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技術,都是套路
在《戰狼2》的輝煌之下,9月份的3部進口大片,好像壓力都很大。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敦刻爾克》,最後的成績不盡如人意,《蜘蛛俠》表現好一些,不過也只能算正常,於是一些人就把希望寄托在《猩球崛起3》上了。
在該片上映之前,某著名營銷號就用了跟《敦刻爾克》同樣的營銷手法,把這個片子稱為年度最什麼什麼的片子,還表達出該片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的片子這樣的意思。
說實在話,作為以營銷吃飯的自媒體,在上映前幫著客戶進行宣傳推廣,並沒有什麼大毛病,說說影片如何好看,也是在正常範圍之內。可是我實在是反感國內一些影評見西片就軟膝蓋的做法,把其價值觀無限抬高。一部商業大片而已,怎麼就如何如何了。好像凡是西方的影片就重視人性,果然如此嗎?
等到看過電影,覺得這部片子有幾個關鍵詞,牛,假,偏。
技術果然超級牛
用牛這個詞來形容《猩球崛起3》,指的是它的技術。被大肆渲染的動作捕捉技術果然了不起,觀眾面對眾多猩猩,完全沒有任何不真實的感覺,每一個細部都是纖毫畢現,如果立體效果再好一點,估計都可以用手摸了。主角凱撒更是如同一位真實的人類演員一樣,其目光和臉部細微動作,組成了豐富的表演語言,它所想表達的一切,觀眾都如實地接收到了。這對於以前要戴著頭套演怪物的電影業來說,不啻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電腦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已經讓道具、布景等行當大幅度擺脫了原來的窠臼,現在看來,化裝服裝等也要變天了,不知道整個行業的徹底電腦化能進展到哪一步。至少從這部電影來說,給中國電影的最大啟示就是,現代電影工業中,技術在某些層面上,是可以超越傳統電影藝術的。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產品,其生產技術雖然不能替代藝術核心,但是由於中國傳統電影人絕大多數都是文科生,對於技術的應用遠不如好萊塢,更少有這方面的專才,所以到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大量的製作方面的工作,是委託國外同行來進行的。從長遠來說,我們的電影要發展,固然在內容等軟體建設上要大幅度提高,而電影製作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方面的發展,必須要受到重視。
續貂劇情果然假
好萊塢式系列大片的一個常規規律,是續集不如開篇,除了個別作品,大多數都是一部不如一部,越來越抽抽,最後口碑差到停拍為止。
這部《猩球崛起3》也是同樣的情況,其實它雖然叫最終之戰,但是如果票房好到爆,我覺得製片方怎麼也能找出最終之戰之後再接著的藉口,做新故事。可惜最終之戰只能是最終之戰,而且還是個相當弱智的戰鬥,作為觀眾也就沒法當真,看看熱鬧也就好了。
《猩球崛起》系列,從根本的藝術價值來說,遠不如它的前輩——《人猿星球》。那是個上世紀60年代的電影,後來在2000年重拍了一個。《人猿星球》的意義在於,它採用的是軟科幻裡面的反思套路,讓一貫「把猿不當人」的人類換位思考一下,萬一它們聰明了,把我們當獵物該怎麼辦。電影的原著是法國小說,在世界科幻史上,也是一個裡程碑級別的作品。
但是相比於警示類的原著,《猩球崛起》系列的高度明顯低了不少。雖然該片的第一部還是很不錯的,描寫了小猩猩凱撒如何因實驗而智力成長,然後擺脫飼養員的欺壓,帶領同伴逃入森林的過程。如果說原著因為提供了全新的反思角度而且是從整個種族的方向上思考,而站上了金字塔尖的話,《猩球崛起》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提供了思考的個性化角度,並且補充了細節,從而增強了可觀賞性和貼近性。這兩個級別不一樣,並不因時代的進步而導致新作品就會超過老作品。
到了《猩球崛起3》,連1的本色都保持不了了。故事漏洞百出,細節更是不堪一擊。比如最大的漏洞,邪惡的人類上校,為了不讓猩猩病毒感染剩下的人類,於是要屠殺已經擁有人類智能的猩猩,可是當他捕獲了全體猩猩部落以後,他卻要猩猩們去做苦工!天天跟幾百個猩猩苦工在一起,還拳打腳踢的上校,最後感染猩猩病毒居然是從一個人類生病小女孩的玩偶上!
還不止,作為一個特種兵精英的上校,用猩猩做苦工的目的,是為了抵抗來自北方的人類軍隊攻擊,嗯,為了抵擋擁有主戰坦克和攻擊直升機的北方大部隊,帶著幾百個特種兵的上校,讓幾百個剛走出深山的猩猩部落俘虜們,肩扛手提,用石塊和木料幫他修了一個城牆!且不說,連個懂行的軍迷都不會用特種兵守城的方式來對付大部隊,就看短腿猩猩們好容易搭出來的那個破牆,我估計連維京海盜都攔不住,而且他們還自己作死,在院子裡面,大模大樣地擺放了兩個大號的儲油罐!最後這個儲油罐在北方部隊的飛彈大炮火箭彈重機槍火力覆蓋下面,都安然無恙,反而被凱撒用小手雷幹了!
還有好多處,沒地方寫了。
我記得有人說好萊塢大片,最重的就是細節,劇情可以胡編,細節一定要真實。
嗯?
唯人性論的偏頗
在推崇《猩球崛起3》的文章裡面,最主要的說法,就是片中主角猩猩首領凱撒和人類首領上校之間的角色變換。作為動物的凱撒,一心想過人類的和平生活,於是不斷倡導跟人類和談,即使在妻子都被屠殺的情況下,最終也從報仇的憤怒中擺脫出來,升華成了聖人,是一個從獸性到人性的典範。而人類上校,因為愛子死亡,而要屠殺猩猩來保衛人類,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暴虐,電影中的一個鏡頭似乎還借用了《辛德勒名單》中的場景,上校居高臨下,赤著上身,蔑視圍欄中的猩猩奴隸,是一個被激發出獸性的壞典型。
上校與凱撒,這一個人從人性到獸性和一隻獸從獸性到人性的轉換,是本片的重心所在,也是看起來高人一等的評價維度所在。
什麼是獸性?什麼又是人性?獸性與人性,哪一個是對哪一個又是錯呢?
獅子殺戮羚羊是為了食物,殺戮獵豹是為了生存競爭,在這裡,殺戮是獸性,但它沒有對與錯。而作為人類,我們為了保護族群殺死獅子,是獸性還是人性?是對還是錯?那麼為了保家衛國,殺死侵略者呢,又是什麼?如果這個侵略者是猩猩,那殺它們是獸性還是人性?怎麼算對,怎麼又算不對呢?
回到《猩球崛起1》中,主人公威爾是為了挽救父親,才研製的猩猩病毒,而當病毒的結晶小猩猩凱撒顯露出它的變異的時候,威爾因為「愛」而將它偷偷地放掉了。這個充滿了「人性」的舉動,導致病毒最終蔓延,整個人類幾乎毀滅。
相對的,在3中的上校,為了挽救僅存的人類,不斷對猩猩舉起屠刀。在面對猩猩的問題上,他毫無「人性」可言。
影片以充滿悲憫的調性,講述著在上校追殺下苦苦求生的猩猩部落的不幸,以反襯上校的殘暴。但是我不知道,影片中那數以億計的隨風飄逝的人類生靈,是不是同意這樣的態度。
《猩球崛起》系列的警示作用,毋庸置疑,但是把所謂的人性,只關注在有選擇的對象身上,這種價值觀,無疑已經偏離了人類生存的基本原則。
近年來,美國大片和美劇在逐步發生變化,上個世紀較早期的那種夢工廠式的「傻白甜」逐步被更加複雜的劇情和不斷延伸的概念所代替,但是在商業片的框架下,這種越來越較勁的編劇方式往往帶來劇情的過度演繹。比如《復仇者聯盟》續集裡面,莫名其妙的內鬥,比如《二十四小時》裡的特工局成了內鬼反轉集中營。在影片所闡述的三觀上,也往往因某些僵化的政治、文化教條和對世界過度執拗的解讀套路,弄得不倫不類甚至走火入魔。就如同本片,奔向自由的猩猩帶來了人類的毀滅,打破了和平,然後它們又希望與殘留的人類和平。而和平的結果必然是猩猩壯大,人類滅絕。在這裡,是非此即彼的生存重要,還是所謂的博愛與憐憫的人性重要?如果人性高於生存,那麼凱撒所有的掙扎又算是什麼?
我們不否認美國影視工業的發展水平,但是也不必神話他們的所有作品。遇上編得好的,不妨大大方方地鼓掌點讚,而遇上那些荒腔走板的,也不必非要違心而誇。特別是用不著一碰到那些我們所不理解不認同的世界觀,就先誠惶誠恐,自覺低人一等——看不懂文明人的人性表達,是不是自己太沒文化了?
作為唯一未中斷文明火種的中華文化繼承者,我們有理由用自己的世界觀來解讀一切。
鬱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