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6課,講兩個漢字,分別是悉和釋。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中是「釆」部漢字,詳解如下:
1、悉。讀xī。現代漢語常用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詳盡也。」看悉字的小篆字形:
悉字在甲骨文和金文等早期文字裡找不到,只從小篆開始看,後來的隸書,變化已經不大,不再一一放圖。其實從字形上可以分析出來字義,悉字上部的「釆」,是「辨別」的意思,下面是心,在心中認真辨別或者在心裡仔細辨別事物,用心了,當然能夠了解詳盡,這是個會意字。因此悉的本義就是詳盡。
本義之外,悉字字義有所發展,另有其他幾個意思,舉常用的說說:(1)盡;儘其所有。《爾雅.釋詁下》稱「悉,盡也。」比如《漢書.蕭何傳》:「悉所有佐軍。」顏師古《漢書注》稱:「悉,盡也,盡所有糧食資用以佐軍也。」就是拿出自己家裡所有的財產資助軍用的意思。
(2)知道;了解。比如:洞悉,知悉。獲悉。《玉篇.釆部》:「悉,審也。」在這個意義上,悉與審是同義字。比如《徐霞客遊記.遊廬山日記》:「不登此臺,不悉此瀑之勝。」不登上這個臺(指文殊臺),不能全面了解廬山瀑布的優美絕妙之處。
(3)又作副詞用。表示範圍。相當於「全、都。」是上面幾項意思的發展。
此外,悉還是姓。《通志》有載。
2、釋。就是「釋」的繁體字。讀shì。現代漢語常用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解也,從釆,釆,取其他別物也。」徐鍇的《說文解字系傳》稱:「從睪,睪聲」苗夔的《系傳校勘記》稱:「睪聲當作亦聲。……睪,目視也,目視所以分別物也。」我們來分析一下釋的小篆字形:
左邊是一個表示釆,即表示辨別;右上一個橫著的眼睛,表示審視、觀察。右下一個被押的犯人(有一說認為幸的本義就是刑具),合起來就是通過觀察,辨別,替一個含冤的犯人解脫罪責。這是釋的本義。
在本義之外,釋字經過發展,又產生很多意思,舉常用的說說:(1)解說,闡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公在楚,釋不朝正於廟也。」杜預《春秋左氏傳集解》稱:「釋,解也。」孔穎達作疏稱「解釋公所以不得親自朝正也。」魯襄公為什麼不能親自到祖廟聽政呢,因為在楚地。
(2)解,消溶。《老子》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河上公(一位隱士,作《老子章句》)給解釋說:「釋者,消亡。」渙渙散散啊,好像冰塊在溶化消亡。再比如王安石在《次韻和中甫兄春日有感》:「雪釋沙輕馬蹄疾,北城可遊今暇日。」雪釋,就是雪融化了。
(3)散,消除。《漢書.谷永傳》:「慰釋皇太后之憂慍。」顏師古注說:「釋,散也。」王夫之的《雜詩四首》之四:「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國家的憂患現在還沒有消除,拿什麼來安慰平生。
(4)解除。《國語.晉語四》:「釋宋圍,敗楚師於城濮。」解除宋國包圍,在城濮打敗了楚國軍隊。(5)解開;鬆開。蘇東坡《文與可琴銘》:「攫之幽然,如水赴谷。釋之簫然,如葉脫木。」文與可跟蘇東坡是好友,就是那個善於畫竹並留下「胸有成竹」成語的畫家,這個琴銘說的是彈琴的訣竅。
(5)放下。《莊子.養生主》:「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裡的釋刀就是放下刀的意思。(6)釋放。《書.武成》:「釋箕子囚。」孔穎達疏說:「紂囚其人,而(武王)放釋之。」箕子是紂王叔父,箕子見商朝六百年江山即將斷送在紂王手中,索性割發裝癲,披髮佯狂,隱居鼓琴以自悲,終日唱「箕子操」曲以發洩心中悲憤,紂王見了以為箕子真瘋,遂將他囚禁起來。直到武王伐紂勝利,才將箕子釋放出來。
(7)放逐。《左傳.襄公二十八年》:「釋廬蒲嫳於北境。」杜預注說:「釋,放也。」這裡的釋,不是釋放的意思,而是放逐、流放。(8)脫掉。《儀禮.鄉射禮》:「主人釋服。」鄭玄注稱:「釋服,說(脫)朝服。」
(9)釋還是一種文體。徐師曾的《文體明辨.釋》:「字書云:『釋,解也。』文既有解,又復有釋,則釋者,解之別名也。蓋自蔡邕作《釋誨》,而卻正《釋議》,皇甫謐《釋勸》,束晳《玄居釋》,相繼有作; 然其詞旨不過遞相祖述而已。至唐韓愈作《釋言》,別出新意,乃能追配邕文,而免於蹈襲之陋。即此二篇,亦可以備一體矣。故特錄而列之。」
(10)淘米。出自《詩經.大雅.生民》:「釋之叟叟,烝之浮浮。」這首詩是介紹周始祖后稷事跡的史詩,這兩句的意思大致是:(祭祀時的熱鬧勁),淘米聲音嗖嗖響,蒸飯熱氣噴噴香。
(11)泛指佛教。也用來指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三種文化支柱儒釋道,「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釋」是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信奉的是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就是《老子》)、《南華經》(就是《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稱「道教」,道教是真正的中國本土宗教。
此外,釋還是姓。僧、尼稱「釋」。《姓解》卷三:「釋,《西域記》悉達成道謂沙門為釋氏,因有此姓。」
釋的小篆寫法如圖:
悉、釋都是釆部漢字,我們學習這兩個漢字,理解了「釆」,基本就理解了它們的基本意思。了解某個漢字的本義,從部首漢字本義去理解,往往事半功倍。
(【說文解字】之126,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