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在北京北鑼鼓巷,一家「零浪費無包裝商店」引人注目。商店貨架上一個小玻璃罐,裝著店主6個月生產的所有垃圾,不到0.5公斤。這樣「零浪費」的生活,店主已經過了4年多。
用「零浪費」來擁抱美好生活
6個月只生產不到0.5公斤的垃圾,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有的人竟然做到了。只要有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和巧心,只要盡心盡力、精益求精,同樣可以把減少垃圾生產做到極致。當許多「90後」還在享受消費主義帶來的便利和好處、對垃圾生產不以為意的時候,少數人已經行動起來,用「零浪費」來擁抱美好生活。
近幾年,「零浪費」理念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廣泛響應。10月份,「源頭減量零浪費街區」試點項目在上海黃浦區益豐外灘源正式啟動。而在第40個世界糧食日,某外賣平臺則聯合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起了「外賣零浪費挑戰」。力求勤儉節約正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
「零浪費」需要更多肯定與認同
「零浪費」生活儘管是小眾行為、個性現象,但對於更多人來說不乏啟發意義。我們不必像完全照抄「零浪費」踐行者的生活和行為,但可以學習他們的理念和行為方式,在生活中的諸多環節做好垃圾減量和分類。我們或許做不到「零浪費」,但完全可以做到少浪費、不浪費。比如,剁手黨們在下單前不妨撥一撥腦子裡的「零浪費」之弦,自我評估一下哪些東西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東西買了之後用處不大甚至可能會被束之高閣。消費更理性,就會少一些「尾款人」的壓力,也會為垃圾減量、低碳生活多出一份力。
事實上,「零浪費」生活理念對於落實諸如「限塑令」等旨在保護生態環境的舉措也大有助益。如果消費者能夠普遍減少對塑膠袋的使用和依賴,養成自帶或循環使用購物袋、購物籃的習慣,從源頭上減少對塑膠袋的需求,那麼這種變化也可以傳導到限塑的各個鏈條,助力限塑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節儉節約行為非但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與敬意,反而遭遇傲慢與偏見,承受了形形色色的汙名化。當節儉節約和小氣、吝嗇、摳門等負面評價掛鈎,一些明明可以節儉節約的人們,也變得大手大腳起來甚至刻意浪費進行炫耀、攀比等社會表現和社會競爭。實際上,節儉節約和貧富無關,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哪怕就是「窮人家的孩子」,也同樣有人浪費。「零浪費」作為一種先行者,需要更多的肯定與認同。只有重塑和更新「意義之網」,讓更多人意識到資源節約的價值,才會擴大公眾參與。
讓「零浪費」走進普通人生活中
眼下,不能讓「零浪費」僅僅停留在「噱頭」「新潮」。它應當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中,成為多數人所堅持和倡導的生活理念。對此,除了給予「零浪費」支持者們必要的精神與物質鼓勵,還需要深入各界展開宣傳,引導兒童、學生學習了解,鼓勵家長帶領孩子將「零浪費」貫徹到底。
合理控制生活垃圾輸出,人人有責。如果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零浪費」或「少浪費」意識,就可以在節約資源、環境保護、文明培育等方面形成強大的社會力量,促成實實在在的改變。
微言大義:
@老胡跑江湖:這個確實很強,一般人做不到。
@愛學習的小球球: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節約環保,很多環境問題就都能解決了。
@林稻穗:踐行「零浪費」,從明天開始,先從每天買菜用布袋子開始。
@門門:環保需要全社會努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做到「零浪費」並不現實,但這並不代表它沒有意義。無論是垃圾分類、「限塑令」等強制性措施,還是「零浪費」的生活方式,所倡導的都是環保、節約的理念。從過度浪費到減少浪費再到「零浪費」,有些人已經行動起來,我們不妨也從現在開始嘗試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