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浪費」到「零浪費」 網友:環保需全社會努力

2020-12-25 騰訊網

新聞背景:

在北京北鑼鼓巷,一家「零浪費無包裝商店」引人注目。商店貨架上一個小玻璃罐,裝著店主6個月生產的所有垃圾,不到0.5公斤。這樣「零浪費」的生活,店主已經過了4年多。

用「零浪費」來擁抱美好生活

6個月只生產不到0.5公斤的垃圾,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有的人竟然做到了。只要有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和巧心,只要盡心盡力、精益求精,同樣可以把減少垃圾生產做到極致。當許多「90後」還在享受消費主義帶來的便利和好處、對垃圾生產不以為意的時候,少數人已經行動起來,用「零浪費」來擁抱美好生活。

近幾年,「零浪費」理念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廣泛響應。10月份,「源頭減量零浪費街區」試點項目在上海黃浦區益豐外灘源正式啟動。而在第40個世界糧食日,某外賣平臺則聯合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起了「外賣零浪費挑戰」。力求勤儉節約正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

「零浪費」需要更多肯定與認同

「零浪費」生活儘管是小眾行為、個性現象,但對於更多人來說不乏啟發意義。我們不必像完全照抄「零浪費」踐行者的生活和行為,但可以學習他們的理念和行為方式,在生活中的諸多環節做好垃圾減量和分類。我們或許做不到「零浪費」,但完全可以做到少浪費、不浪費。比如,剁手黨們在下單前不妨撥一撥腦子裡的「零浪費」之弦,自我評估一下哪些東西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東西買了之後用處不大甚至可能會被束之高閣。消費更理性,就會少一些「尾款人」的壓力,也會為垃圾減量、低碳生活多出一份力。

事實上,「零浪費」生活理念對於落實諸如「限塑令」等旨在保護生態環境的舉措也大有助益。如果消費者能夠普遍減少對塑膠袋的使用和依賴,養成自帶或循環使用購物袋、購物籃的習慣,從源頭上減少對塑膠袋的需求,那麼這種變化也可以傳導到限塑的各個鏈條,助力限塑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節儉節約行為非但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與敬意,反而遭遇傲慢與偏見,承受了形形色色的汙名化。當節儉節約和小氣、吝嗇、摳門等負面評價掛鈎,一些明明可以節儉節約的人們,也變得大手大腳起來甚至刻意浪費進行炫耀、攀比等社會表現和社會競爭。實際上,節儉節約和貧富無關,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哪怕就是「窮人家的孩子」,也同樣有人浪費。「零浪費」作為一種先行者,需要更多的肯定與認同。只有重塑和更新「意義之網」,讓更多人意識到資源節約的價值,才會擴大公眾參與。

讓「零浪費」走進普通人生活中

眼下,不能讓「零浪費」僅僅停留在「噱頭」「新潮」。它應當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中,成為多數人所堅持和倡導的生活理念。對此,除了給予「零浪費」支持者們必要的精神與物質鼓勵,還需要深入各界展開宣傳,引導兒童、學生學習了解,鼓勵家長帶領孩子將「零浪費」貫徹到底。

合理控制生活垃圾輸出,人人有責。如果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零浪費」或「少浪費」意識,就可以在節約資源、環境保護、文明培育等方面形成強大的社會力量,促成實實在在的改變。

微言大義:

@老胡跑江湖:這個確實很強,一般人做不到。

@愛學習的小球球: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節約環保,很多環境問題就都能解決了。

@林稻穗:踐行「零浪費」,從明天開始,先從每天買菜用布袋子開始。

@門門:環保需要全社會努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做到「零浪費」並不現實,但這並不代表它沒有意義。無論是垃圾分類、「限塑令」等強制性措施,還是「零浪費」的生活方式,所倡導的都是環保、節約的理念。從過度浪費到減少浪費再到「零浪費」,有些人已經行動起來,我們不妨也從現在開始嘗試改變。

相關焦點

  • 「零浪費」用更深刻的環保觀念擁抱美好生活
    在北京,「零浪費無包裝商店」貨架上一個小玻璃罐,裝著店主餘元6個月生產的所有垃圾,不到0.5公斤。這樣「零浪費」的生活,她已經過了4年多。她的初心:不僅僅是賣東西,而是賣給真正需要這些東西的人,鼓勵大家購買真實所需,減少浪費。
  • 繼零包裝超市之後,零浪費主題餐廳也開始崛起啦!
    以零浪費為主題的餐廳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大眾的面前!「零浪費」餐廳?聽著有點怕怕的,是指吃飯一定要光碟、不製造浪費嗎?從字面意思或許可以這樣理解,但是...零浪費餐廳同樣也可以有很多種打開方式啊!誰說只能有一個定義!
  • 環保漫畫:踐行「零浪費生活」的動物居民
    保加利亞插畫師、平面設計師Mira Petrova創作了一系列環保主題的動物漫畫,讓可愛的動物們來踐行「零浪費」的生活方式,希望能提高人們保護地球的意識,少一點浪費,多一絲生機。帶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腳印開車產生的碳足跡太多。我選擇騎車。
  • 治理「舌尖上的浪費」需「破立並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同時,一些地方餐飲浪費現象仍然存在,危害糧食安全,有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社會風尚,必須制定實施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社會堅決制止「舌尖上的浪費」。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 你浪費的,正是別人奢望的!
    食物浪費是 「從農田到餐桌」 的問題。從生產、儲存、包裝到運輸,從超市、餐館到冰箱,每一個環節都有浪費發生。在這些被浪費的食物中,居然有很多新鮮的蔬果也慘遭拋棄,原因竟然是:長得醜。為了提高人們食物零浪費的意識、倡導健康飲食,發布會當天同時宣布了慈善信託的首波活動:717我是善食君創意大賽,聚焦每日三餐的零浪費。
  • 「零浪費」17年,日本這座老齡化小鎮如何成為楷模?
    今年上半年,上勝町再次成為話題,緣由是成立了日本首家「零浪費」酒店WHY,從建築設計到服務體驗,完美呈現「可循環、再利用」的理念。然而,這只是上勝町眾多話題性事件中的一件。自2003年「零垃圾宣言(ZERO WASTE,也可叫做「零垃圾宣言」)」頒布以來,這座村莊已經創造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環保成績。
  • 「零浪費」生活方式,斷舍離後更輕鬆
    以前我肯定不會相信,在現代社會還能如此生活,但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一個新的生活方式,叫「零浪費」生活。 如果你嚴格按照這套觀念生活,或許可以做到。 - JIMU - 一、 「零浪費」與「斷舍離」有異曲同工之妙,最早由一位叫Bea Johnson的法國女士提出。
  • 半年只生產一罐垃圾,90後姑娘的「零浪費」生活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開這家店,是想讓更多人體驗『零浪費』」但要尋找到真正環保節能的生活用品,並不很容易。餘元發現,很多與自己一樣,正在踐行或者想進入「零浪費」生活的人,因為特意去尋找這些物品,反而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成本。
  • 90後姑娘堅持零浪費 半年僅產生一罐垃圾
    來源:新京報90後姑娘堅持零浪費 半年僅產生一罐垃圾「零浪費」生活實踐者餘元半年只產一罐垃圾;開店讓公眾接觸、體驗「零浪費」概念北鑼鼓巷70號,綠色的門框與紅色的窗戶顯得有點格格不入。這樣「零浪費」的生活,她已經過了4年多。「把它擺在這裡,是想提醒自己堅持下去,也想告訴大家,『零浪費』並不是遙不可及,也並不是需要像苦行僧一樣。」餘元說。
  • 對舌尖浪費說NO:國家立法倒計時 平安行動進行時
    原標題:對舌尖浪費說NO:國家立法倒計時,平安行動進行時   從國家立法到民眾參與,一起對舌尖上的浪費說NO,正逐漸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為全社會上下的共識和行動
  • 願「零浪費」成為新流行
    「零浪費無包裝商店」的主人餘元把天然草木製成的洗手皂液、洗衣液和洗髮水,一一裝進可擠壓的大容器裡。在餘元商店的展示架上,擺放著一個玻璃罐。裡面裝著糖果紙、快遞袋、機票、藥片、衣服標籤、音樂節發放的絲帶手環等。這是她過去的6個月裡,留下的所有無法降解處理的垃圾,不到0.5公斤。
  • 網課、外賣、零浪費,後疫情時代的韓國美食綜藝
    雖然這些節目在形式上沒有特別大的創新突破,但都在主題上更進一步,或旨在促進疫情過後的大眾消費,或倡導著節約食物的環保理念。在疫情期間餐飲行業受到巨大衝擊和大眾娛樂活動下降的情況下,這些美食綜藝除了給觀眾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外,還傳遞出更深刻的價值主張,進而對大眾的日常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 撿「垃圾」、零浪費,這些年輕人已經看透了消費主義
    真正讓我決定踐行無痕生活方式的契機,是我大學期間得了厭食症,體重下降得厲害,那時候接觸到了全食物飲食這個概念,它提倡吃真正的食物,而不是吃加工食品,因為天然的食物往往不會過度包裝,有機食品健康之餘對於生態環境的汙染也會降低。後來我發現在多倫多有一些零包裝的超市,裡面的產品全都是零包裝的,大到米麵豆油,小到牙膏和洗髮水。通過這個超市,我接觸到了「零浪費生活」這個概念。
  • 原創歌曲《別浪費》「響應國家號召 制止餐飲浪費」
    羅婷婷原創歌曲《別浪費》以「響應國家號召,制止餐飲浪費」為主題,通過接地氣的歌詞、振奮人心的節奏,弘揚時代主旋律,引發聽者強烈共鳴。緊扣時代脈搏,弘揚主旋律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別浪費》抓住了時代脈搏,唱響了國家乃至全社會的時代主旋律。糧食是國家的重要戰略物資,人民生活必需品。
  • 「看法」讓「零浪費」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看法】讓「零浪費」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苑廣闊商店貨架上一個小玻璃罐,裝著餘元6個月生產的所有垃圾,不到0.5公斤這樣「零浪費」的生活,她已經過了4年多。餘元說,「把它擺在這裡,是想提醒自己堅持下去,也想告訴大家,『零浪費』並不是遙不可及,也並不是需要像苦行僧一樣。」(據《新京報》)「零浪費」生活並非遙不可及,關鍵是看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理念,同時能夠身體力行去實踐和貫徹。
  • 零浪費生活百科 | 5 部必看的環境紀錄片,你一定不能錯過!
    該紀錄片講述了從文明誕生到現代工業時代,地球如何影響人類歷史的故事。它首次在電視上揭示了地質、地理和氣候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力比以往所公認的要強大得多。史詩般的故事講述,令人驚嘆的攝影作品,非凡的地理位置和熱情的演講相結合,構成了這部紀錄片。發現社會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以及環境如何影響我們歷史的各個方面,從藝術到工業,從宗教到戰爭,世界統一或崩潰。
  • 摒棄奢侈浪費陋習 遏制「舌尖上的浪費」
    當然,我國是人口大國,經不起一絲一毫的鋪張和浪費,今年全球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勤儉節約已不僅是風尚和美德的問題,更關乎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當此之時,我們有必要重申「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深刻意義,呼籲全社會摒棄奢侈浪費陋習,切實遏制「舌尖上的浪費」。抓住「關鍵少數」,督促黨員領導幹部示範帶頭,有效推進位止奢侈浪費工作。
  • 環保是一種生活態度,50個人人都能使用的零浪費生活小創意
    這是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輕鬆減少的浪費的幾個例子。現在,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開始了解這些垃圾對地球的可怕影響,是時候做出改變了。這份由「生活菌」編制的清單顯示了人們通過減少浪費來幫助地球母親的方法。希望這能激勵你為我們星球的迫切需要而改變!
  • 這屆青年:餐桌不浪費才「有面兒」
    合理採購、科學存儲、按需做飯,竇婉分享她摸索出來的「節約經」。她認為剛開始很難做到「零垃圾」,因此建議儘量提前做好規劃,避免不必要的採購。  居住在北京的環保人士塔拉原本從事藝術設計行業,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的她五穀不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了有機農業,發現原來糧食、蔬菜生產的過程如此不易。
  • 假吃浪費糧食行為遭網友抵制
    重慶日報消息,一方面,是全社會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風氣漸濃;另一方面,是網絡上「大胃王」們吃播作假、浪費驚人問題持續發酵。重慶的「大胃王」們情況如何呢?普通市民對此又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