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45課:成語「跋前躓後」中,「躓」是什麼意思?

2021-01-18 談藝錄

先奉上標題中的問題:成語「跋前躓後」中,「躓」的意思是跌倒,被絆倒。躓字的詳細情況本課會講到——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躓(簡化後寫作『躓』)、跲」,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的解說中是互釋字。也就是說這是「一對兒」字,完全的同義字。詳情如下:

1、躓(躓)。讀音有兩個:

(一)zhì。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給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躓,跲也。從足,質聲。《詩》曰:『載躓其尾』。」形聲字。本義是跌倒;被絆倒。《六書故·人九》:「躓,行有罥戾失足也。罥,讀juàn,指網、繩子、套。戾,讀lì,違逆。有羈絆,不舒服,不順利之後的失足。

《詩》「載躓其尾」,指《詩·豳風·狼跋》,現在的《詩經》版本,寫作「疐」(音義同「躓」),這句詩的意思是「礙著老狼的尾巴」,說老狼向前踩著下巴上的肉,向後絆著自己的尾巴。這裡還演化出來一個成語,就是「跋前躓後」,應用如韓愈《進學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多用於比喻進退兩難。

(跌倒,絆倒)

又比如《左傳·宣公十五年》:「杜回躓而顛,故獲之。」意思是:杜回絆倒在地,所以俘虜了他。

本義之外,躓還有很多用法,比如:

(1)踏。見《廣雅·釋詁二》:「躓,踏也。」這個用法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2)礙,阻礙。《廣韻·至韻》:「躓,礙也。」這實際上是引申義。比如《列子·說符》:「意之所屬者,其行足躓株埳,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殷敬順釋文:「躓,礙也。」(白公勝)精神高度集中,走路時被樹樁擋住去路,走到土坑裡,頭撞到樹木伸出的枝幹上,自己都不知道。

(3)(在事業上或做某件事情)不順利。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三:「躓頓:謂挫辱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躓,《通俗文》『事不利曰躓。』」《初學記》卷二十一引王羲之《筆經》:「昔人或以琉璃、象牙為筆管,麗飾則有之,然筆須輕便,重則躓矣。」王羲之認為,琉璃、象牙做的筆管,雖然好看,但卻不利於書寫。

(象牙筆管的毛筆)

(4)(文辭)晦澀。比如鍾嶸《詩品序》:「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

(5)疲睏;劣。如清代沈德潛《古詩源·易緯引古詩》:「躓馬破車,惡婦破家。」

(二)zhì。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胝」。即皮上硬繭。《集韻·脂韻》:「胝,《說文》:『腄也。』或作躓。」

躓(躓)的小篆寫法如圖:

(躓的小篆寫法)

2、跲。讀音有兩個:

(一)jiá。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跲,躓也。從足,合聲。」形聲字。本義是絆倒。與「躓」互訓。《廣韻·洽韻》:「跲,躓礙。」比如《呂氏春秋·不廣》:「鼠前而兔後,趨則跲,走則躓。」這是一種奇怪的動物,現在一般認為是指跳兔,跳兔是一種前腿如鼠,後腿如兔的奇怪動物,也叫蟨(讀jué)兔,長短不一的腳使它舉步維艱。

(跳兔)

本義之外。跲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窒礙。《禮記·中庸》:「言前定,則不跲。」孔穎達疏稱:「《字林》云:跲,躓也。躓,謂行倒蹶也。將欲發言能豫前思定,然後出口,則言得流行,不有躓蹶也。」說話預先準備好,就不會有窒礙。

(2)退卻。《龍龕手鑑·足部》:「跲,卻行也。」元孛術魯翀《知許州劉侯民愛銘》:「據守不跲,故勇於拯民而善御其害。」不跲,就是不退卻。

(3)蹄趾。《皇明四夷考》:「神鹿大如豕,高可三尺,短毛,豕喙,蹄三跲。」

(蹄趾)

(二)jié。這個讀音出自《廣韻》。代。《廣雅·釋詁三》:「跲,代也。」典籍未見應用實例。

跲的小篆寫法如圖:

(跲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4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350課:成語「跛鱉千裡」中,「跛」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踣、跛」。這兩個字,既不是生僻字,也不是常用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踣。讀音有兩個:(一)b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踣與僕音義皆同。」《左傳·襄公十四年》原文是:「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杜預註:「踣,僵也。」孔穎達疏:「前覆謂之踣,言與晉共倒之。」《左傳》這段話的意思是:譬如捕鹿,晉國人抓住它的角,各部戎人拖住了它的後腿,和晉國人一起讓它僕倒。
  • 《說文解字》第240課:成語「不速之客」中,「速」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成語「逸興遄飛」,「遄」的意思是往來疾速。(2)成語「不速之客」中,「速」的意思是招請。兩個成語的詳細解釋請見相關詞條,其他不感興趣的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我們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五個漢字:逪、遄、速、迅、(字形為<辵+氏+口>,GBK字庫無此字,大部分設備不能正常顯示),五個字的詳情如下:1、逪。讀cuò。《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逪,跡逪也。從辵,昔聲。」形聲字。本義同「錯」,交錯。
  • 《說文解字》第352課:成語「科頭跣足」中,「跣」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中的「跣」,用它的本義:赤腳。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蹁、、踒、跣」,這四個字都不是常用字,但也不是完全的生僻字。四個字的詳情如下:1、蹁。讀piá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蹁,足不正也。從足,扁聲。
  • 《說文解字》第176課:「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是什麼意思?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詩經》中「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字同「嘐」,是象聲詞,指雞叫的聲音;(2)成語「啖之以利」中,「啖」是利誘的意思。詳情請見相關字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嗜、啖、哽、嘐。詳情如下:1、嗜。讀shì。
  • 《說文解字》第353課:成語「麟角鳳距」中,「距」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跔、、距」,這三個字中,「距」是現代漢語的常用漢字,也就是本課的重點漢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跔。讀音有兩個:(一)j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跔,天寒足跔也。從足,句聲。」形聲字。
  • 《說文解字》第343課:成語「高掌遠蹠」中,蹠為何義?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高掌遠蹠」中,蹠的意思是腳掌,成語的詳細意思,請見「蹠」字詞條下第(4)條。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足弗)」、「蹠」。這四個字都不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本課四字在於了解,不在記憶。四個字的詳情如下:1、。
  • 《說文解字》第140課:「天地之數,起於牽牛」究竟是什麼意思?
    標題中的問題答案放在前面:(1)「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是指天體運行從牽牛星起始;(2)美麗的女人被稱為「尤物」,源起於《左傳》中對四個亡國美女的總結。詳情請見下面「物」字解說中的黑體字。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0課,講兩個漢字,分別是「物」和「犠」。這兩個字是《說文解字》「牛」部漢字的最後兩個字,詳情如下:1、物。讀wù。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1、蔎。讀作sh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香艸當作艸草。」《廣雅.釋器》裡有:「芳,香也。」依照現代漢語對芳的用法,應當沿用的就是段注的字義和《廣雅》的字義,即花草的香氣。比如屈原的《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芧。」這是芳的本義。
  • 《說文解字》第281課:古人還用什麼字表示「遠」的意思?
    先奉上標題裡的答案:成語「迥然不同」形容差別很大,一點兒也不相同,迥然的準確意思是「差得遠」。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辵」部的三個漢字:逖、迥、逴。這三個漢字都不是常用漢字,今天課程裡的三個字,重在了解,今天這三個字,意思全部是「遠」。
  • 《說文解字》第158課:漢代有官「執金吾」,「吾」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58課,我們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兩個漢字:吾和哲。詳情如下:1、吾。這個字有三個讀音:(一)wú。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示的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吾,我自稱也。從口,五聲。」形聲字。
  • 《說文解字》第106課:《詩經》裡「菉竹猗猗」,「菉」為何意?
    (2)成語「薰蕕有別」,其中,薰指香草,比喻善類;蕕指臭草,比喻惡物。詳情見內文。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0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前面課程已講過這個字,具體見57課。再複習一下:《說文解字》給「蕕」的解釋是「水邊草也。」《左傳.僖公四年》記載:「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杜預作註:「薰,香草,蕕,臭草。」據此,蕕的本義就是味道惡臭的一種水草。與之對比的是薰,就是零陵香,香而雅。後來,因為薰和蕕不同的氣味特性,發展出來一個成語叫「薰蕕有別」,其中,薰指香草,比喻善類;蕕指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要區別對待。
  • 《說文解字》第336課:「蹋」和「踏」的區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蹋、踄、蹈。這三個字都不是生僻字,其中「蹈」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在1988年國家語委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蹈」。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蹋。讀tà。《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蹋,踐也。從足,(上日下羽)聲。」形聲字。本義是踐踏;踩。
  • 《說文解字》第126課:「解釋」的「釋」,它的本義是怎麼來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6課,講兩個漢字,分別是悉和釋。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中是「釆」部漢字,詳解如下:1、悉。讀xī。現代漢語常用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詳盡也。」看悉字的小篆字形:
  • 《說文解字》第374課:細說「糾」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丩」部的三個漢字。這三個漢字中,糾(簡化為「糾」)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也是本課的重點漢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丩。讀ji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丩,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象形。」象形字。本義有兩個:(1)相糾纏。像兩物纏繞之形。此義後來為「糾」字代替。孫海波先生認為丩像帶鉤之形。可作參考。
  • 《說文解字》第105課:如何準確理解「蒹葭蒼蒼」?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1、葦。讀wěi。葦的繁體字。葦是現代漢語常用字。(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jiā。給的解釋是:「葦之未秀者。」所以葭的本義就是初生的蘆葦。這個字因為《詩經.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為我們熟知。蒹是什麼?是沒有長穗的蘆葦。蒼蒼的意義也不少。比如:(1)灰白色。如兩鬢蒼蒼;(2)形容茂盛的樣子:比如鬱鬱蒼蒼;(3)深青色:比如天蒼蒼,野茫茫。
  • 《說文解字》第296課:「彳」部的六個生僻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彳」部的六個漢字,分別是:<彳夷>、<彳>、<彳夆>、<彳戔>(以上四個字系字形描述)、徬、徯。這六個漢字在現代漢語中均不常用,你看,其中的四個字,在GBK字庫中已經沒有,我們只能描述字形,已經是完完全全的生僻字了,鑑於此,本課內容,旨在不落《說文解字》一字,保持課程的連續性,因此內容相對枯燥。六個字的詳情如下:1、<彳夷>。讀音有兩個:(一)yí。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彳夷>,行平易也。從彳,夷聲。」
  • 《說文解字》第168課:「嘒彼小星,三五在東」,「嘒」是何義?
    照慣例,先奉上標題裡問題的答案:(1)《詩經》裡「嘒彼小星,三五在東」,「嘒」指光芒微小而晶瑩;(2)咠咠幡幡指的是「嘰嘰喳喳嚼舌根」的意思,所以,《詩經》拿它來形容宦官。詳情請見相關字字條,無興趣內容請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8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六個漢字,分別如下圖:
  •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請注意:這是《說文解字》系列課程中的排序內容,如果僅為「後」與「後」的區別點開這篇文章,請直接跳過前面內容看第五個字。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彳」部的五個漢字:、徧、徦、、後。
  •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本文標題中的問題,可以在第二個字「趯」字部分小資料項內找到答案。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7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三個漢字,分別是趮,趯、(走+厥,GBK字庫中無此字,很多設備無法顯示)。今天的三個漢字基本都可算作生僻字,但趯字因為在書法學習中常見,所以我們今天課程的重點是「趯」字。詳情如下:1、趮。讀zào。
  • 成語「述而不作」中,「述」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四月維夏,六月徂暑」中,「徂」是開始的意思;(2)成語「述而不作」中,述的意思是「闡述前人成說」。詳細的解釋見相關詞條,無興趣內容請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33課,講《說文解字》「辵」部的兩個漢字,分別是和述。其中字後世已不再用,以「徂」字取代,徂字《說文》未收錄,所以我們實際上是講「徂」字和「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