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丩」部的三個漢字。這三個漢字中,糾(簡化為「糾」)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也是本課的重點漢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丩。讀ji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丩,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象形。」象形字。本義有兩個:
(1)相糾纏。像兩物纏繞之形。此義後來為「糾」字代替。孫海波先生認為丩像帶鉤之形。可作參考。從甲骨文看,丩的字形是兩鉤相互勾連之形,與此義相關。
(丩的字形發展)
(2)瓜蔓糾纏。像瓜蔓糾纏的樣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瓜瓠之縢,緣物纏結而上。」《六書故·植物四》:「丩,瓜瓠之類,蔓間有丩,遇物則纏繞之,其蔓乃得上引。」
(瓜蔓丩絲)
丩的小篆寫法如圖:
(丩的小篆寫法)
2、(茻中有丩)(GBK字庫無此字,只能描述字形)。讀ji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之相丩者,從茻,從丩。丩亦聲。」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是草交相纏繞。茻是眾草,丩是纏繞,會意明顯。
(草交相纏繞)
(茻中有丩)的小篆寫法如圖:
(茻中有丩)的小篆寫法
3、糾(糾)。糾,簡化後寫作「糾」,糾是現代漢語常用字,為行文方便,下面均寫作糾。讀音有兩個:
(一)ji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糾,繩三合也。從糸、丩。」會意字。本義是絞合的繩索。這裡的「三合」,指多股繩索,並非準確的三股。王筠《說文句讀》:「《字林》:『糾,兩合繩;纆,三合繩。』《漢書音義》:『二股謂之糾,三股謂之纆。』《易·坎卦》釋文:『劉云:三股曰徽,兩股曰纆。』案:此類往往各書不一,不可以律《說文》。」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單股曰紉,兩股曰纆,三股曰糾,亦曰徽。」因此,解釋「糾」的本義,就是多股繩索絞合,不確指兩股還是三股。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禍對於福來說,與繩索互相纏繞有什麼不同?
(絞合的繩索)
糾字在本義之外,用法還有很多,舉常用的說說:
(1)纏繞;糾纏。《玉篇·丩部》:「糾,絞也,繚也。」《後漢書·張衡傳》:「玄武縮於殻中兮,螣蛇蜿而自糾。」李賢註:「糾,纏結也。」
(2)收聚;集結。《玉篇·丩部》:「糾,收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意思是說:召穆公憂慮周德衰微,所以集結了宗族的成周而做詩。
(聚集的螢火蟲)
(3)督察。《玉篇·丩部》:「丩,督也。」《周禮·天官·大宰》:「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即用此義。李白有詩《送族弟單父主簿凝攝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橋卻回棲霞山留飲贈之》:「往來糾二邑,此去何時還?」在單父與宋城兩邑往來糾察,此去宋城什麼時候回單父城?
(4)檢舉;告發。《玉篇·丩部》:「糾,舉也。」又《糹部》:「糾,告也。」《書·冏命》:「繩愆糾繆,格其非心。」孔穎達疏:「繩謂彈正,糾謂發舉。有愆則彈正之,有錯謬則發舉之。」意思是說:糾正過失錯誤,端正不合理、枉妄思想。「繩愆糾謬」後來發展成為成語,整詞意思是糾正過失,但在這個成語中,「糾」的意思是檢舉,並不是糾正。
(5)矯正。《左傳·昭公二十年》:「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大意是:孔子說:「好啊!政事寬大百姓就怠慢,怠慢就用嚴厲來糾正。嚴厲百姓就受到傷害,傷害就實施寬大。這個意義與上一意義有衍生關係,而且,這個意義也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意義,比如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匡糾流俗,厲如雷霆。」
(6)迅疾。《玉篇·丩部》:「糾,戾也,急也。」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三:「糾紛,《廣雅》:『糾,急也。』」《荀子·議兵》:「矜糾收繚之屬為之化而調。」王念孫《荀子集解》:「矜糾收繚,皆急戾之意,故與調合相反。」這句話的意思是:驕傲自大、急戾敗壞、不思謙讓、糾纏不休的一類人都會被感化而變得和氣溫順。
此外,糾還是姓氏,《姓觽·有韻》:「糾,見《姓纂》。」
(二)jiǎo。這個讀音出自《集韻·有韻》,用於專用詞「窈糾」,指舒緩貌。《集韻·小韻》:「糾,窈糾,舒貌。」《詩·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毛傳》:「窈糾,舒之姿也。」月亮出來亮皎皎,月下美人更顯俊俏,體態窈窕,款款舒緩而來,牽動我深情的愁腸!
(《月出》詩意)
糾的小篆寫法如圖:
(糾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74,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