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標題中的問題:成語「跋前躓後」中,「躓」的意思是跌倒,被絆倒。躓字的詳細情況本課會講到——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躓(簡化後寫作『躓』)、跲」,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的解說中是互釋字。也就是說這是「一對兒」字,完全的同義字。詳情如下:
1、躓(躓)。讀音有兩個:
(一)zhì。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給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躓,跲也。從足,質聲。《詩》曰:『載躓其尾』。」形聲字。本義是跌倒;被絆倒。《六書故·人九》:「躓,行有罥戾失足也。罥,讀juàn,指網、繩子、套。戾,讀lì,違逆。有羈絆,不舒服,不順利之後的失足。
《詩》「載躓其尾」,指《詩·豳風·狼跋》,現在的《詩經》版本,寫作「疐」(音義同「躓」),這句詩的意思是「礙著老狼的尾巴」,說老狼向前踩著下巴上的肉,向後絆著自己的尾巴。這裡還演化出來一個成語,就是「跋前躓後」,應用如韓愈《進學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多用於比喻進退兩難。
又比如《左傳·宣公十五年》:「杜回躓而顛,故獲之。」意思是:杜回絆倒在地,所以俘虜了他。
本義之外,躓還有很多用法,比如:
(1)踏。見《廣雅·釋詁二》:「躓,踏也。」這個用法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2)礙,阻礙。《廣韻·至韻》:「躓,礙也。」這實際上是引申義。比如《列子·說符》:「意之所屬者,其行足躓株埳,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殷敬順釋文:「躓,礙也。」(白公勝)精神高度集中,走路時被樹樁擋住去路,走到土坑裡,頭撞到樹木伸出的枝幹上,自己都不知道。
(3)(在事業上或做某件事情)不順利。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三:「躓頓:謂挫辱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躓,《通俗文》『事不利曰躓。』」《初學記》卷二十一引王羲之《筆經》:「昔人或以琉璃、象牙為筆管,麗飾則有之,然筆須輕便,重則躓矣。」王羲之認為,琉璃、象牙做的筆管,雖然好看,但卻不利於書寫。
(4)(文辭)晦澀。比如鍾嶸《詩品序》:「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
(5)疲睏;劣。如清代沈德潛《古詩源·易緯引古詩》:「躓馬破車,惡婦破家。」
(二)zhì。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胝」。即皮上硬繭。《集韻·脂韻》:「胝,《說文》:『腄也。』或作躓。」
躓(躓)的小篆寫法如圖:
2、跲。讀音有兩個:
(一)jiá。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跲,躓也。從足,合聲。」形聲字。本義是絆倒。與「躓」互訓。《廣韻·洽韻》:「跲,躓礙。」比如《呂氏春秋·不廣》:「鼠前而兔後,趨則跲,走則躓。」這是一種奇怪的動物,現在一般認為是指跳兔,跳兔是一種前腿如鼠,後腿如兔的奇怪動物,也叫蟨(讀jué)兔,長短不一的腳使它舉步維艱。
本義之外。跲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窒礙。《禮記·中庸》:「言前定,則不跲。」孔穎達疏稱:「《字林》云:跲,躓也。躓,謂行倒蹶也。將欲發言能豫前思定,然後出口,則言得流行,不有躓蹶也。」說話預先準備好,就不會有窒礙。
(2)退卻。《龍龕手鑑·足部》:「跲,卻行也。」元孛術魯翀《知許州劉侯民愛銘》:「據守不跲,故勇於拯民而善御其害。」不跲,就是不退卻。
(3)蹄趾。《皇明四夷考》:「神鹿大如豕,高可三尺,短毛,豕喙,蹄三跲。」
(二)jié。這個讀音出自《廣韻》。代。《廣雅·釋詁三》:「跲,代也。」典籍未見應用實例。
跲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34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