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39課:踔、蹛、蹩都是「踢」,區別在哪兒?

2020-12-26 騰訊網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踔」、「蹛」、「蹩」。這三個字都不屬於常用漢字,我們把這三個字放在一課講,是因為《說文解字》對它們的解釋相同。因為不是常用字,又都只是表示一個動作,所以解說非常枯燥,請堅持學習。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踔。讀音有爭議,也比較多,一個一個說:

(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是zhào,即「知教切」,但後世文字學家多認可《廣韻》的讀法,即「敕角切」,讀作chuō。《漢字大字典》也以chuō讀音為準,我們暫以此為準。

《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踔,踶也。從足,卓聲。」形聲字。本義是踐踏,踩,踢。徐鍇《說文系傳》:「踶,亦當蹋意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許意踔與蹈義同。」韓愈《陸渾火山和皇甫湜用其韻》:「天跳地踔顛乾坤,赫赫上照窮崖垠。」

現在踔的常用義是跳、跳躍。《廣韻·效韻》:「踔,猨跳。」《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捷垂條,踔稀閒,牢落陸離,爛漫遠遷。」裴駰《史記集解》引郭璞曰:「踔,懸蹢也。」什麼是「懸蹢」呢?《漢書》王先謙補註有說:「郭言懸蹢者,謂以身投擲於空中。」把身體投擲於空中,可不就是跳起。

(跳起下踏)

那我們可以綜合一下,這個「踔」,略微不同於「蹈」、「蹋」,「蹈、踏」是站在原地抬腳的踐踏,而「踔」指的是跳起來的踐踏和踢。《說文解字》「足」部有太多踐踏字義的字,我們得仔細理解這些細微區別。

本義之外,踔還有其他用法,比如:(1)踰越(逾越)。《集韻·嘯韻》:「踔,遠騰貌。」《後漢書·蔡邕傳》:「踔宇宙而遺俗兮,眇翩翩而獨徵。」李賢註:「踔,猶越也。」

(踰越)

(2)半步。也作「趠」。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二:「踔,謂半步曰踔,字體作趠。」

(3)跛行。《廣韻·覺韻》:「踔,跛也。」《龍龕手鑑·足部》:「踔,跛行也。」

此外,踔還有其他讀音,現代漢語已多不再使用,我們列出來,了解即可:

(二)diào。這個讀音出自《集韻》。路遠。《史記·貨殖列傳》:「上谷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大意即:從上谷到遼東一帶,地方遙遠,人口稀少。

(三)zhuō。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卓然特立。

(四)chuò。讀音出自《集韻》。行貌。

踔的小篆寫法如圖:

(踔的小篆寫法)

2、蹛。有四個讀音:

(一)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蹛,踶也。從足,帶聲。」形聲字。本義是踏踢。也是踢,但踢的細節不同,這個意義僅《說文解字》有,典籍未見應用實例。我們常常在跆拳道運動裡看到這個動作。

(踏踢)

本義之外,「蹛」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繞。《漢書·匈奴傳》:「大會蹛林。」顏師古註:「蹛者,繞林木而祭也。」楊樹達《漢書窺管》:「《翰苑注》引此文作『蹛者,繞也,言繞林木而祭也。』此注脫繞、也、言三字。」

(2)過。《集韻·冭(tài)韻》:「蹛,過也。」

其他的讀音現代漢語亦不常用,了解即可:

(二)diē。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跌」。《集韻·屑韻》:「跌,《說文》:『踢也;一曰越也。』或從帶。」

(三)dā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用於專用詞「蹛襤」,即「襜襤」,漢代北方部落名。《集韻·談韻》:「襜,胡名。《史記》李牧破殺匈奴,滅襜襤。或作蹛。」

(四)zhì。同「滯」。指停滯;屯積。《史記·平準書》:「日者,大將軍攻匈奴,斬首虜萬九千級,留蹛無所食。」司馬貞《史記索隱》:「蹛音迭,謂貯也。韋昭音『滯』,謂積也。」

蹛的小篆寫法如圖:

(蹛的小篆寫法)

3、蹩。讀bié。《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蹩,踶也。從足,敝聲。一曰跛也。」形聲字。本義有兩個:

本義之一:踶,就是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集韻》作『 』,云:『反足踶也。』」本課的三個字,都有「踢」的意義,但這個蹩【可能】是向後踢(未見典籍詳說此解),跆拳道裡也有這個動作。

(後踢)

本義之二:跛。《玉篇·足部》:「蹩,「蹩躠」,跛也。」單用也是跛的意思。也指行不正,跛行。比如《聊齋志異·續黃梁》:「參差蹩躠而行。」也指走路扭傷了腳,比如茅盾《脫險雜記》八:「蹩了腳了!」

本義之外,蹩還有其他用法:

(1)躲躲閃閃地走動。比如魯迅《藥》:「(華老栓)蹩進簷下,靠門立住了。」他是去買人血饅頭,所以躲躲閃閃的。

(魯迅《藥》插圖)

(2)強忍。比如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談話中夾帶著蹩不住的笑聲。」又比如吳組緗《村居記事二則·三駝子》:「那自然是我窮無賴,蹩著自己開個玩笑的。」這個用法,現代漢語基本都用「憋」了。

蹩的小篆寫法如圖:

(蹩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3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336課:「蹋」和「踏」的區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蹋、踄、蹈。這三個字都不是生僻字,其中「蹈」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在1988年國家語委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蹈」。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蹋。讀tà。《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蹋,踐也。從足,(上日下羽)聲。」形聲字。本義是踐踏;踩。
  •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請注意:這是《說文解字》系列課程中的排序內容,如果僅為「後」與「後」的區別點開這篇文章,請直接跳過前面內容看第五個字。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彳」部的五個漢字:、徧、徦、、後。
  • 《說文解字》第106課:《詩經》裡「菉竹猗猗」,「菉」為何意?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1、菉。讀l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王芻也。謝脁的詩《治宅》寫道:「風碎池中荷,霜翦江南菉」,其中的菉,指的都是藎草。本義之外,菉還通「録」就是「錄」,指收錄。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需部》有:「菉,假借為録。」菉的小篆寫法如圖: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1、蔎。讀作sh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香艸當作艸草。」《廣雅.釋器》裡有:「芳,香也。」依照現代漢語對芳的用法,應當沿用的就是段注的字義和《廣雅》的字義,即花草的香氣。比如屈原的《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芧。」這是芳的本義。
  •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7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三個漢字,分別是趮,趯、(走+厥,GBK字庫中無此字,很多設備無法顯示)。今天的三個漢字基本都可算作生僻字,但趯字因為在書法學習中常見,所以我們今天課程的重點是「趯」字。詳情如下:1、趮。讀zà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趮,疾也。從走,喿聲。」形聲字,本義是疾速。又被引申作動而旁出。
  • 《說文解字》第126課:「解釋」的「釋」,它的本義是怎麼來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6課,講兩個漢字,分別是悉和釋。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中是「釆」部漢字,詳解如下:1、悉。讀xī。現代漢語常用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詳盡也。」看悉字的小篆字形:
  • 《說文解字》第158課:漢代有官「執金吾」,「吾」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58課,我們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兩個漢字:吾和哲。詳情如下:1、吾。這個字有三個讀音:(一)wú。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示的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吾,我自稱也。從口,五聲。」形聲字。
  • 《說文解字》第105課:如何準確理解「蒹葭蒼蒼」?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1、葦。讀wěi。葦的繁體字。葦是現代漢語常用字。(葦的小篆寫法)2、葭。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jiā。給的解釋是:「葦之未秀者。」那麼,「蒹葭蒼蒼」準確理解就要考慮這些:從初生到沒有長穗的蘆葦都不會是蒼白色的,那麼,這句詩裡的「蒼蒼」最合適的解釋是「茂盛的樣子」,蒹葭蒼蒼是蘆葦茂盛而繁密的樣子,而不是蘆葦灰白蒼茫的樣子。其實《詩經》也不只一次提到葭。《詩經.召南.騶虞》有:「彼茁者葭,壹發五豝。」豝是指母豬,也有說是指小豬,也有說是二歲。五是虛數,並不是實指。密密的一片蘆葦叢,一群母豬被射中。
  • 《說文解字》第168課:「嘒彼小星,三五在東」,「嘒」是何義?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1、咠。讀q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咠,聶語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今《詩(小雅.巷伯)》作『緝緝』。現在的《詩經》版本,這句話都寫作「緝緝。」這句詩的意思是:嘰嘰喳喳嚼舌根。巷伯即宮人,指宦官,這首詩就是諷刺宮人們的,咠咠幡幡,正是這一類的主要特徵。
  • 《說文解字》第355課:手腳上生的硬皮,寫成「繭子」對嗎?
    標題中問題所說的手腳上生的硬皮,準確的寫法應當寫成「趼子」,而不是「繭子」。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趽、趹、趼」,三個字都不是常用漢字,重在了解。(驢子後踢)趹的小篆寫法如圖:
  • 《說文解字》第176課:「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嗜、啖、哽、嘐。詳情如下:1、嗜。讀sh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嗜,嗜欲,喜之也。從口,耆聲。」形聲字,本義是嗜好,即口欲。比如《詩經.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飲食。」意思是祭祀的酒菜香噴噴,神靈愛吃心高興。
  • 《說文解字》第330課:細說「蹻」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蹻」。兩個字都不是高頻常用漢字,但也不屬於生僻字,相對來說,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蹻」。詳情如下:1、。讀yu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輕也。從足,戉聲。」形聲字。本義爭議很大。許慎《說文解字》認為是「輕足」。徐鍇《說文系傳》也說:「輕足也。」
  • 《說文解字》第14課:認識漢字,你會發現,玉的種類有很多
    其實上一課已經講到了《說文解字》的「玉」部漢字的部首漢字「玉」,這是《說文解字》540部裡的第6個部首,現代漢語201部首規則裡,「玉」部跟「王」部歸屬在一個部首「王」,因此稱「王部」或「玉部」,因為從玉的字比較多,一般稱「玉」部。
  • 《說文解字》第370課:細說「商」字,「商」與「賈」的區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說文解字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只部的「左甹右只(字形描述)」、「 」部的「 」、「矞」、「商」。這四個字中,只有「商」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商」,如果只關心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可以直接拉到文末「商」字條目。四個字的詳情如下: 1、(甹只)。
  • 《說文解字》第348課:都說「亞洲蹲」,「蹲」具體是啥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兩個「足」部漢字:「踼」、「蹲」。注意,第一個字是「踼」,不是「踢」;第二個字「蹲」是現代漢語的常用漢字,收在國家語委1988年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蹲」,「亞洲蹲」的「蹲」。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踼。讀音有三個:(一)táng。
  • 《說文解字》第338課:「躔」和「踵」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躔」和「踵」。這兩個字都不是高頻常用字,相對來說,「踵」字較為常用。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躔。讀音有兩個: (一)ch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躔,踐也。
  • 《說文解字》第15課:古人起名字為什麼愛用「瑾」、「瑜」這些字
    從字形上考察這個字,主要是理解「番」,番最早的含義是田獵場上獸類的足跡,注意「番」上面的採(biàn)頭並不是我們現在楷書裡的採(cǎi),要注意區分篆書裡採、米、採(biàn)三個字字形並不相同,如圖:(三個形似字小篆的區別)採(biàn)的本義就是辨別,在「番」,即引申為辨別田獵場上獸類的足跡。
  • 《說文解字》第140課:「天地之數,起於牽牛」究竟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0課,講兩個漢字,分別是「物」和「犠」。這兩個字是《說文解字》「牛」部漢字的最後兩個字,詳情如下:1、物。讀wù。現代漢語常用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
  • 《說文解字》第296課:「彳」部的六個生僻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彳」部的六個漢字,分別是:<彳夷>、<彳>、<彳夆>、<彳戔>(以上四個字系字形描述)、徬、徯。這六個漢字在現代漢語中均不常用,你看,其中的四個字,在GBK字庫中已經沒有,我們只能描述字形,已經是完完全全的生僻字了,鑑於此,本課內容,旨在不落《說文解字》一字,保持課程的連續性,因此內容相對枯燥。六個字的詳情如下:1、<彳夷>。讀音有兩個:(一)yí。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彳夷>,行平易也。從彳,夷聲。」
  • 《說文解字》第359課:「疋」部的兩個生僻字,其實也很有意思
    《說文解字》540部,「疋」部之下只有兩個漢字,分別是「(囪疋)」和「(爻疋)」,因為它們是生僻字,所以現在的GBK字庫裡沒有這兩個字,只能描述字形,拆成了左右兩部分有利於分析字義,其實它們的讀音都可讀作sh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