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踔」、「蹛」、「蹩」。這三個字都不屬於常用漢字,我們把這三個字放在一課講,是因為《說文解字》對它們的解釋相同。因為不是常用字,又都只是表示一個動作,所以解說非常枯燥,請堅持學習。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踔。讀音有爭議,也比較多,一個一個說:
(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是zhào,即「知教切」,但後世文字學家多認可《廣韻》的讀法,即「敕角切」,讀作chuō。《漢字大字典》也以chuō讀音為準,我們暫以此為準。
《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踔,踶也。從足,卓聲。」形聲字。本義是踐踏,踩,踢。徐鍇《說文系傳》:「踶,亦當蹋意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許意踔與蹈義同。」韓愈《陸渾火山和皇甫湜用其韻》:「天跳地踔顛乾坤,赫赫上照窮崖垠。」
現在踔的常用義是跳、跳躍。《廣韻·效韻》:「踔,猨跳。」《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捷垂條,踔稀閒,牢落陸離,爛漫遠遷。」裴駰《史記集解》引郭璞曰:「踔,懸蹢也。」什麼是「懸蹢」呢?《漢書》王先謙補註有說:「郭言懸蹢者,謂以身投擲於空中。」把身體投擲於空中,可不就是跳起。
(跳起下踏)
那我們可以綜合一下,這個「踔」,略微不同於「蹈」、「蹋」,「蹈、踏」是站在原地抬腳的踐踏,而「踔」指的是跳起來的踐踏和踢。《說文解字》「足」部有太多踐踏字義的字,我們得仔細理解這些細微區別。
本義之外,踔還有其他用法,比如:(1)踰越(逾越)。《集韻·嘯韻》:「踔,遠騰貌。」《後漢書·蔡邕傳》:「踔宇宙而遺俗兮,眇翩翩而獨徵。」李賢註:「踔,猶越也。」
(踰越)
(2)半步。也作「趠」。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二:「踔,謂半步曰踔,字體作趠。」
(3)跛行。《廣韻·覺韻》:「踔,跛也。」《龍龕手鑑·足部》:「踔,跛行也。」
此外,踔還有其他讀音,現代漢語已多不再使用,我們列出來,了解即可:
(二)diào。這個讀音出自《集韻》。路遠。《史記·貨殖列傳》:「上谷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大意即:從上谷到遼東一帶,地方遙遠,人口稀少。
(三)zhuō。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卓然特立。
(四)chuò。讀音出自《集韻》。行貌。
踔的小篆寫法如圖:
(踔的小篆寫法)
2、蹛。有四個讀音:
(一)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蹛,踶也。從足,帶聲。」形聲字。本義是踏踢。也是踢,但踢的細節不同,這個意義僅《說文解字》有,典籍未見應用實例。我們常常在跆拳道運動裡看到這個動作。
(踏踢)
本義之外,「蹛」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繞。《漢書·匈奴傳》:「大會蹛林。」顏師古註:「蹛者,繞林木而祭也。」楊樹達《漢書窺管》:「《翰苑注》引此文作『蹛者,繞也,言繞林木而祭也。』此注脫繞、也、言三字。」
(2)過。《集韻·冭(tài)韻》:「蹛,過也。」
其他的讀音現代漢語亦不常用,了解即可:
(二)diē。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跌」。《集韻·屑韻》:「跌,《說文》:『踢也;一曰越也。』或從帶。」
(三)dā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用於專用詞「蹛襤」,即「襜襤」,漢代北方部落名。《集韻·談韻》:「襜,胡名。《史記》李牧破殺匈奴,滅襜襤。或作蹛。」
(四)zhì。同「滯」。指停滯;屯積。《史記·平準書》:「日者,大將軍攻匈奴,斬首虜萬九千級,留蹛無所食。」司馬貞《史記索隱》:「蹛音迭,謂貯也。韋昭音『滯』,謂積也。」
蹛的小篆寫法如圖:
(蹛的小篆寫法)
3、蹩。讀bié。《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蹩,踶也。從足,敝聲。一曰跛也。」形聲字。本義有兩個:
本義之一:踶,就是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集韻》作『 』,云:『反足踶也。』」本課的三個字,都有「踢」的意義,但這個蹩【可能】是向後踢(未見典籍詳說此解),跆拳道裡也有這個動作。
(後踢)
本義之二:跛。《玉篇·足部》:「蹩,「蹩躠」,跛也。」單用也是跛的意思。也指行不正,跛行。比如《聊齋志異·續黃梁》:「參差蹩躠而行。」也指走路扭傷了腳,比如茅盾《脫險雜記》八:「蹩了腳了!」
本義之外,蹩還有其他用法:
(1)躲躲閃閃地走動。比如魯迅《藥》:「(華老栓)蹩進簷下,靠門立住了。」他是去買人血饅頭,所以躲躲閃閃的。
(魯迅《藥》插圖)
(2)強忍。比如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談話中夾帶著蹩不住的笑聲。」又比如吳組緗《村居記事二則·三駝子》:「那自然是我窮無賴,蹩著自己開個玩笑的。」這個用法,現代漢語基本都用「憋」了。
蹩的小篆寫法如圖:
(蹩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3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