽連。儘管手足相殘,是很殘忍的事,但在這場事件中,我們也能看到,兄友弟恭的溫馨場面,那就是雍正和胤祥之間的手足情。雍正登基後,立馬封了胤祥為和碩怡親王,讓他協助自己管理國家大事。除此之外,雍正還給了胤祥很多恩典。
  • 曹操很欣賞曹植,為何卻傳位於曹丕?曹植比曹丕差在哪裡?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孫劉兩家為抵禦曹軍,果斷結成聯盟,並在周瑜的指揮下大破曹軍,曹操統一天下的願望破滅。自從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局面逐漸形成,儘管曹操的實力最強,卻難以吞掉孫劉。公元220年,六十五歲的曹操去世,留下些許遺憾,同時也為子孫奠定了基業。曹操活著時,已是東漢大丞相,且被封為魏王,漢室江山名存實亡,大權皆被曹氏掌控。
  • 康熙九子奪嫡
    當時康熙皇帝的兒子一共有三十多個,其中有九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的爭奪,這就是九子奪嫡。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這九個皇子都想當皇帝,明爭暗鬥不止。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    康熙十四年(1675年),只有兩歲的二阿哥胤礽被立為太子,這是清朝唯一被明確立為皇太子的皇子。
  • 聽聞曹丕做了皇帝,孫權很氣憤,旁人說「莫生氣,他做不過十年」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曰武王。
  • 甄宓曾是曹丕最愛的女人,為何最後卻將其賜死?
    除了這兩人之外,在曹氏父子當中爭議最大的人物就是曹丕,他是曹操有力的臂膀,年少時期就顯示出其極高的軍事才能,在曹操去世之後,他完成了曹操都沒有完成的事情,登基稱帝。圖片:曹操與兒子曹丕、曹植劇照古代男子一般將成家和立業作為人生中的兩大目標,所以在追求事業成功的途中,曹丕也不忘為自己尋覓美人。當時美女大多產於江南,而在江南美女當中,數甄宓和大小喬最為出名。
  • 曹操留給曹丕的這些大將,為何司馬懿笑到最後,曹丕對他們怎樣?
    可為何最終只有司馬懿脫穎而出,成為曹魏最大的權臣呢?這就不得不說一下,曹丕及曹叡對這支優秀人才隊伍的使用了。曹丕上位後的形勢:張遼比司馬懿大10歲,是曹丕非常重視的武將之一,曹丕繼任張遼為前將軍,駐防合肥。221年,再拜張遼為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並為張遼建造屋舍,優待其母,甚至連當年追隨張遼衝擊孫權帥旗的一些步卒都全部被封為虎賁。
  • 康熙兒子真的個個神通廣大,讓康熙難以選擇,難怪出現九子奪嫡
    說起九子奪嫡,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說的是康熙在位後期,康熙的兒子爭奪儲君位子的現象。有很多影視作品來反映這件事,畢竟這件事有太多可寫的了。可以說九子奪嫡是康熙晚年最大的問題,康熙也困擾這個問題多年。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如果我們知道康熙的這些兒子有多能幹的話,也知道康熙為何會糾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