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踣、跛」。這兩個字,既不是生僻字,也不是常用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踣。讀音有兩個:
(一)bó。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踣,僵也。從足,音聲。《春秋傳》曰:『晉人踣之。』」形聲字。本義是向前僕倒,這裡提到的《春秋傳》指《左傳·襄公十四年》,現在的版本寫作「與晉踣之」。
《爾雅·釋言》:「斃,踣也。」郭璞註:「前覆。」邢昺疏:「前卻顛倒之名也。斃又謂之踣,皆前覆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踣與僕音義皆同。」《左傳·襄公十四年》原文是:「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杜預註:「踣,僵也。」孔穎達疏:「前覆謂之踣,言與晉共倒之。」《左傳》這段話的意思是:譬如捕鹿,晉國人抓住它的角,各部戎人拖住了它的後腿,和晉國人一起讓它僕倒。
也指倒斃。《三國志·吳志·魯肅傳》:「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這是周瑜寫給孫權的遺言:讓魯肅代替我,我死(斃命)之後,我就沒有惦念的事了。
本義之外,踣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陳屍。《玉篇·足部》:「踣,殭屍也。」《周禮·秋官·掌戮》:「凡殺人者踣諸市,肆之三日。」鄭玄註:「踣,殭屍也。」孔穎達疏:「踣者,陳屍使人見之。」
(2)顛覆;敗亡。《左傳·襄公十一年》:「隊命亡氏,踣其國家。」杜預註:「踣,斃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喪君滅族,滅國亡家。
(二)pòu。《廣韻》、《集韻》均有這個讀音,有兩個用法:
(1)同「僕」,《廣韻·侯韻》:「僕,倒也。踣,同僕。」《集韻·侯韻》:「僕,僵也,或作踣。」
(2)毀壞。《呂氏春秋·行論》:「累矣而不毀,舉矣而不踣。」
踣的小篆寫法如圖:
2、跛。讀音有三個:
(一)bǒ。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跛,行不正也。從足,皮聲。一曰足排之,讀若彼。」形聲字。《說文解字》給了兩個本義,但在這個讀音下,本義為行步偏跛不正。《易·履》:「『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大意是「眼盲強看」,不足以辨物分明;「腳跛強行」,不足以踏上徵程。比如《紅樓夢》的跛足道人,他行走不正的樣子叫跛,至於他跛足的狀態,起於他的行路不正;
又比如:《荀子·修身》:「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裡。」跬步指半步,意思是跛腳的鱉不停地走,也能走千裡地,「跛鱉千裡」後來發展為成語,比喻只要努力不懈,即使條件很差,也能取得大的成就。
(二)bì。這個讀音出自《廣韻》,也是《說文解字》所說的「讀若彼」。有兩個用法:
(1)足排之。徐鍇《說文系傳》:「跛,足排之。讀若彼。」至於「足排之」是什麼意思,目前沒有統一說法,暫存疑。
(2)立而偏用一腳。《廣韻·寘韻》:「跛,偏任。」《禮記·曲禮上》:「遊毋倨,立毋跛。」鄭玄註:「跛,偏任也。」孔穎達疏:「跛,偏也,謂挈舉一足,一足踏地。立宜如齊,雙足並立不得偏也。」《禮記》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走路不要露出傲慢的樣子,站立時要雙腿挺直,不可一腿直立,一腿打彎。」
(三)pō。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古代人名用字。《集韻·戈韻》:「跛,人名,楚有薳跛。」
跛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350,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