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43課:成語「高掌遠蹠」中,蹠為何義?

2020-12-24 談藝錄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高掌遠蹠」中,蹠的意思是腳掌,成語的詳細意思,請見「蹠」字詞條下第(4)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足弗)」、「蹠」。這四個字都不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本課四字在於了解,不在記憶。四個字的詳情如下:

1、。讀zhè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動也。從足,辰聲。」形聲字。本義是震動。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與《口部》唇、《雨部》震、《手部》振,音義略同。」實際上,唇,驚也;震,霹靂振物者;振,舉救之也。還有娠,女妊身動也。全從辰聲,都有「動」的意義。

(腳在動)

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裡引用了幾段戴家祥《金文大字典》裡的話,我們照錄在這裡:「古字偏旁從止表義者,亦或更旁從足。」「人類在生產勞動與生活活動有時用手,有時用足,有時手足並用,有時手足交替使用,故文字的創造者以足表義者,亦或更旁從手。」湯先生認為這是對《段注》最好的補充,這個說法值得了解,因為這對造字法有意義,並且也對了解甲骨文與《說文解字》常常字形不同有學術意義。

字的「動」義,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的小篆寫法如圖:

(的小篆寫法)

2、。讀ch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歭,不前也。從足,屠聲。」形聲字。本義是停止。《說文解字》認為「歭」或者「」是行走不前的樣子。王筠《說文句讀》:「《廣雅》:,止也。」是單字即成義。不管是歭還是一個字,都可以表示行走不前的樣子。歭又同跱,又都有行走艱難的意義。停止不前大多數情況下可不就是因為行走艱難而來的。

(行走不前或行走艱難)

字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的小篆寫法如圖:

(的小篆寫法)

字易讀成tú。這是形聲字讀半邊的易錯問題,要注意。

3、(足弗)(GBK字庫無此字,字形描述為左足右弗。)讀音有兩個:

(一)fú。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足弗),跳也。從足,弗聲。」形聲字。本義是跳。

(跳)

這是方言用法。《方言》卷一:「(足荅)(tà)、(yáo)、(足弗),跳也。陳鄭之間曰,楚曰蹠,自關而西,秦晉之間曰跳,或曰(足荅)。」對於跳,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方言說法。

(二)fèi。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急行的樣子。《玉篇·足部》:「(足弗),急行貌。」

(足弗)的小篆寫法如圖:

(足弗)的小篆寫法

4、蹠。讀zh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蹠,楚人謂跳躍曰蹠。從足,庶聲。」形聲字,本義是跳躍。正如上面所說,這是方言的用法:「楚曰蹠,自關而西,秦晉之間曰跳。」

(跳躍)

蹠在本義之外,還用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

(1)踐踏、踩踏。比如《哀郢》:「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意思是:心頭隱痛啊好不悲愴,哪裡是我立足的地方?又比如《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下午雨少止,濘甚,蹠泥往潘生家,不遇。」踩著泥濘去潘生家。

(2)到;至。《廣雅·釋詁一》:「蹠,行也。」《淮南子·原道》:「自無蹠有,自有蹠無。」高誘註:「蹠,適也。」

(3)腳。《素問·通評虛實論》:「蹠跛,寒風溼病也。」王冰註:「蹠,謂足也。」

(4)腳掌。《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腳掌也。」《戰國策·楚策一》:「於是贏糧潛行,上崢山,踰深溪,蹠穿膝暴。」鮑彪註:「蹠,足下。」於是他背著乾糧,秘密出發,越過高山峻岭,渡過深水溪谷,腳掌磨破了,膝蓋都露了出來。

(華山風光)

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巨靈贔屓(讀bì xì),高掌遠蹠,以流河曲。」這裡的「高掌遠蹠」後來發展成為成語,掌指用手擘開,蹠,指用腳掌踢開。傳說華嶽本為一山,河神手擘腳踢,將其分開為二。後來,這個詞用於比喻規模巨大、氣魄雄偉的經營。

(5)用同「蹠」。古人名。《史記·伯夷列傳》:「盜蹠日殺不辜。」司馬貞《史記索隱》:「蹠及注作蹠。按,盜蹠柳下惠之弟。」就是古代名人盜蹠。

(動畫片《秦時明月》中的盜蹠)

蹠的小篆寫法如圖:

(蹠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43,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352課:成語「科頭跣足」中,「跣」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中的「跣」,用它的本義:赤腳。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蹁、、踒、跣」,這四個字都不是常用字,但也不是完全的生僻字。四個字的詳情如下:1、蹁。讀piá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蹁,足不正也。從足,扁聲。
  • 《說文解字》第240課:成語「不速之客」中,「速」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成語「逸興遄飛」,「遄」的意思是往來疾速。(2)成語「不速之客」中,「速」的意思是招請。兩個成語的詳細解釋請見相關詞條,其他不感興趣的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我們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五個漢字:逪、遄、速、迅、(字形為<辵+氏+口>,GBK字庫無此字,大部分設備不能正常顯示),五個字的詳情如下:1、逪。讀cuò。《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逪,跡逪也。從辵,昔聲。」形聲字。本義同「錯」,交錯。
  •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本文標題中的問題,可以在第二個字「趯」字部分小資料項內找到答案。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7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三個漢字,分別是趮,趯、(走+厥,GBK字庫中無此字,很多設備無法顯示)。今天的三個漢字基本都可算作生僻字,但趯字因為在書法學習中常見,所以我們今天課程的重點是「趯」字。詳情如下:1、趮。讀zào。
  • 《說文解字》第106課:《詩經》裡「菉竹猗猗」,「菉」為何意?
    (2)成語「薰蕕有別」,其中,薰指香草,比喻善類;蕕指臭草,比喻惡物。詳情見內文。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0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前面課程已講過這個字,具體見57課。再複習一下:《說文解字》給「蕕」的解釋是「水邊草也。」《左傳.僖公四年》記載:「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杜預作註:「薰,香草,蕕,臭草。」據此,蕕的本義就是味道惡臭的一種水草。與之對比的是薰,就是零陵香,香而雅。後來,因為薰和蕕不同的氣味特性,發展出來一個成語叫「薰蕕有別」,其中,薰指香草,比喻善類;蕕指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要區別對待。
  • 《說文解字》第350課:成語「跛鱉千裡」中,「跛」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踣、跛」。這兩個字,既不是生僻字,也不是常用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踣。讀音有兩個:(一)bó。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踣,僵也。從足,音聲。《春秋傳》曰:『晉人踣之。』」形聲字。本義是向前僕倒,這裡提到的《春秋傳》指《左傳·襄公十四年》,現在的版本寫作「與晉踣之」。
  • 《說文解字》第345課:成語「跋前躓後」中,「躓」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的問題:成語「跋前躓後」中,「躓」的意思是跌倒,被絆倒。躓字的詳細情況本課會講到——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躓(簡化後寫作『躓』)、跲」,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的解說中是互釋字。也就是說這是「一對兒」字,完全的同義字。
  • 《說文解字》第353課:成語「麟角鳳距」中,「距」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跔、、距」,這三個字中,「距」是現代漢語的常用漢字,也就是本課的重點漢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跔。讀音有兩個:(一)j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跔,天寒足跔也。從足,句聲。」形聲字。
  • 《說文解字》第140課:「天地之數,起於牽牛」究竟是什麼意思?
    標題中的問題答案放在前面:(1)「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是指天體運行從牽牛星起始;(2)美麗的女人被稱為「尤物」,源起於《左傳》中對四個亡國美女的總結。詳情請見下面「物」字解說中的黑體字。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0課,講兩個漢字,分別是「物」和「犠」。這兩個字是《說文解字》「牛」部漢字的最後兩個字,詳情如下:1、物。讀wù。
  • 《說文解字》第296課:「彳」部的六個生僻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彳」部的六個漢字,分別是:<彳夷>、<彳>、<彳夆>、<彳戔>(以上四個字系字形描述)、徬、徯。這六個漢字在現代漢語中均不常用,你看,其中的四個字,在GBK字庫中已經沒有,我們只能描述字形,已經是完完全全的生僻字了,鑑於此,本課內容,旨在不落《說文解字》一字,保持課程的連續性,因此內容相對枯燥。六個字的詳情如下:1、<彳夷>。讀音有兩個:(一)yí。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彳夷>,行平易也。從彳,夷聲。」
  • 《說文解字》第176課:「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是什麼意思?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詩經》中「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字同「嘐」,是象聲詞,指雞叫的聲音;(2)成語「啖之以利」中,「啖」是利誘的意思。詳情請見相關字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嗜、啖、哽、嘐。詳情如下:1、嗜。讀shì。
  • 《說文解字》第336課:「蹋」和「踏」的區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蹋、踄、蹈。這三個字都不是生僻字,其中「蹈」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在1988年國家語委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蹈」。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蹋。讀tà。《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蹋,踐也。從足,(上日下羽)聲。」形聲字。本義是踐踏;踩。
  • 《說文解字》第338課:「躔」和「踵」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躔」和「踵」。這兩個字都不是高頻常用字,相對來說,「踵」字較為常用。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躔。讀音有兩個: (一)ch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躔,踐也。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1、蔎。讀作sh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香艸當作艸草。」《廣雅.釋器》裡有:「芳,香也。」依照現代漢語對芳的用法,應當沿用的就是段注的字義和《廣雅》的字義,即花草的香氣。比如屈原的《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芧。」這是芳的本義。
  • 《說文解字》第126課:「解釋」的「釋」,它的本義是怎麼來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6課,講兩個漢字,分別是悉和釋。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中是「釆」部漢字,詳解如下:1、悉。讀xī。現代漢語常用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詳盡也。」看悉字的小篆字形:
  • 《說文解字》第281課:古人還用什麼字表示「遠」的意思?
    先奉上標題裡的答案:成語「迥然不同」形容差別很大,一點兒也不相同,迥然的準確意思是「差得遠」。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辵」部的三個漢字:逖、迥、逴。這三個漢字都不是常用漢字,今天課程裡的三個字,重在了解,今天這三個字,意思全部是「遠」。
  • 《說文解字》第168課:「嘒彼小星,三五在東」,「嘒」是何義?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1、咠。讀q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咠,聶語也。很好理解,會附耳私語之義。咠的本義就是附耳私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今《詩(小雅.巷伯)》作『緝緝』。現在的《詩經》版本,這句話都寫作「緝緝。」這句詩的意思是:嘰嘰喳喳嚼舌根。巷伯即宮人,指宦官,這首詩就是諷刺宮人們的,咠咠幡幡,正是這一類的主要特徵。
  •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請注意:這是《說文解字》系列課程中的排序內容,如果僅為「後」與「後」的區別點開這篇文章,請直接跳過前面內容看第五個字。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彳」部的五個漢字:、徧、徦、、後。
  • 《說文解字》第374課:細說「糾」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丩」部的三個漢字。這三個漢字中,糾(簡化為「糾」)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也是本課的重點漢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丩。讀ji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丩,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象形。」象形字。本義有兩個:(1)相糾纏。像兩物纏繞之形。此義後來為「糾」字代替。孫海波先生認為丩像帶鉤之形。可作參考。
  • 《說文解字》第311課:細說「衙」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行」部的三個漢字:衕、(行+戔)、衙「,這三個字中,只有衙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衙,衙門的衙。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衕。讀音有兩個:(一)tò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衕,通街也。
  • 《說文解字》第339課:踔、蹛、蹩都是「踢」,區別在哪兒?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踔」、「蹛」、「蹩」。這三個字都不屬於常用漢字,我們把這三個字放在一課講,是因為《說文解字》對它們的解釋相同。因為不是常用字,又都只是表示一個動作,所以解說非常枯燥,請堅持學習。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