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高掌遠蹠」中,蹠的意思是腳掌,成語的詳細意思,請見「蹠」字詞條下第(4)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足弗)」、「蹠」。這四個字都不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本課四字在於了解,不在記憶。四個字的詳情如下:
1、。讀zhè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動也。從足,辰聲。」形聲字。本義是震動。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與《口部》唇、《雨部》震、《手部》振,音義略同。」實際上,唇,驚也;震,霹靂振物者;振,舉救之也。還有娠,女妊身動也。全從辰聲,都有「動」的意義。
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裡引用了幾段戴家祥《金文大字典》裡的話,我們照錄在這裡:「古字偏旁從止表義者,亦或更旁從足。」「人類在生產勞動與生活活動有時用手,有時用足,有時手足並用,有時手足交替使用,故文字的創造者以足表義者,亦或更旁從手。」湯先生認為這是對《段注》最好的補充,這個說法值得了解,因為這對造字法有意義,並且也對了解甲骨文與《說文解字》常常字形不同有學術意義。
字的「動」義,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的小篆寫法如圖:
2、。讀ch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歭,不前也。從足,屠聲。」形聲字。本義是停止。《說文解字》認為「歭」或者「」是行走不前的樣子。王筠《說文句讀》:「《廣雅》:,止也。」是單字即成義。不管是歭還是一個字,都可以表示行走不前的樣子。歭又同跱,又都有行走艱難的意義。停止不前大多數情況下可不就是因為行走艱難而來的。
字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的小篆寫法如圖:
字易讀成tú。這是形聲字讀半邊的易錯問題,要注意。
3、(足弗)(GBK字庫無此字,字形描述為左足右弗。)讀音有兩個:
(一)fú。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足弗),跳也。從足,弗聲。」形聲字。本義是跳。
這是方言用法。《方言》卷一:「(足荅)(tà)、(yáo)、(足弗),跳也。陳鄭之間曰,楚曰蹠,自關而西,秦晉之間曰跳,或曰(足荅)。」對於跳,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方言說法。
(二)fèi。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急行的樣子。《玉篇·足部》:「(足弗),急行貌。」
(足弗)的小篆寫法如圖:
4、蹠。讀zh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蹠,楚人謂跳躍曰蹠。從足,庶聲。」形聲字,本義是跳躍。正如上面所說,這是方言的用法:「楚曰蹠,自關而西,秦晉之間曰跳。」
蹠在本義之外,還用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
(1)踐踏、踩踏。比如《哀郢》:「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意思是:心頭隱痛啊好不悲愴,哪裡是我立足的地方?又比如《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下午雨少止,濘甚,蹠泥往潘生家,不遇。」踩著泥濘去潘生家。
(2)到;至。《廣雅·釋詁一》:「蹠,行也。」《淮南子·原道》:「自無蹠有,自有蹠無。」高誘註:「蹠,適也。」
(3)腳。《素問·通評虛實論》:「蹠跛,寒風溼病也。」王冰註:「蹠,謂足也。」
(4)腳掌。《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腳掌也。」《戰國策·楚策一》:「於是贏糧潛行,上崢山,踰深溪,蹠穿膝暴。」鮑彪註:「蹠,足下。」於是他背著乾糧,秘密出發,越過高山峻岭,渡過深水溪谷,腳掌磨破了,膝蓋都露了出來。
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巨靈贔屓(讀bì xì),高掌遠蹠,以流河曲。」這裡的「高掌遠蹠」後來發展成為成語,掌指用手擘開,蹠,指用腳掌踢開。傳說華嶽本為一山,河神手擘腳踢,將其分開為二。後來,這個詞用於比喻規模巨大、氣魄雄偉的經營。
(5)用同「蹠」。古人名。《史記·伯夷列傳》:「盜蹠日殺不辜。」司馬貞《史記索隱》:「蹠及注作蹠。按,盜蹠柳下惠之弟。」就是古代名人盜蹠。
蹠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343,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