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8000字,閱讀約需要16分鐘
漢字探微
(188)
赤子之心——釋「心」
朱英貴
「赤子之心」這個成語出自《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其中「赤子」就是赤條條的孩子,指初生的嬰兒。其中的「心」並非是指心臟,而是指人的思想情感,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本篇就來談談這個今天看來是血液循環器官而古人認為是思維器官的「心」字。
一、「心」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心」字的古文字形體
上圖是「心」的古文字字形,「心」字的甲骨文字形象心臟的剖面圖,它的外部輪廓象心臟的剖面外緣,內部的兩條短斜線象剖面的心隔膜,左右的心房與心室都有呈現,可見「心」字的構字理據是與心臟的解剖形態一致的,或者說,造字時代的中國人對於構造「心」字的道理是很用心的,他們是以客觀的實體心臟作為造字依據,以實體心臟的剖面形態作為構字理據的。
「心」字的金文字形承繼甲骨文形體,大同小異,只是線條變得圓滑了,有些字形由具象變得抽象了。戰國大篆的「心」字,不論是楚國的簡帛文字(包2.218)還是秦國的簡牘文字(睡.語9),都更加線條流暢了。小篆字形則進一步線條化與規範化,為「心」字現代字形的形成打下了基礎。下圖是隸書與楷書的「心」字:
由上圖可以看出,隸書的「心」字是在小篆字形基礎上經過隸變而形成的,它的特點是將小篆字形彎曲的線條變成了點、折、撇等筆畫,而隸書經過進一步楷化之後,這種筆畫特徵在楷書形體裡就更加明顯了。
《說文解字》卷十心部:「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為火藏。凡心之屬皆從心。」
許慎所解釋的大致意思為:「心」,就是人的心臟,是屬於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中「土」性的臟器,它藏在身軀的中央位置。它的字就是個象形字。也有博學之士說,心是屬「火」性的臟器。大凡與「心」意思相關的字,都可以用「心」作為表意偏旁。
《說文解字》對「心」字的解釋是比較客觀和具體的,並沒有上升到心理或意念的層次來解釋它。然而,古代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因而它一直被作為大腦的功能來認識的。諸如用形符「心」構成的字主要表示的意義範疇,基本上都是跟心理或意念有關的意思,主要有如下一些情形:
(1)表示心理活動的結果:性、情、意、志、愉、快等
(2)表示思維活動:思、惟、念、想、忘等
(3)表示愛憎:慈、憔、忌、恚、怨、怒、憝、憎、忿、憤等
(4)表示恐懼:悼、恐、怵、惶、恫、慎等
(5)表示恭敬:忠、願、恭、懋等
(6)表示敦厚:忱、惲、憨、悖等
(7)表示聰慧:惠、慧、慷、情等
(8)表示愚笨:愚、戇等
(9)表示懈怠:怠、慢、惰、懈等
(10)表示憂傷:懵、惆、恨、悲、惻、惜、愍、憋、慟等
(11)表示慚愧:愧、悔、恧、怍等
(12)表示迷惑:懾、憧、慊、惑、懣等
由此可見,以「心」(忄)作為表義偏旁的合體字,「心」(忄)在字義中所表示的並不是血液循環器官,而是思維器官,古人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心理活動是心臟的主要職能之一。《說文·心部》對許多字的解釋,也都是跟思維器官有關的。諸如:
其一,表示思維、感情的活動的意思。例如,表示思慮:「惟,凡思也。」「念,常思也。」「饢,念思也。」表示記憶:「忽,忘也。」「忘,不識也。」「慌,忘也,懶兜也。」表示愛憐:「慈,愛也。」「慨,愛也。」表怨恨:「忌,憎惡也。」「恚,恨也。」表示恐懼:「悼,懼也。』』「恐,懼也。」
其二,表示品格性質的字也多用「心」作表一偏旁。例如,表示謹慎、恭敬:「慎,謹也。」「忠,敬也。」表示敦厚、誠意:「惲,重厚也。」「忱,誠也。」「悖,厚也。」表示安靜、平和:「懂,平也。」「恬,安也。」「眙,和也。」表示聰慧:「慧,儇也。」「僚,慧也。」表示愚笨:「愚,戇也。」「戇,愚也。」表示懈怠、不敬:「慢,惰也。」「慵,不敬也。」
其三,表示各種心情、情緒的字也大都用「心」作義符。例如,表示喜悅:「快,喜也。」「愷,檠也。」「驚,桀也。」表示憂愁:「恙,憂也。」「愁,憂也。」表示悲傷、痛心:「愴,傷也。」「怊,悲也。」「愍,痛也。」表示慚愧:「悔,恨也。」「恧,慚也。」表示迷茫:「惑,亂也。」「慊,疑也。」表示煩悶:「煩,懣也。」「懣,煩也。」
由此可以看出,「心」字的構字理據與造字本義固然是表示作為生理器官的心臟,然而它的主要引申義卻是側重於表示思想、意念、感情等心理活動,就連甲骨卜辭中的「心」字都存在著表示思想、心情等意思的用例,例如:「己酉卜,賓,貞:王心不一」(甲3510)。
二、「心」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心」字的構字理據與造字本義就是心臟。例如:「心主身之血脈。」(《素問•痿論)再如:「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列子•湯問》)又如:「醫生一按電鈕,愛克司光照到他的前胸,他的心一上一下跳著。」(楊朔《三千裡江山》第五段)
由此造字本義可產生如下幾個方面的引申義:
其一,表示心臟所在的部位,泛指胸部。例如:「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裡。」(《莊子•天運》)再如:「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舊題漢·李陵《答蘇武書》)又如:「捫心無愧畏,騰口有謗讟。」(唐·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種引申義:
一是指胃部。例如:「心痛,即胃脘痛。」(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心脾痛》)再如:「補中益氣湯……煎一鍾,空心熱服。」(明·陳實功《外科正宗•潰瘍主治方)又如:心氣痛。
二是指中心、中央。例如:「神戰於玄」(《太玄·中》)晉·范望註:「在中為心。」再如:「菜不食心,以其有生意,唯食老葉而已。」(《南史•孝義傳上·江泌》)又如:「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宋·陸遊《度浮橋至南臺》詩)
三是指木上的尖刺、花蕊或草木的芽尖等。例如:「凱風自南,吹彼棘心。」(《詩·邶風·凱風》)再如:「握手河橋柳似金,蜂須輕惹百花心,蕙風蘭思寄清琴。」(前蜀·薛昭薀《浣溪沙》詞)又如:「苗之去心,在伏中晴日,三伏各一次。」(清·褚華《木棉譜》)
其二,古人以心為思維器官,故後沿用為腦的代稱。例如:「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國語•周語上》)再如:「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又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五種引申義:
一是用作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稱。例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易·繫辭上》)再如:「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小雅·巧言》)又如:「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唐·杜甫《秋興》詩之一)
二是表示掛懷、關心的意思。例如:「奉命東徵,屯次鄉裡,北望貴土,乃心陵墓。」(三國·魏·曹操《祀故太尉橋玄文》)再如:「兩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明·唐順之《與呂沃洲巡按書》)又如:「吾不敢謂其即繼武於杜甫、元結之徒,而亦可謂心乎國家矣。」(林紓《贈李拔可舍人序》)
三是表示本性、性情的意思。例如:「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易·復》)再如:「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三國·魏·嵇康《釋私論》)又如:「誠者,天地之心也。人生而皆有之。」(宋·沈作哲《寓簡》卷一)
四是表示思慮、謀劃的意思。例如:「紂雖多心,弗能知矣。」(《呂氏春秋•精諭》)再如:「在一日,管一日。替你心,替你力。」(《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
五是我國古代哲學名詞。指人的主觀意識,與「物」相對。
唯心主義哲學家認為「心」是世界的本體。例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宋·陸九淵《雜說》)再如:「天下無心外之物。」(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
而唯物主義哲學家則認為「心」離不開「物」,有「物」才有「心」,無「物」即無「心」。例如:「夫心固虛靈,而應者必借視聽聰明,會於人事而後靈能長焉。」(明·王廷相《石龍書院學辯》)再如:「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氣上說,若無氣處則俱無也。」(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孟子·盡心下》)
其三,古人用作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星三顆,其主星亦稱商星、鶉火、大火、大辰。例如:「東宮蒼龍,房、心。」(《史記•天官書》)再如:「心宿三星,天之正位也。」(《宋史•天文志三》)又如:「是冬,日食心宿。」(宋·范鎮《東齋記事》卷二)
根據上面對「心」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將「心」字字義的發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後演變關係):
三、含有「心」字文化含義的相關成語
含有「心」字的成語大約有近千條之多,這裡選擇其中的數十條,以見一斑。在如下諸多成語中,除了第一條「鈎心鬥角」的「心」是表示中心或中央的意思之外,其餘的幾乎都是表示思想、意念、情感等意思的。例如:
鈎心鬥角——心:宮室中心;角:簷角。原指宮室建築結構的交錯和精巧◇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鬥。語見唐·杜牧《阿房宮賦》:「各報地勢,鈎心鬥角。」
白髮丹心——丹心:赤誠之心。形容年邁蒼老,仍然懷有一顆赤誠之心。據《漢書·蘇武傳》記載,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還,鬚髮皆白的故事。
包藏禍心——心裡懷著害人的惡意。語見《左傳·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已,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碧血丹心——滿腔正義的熱血,一顆赤誠的紅心。形容十分忠誠堅定。源自《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別出心裁——別:另外;心裁:心中的設計、籌劃。另有一種構思或設計。指想出的辦法與眾不同。語見明·李贄《水滸全書發凡》:「今別出心裁,不依舊樣,或特標於目外,或疊採於回中。」
別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藝術方面具有與眾不同的巧妙構思。源自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獨妙。」
別有用心——用心:居心,打算。心中另有算計。指言論或行動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圖。語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九回:「王太尊也是說他辦事可靠,那裡知道他是別有用心的呢。」
不得人心——心:心願,願望。得不到群眾的支持擁護;得不到眾人的好評。語見《舊唐書·哥舒翰傳》:「先是,翰數奏祿山雖竊河朔,而不得人心,請持重以弊之,彼自離心,因而翦滅之,可不傷兵擒茲寇矣。」
惻隱之心——惻隱:對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對人寄予同情。語見《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赤子之心——赤子:初生的嬰兒。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語見《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處心積慮——處心:存心;積慮:經過長時間的老虎。形容蓄謀已久。語見《穀梁傳·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
從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語見《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得心應手——得:得到,想到;應:反應,配合。心裡怎麼想,手就能怎麼做。比喻技藝純熟或做事情非常順利。源自《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
掉以輕心——掉:擺動;輕:輕率。對事情採取輕率的漫不經心的態度。源自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
動心忍性——動心:使內心驚動;忍性:使性格堅韌。指不顧外界阻力,堅持下去。語見《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腹誹心謗——腹誹:口裡不說,心裡不滿。指心懷不滿,暗中發洩。源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傑壯士與論議,腹非而心謗。」
回心轉意——心、意:心思;回、轉:掉轉。重新考慮,改變原來的想法和態度。語見宋·朱熹《朱子語類·訓門人·五》:「且人一日間,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計較,都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
蕙心蘭質——蕙、蘭:都是香草名。蕙草樣的心地,蘭花似的本質。比喻女子心地純潔,性格高雅。語見唐·王勃《王子安集·七夕賦》:「金聲玉韻,蕙心蘭質。」
劍膽琴心——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膽識(舊小說多用來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源自元·吳萊《寄董與幾》詩:「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
匠心獨妙——匠心:精巧的構思。獨妙:獨到的巧妙。形容巧妙而獨具一格的藝術構思。亦作匠心獨出」、匠心獨運」。語見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獨妙。」
錦心繡口——錦、繡:精美鮮豔的絲織品。形容文思優美,詞藻華麗。語見唐·柳宗元《乞巧文》:「駢四驪六,錦心繡口,宮沉羽振,笙簧觸手。」
驚心動魄——使人神魂震驚。原指文辭優美,意境深遠,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語見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眷眷之心——眷眷:愛戀。依戀不舍之心。語見《漢書·文帝紀下》:「既定漢室,建立明主,眷眷之心,豈有異哉。」
刻骨銘心——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源自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口是心非——嘴裡說得很好,心裡想的卻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源自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抱樸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
離心離德——心、德:心意。思想不統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條心。語見《尚書·泰誓中》:「受(紂)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
力不從心——心裡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語見《後漢書·西域傳》:「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
利慾薰心——貪財圖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竅。語見宋·黃庭堅《贈別李次翁》詩:「利慾薰心,隨人翕張,國好駿馬,盡為王良。」
聊表寸心——聊:略微;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語見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早間曾以小匣託漁人奉致,聊表寸心,從此不復相見矣。」
鏤骨銘心——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源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政》:「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
戮力同心——戮力:併力;同心齊心。齊心合力。語見《墨子·尚賢》:「《湯誓》曰『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捫心自問——摸著胸口,自己問自己怎麼樣。指自己反省。語見宋·宋祁《學舍晝上》:「捫心自問何功德,五管支離治纓人。」
嘔心瀝血——嘔:吐;瀝:一滴一滴。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為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源自唐·李商隱《李長吉小傳》:「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唐·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披心瀝血——剖開心滴出血來。比喻竭盡忠誠。語見《南史·袁昂傳》:「推恩及罪,在臣實大,披心瀝血,敢乞言之。」
平心定氣——指心情平和,態度冷靜。語見宋·陸九淵《與劉深父書》:「開卷讀書時,整冠肅容,平心定氣。」
清心寡欲——清:清淨;寡:少;欲:欲望,需求。保持心地清淨,減少慾念。語見《後漢書·任隗傳》:「隗字仲和,少好黃老,清靜寡慾。」
喪心病狂——喪失理智,象發了瘋一樣。形容言行昏亂而荒謬,或殘忍可惡到了極點。語見《宋史·范如圭傳》:「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必遺臭萬世矣。」
上下一心——上上下下一條心。語見《淮南子·詮言訓》:「上下一心,君臣同志。」
師心自用——師心:以心為師,這裡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形容自以為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源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
痛心疾首——疾首:頭痛。形容痛恨到了極點。語見《左傳·成公十三年》:「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
萬眾一心——千萬人一條心。形容團結一致。語見《後漢書·朱擕傳》:「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
小心謹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語見《漢書·霍光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
小心翼翼——翼翼:嚴肅謹慎。本是嚴肅恭敬的意思。現形容謹慎小心,一點不敢疏忽。語見《詩經·大雅·大明》:「維此文王,小心翼翼。」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這裡。指思想不集中。語見《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心煩意亂——意:心思。心思煩亂,不知怎樣才好。語見《楚辭·卜居》:「心煩意亂,不知所從。」
心非巷議——心裡不滿,而在私下議論。源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入則心非,出則巷議。」
心服口服——服:信服。心裡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源自《莊子·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蘤立,定天下之定。」
心腹之患——心腹:比喻要害。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也泛指最大的隱患。語見《左傳·哀公十一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後漢書·陳蕃傳》:「寇賊在處,四肢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
心廣體胖——廣:寬廣,坦率;胖:安泰舒適。原指人心胸開闊,外貌就安詳◇用來指心情愉快,無所牽掛,因而人也發胖。語見《禮記·大學》:「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心懷叵測——心懷: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險惡,不可推測。語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心曠神怡——曠:開闊;怡:愉快。心境開闊,精神愉快。語見宋·范仲淹《嶽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
心勞日拙——心勞:費盡心機;日:逐日;拙:笨拙。現多指做壞事的人,雖然使盡壞心眼,到頭來不但撈不到好處,處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語見《尚書·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心靈手巧——心思靈敏,手藝巧妙(多用在女子)。語見清·孔尚任《桃花扇·棲真》:「香姐心靈手巧,一捻針線,就是不同的。」
心領神會——領、會領悟,理解。指對方沒有明說,心裡已經領會。語見明·吳海《送傅德謙還臨川序》:「讀書有得,冥然感於中,心領神會,端坐若失。」
心滿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滿意。語見宋·呂祖謙《晉論》中:「君臣上下,自以為江東之業為萬世之安,心滿意足。」
心平氣和——心情平靜,態度溫和。指不急躁,不生氣。源自宋·蘇軾《菜羹賦》:「先生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
心如止水——形容心境平靜,毫無雜念。語見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軌;齒牙相軋,波瀾四起。公獨何人,心如止水;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心猿意馬——心意好象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形容心裡東想西想,安靜不下來。源自漢·魏伯陽《參同契》註:「心猿不定,意馬四馳。」唐·許渾《題杜居士》詩:「機盡心猿伏,神閒意馬行。」
心悅誠服——悅:愉快,高興;誠:硬實。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源自《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心照不宣——照:知道;宣:公開說出。彼此心裡明白,而不公開說出來。源自晉·潘嶽《夏侯常侍誄》:「心照神交,唯我與子。」後作:「心照不宣」。
言為心聲——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裡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源自漢·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一片丹心——一片紅心。指忠誠之心。語見宋·蘇軾《過嶺寄子由》:「一片丹心天日下,數行清淚嶺雲南。」
憂心忡忡——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憂愁。語見《詩經·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憂心如焚——如焚:象火燒一樣。心裡愁得象火燒一樣。形容非常憂慮焦急。語見《詩經·小雅·節南山》:「憂心如焚,不敢戲談。」
竹柏異心——比喻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源自《楚辭·東方朔〈七諫·初放〉》:「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異心。」王逸註:「竹心空,屈原自喻志通達也;柏心實,以喻君暗塞也。言己性達道德,而君閉塞,其志不合,若竹柏之異心也。」
專心致志——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語見《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壯心不已——壯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指有抱負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壯志仍不衰減。語見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坐上琴心——指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之情。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漢司馬相如宴於臨邛富人卓王孫家,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相如於座上以琴聲傳意,文君心悅,遂夜奔相如。
相關連結:
漢字探微(186):環列之尹——釋「尹」
漢字探微(187):淑人君子——釋「君」
可長按上圖右側二維碼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