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5000字,閱讀約需要10分鐘
漢字探微
(172)
逃之夭夭——釋「夭」
朱英貴
一、「夭」字小引
拙論此前剛剛談到過「舞」字(參見《沂水舞雩——釋「舞」》一文)認為「舞」字的構字理據本是祭祀的時候敬神娛神的莊重行為,而並非民間自娛自樂的舞蹈;那麼,民間自娛自樂的舞蹈又是由哪個漢字體現的呢?其實,這一篇所要談到的「夭」字的構字理據才是體現的少男少女的歡快舞姿。
然而,人們通常並不是這樣來認識「夭」這個字的,人們通常認為「夭」字的古文字字形是表示人在揮動雙臂奔跑的意思。而人們接觸這個「夭」字通常又是從《詩經·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詩句中感知到的,可是這句詩中的「夭夭」卻又是形容桃花茂盛豔麗的意思,並非揮動雙臂奔跑的意思。
於是,人們又詼諧地造出了一個成語「逃之夭夭」,用來表示揮動雙臂奮力逃跑。可是,卻沒有人敢說這當中的「夭」字就是揮動雙臂奔跑的意思,通常認為這只是一種「桃」諧音「逃」同音借用的詼諧說法,那意思就是說對於「逃之夭夭」中的「夭」字的意思,可以不必較真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只是一種詼諧的借用說法而已。
其實,把「桃之夭夭」中的「夭」字理解為形容桃花茂盛豔麗的意思並不是它的造字本義;若把「逃之夭夭」中的「夭」字理解為強壯有力的跑動姿勢,也可以作為「夭」字的另一個引申義,如果知道了「夭」字的構字理據和造字本義的話,這樣講也還是講得通的。
那麼,「夭」字的構字理據和造字本義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我要說它體現的是少男少女的歡快舞姿呢?這正是我們下面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
二、「夭」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夭」字的構字理據至今還沒有能夠說清楚的確鑿證據,拙文僅是一種推測與假說,是否接近造字時代的客觀真實,還有待於學人的進一步研討與考證,僅此獻疑,以求拋磚引玉。
讓我們先來看看「夭」字的古文字字形(見下圖):
圖1:「夭」字的古文字形體
上圖為「夭」字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字形。其中三個甲骨文字形均象手臂擺動的正面人形,第三個字形還顯示了頭部形象;金文字形與甲骨文字形構字理據相同,也是一個手臂擺動的正面人形,不同在於由於銅器銘鑄的原因而形體粗黑;小篆字形則發生了較大變化,不再是手臂擺動,而是兩臂下垂,頭部側傾。
那麼,「夭」字的構字理據是什麼呢?現在流行的看法是根據「走」與「奔」兩個字內含有「夭」字,進而斷定「夭」字的構字理據是甩動雙臂向前奔跑,甚至有人認為「夭」就是「走」與「奔」的初文,「走」與「奔」是「夭」的後起字。因為「走」字只不過是在其下部增加了一隻腳,「奔」字只不過是在其下部增加了三隻腳而已。甲骨文未見接近現行漢字的「走」字與「奔」字,一些學者把甲骨文的「夭」字當作「走」字的初文。下圖為「走」字與「奔」字的金文字形:
圖2:「走」字與「奔」字的金文形體
上圖共八個金文字形,前四個(上部為「夭」,下部為「止」)是「走」字,後四個(上部為「夭」,下部為三個「止」)是「奔」字,其中後兩個「走」字與最後一個「奔」字在左側還增加了表示道路的「彳」形符號,藉以凸顯在路上奔走的意思。
愚以為,上述金文字形還有兩點含義需要格外注意:
其一,「走」字與「奔」字是在金文時代才藉助「夭」字作為構件創造出來的字,甲骨文中並無這兩個字。因為只有在「夭」字基礎上添加「止」字(表示腳的意思)作為構件,有時甚至還要再增加表示道路的「彳」作為輔助構件,才能真正表示「走」或者「奔」的意思。因此,甲骨文中的「夭」不是「走」的初文,更不是「奔」的初文,它自有它的造字本義。
其二,無論是「走」字還是「奔」字的金文字形,其上部的「夭」都是雙臂擺動的形象,都沒有小篆字形的歪頭形象,那麼,小篆字形「夭」字的雙臂下垂與頭部傾側的形體是何時形成的呢?下面是一些「夭」字的戰國文字形體與傳抄古文字形體:
圖3:「夭」字的戰國文字形體與傳抄古文字形體
由上圖可以看出如下兩點意思:
其一,「夭」字的雙臂下垂形體是在戰國文字中出現的,然而,無論是楚系簡帛文字還是秦系簡牘文字,當正面人形的雙臂由擺動形象變為下垂形象的同時,都在腰部增添了一條曲線或者橫直線,藉以彌補原來的雙臂擺動的含義。但是無論是楚系簡帛文字還是秦系簡牘文字,人的頭部都沒有歪向一側。
其二,「夭」字的頭部傾側的形體是在傳抄古文字中出現的。傳抄古文字既改變了「夭」字雙臂擺動的形象,又沒有像戰國文字那樣增添曲線或者橫直線來彌補其意,而是用頭部傾側的形體來表示原來雙臂擺動的含義。
由此可知,「夭」字小篆字形的雙臂下垂與頭部傾側的形體是在傳抄古文字的基礎上形成的。而《說文解字》又正是依據小篆字形來解釋字義的,下面是許慎對「夭」字的解說:
《説文解字》卷十夭部:「夭,屈也。從大,象形。凡夭之屬皆從夭。」
許慎解釋的大致意思為:「夭」,就是屈身的樣子。它的字形採用「大」作為表意偏旁,就像人在扭頭屈身的樣子。大凡跟「夭」的意思相關的字,都可以用「夭」作為表意偏旁。
至此,關於「夭」字的構字理據和造字本義,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大致推測:
首先,「夭」字的構字理據要依據它的甲骨文字形來解讀,而它的甲骨文字形唯一的特徵就是在正面人形「大」的基礎上含有雙臂擺動的含義。
其次,「夭」字的構字理據本身不含有「走」或「奔」的時候雙臂擺動的含義,而在「走」或「奔」兩個字的金文字形中才具有這樣的含義。
再次,戰國文字和傳抄古文字所具有的曲線、橫直線、頭部傾側的符號或特徵都不是為了強調行走或奔跑的腳部特徵,而是為了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屈身擺動(屈也)的含義。
於是,我們就該重點關注許慎所謂「夭,屈也。」這屈身擺動(屈也)的含義究竟是一種什麼含義了。
愚以為,「夭」字所具有的屈身擺動(屈也)的含義應該是優美的舞蹈動作:戰國文字於腰部之處增一曲筆或直筆,可能是表示手臂飛快甩動的意思;而傳抄古文字放棄手臂飛快甩動的表意,而另闢蹊徑用頭部傾側的形象來表示頭部擺動的舞蹈含義。
拙論由此推測,「舞」字的構字理據本是祭祀時候敬神娛神的莊重行為,而「夭」字的構字理據才體現的是少壯人等歡快的舞姿,據此可以將「夭」字的造字本義設定為「少壯舞動貌」,只有這樣,才能夠找出「夭」字的各種引申義的源頭聯繫,但不知各位學人以為然否。
三、「夭」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綜上所述,拙論認為「夭」字的構字理據與造字本義當為少壯舞動貌,或者說是青春活潑的屈身擺動的舞蹈姿勢。
「夭」字在古經傳中用得相當普遍,且大多講成少壯的意思。諸如:《詩·檜風·隰有萇楚》的「夭之沃沃」一句,傳曰:「夭,少也」;《詩·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一句,傳曰:「夭夭,桃之少壯也」;《詩·邶風•凱風》的「棘心夭夭」一句,傳曰:「夭夭,盛貌也」。由此看來,「夭」字在這些詩中,都是在引申比喻女子正處盛年,年輕貌美,「巧笑倩兮」等諸多意義。
而且「夭」字直通「妖」字,「桃之夭夭」三家詩皆做「桃之祅祅」。「妖」字本義當為女子笑貌,據《康熙字典》解釋:「妖,豔也,媚也。」《說文》中「妖」字作「祅」。而對於「祅」字,段注引《左氏傳》:「伯宗曰:『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祅,民反德為亂。』」這就又很容易引申為妖怪的「妖」,「妖」字從「夭」,可見其是十分夭豔惑眾的。
首先,「夭」字由少壯舞動貌的造字本義可以沿著作用於人與作用於物兩個方向加以引申:
其一,在作用於人的意義方面,「夭」字可以產生如下三種引申義:
一是表示活潑多姿,即「夭豔」的意思。例如:「佼人燎兮,舒夭紹兮。」(《詩·陳風·月出》)胡承珙後箋:「《文選•西京賦》『要紹修態』,註:『要紹,謂嬋娟,作姿容也。』《南都賦》『要紹便娟』,要紹,皆與夭紹同。」再如:「蟬綿宜愧,夭紹紆折,此女色之麗也。」(漢·張衡《七辯》)
二是表示青春年少,即「夭小」的意思。例如:「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詩·檜風·隰有萇楚》)毛傳:「夭,少也。」再如:「不麛,不卵,不殺胎,不夭夭。」(《禮記•王制》)
三是表示早逝短壽,即「夭折」的意思。《釋名》:「少壯而死曰夭。」例如:「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再如:「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彊者夭而病者全乎!」(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又如:「學生年近古稀,死亦非夭。」(《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其二,在作用於物的意義方面,「夭」字可以產生如下三種引申義:
一是表示草木茂盛,即「夭豔」的意思。例如:「厥草惟夭,厥木惟喬。」(《書·禹貢》)再如:「篠簜既敷,屮夭木喬。」(《漢書•地理志上》)顏師古註:「夭,盛貌也。」
二是表示禽獸幼崽,即「夭小」的意思。例如:「毋覆巢,毋胎夭。」(《淮南子》)再如:「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吳伯簫《獵戶》)
三是表示柔嫩摧折,即「夭折」的意思。例如:「毋伐木,毋夭英。」(《管子•禁藏》)再如:「今陛下踐阼,年未半周,殺僕射、尚書,如夭一草,是忠秉權矯旨,擅行誅戮。」(《魏書•高陽王雍傳》)又如:「夭其稚枝。」(清·龔自珍《病梅館記》)
其次,「夭」字由少壯舞動貌的造字本義還可以「夭夭」疊用,疊用後的「夭夭」同樣可以沿著作用於人與作用於物兩個方向加以引申:
其一,在作用於人的意義方面,「夭夭」可以產生和舒、和睦的引申義。例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述而》)何晏集解引馬融曰:「申申,夭夭,和舒之貌。」又如:「萬石溫溫,幼寤聖君,宜爾子孫,夭夭伸伸。」(《漢書•敘傳下》)顏師古註:「此言萬石子孫既多,又皆和睦。」
其二,在作用於物的意義方面,「夭夭」可以產生繽紛、美盛的引申義。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周南·桃夭》)再如:「夭夭鄰家子,百花裝首飾。」(唐·張南容《靜安歌》)又如:「補襯些翠枝青葉,分外夭夭。」(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
再次,「夭」字的少壯舞動貌的造字本義還可以體現在構成合體會意字的偏旁當中,同樣也可以沿著作用於人與作用於物兩個方向加以引申:
其一,在作用於人的意義方面,「夭」字可以在充當構字部件的時候含有如下三種引申義:
一是用在「走」或「奔」字當中,表示健壯有力快跑的意思;二是用在「笑」字當中,表示喜樂的意思;三是用在「妖」字當中,表示美豔的意思。
其二,在作用於物的意義方面,「夭」字可以在充當構字部件的時候含有如下三種引申義:
一是用在「沃」字當中,表示肥田、沃土的意思;二是用在「喬」(喬)字當中,表示高大、強壯的意思;三是用在「襖」字當中,表示厚衣、美服的意思。
根據上面對「夭」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將「夭」字字義的發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或者構字部件與字義之間的先後演變關係):
四、含有「夭」字文化含義的相關成語
含有「夭」字的成語很少,但其中的「夭」字卻含有多種意思,主要有如下幾種情形:
其一,成語中的「夭」字表示草木茂盛的意思,例如:
桃之夭夭——喻事物的繁榮興盛語見《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毛傳:「桃有華之盛者,夭夭,其少壯也。」《禮記·大學》:「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其二,成語中的「夭」字表示跑動姿勢的意思,例如:
逃之夭夭——表示逃跑,通常認為是一種詼諧的借用說法,桃,諧音「逃」。。源自《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豔麗,同音借用作「逃之夭夭」。其實若把「夭」字理解為強壯有力的跑動姿勢作為「夭」(少壯舞動貌)的引申義,也還是講得通的。
其三,成語中的「夭」字表示年輕美貌的意思,例如:
柳夭桃豔——形容女子貌美。語見唐·閻選《虞美人》:「……楚腰蠐領團香玉,鬢疊深深綠。月蛾星眼笑微頻,柳夭桃豔不勝春,晚妝勻。」
桃夭柳媚——形容女子年輕貌美。
桃夭李豔——桃李盛開。泛指春日美景。
夭桃穠李——比喻年少美貌。多用為對人婚娶的頌辭。源自《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又《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華如桃李。」
其四,成語中的「夭」字表示禽獸幼崽的意思,例如:
刳胎焚夭——剖挖母胎,殘害幼體。指兇殘不義。語見《尸子·明堂》:「夫士不可妄致也,覆巢破卵,則鳳凰不至焉;刳胎焚夭,則麒麟不往矣。」又見《戰國策·趙策四》:「臣聞之,有巢毀卵,而鳳凰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
相關連結:
漢字探微(170):沂水舞雩——釋「舞」
漢字探微(171):乘風破浪——釋「乘」
可長按上圖右側二維碼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