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74課:細說「糾」字

2021-01-19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丩」部的三個漢字。這三個漢字中,糾(簡化為「糾」)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也是本課的重點漢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丩。讀ji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丩,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象形。」象形字。本義有兩個:

(1)相糾纏。像兩物纏繞之形。此義後來為「糾」字代替。孫海波先生認為丩像帶鉤之形。可作參考。從甲骨文看,丩的字形是兩鉤相互勾連之形,與此義相關。

(丩的字形發展)

(2)瓜蔓糾纏。像瓜蔓糾纏的樣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瓜瓠之縢,緣物纏結而上。」《六書故·植物四》:「丩,瓜瓠之類,蔓間有丩,遇物則纏繞之,其蔓乃得上引。」

(瓜蔓丩絲)

丩的小篆寫法如圖:

(丩的小篆寫法)

2、(茻中有丩)(GBK字庫無此字,只能描述字形)。讀ji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之相丩者,從茻,從丩。丩亦聲。」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是草交相纏繞。茻是眾草,丩是纏繞,會意明顯。

(草交相纏繞)

(茻中有丩)的小篆寫法如圖:

(茻中有丩)的小篆寫法

3、糾(糾)。糾,簡化後寫作「糾」,糾是現代漢語常用字,為行文方便,下面均寫作糾。讀音有兩個:

(一)ji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糾,繩三合也。從糸、丩。」會意字。本義是絞合的繩索。這裡的「三合」,指多股繩索,並非準確的三股。王筠《說文句讀》:「《字林》:『糾,兩合繩;纆,三合繩。』《漢書音義》:『二股謂之糾,三股謂之纆。』《易·坎卦》釋文:『劉云:三股曰徽,兩股曰纆。』案:此類往往各書不一,不可以律《說文》。」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單股曰紉,兩股曰纆,三股曰糾,亦曰徽。」因此,解釋「糾」的本義,就是多股繩索絞合,不確指兩股還是三股。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禍對於福來說,與繩索互相纏繞有什麼不同?

(絞合的繩索)

糾字在本義之外,用法還有很多,舉常用的說說:

(1)纏繞;糾纏。《玉篇·丩部》:「糾,絞也,繚也。」《後漢書·張衡傳》:「玄武縮於殻中兮,螣蛇蜿而自糾。」李賢註:「糾,纏結也。」

(2)收聚;集結。《玉篇·丩部》:「糾,收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意思是說:召穆公憂慮周德衰微,所以集結了宗族的成周而做詩。

(聚集的螢火蟲)

(3)督察。《玉篇·丩部》:「丩,督也。」《周禮·天官·大宰》:「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即用此義。李白有詩《送族弟單父主簿凝攝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橋卻回棲霞山留飲贈之》:「往來糾二邑,此去何時還?」在單父與宋城兩邑往來糾察,此去宋城什麼時候回單父城?

(4)檢舉;告發。《玉篇·丩部》:「糾,舉也。」又《糹部》:「糾,告也。」《書·冏命》:「繩愆糾繆,格其非心。」孔穎達疏:「繩謂彈正,糾謂發舉。有愆則彈正之,有錯謬則發舉之。」意思是說:糾正過失錯誤,端正不合理、枉妄思想。「繩愆糾謬」後來發展成為成語,整詞意思是糾正過失,但在這個成語中,「糾」的意思是檢舉,並不是糾正。

(5)矯正。《左傳·昭公二十年》:「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大意是:孔子說:「好啊!政事寬大百姓就怠慢,怠慢就用嚴厲來糾正。嚴厲百姓就受到傷害,傷害就實施寬大。這個意義與上一意義有衍生關係,而且,這個意義也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意義,比如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匡糾流俗,厲如雷霆。」

(6)迅疾。《玉篇·丩部》:「糾,戾也,急也。」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三:「糾紛,《廣雅》:『糾,急也。』」《荀子·議兵》:「矜糾收繚之屬為之化而調。」王念孫《荀子集解》:「矜糾收繚,皆急戾之意,故與調合相反。」這句話的意思是:驕傲自大、急戾敗壞、不思謙讓、糾纏不休的一類人都會被感化而變得和氣溫順。

此外,糾還是姓氏,《姓觽·有韻》:「糾,見《姓纂》。」

(二)jiǎo。這個讀音出自《集韻·有韻》,用於專用詞「窈糾」,指舒緩貌。《集韻·小韻》:「糾,窈糾,舒貌。」《詩·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毛傳》:「窈糾,舒之姿也。」月亮出來亮皎皎,月下美人更顯俊俏,體態窈窕,款款舒緩而來,牽動我深情的愁腸!

(《月出》詩意)

糾的小篆寫法如圖:

(糾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74,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330課:細說「蹻」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蹻」。兩個字都不是高頻常用漢字,但也不屬於生僻字,相對來說,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蹻」。詳情如下:1、。讀yu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輕也。從足,戉聲。」形聲字。本義爭議很大。許慎《說文解字》認為是「輕足」。徐鍇《說文系傳》也說:「輕足也。」
  • 《說文解字》第307課:細說「行」字
    「行」字是現代漢語常用多音字,在《說文解字》中,它是「行」部的部首漢字。今天我們就只講這一個漢字,先放在開頭說說「道行」的讀音,道行一詞中的「行」應讀作héng,是最易讀錯的漢字用法之一,今天的字簡單,但內容較多,請注意掌握。行。
  • 《說文解字》第311課:細說「衙」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行」部的三個漢字:衕、(行+戔)、衙「,這三個字中,只有衙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衙,衙門的衙。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衕。讀音有兩個:(一)tò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衕,通街也。
  • 《說文解字》第236課:細說「過(過)」字
    先說標題中問題的答案:《詩經·江有汜》「子之歸,不我過」中,「過」是探望的意思。詳情見相關詞條,無興趣內容請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只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一個漢字:過。這個字,因為草書楷化在現代漢語裡簡化為「過」(詳見1986年《簡化字總表》),詳細解釋如下:過(過)。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guò。
  • 《說文解字》第371課:細說「句」字,高句麗,為啥這樣讀?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只講一個漢字:句。「句」是《說文解字》540部之一「句」部的部首漢字,也是現代漢語的常用漢字,其詳情如下:句。讀音有四個:(一)gōu。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句,曲也。從口,丩聲。」許慎認為是句是形聲字。本義是曲,彎曲。
  • 《說文解字》第370課:細說「商」字,「商」與「賈」的區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說文解字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只部的「左甹右只(字形描述)」、「 」部的「 」、「矞」、「商」。這四個字中,只有「商」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商」,如果只關心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可以直接拉到文末「商」字條目。四個字的詳情如下: 1、(甹只)。
  • 《說文解字》第338課:「躔」和「踵」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躔」和「踵」。這兩個字都不是高頻常用字,相對來說,「踵」字較為常用。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躔。讀音有兩個: (一)ch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躔,踐也。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1、蔎。讀作sh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蔎字的小篆寫法)2、芳。這是個現代漢語高頻常用字。讀fā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香艸當作艸草。」《廣雅.釋器》裡有:「芳,香也。」
  • 《說文解字》第106課:《詩經》裡「菉竹猗猗」,「菉」為何意?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1、菉。讀l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王芻也。(yóu)就是蕕。前面課程已講過這個字,具體見57課。再複習一下:《說文解字》給「蕕」的解釋是「水邊草也。」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qiáo。給的解釋是「艸也」,什麼草呢,沒說,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認為:「此字疑為苕之或體,或曰水草也。」是什麼草,許慎沒說,但如果真如朱駿聲所說是「苕」的話,前面講過,就是開黃花的凌霄。樣子如圖:
  • 《說文解字》第281課:古人還用什麼字表示「遠」的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辵」部的三個漢字:逖、迥、逴。這三個漢字都不是常用漢字,今天課程裡的三個字,重在了解,今天這三個字,意思全部是「遠」。詳情如下:1、逖。讀t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逖,遠也。從辵,狄聲。逷,古文逖。」形聲字。本義是遠。《書·牧誓》:「逖矣,西土之人。」孔傳:「逖,遠也。」遠勞了,西方的人們!
  • 《說文解字》第344課:拖鞋也叫「趿拉板」,「趿」怎麼讀?
    先奉上標題中的問題答案:拖鞋也叫「趿拉板」,「趿」字讀tā。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足荅)、、趿、」。這四個字都可以算得上生僻字。因此,本課內容了解即可。(足荅)的小篆寫法2、。讀yáo。
  •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請注意:這是《說文解字》系列課程中的排序內容,如果僅為「後」與「後」的區別點開這篇文章,請直接跳過前面內容看第五個字。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彳」部的五個漢字:、徧、徦、、後。
  • 《說文解字》第126課:「解釋」的「釋」,它的本義是怎麼來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6課,講兩個漢字,分別是悉和釋。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中是「釆」部漢字,詳解如下:1、悉。讀xī。現代漢語常用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詳盡也。」看悉字的小篆字形:
  • 《說文解字》第168課:「嘒彼小星,三五在東」,「嘒」是何義?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1、咠。讀q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咠,聶語也。從口,從耳。《詩》曰『咠咠幡幡。』」這是一個會意字。很好理解,會附耳私語之義。咠的本義就是附耳私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今《詩(小雅.巷伯)》作『緝緝』。現在的《詩經》版本,這句話都寫作「緝緝。」這句詩的意思是:嘰嘰喳喳嚼舌根。巷伯即宮人,指宦官,這首詩就是諷刺宮人們的,咠咠幡幡,正是這一類的主要特徵。
  • 《說文解字》第158課:漢代有官「執金吾」,「吾」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58課,我們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兩個漢字:吾和哲。詳情如下:1、吾。這個字有三個讀音:(一)wú。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示的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吾,我自稱也。從口,五聲。」形聲字。
  •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本文標題中的問題,可以在第二個字「趯」字部分小資料項內找到答案。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7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三個漢字,分別是趮,趯、(走+厥,GBK字庫中無此字,很多設備無法顯示)。今天的三個漢字基本都可算作生僻字,但趯字因為在書法學習中常見,所以我們今天課程的重點是「趯」字。詳情如下:1、趮。讀zào。
  • 《說文解字》第105課:如何準確理解「蒹葭蒼蒼」?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1、葦。讀wěi。葦的繁體字。葦是現代漢語常用字。(葦的小篆寫法)2、葭。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jiā。給的解釋是:「葦之未秀者。」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如荔枝,但這裡的荔,意思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荔枝的荔。《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也,似蒲而小,根可作刷。」《廣雅.釋草》說:「馬藺,荔也。」王念孫作《廣雅疏證》有:「蠡、藺、荔,一聲之轉,故張氏注《子虛賦》謂之馬荔,馬荔猶言馬藺也。」所以,所謂的荔,指的是前面講的「荓」字所指的馬帚,本義就是馬藺。
  • 《說文解字》第176課:「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嗜、啖、哽、嘐。詳情如下:1、嗜。讀sh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嗜,嗜欲,喜之也。從口,耆聲。」形聲字,本義是嗜好,即口欲。比如《詩經.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飲食。」意思是祭祀的酒菜香噴噴,神靈愛吃心高興。
  • 《說文解字》第336課:「蹋」和「踏」的區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蹋、踄、蹈。這三個字都不是生僻字,其中「蹈」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在1988年國家語委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蹈」。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蹋。讀tà。《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蹋,踐也。從足,(上日下羽)聲。」形聲字。本義是踐踏;踩。
  • 教我說文解字課的曹先擢老師
    最後,費老師索性正式通知我與必功兄,他已經請了曹先擢老師為我們兩人專門開一個學期的《說文解字》課,就用段注《說文解字》為教材。事已至此,我周末只好去琉璃廠買回了一部段注《說文解字》,沒想到,那天在書店又發現了新出的影印本《十三經註疏》,於是一咬牙,順帶也給買回來了。 一個星期以後,我們正式跟著曹先擢老師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