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侯」吳質,得諡始末探微

2021-01-12 胖咪三國史

曹丕命甄夫人出拜客,劉楨平視之,又命吳質諦視郭后,風氣流蕩若此。

宗法專制社會,「諡號」是替人臣和人主蓋棺論定的標籤兒。先秦時代美諡、惡諡並存,兩漢之後美諡居多,偶爾夾雜一些諸如惠、殤、衝等「富有同情色彩」的中性諡號。

註:柔質慈民曰惠;短折不成曰殤;幼少短折曰衝。

三國時代,惡諡罕見,得諡者大多背負嚴重的政治汙點。

如于禁的「厲侯」,揶揄其「濫殺無辜」,其實是禁樊城降羽,文帝殺雞儆猴。或如關羽的「壯繆侯」,亦褒亦貶。

(禁)慚恚發病薨。諡禁曰厲侯。--《魏書十七 于禁傳》

追諡羽曰壯繆侯。--《蜀書五 關羽傳》

註:殺戮無辜曰厲;名與實爽曰繆。

比于禁的「厲侯」更惡劣的是「醜侯」。魏國鎮北將軍吳質。

醜的釋義為「怙威肆行」,按今天說法即「狐假虎威、狗仗人勢」。

「醜」是一個極端悖慢的諡號,輕易不會使用。「厲」僅針對受諡人,但「醜」涉及「怙威」,其所仰仗者,無疑「先帝」之威。

故諡人為「醜」,實際是在「變相辱罵先帝」。

吳質的「醜侯」,得諡原因極端複雜,改諡原因亦然。大致可歸因為以下四點:

其一、吳質構罪文昭皇后(甄氏),為明帝所憎。

其二、吳質構罪文德皇后(郭氏),為郭后所惡。

其三、吳質構罪大將軍曹真,為真子曹爽所恨。

最終吳質在正元年間(254-256)的改諡(改為「威侯」),是因曹爽黨人覆滅,司馬氏秉政,由此平反。當然,這也離不開吳質與司馬氏的婚姻關係。

本文共 5500 字,閱讀需 11 分鐘

① 所謂「醜侯」

諡者,子議其父,而臣議其君也。需慎之又慎。

如開篇所述,「醜」義為「怙威肆行」。奸臣所故「怙」(仰仗)者,必為人主。故諡人臣為醜,等同於罵辱人主為「縱暴佞臣」的昏君。

歷代對於「波及人主」的惡諡,均尤為在意。

舉例來說,秦檜的諡號為「繆醜」。

這是典型的惡諡。「名實相爽」曰繆,「怙威肆行」曰醜。這高度概括了秦檜的負面履歷。

但需要注意的是,秦檜的本諡並非「繆醜」,而是「忠獻」。

是夜,檜卒,年六十六。後贈申王,諡忠獻。--《宋史 秦檜傳》

「忠獻」是美諡,且沿用日久,歷經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

高宗是秦檜靠山,姑且不論;孝宗繼位,難道不知秦檜大奸,嶽飛大忠嗎?孝宗自然是知道的。

但若改諡秦檜,相當於罵辱養父「識人不明」,等同於「誹謗先帝」。

因此,孝宗萬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孝宗子光宗亦同理。

秦檜改諡已是寧宗朝,高宗的曾孫輩。時代久遠,政治束縛相對小;且「開禧北伐」需要塑造輿論環境,故秦檜才從「忠獻」貶為「繆醜」,而嶽飛則被追封為王。

註:嶽飛平反在孝宗朝,追封為「鄂王」則在寧宗朝。比秦檜的「申王」晚了半個世紀。

三國時代亦有例證。

典型者就是諡「荒」的賈充。

賈充是個無恥敗類。其父賈逵名位非顯,是曹魏一手擢拔;賈充卻背恩負義,黨附司馬氏,乃至白日弒君,震動海內。

充曰:「畜養汝等,正謂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成)濟即前刺帝,刃出於背。--《漢晉春秋》

充口碑極壞,生前便被人詬病。甚至出現「庾純罵座,一眾皆散」的鬧劇。

註:庾純敬酒,充不飲,純罵「天下洶洶,由爾一人」。充大怒,純又罵「高貴鄉公安在」。事見《晉書 庾純傳》

「荒」諡本意是「昏亂紀度」,隱喻賈充「以下克上,大逆不道」。

但晉武帝深知,賈充幹犯宮闕,白日弒君,實際出於司馬昭的授意。若賈充得「荒」諡,無異於「變相罵辱文帝」。這是武帝斷斷不能容忍的。故武帝力排眾議,改諡充為「武」。

禮官議(賈)充諡,博士秦秀議諡曰「荒」,帝不納。博士段暢希旨,建議諡曰「武」,帝乃從之。--《晉書 卷四十-賈充傳》

武者,剛強直理,克定禍亂。可見,西晉皇室對「賈充弒君」的政治定性有多麼荒謬可笑:

曹髦擊鼓而出,竟被司馬氏視作「禍亂」;弒君賊賈充,卻成了「克定禍亂」的大功臣。

上下無道到了這種地步,西晉短祚夭折,也實在咎由自取。

賈充幹犯宮闕,初諡為荒

這就引出了吳質的問題。

吳質死於魏太和四年(230)。魏明帝明知吳質是先帝寵臣,卻依然堅持諡其為「醜」。這無異是對文帝曹丕的變相否定。

明帝身為人子,卻不敬其父。緣何如此?

② 文帝、甄后與明帝

有時,女人會成為男人炫耀的玩物,而人母則會成為人子憤怒的來源。

文帝寡恩薄倖,甄夫人不以道終,飲藥鴆殺。故明帝身為人子,少年失母,與父不睦。

文帝崩而明帝拒絕送葬,便是典型明證。曹魏大臣當時便對此有非議。

(楊)阜上疏曰:「文皇帝、武宣皇后崩,陛下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備不虞也。何至孩抱之赤子而可送葬也哉?」--《魏書二十五 楊阜傳》

明帝與生父不睦,人所共知。但這並不能成為明帝憎恨吳質的理由。吳質出身單家,文採斐然,得曹丕青眼,是文帝一首擢拔的心腹,與陳群、朱鑠、司馬懿共稱「太子四友」。

(懿)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晉書 卷一-宣帝紀》

雖然吳質得罪過諸如陳群、董昭等肱骨重臣;黨爭之事,卻屬平常。斷不會因此引起明帝特別反感。

註:「浮華子弟」操弄權柄、幹預人事,明帝尤為注意;至於老臣間交構反目,倒並非明帝特所關注。

吳質真正構罪於明帝,恰恰是因吳質曾「輕慢」過明帝生母甄夫人,且操盤手是明帝生父曹丕。

曹丕表面上「矯情自飾」,骨子裡卻極端放縱。

比如王粲葬禮上,曹丕帶頭學驢叫;卻在魏諷之亂(219)時,誅滅王粲二子,絕友人之嗣。再比如曹丕得立太子,竟興奮得摟住幕僚辛毗的脖子,引來辛憲英的非議。

初,魏文帝得立為太子,抱(辛)毗項,謂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憲英,憲英嘆。--《晉書 列女傳》

曹丕對於「玩弄漂亮女人」,心態十分迫切、行為十分下流。經常把被自己玩弄過的美女叫出來,讓好友們共同欣賞。

後宮禁臠,不僅不能成為「端坐深宮」的女主,反而成了被「獵豔視奸」的玩物。荒悖至此,讀之可嘆。歷代史家對此、均持批判態度。

後世文人浮華輕薄之習,七人(建安七子)開之。曹丕命甄夫人出拜客,劉楨平視之,又命吳質諦視郭后,一時風氣流蕩若此。--《十七史商榷》

比如甄夫人就經常被叫出來,作為「炫耀之物」給曹丕的朋友展示。而五官將的文友兒也不以為意,無所迴避。甚至「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有次喝高了,色迷迷地視奸了一遍甄夫人,滿座鬨笑,聲聞內外。

太子嘗請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眾人鹹伏,而(劉)楨獨平視。--《典略》

註:以後文郭皇后之事看,平視者諸夫人者,豈獨劉楨一人?

坐中眾人鹹伏,而楨獨平視

事情鬧得太大,竟傳到曹操耳朵裡。

曹操其實也是個「老不修」,最喜姦淫人妻;但聽聞此事,也覺得太不像話。直接將劉楨流放,判了「勞動改造」,算是對曹丕犯渾的一次提醒。

太祖聞之,乃收楨,減死輸作。--《典略》

吳質是曹丕密友,與曹丕感情好得幾乎能穿一條褲子,二人詩文唱和,至今文字仍存。

太子南在孟津小城,與質書曰:「季重無恙!途路雖局,官守有限,原言之懷,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書問致簡,益用增勞。」--《魏略》載《與吳季重書》

註:吳質字季重。

吳質就是經常出席曹丕「炫妻大會」的人物之一。

劉楨已然如此,吳質可想而知。且質本就輕狂放縱、與人多牾;故構罪甄氏無可避免。

註:吳質放縱,亦輕慢郭夫人,後文會特別提到。

甄氏本非溫良賢淑之人(我之前寫過文章詳細分析);為人善妒、擅室專寵,受此大辱,必然懷恨在心。曹叡身為人子,聽聞生母受辱,也定然憤憤難平。

因此,吳質死後,被曹叡諡為「醜」,也便一目了然。

所謂「怙威肆行」,直譯即「怙曹丕之威,肆意輕慢瞟視甄夫人」。當然,這些醜事,曹叡沒辦法拿到臺面兒上明說;但覽查史料,可知其情如此。

③ 文德郭皇后

郭氏驕妒,讒廢甄后。亦不免步人後塵,兔死狐悲。

吳質構罪甄夫人,上節已詳述。但甄氏彼時已死,郭太后卻健在。

註:甄夫人薨於黃初元年(220),吳質卒於太和四年(230)。

註:郭太后薨於青龍三年(235),吳質卒後五年。

郭太后與甄夫人一樣,共為曹丕側室;甄后廢斃,郭氏正位中宮。巧合的是,郭氏與吳質亦不睦。

曹丕是個浪蕩胚子,把「自己寵幸過的漂亮女人」拿出來給好友欣賞,已經成其惡習,積重難返。雖有曹操流放劉楨故事作為警告,曹丕卻不改舊癖,依然故我。

郭夫人年輕時,也被曹丕拿出來,給好友們欣賞。在群狼下流的目光中,吳質表情最為猥瑣。

曹丕為了展示自己的「大度」,居然讓吳質「走近些看」。吳質仗著太子寵信,便色眯眯地逼近郭夫人,從頭到腳把郭氏狠狠「視奸」了一遍,滿座鬨笑。

帝嘗召質及曹休歡會,命郭后出見質等。帝曰:「卿仰諦視之。」其至親如此。--《質別傳》

註:「諦視」,即仔細觀摩。「仰」指吳質按禮拜伏於地,需要抬頭看。

郭氏性格比甄氏更加偏狹狠毒,對此必然懷恨。

郭夫人出拜,吳質仰諦視之

太和四年(230)吳質卒,郭夫人此時已成郭太后。

郭氏與曹叡雖不睦,但在「收拾吳質」的立場上,二人卻不謀而合。

故吳質「怙威肆行」之醜諡,也是其構罪郭太后的反映。

吳質構罪明帝、文昭皇后、文德皇后;被打入另冊不得翻身,理所當然。

但文昭皇后早歿(220),文德皇后在質死(230)不久亦薨(235),連明帝也壯年而逝(239)。而吳質的平反,卻在曹髦秉政期的正元年間(254-256),可知其中必然另有隱秘。

這便是吳質構罪曹爽父子。

④ 曹爽父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人子顯赫時,必報其父舊怨。

曹爽是故大將軍曹真長子,在齊王芳時代秉政十年(239-249),直至正始十年(249)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亂,將爽滿門族滅。

曹爽在世,恰恰是吳質不得平反的根本原因。

曹爽之父曹真,與吳質極端不睦,乃至拔刃相向,勢同水火。

曹真生前,曾與吳質共飲。在座者還有揚武將軍王忠,中領軍朱鑠,驃騎將軍曹洪。可以看作「文帝心腹」的小團體高級聚餐。

註:曹洪本與文帝不睦,下獄當死,涕泣告饒,得免。

曹真是個胖子,朱鑠是個瘦子。吳質本就輕狂放縱,看見「胖子」和「瘦子」同席,越發覺得可笑,便找了一群侏儒,扮演曹真和朱鑠,在大堂上唱跳,滿座開懷。

質黃初五年朝京師。詔上將軍及特進以下皆會質所,大官給供具。酒酣,質欲盡歡。時上將軍曹真性肥,中領軍朱鑠性瘦,質召優,使說肥瘦。--《質別傳》

註:性即體,「性肥」即「體胖」。

這情形就類似喬弗裡在婚禮上找侏儒表演「五王之戰」一般;名為表演,實際是取笑曹真和朱鑠。

吳質使俳優說「肥瘦」,以譏曹真、朱鑠

「胖子」曹真見狀大怒,罵座而起,拔劍呵斥。吳質亦在外領軍(振威將軍遷鎮北將軍),亦按劍挺身,且留下一句驚世駭俗的言論:

「曹子丹!你算什麼東西!我吳質生吞活剝了你,都不用動動牙齒,晃晃喉嚨!」

(曹)真愈恚,拔刀瞋目,言:「俳敢輕脫,吾斬爾。」遂罵坐。質案劍曰:「曹子丹,汝非屠機上肉,吳質吞爾不搖喉,咀爾不搖牙,何敢恃勢驕邪?」--《質別傳》

註:「俳」即侏儒藝人,詼諧說笑,取悅人主。

滿座皆驚,眼瞅著「流水席」就要成為「兵擊場」,眾皆避走,不歡而散。

自此,吳質與曹真的梁子就算是徹底結下了。

曹爽秉政後,昔日得罪過家父的吳質,是徹底不得翻身了。

「醜侯」的帽子,一戴就是二十五年(230-254/256)。

⑤ 吳質平反

攀上一門好親事,有時會成為改變命運的契機。此即所謂「婚姻是女人的二次生命」。女人如是,男人亦然。

吳質的平反,大致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無疑是曹爽的敗歿。

爽死,諸弟並戮,三族皆滅,曹真絕嗣。故曹真-曹爽與吳質的矛盾也就不復存在了。

於是收(曹)爽、(曹)羲、(曹)訓、(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範、(張)當等,皆伏誅,夷三族。--《魏書九 曹爽傳》

另一方面,是吳質與司馬氏的婚姻關係。

晉景帝司馬氏前後有三任正妻,其一是夏侯尚之女;其二是吳質之女;其三是羊衟之女。

景懷皇后崩,景帝更娶鎮北將軍濮陽吳質女,見黜,復納(羊)後,無子。--《晉書 卷三十一 后妃傳》

註:景懷皇后即夏侯徽,得知司馬氏陰圖大業,被丈夫司馬師親手鴆死。事見《晉書 后妃傳》

吳質女與司馬師成婚時間不長,不久即告離異。但吳氏與司馬氏的交情,可見一斑。

鑑於吳質在建安年間(196-220),長袖善舞、交遊於曹丕、曹植之間;頗疑其在太和年間,已逐漸倒向司馬氏。當然,因吳質去世較早(230),故此僅作猜測。

註:質子吳應,在晉官至尚書;孫吳康「亦至大位」。

註:司馬師鴆殺夏侯徽、改娶吳質女,可能與此亦頗有關聯。非本文重點,不做展開。

因「曹爽族滅、曹真絕嗣」;以及吳質與司馬氏的婚姻關係,其「醜侯」帽子,終於在正元年間(254-256)被摘掉。

質先以怙威肆行,諡曰醜侯。質子(吳)應仍上書論枉,至正元中乃改諡威侯。--《質別傳》

考慮到高貴鄉公崩於甘露五年(260),且曹髦過繼給明帝為嗣;恐怕司馬氏擅改明帝旨意(醜侯),亦頗激起曹髦不悅。

高貴鄉公與司馬兄弟反目,源自司馬氏「幹犯皇權」;而其跋扈行為,在「吳質改諡」一事上亦多有體現。

⑥ 小結

吳質的「醜侯」惡諡,其實與其構罪朱鑠、陳群、董昭均無甚關聯,主要是構罪明帝與郭太后。構罪明帝是因吳質曾輕慢其生母甄氏,構罪郭氏亦然。

「醜」諡因涉及先帝,本需慎重賜予,但文帝對其女眷並不憐惜尊重,且因此與親子反目,故明帝對其生父亦無甚父子恩情。

「醜侯」,名義是賜給文帝寵臣吳質,實際是人子對文帝放縱侮慢的發洩與痛斥。

至於甄后、郭后、明帝先後崩逝,吳質卻依然不得翻身,乃至其子吳應前後奔走近三十載;其原因則是吳質構罪曹真,導致真子曹爽,對吳質也特別憎恨。

故齊王芳時代(即「曹爽秉政」時代),質亦不得平反。

由此可見,吳質仰仗文才、獲寵人主,確是狗仗人勢、作威作福之徒。

質出寒家,死生榮辱全仗曹丕,本難得到士族與皇族的接納;卻不知砥礪自持,反而輕狂放縱,乃至「諦視」太子妃;「罵座」上將軍。悖慢如此,晚節不保,也算咎由自取。

另一方面看,得罪老臣未必可怕,可怕的是老臣之子掌權(曹爽),即職場所謂「欺老不欺小」;得罪人妻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妻之子登基(曹叡);即官場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如此,下場便難免更壞了。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加關注,我會定期更新原創三國類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

相關焦點

  • 曹丕奪嫡最大功臣吳質,為何最後卻被諡為「醜」?
    曹丕奪嫡最大功臣吳質,為何最後卻被諡為「醜」?然而,在曹丕奪嫡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最大功臣吳質,不但在《三國志》中的傳記只是一句帶過,而且最後去世的諡號卻為「醜」,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三國志·魏書二十一·吳質傳》全文:「吳質,濟陰人,以文才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
  • 曹丕好友吳質為何不是大將軍
    要說這個吳質,雖然也有「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的權利和待遇,但很多人還真不知道這個吳質是個何等樣人!要說起幫助曹丕被立為太子,出力最多的還就是要數這個吳質。又因為曹丕是個文人,吳質也是以「才學通博」著稱,所以就和曹丕更多了一些交往,但為什麼吳質就不是很有名,而軍職也沒有達到大將軍呢?
  • 亡命之徒(途):「衣帶詔」始末探微
    本文是《董承另一面》的下篇,主要圍繞「衣帶詔事件」的始末由來,從外部環境到內部人員,對該事件部分環節做簡要探究。首先要澄清一點,董承並非忠良骨鯁之臣,而是擅權攬術的亂臣賊子。張楊將楊醜殺楊,眭固又殺醜,以其眾屬袁紹。(公)進軍臨河,交戰,大破之,斬(眭)固。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武帝紀》曹操本屬袁紹陣營,卻襲殺眭固,公開搶奪老大地盤。這是官渡之戰的導火索。袁紹同年攻破易縣,公孫瓚自焚。
  • 生諡還是死諡?美諡還是惡諡?
    這事兒還真得好好捋一捋。有人說,他既是「秦穆公」,也是「秦繆公」。其中的「穆公」是廟號,「繆公」是諡號,「秦穆公」和「秦繆公」都是同一個人。廟號是什麼呢?諡號又是什麼呢?而諡號是有嚴格規定的,是根據這個人的事跡所給予的稱號,有美諡,也有惡諡。《逸周書·諡法解》裡面說了,「布德執義曰穆」、「名與實爽曰繆」。即「穆」是好字眼,用作諡號,是美諡。「繆」是個壞字眼,用作諡號,是惡諡。
  • 「尪」字詞義演變探微
    「尪」字詞義演變探微 2020年02月29日 23:07 來源:《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作者:張為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中國史上有多少位女性被封侯?明末有一個 漢初就封四個
    然而,史上有沒有女性封侯?如果有,是多少?確切地說,有,但人數不多。小說家言者不算,見諸史冊者,攏共不過五六個而已。她們分別是:魯侯底(疵)氏、陰安侯無名氏、鳴雌亭侯許負、酇侯同、臨光侯呂嬃、忠貞侯秦良玉。其中除了秦良玉是南明小朝廷朱聿鍵所封之外,其餘均是漢初劉邦、呂后所封。
  • 趙雲立有大功,還救過劉備老婆孩子,為啥始終沒被劉備封侯?
    以這樣的功績,封侯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在正史之中,趙雲的記載不過寥寥兩三百字,是同時期關羽、張飛、馬超這一批名將中記載最簡略的。真正明確記載的,也只有救主以及入川的功績,其實這些功績也足以讓他有個侯爵,畢竟後期投降追隨劉備的馬超、黃忠都已經封侯了,之前的張飛、關羽更不用說,但偏偏就是趙雲還是個翊軍將軍。
  • 漢字探微(141):風禾盡起——釋「禾」
    本文約2500字,閱讀約需要5分鐘漢字探微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滕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對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勞王家,惟予衝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歲則大熟。
  • 《公無渡河》探微
    《公無渡河》探微
  • 漢字探微(097):燕燕於歸——釋「燕」
    本文約5800字,閱讀約需要12分鐘漢字探微(《清史稿•選舉志一》)由此有可以引申出「燕射」(宴射)的意思,例如:「張獸侯,則王以息燕。」(《周禮•考工記·梓人》)鄭玄註:「燕謂勞使臣若與群臣閒暇飲酒而射。」而在燕射之前舉行的燕射之禮即為燕禮,故「燕」字又有「燕禮」(宴禮)的意思。例如:「以燕以射。」
  • 歷史上這位死後被諡為「純」的皇后是純元...
    這部劇以清朝雍正皇帝的後宮為主要背景,演繹了雍正皇帝後宮的妃子們為了爭寵而發生的勾心鬥角的故事,劇情錯綜複雜,情節設定跌宕起伏,且每個故事都非常紛繁複雜,都得經過一波三折才方有定論,故事和故事之間又環環相扣,讓人看得驚心動魄,熬夜刷劇都在所不惜!
  • 漢字探微(172):逃之夭夭——釋「夭」
    本文約5000字,閱讀約需要10分鐘漢字探微其實,把「桃之夭夭」中的「夭」字理解為形容桃花茂盛豔麗的意思並不是它的造字本義;若把「逃之夭夭」中的「夭」字理解為強壯有力的跑動姿勢,也可以作為「夭」字的另一個引申義,如果知道了「夭」字的構字理據和造字本義的話,這樣講也還是講得通的。那麼,「夭」字的構字理據和造字本義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我要說它體現的是少男少女的歡快舞姿呢?這正是我們下面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
  • 呂不韋稱文信侯,白起稱武安君,到底誰的爵位更高一籌?
    實際上,侯與君並無多大區別,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從屬關係,即侯是屬於君的一種。封君制是戰國時期較為流行的封爵制度,戰國時期,尤其是西周時期,封君制嚴格按照天子、諸侯、卿大夫這一金字塔結構來建立,基本上就是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往下分封,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附屬關係。
  • 漢字探微(188):赤子之心——釋「心」
    本文約8000字,閱讀約需要16分鐘漢字探微得心應手——得:得到,想到;應:反應,配合。心裡怎麼想,手就能怎麼做。比喻技藝純熟或做事情非常順利。源自《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掉以輕心——掉:擺動;輕:輕率。對事情採取輕率的漫不經心的態度。源自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