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試過一家四口人一年的垃圾,用一個袋子就能裝完嗎?
以前我肯定不會相信,在現代社會還能如此生活,但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一個新的生活方式,叫「零浪費」生活。
如果你嚴格按照這套觀念生活,或許可以做到。
- JIMU -
一、
「零浪費」與「斷舍離」有異曲同工之妙,最早由一位叫Bea Johnson的法國女士提出。
她的倡導是:儘量不製造任何垃圾的「苛刻」生活,利用各種手段為地球「減負」,比如杜絕使用一次性商品,把多餘的物品轉贈他人,或者捐給慈善機構,把生活中可降解的垃圾進行堆肥處理。
說實話,這是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嗎?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一段話:
「蓋茨比深切地體會到財富怎樣幫助人們擁有和保存青春與神秘,體會到一套套服裝怎樣使人保持清新靚麗,體會到財富怎樣使黛西像白銀一樣熠熠發光,安然高踞於窮苦人激烈的生存鬥爭之上。」
它狠狠諷刺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消費主義使人墮落的惡果。
當大多數人還在享樂主義的光環下如痴如醉之時,這項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種「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方式卻在全球掀起一陣浪潮,並正式登陸北京。
二、
27歲的餘元被這個思想深深吸引。
餘元認為,零浪費生活提倡6R原則,即Refuse,Reduce,Reuse,Repair,Recycle,Rot。(拒絕、減少、重複使用、維修保養、回收、分解)。
8月初到10月底,餘元在自己身上做了一次實驗,三個月期間,遵從零浪費6R原則,餘元與男朋友Joe Harvey兩人全部產生的垃圾只有兩罐。
這得益於,換一個角度看垃圾,它就有可能獲得二次生命。「沒有那麼難,從最簡單的小事做起,你可以做到的。」餘元說。
現在,這對小情侶在北京南鑼鼓巷開了一家名叫THE BULK HOUSE(零浪費無包裝商店)的小店,繼續倡導「零浪費」生活。
用不鏽鋼吸管代替塑料吸管
把用過的米袋子舊物改造成時尚手包
把舊布料做的衣服和枕套
用閒置紙盒郵寄快遞
她的做法也吸引了素食主義者和熱衷環保事業的人。
三、
其實積木君以前也有很嚴重的囤積癖。家裡就是各種衣服、文具、生活用品的堆積。
辦公室也差不多,各種文件、筆記本,甚至外賣留下的新餐具…凌亂在桌上。
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有太多東西,其實我以後根本就不會用上了,卻因為「患得患失」的心態而把他們留下,堆積到最後,已經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
之後我找了一天時間,丟掉了家裡起碼30%的東西,那天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體內排毒」一樣美好。
再養成「隨時丟掉用不上的東西」的習慣之後,我對購置物品也格外謹慎起來。
我的價值觀就是「向實用看齊」,每當我很想買一個東西時,先別著急買,等幾天以後再看看是不是還想買,而往往這個時候,至少60%的東西就都不想買了…
年少吃苦,總比老來吃苦強吧。要想自己老來的日子活著體面些,節儉從我做起。
- JIM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