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電影三十年人物圖譜

2021-02-22 映畫視點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逸夫於1958年創立,時年邵逸夫已滿50歲。從成立之初的激流勇進到曾經的業內霸主,再到群雄逐鹿和日薄西山,邵氏引導了和鞭策了香港電影的轉型和興旺。1987年,邵氏正式宣布停止電影製作,製作影片累計達千逾部。

上世紀90年代初,海岸貢獻的錄像帶將邵氏電影大批量引進大陸,加上盜版的推波助瀾,錄像廳生意火爆,大陸觀眾才真正廣泛觀看到邵氏電影。

研究邵氏兄弟電影歷程,基本上就揭開了中國電影大半部分的發展史。本篇立足人物視角,通過以圖說的形式,力求畫面效果來記錄邵氏三十年,記錄中國電影。主要參考資料:《百年傳奇邵逸夫》(作者:布衣 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香港電影史記》(主編:魏君子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邵氏佳人錄》(作者:麥田書坊工作室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百度百科。

 

(老大邵醉翁和天一影片公司舊照)

(老大邵醉翁、老三邵仁枚、老六邵逸夫)


※邵氏的前身※

1925年,邵醉翁兄弟四人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老大邵醉翁任公司總經理和導演,老二邵邨人任編劇和會計,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任發行,邵逸夫起初還任攝影。

天一公司捧紅了一位超級女明星胡蝶,胡蝶在天一公司前後兩年共主演了15部電影。1928年初,蝴蝶改籤至張石川、鄭正秋等人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同年,由於明星公司聯合其它4家公司組建的六合影片營業公司發起針對排擠天一的「六合圍剿」,邵仁枚和邵逸夫遠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尋求市場,到1930年,兩兄弟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電影皇后胡蝶)

1932年,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中日軍隊交火。邵醉翁為保存實力,將公司主力從上海移至香港,成立了天一港廠,後由邵邨人接手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1941年底,日軍相繼攻陷南洋各地,事業毀於一旦。日軍戰敗撤出香港後,邵邨人及其兒子將從香港收回的南洋影片公司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後期由於電懋、長城等同行競爭導致公司難以維繼。1957年,邵逸夫從新加坡移師香港,全面接手邵氏父子公司,並於1958年和三哥邵仁枚正式掛牌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四大導演※

邵氏導演眾多,但公認的最有成就的四大導演是以黃梅調和風月片見長的李翰祥,以硬派武俠片見長的胡金銓和張徹,以奇情武俠片見長的楚原。四人在邵氏公司的成就不僅是拍出了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更主要是代表和引導了電影發展的潮流。

李翰祥(1926—1996),外號「李黑」。黃梅調電影代表作品《貂蟬》、《江山美人》、《楊貴妃》等,風月片代表作品《大軍閥》、《風月奇譚》、《金瓶雙豔》,大陸觀眾最為熟悉的作品是李翰祥在北京拍攝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

張徹(1924—2002),1949年自編自導處女作《阿里山風雲》,插曲《高山青》由其本人作詞。1962年加入邵氏,1967年執導的《獨臂刀》票房首過百萬,號稱「百萬導演」。代表作品另有《大刺客》、《金燕子》、《五毒》等。名下弟子有王羽、狄龍、姜大衛等眾多一線明星,上世紀60、70年代為邵氏公司頭號大導演,對香港影壇影響深遠。張徹武俠片的特點是歌頌為家國獻身,為兄弟插刀的英雄,復仇是重要主題。

胡金銓(1932—1997),起步之初與李翰祥共同擔當過嚴俊的助理導演。1966年執導《大醉俠》,成為新派武俠片開山之作。代表作品有《龍門客棧》、《俠女》等,俠客多為浪蕩江湖的修行之人。由於有美工師的經歷,作品呈現出精緻構圖的東方美學氣質。弟子包括徐楓、白鷹、石雋、上官靈鳳、許鞍華、洪金寶等人。

楚原(1934—),其父張活遊是著名粵劇與電影演員,從小在片場耳濡目染,深受胡鵬、關德興時期的黃飛鴻武俠片影響。1972年執導了奇情武俠片《愛奴》,風格大膽獨特,成為其代表作品之一。1973年執導《七十二家房客》打破香港票房紀錄,1976年開始改編拍攝古龍作品,代表作品有《流星蝴蝶劍》、《多情劍客無情劍》、《楚留香》等。武俠電影注重奇情風格,將情趣與文藝融入武俠一體。2018年,榮獲第37屆金像獎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邵氏不同時期的頭牌女星※

邵逸夫創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後,大致經歷了以黃梅調電影為主的創業期,以新武俠片為主的黃金期,以奇情武俠片和風月片為主的群雄逐鹿期。邵氏美女明星層出不窮,不同發展時期的頭牌女星更是豔色絕世,傾國傾城。

林黛(1934—1964),國民黨桂系名人程思遠的長女。1953年,主演了處女作《翠翠》,與提攜的導演嚴俊有一段未能修成正果的戀情。加入邵氏後相繼拍攝了李翰祥導演的黃梅調電影《貂嬋》、《江山美人》,連續兩年奪得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1964年,服用安眠藥自殺。林黛之死,轟動香港。其父親對愛女之死有這樣一段中肯評價:「林黛在銀壇的地位愈高,其意識形態就愈感獨立,其心理發展就越與現實脫節。她這些年來汲汲於財富的追求,汲汲於榮譽的保持,內心透不過氣來,大大影響了家庭生活,即是說,她的脾氣大了,不易侍候。」這一段話,對當下的名人,也是受用。

樂蒂(1937—1968),素有「古典美人」稱號,與林黛私交甚篤。1952年參演的首部電影是長城公司大公主夏夢主演的《絕代佳人》,1958年轉投邵氏,與胡金銓合演《妙手回春》,1959年與趙雷合演《倩女幽魂》,此片參加了1960年法國坎城影展,為中國第一部參加國際影展的彩色電影,樂蒂因此被譽為「最美麗的中國女明星」。1968年末於午睡中離世,疑為死於家庭遺傳的心臟病。

凌波(1940—),1963年由李翰祥提拔和樂蒂合演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反串梁山伯一角一鳴驚人,獲金馬獎評委會專門設立的「最佳演員特別獎」。代表作品另有《七仙女》、《花木蘭》、《三笑》、《瀛臺泣血》等。1963年,凌波為參加金馬獎來到臺灣,臺北萬人空巷爭睹凌波,臺北因此被人稱為「瘋人城」。

鄭佩佩(1946—),1963年考入邵氏的南國實驗劇團,畢業後留在邵氏,是邵氏新武俠電影第一打女。因為有舞蹈功底,1966年被導演胡金銓選中主演武俠片《大醉俠》,成為新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1968年又主演了張徹導演的《金燕子》,被香港報界選為「武俠影后」。內地觀眾比較熟悉她的經典角色是《唐伯虎點秋香》中的華夫人以及《臥虎藏龍》中的玉面狐狸,近年來在內地參演的電視劇較多,獲得2018年第24屆華鼎獎中國電視劇終身成就獎。

何莉莉(1946—),按照邵氏官方刊物《南國電影》對其包裝打造,何莉莉屬於代表時尚、標榜物質的都市性感女郎,是為迎合新時代青年男女的追求。成名作是1967年的歌舞片《香江花月夜》,代表作品有《水滸傳》、《愛奴》、《十四女英豪》等,1974年退出影壇。何莉莉嫁入豪門,為丈夫趙世光生了一兒三女,但趙世光一生風流,不僅包養小三小四還有私生子。何莉莉遠赴上海開展餐飲事業,待到2016年趙世光去世後,何莉莉自己繼承了數百億遺產再分配給自己子女,使其他情人和私生子妄想繼承遺產的夢想落空。

李菁(1948—2018),與鄭佩佩同屬南國實驗劇團第二期學員,訓練班結業後加入邵氏訂立八年合約。1965年因主演《魚美人》榮獲第12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成為繼林黛、尤敏、凌波之後的第四個中國籍亞洲影后,一個年僅17歲的「娃娃影后」,與何莉莉、方逸華並稱邵氏旗下三大紅人。主要作品有《西廂記》、《新獨臂刀》、《蕩女奇行》、《洞房豔史》等。李菁後期由於情感挫折及投資失敗,加之好賭,意志沉淪,2018年2月22日被人發現死於家中。

※張徹旗下五虎將※

大導演張徹作為邵氏公司資歷最老的陽剛武俠片導演,他的武俠片風格是硬橋硬馬、拳拳到肉,銀幕上彰顯的是男人的陽剛之氣。一生門下弟子眾多,其中最有名氣的五人號稱張徹旗下五虎將。

狄龍(1946—),原籍廣東新會,1968年考入南國實驗劇團,畢業後加入邵氏。狄龍與李小龍、梁小龍、成龍合稱香港四小龍,在四小龍當中顏值最高。熟悉他的作品有《刺馬》、《上海灘十三太保》、《英雄本色》,憑藉英雄本色中塑造的宋子豪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姜大衛(1947—),原籍上海,出身於演藝世家,哥哥秦沛和同父異母的弟弟爾冬陞都是著名演員。在張徹導演的民初電影《報仇》裡飾演關小樓,獲得1970年第十六屆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獎,成為香港歷史上第一個影帝。在邵氏公司與狄龍合演了多部電影,是一對最好搭檔。熟悉他的作品有《刺馬》、《龍蛇爭霸》、《黑社會》。

陳觀泰(1945—),自小習武,獲得過在新加坡舉辦的第一屆東南亞國術比賽輕量級冠軍。1972年,張徹為其量身打造了《馬永貞》,開始為觀眾熟悉。作品有《大哥成》、《大刀王五》、《義膽群英》等。

王鍾(1947—),最早是雜技團演員,後因為張徹賞識加入邵氏,從武師做起。1973年主演了處女作《警察》,開始成名。1980年自編自導自演《金手指》,開創了寫實警匪片的電影主流,因此被尊為寫實警匪片導演祖師。王鍾原名姜佩君,是姜大衛和爾冬陞的表哥,秦沛的表弟。上世紀90年代淡出影壇,客串過《武狀元蘇乞兒》中的丐幫長老,《黑社會》中的吹雞。

李修賢(1952—),1970年,邵氏公司開設藝員訓練班,為邵氏影業培養電影演員,李修賢投考成功,成為第一期學員。1971年參演張徹導演的《雙俠》出道。1984年自編自導自演電影《公僕》,在第21屆臺灣金馬獎和第4屆香港金像上均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李修賢扮演了很多警察形像,也編導過很多罪案電影。另外,周星馳就是李修賢捧出上位的巨星。

※風月片盛行時期的女豔星※

香港的情色電影緊隨時代變化發展,有一個由裸露程度的尺度遞進到最終以販賣情色為主的過程。上世紀50年代末,大導演羅維在其執導的《翡翠湖》一片中拍攝了演員也是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劉亮華背部全裸鏡頭,給當時保守的香港市民造成不小的觸動。60年代末,何夢華導演的《盤絲洞》不僅背部全裸,還有親熱場面。羅臻導演的《欲焰狂流》中,演員於倩更是裸露了胸部,以裸露為賣點的宣傳開始進入電影市場。

1973年,李小龍的去世給功夫片的熱潮潑了一盆透心涼水。一時間,電影界再難找到一個能夠代替李小龍的人,功夫片難續輝煌,加上之前《大軍閥》的熱映,風月片開始大行其道。曾監製過多部賣座情色片的蔡瀾,曾在訪問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總結過往的經驗,只要每逢電影市場不景氣時,就是色情片興盛之際。」一句話講出了很多的道理,製作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迎合大眾趣味。在邵氏風月片十餘年的盛行期,湧現出一批女豔星,更號稱「肉彈」。

狄娜(1945—2010),是香港電影史上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女明星和企業家。狄娜生性不羈,未加入邵氏之前就是一個有名氣的當紅豔星。1972年接演李翰祥的風月片《大軍閥》,裸胸露臀令全港轟動。之後由於信仰共產主義減少拍片,更返回大陸參加文化大革命。再之後轉為經商,從事航天科技和衛星發射,成為著名愛國人士。主要作品有《英雄膽》、《七擒七縱七色狼》、《大軍閥》等。

胡錦(1947—),1969年,被李翰祥發掘進入電影界。電影處女作《喜怒哀樂》,1972年隨李翰祥加入邵氏,主演了具有轟動效應的風月片《大軍閥》,從此片約不斷,在邵氏十餘年拍過上百部電影。胡錦演出主要以風騷取勝,裸露鏡頭均是替身完成。後期退出電影拍攝,加入無線拍電視劇。退出影視以後旅居美國。1999年得乳癌,成為美國防癌協會義工。主要作品有《大軍閥》、《七十二家房客》、《金瓶雙豔》、《金玉良緣紅樓夢》等。

陳萍(1948—),1972年,加入邵氏公司成為基本演員。第二年以《毒女》和《風流韻事》中的大膽裸戲出位,成為當紅豔星。陳萍生長在臺灣,由於香港本土女演員出演裸戲有地方的心理壓力,70年代中的香港豔星有大半人來自臺灣。主要作品有《毒女》、《女人面面觀》、《捉姦趣事》、《應召名冊》等,80年代初息影。

白小曼(1956—1974),年僅19歲離世。1974年由導演李翰祥發掘主演了《聲色犬馬》,被譽為「林黛以後最大的發現」,受邵氏力捧。白小曼是中美混血兒,天生麗質,但交友複雜,更有吸食迷幻藥的惡習。李翰祥認為英雄莫問出處,極力栽培並認為乾女兒,並在籌備開拍的《傾城傾國》和《瀛臺泣血》中安排了公主的角色。天意弄人,《聲色犬馬》公映之前,白小曼自殺離世。關於白小曼之死,傳說是因為交友問題導致不堪黑社會人員逼擾所致。

餘莎莉,具體出生年月不祥。餘莎莉父親是國民黨第57師師長餘程萬,近年來有部電影《常德保衛戰》,呂良偉主演的角色就是餘程萬。國民黨敗走臺灣時,餘程萬帶著家眷到香港,沒想到一代抗日名將在新界種菜養雞遭劫匪槍擊身亡。餘莎莉年幼喪父,性格獨立,1973年參加香港小姐選舉,1975年初涉影壇,主演了吳思遠執導的《廉政風暴》。1976年主演風月片《騙財騙色》,與男星嶽華上演了長達十分鐘的火爆床戲,之後拍攝了李翰祥執導的多部風月片。1977年,在邵氏趕拍的《應召名冊》中,餘莎莉飾演自殺身亡的豔星白小曼,更以三點全露的豪放姿態,受到歡迎。餘莎莉共參演了16部電影,1981年後淡出影壇。如今財產散盡,靠擺小攤為生。

邵音音(1950—),香港歌手和影視演員。1976年轉籤邵氏公司,獲李翰祥賞識拍攝了《風花雪月》、《騙財騙色》等風月片。1972年從影,1978年因出演《官人我要》出席坎城電影節被美聯社稱作中國娃娃而遭到臺灣封殺,後轉為拍攝電視劇。 在1973年到1982年整整十年,是在邵氏脫得最久的「豔星」,也是最早打入國際影壇的知名「肉彈」,而在描寫邵氏女星的《百美千嬌》一書中佔一席位,被列入「性感女神」一欄。2007年和2010年兩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2005年擔任香港演藝人協會名譽理事。邵音音本來容貌俊美,受李小龍引薦入行,後期因為整容失敗,造成面部變形醜化。

金燕玲(1954—),近些年的發展與邵音音相似,但有超越之感。1973年出演了首部電影,呂奇執導的《女人面面觀》,以豔星姿態接拍多部豔情風月片,又曾拍過大膽裸露寫真,被時人稱為新一代「肉彈」。80年代中期,她開始脫離豔星之路,成功轉型,並多次入圍和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和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女配角,被獲封為「配角天后」。最近的作品有《踏血尋梅》、《北京遇上西雅圖》等,屬于越老越熱的一名演員。

※邵氏五虎※

上世紀60年代邵氏公司新派武俠片興起以後,湧現出很多動作明星,其中王羽、羅烈、鄭雷、張翼和解元並稱「邵氏五虎」。不同於其他動作演員的是,這五人或多或少都有武術功底,絕非花拳繡腿。

王羽(1944—),原籍上海,空手道好手。1967年張徹的《獨臂刀》被認為是新派武俠的開山之作,王羽飾演的獨臂刀方剛大受歡迎,這部電影收入突破百萬元,王羽憑此成為新武俠片的第一位動作電影明星。從影三十年,共拍了60多部動作類電影。70年代王羽在臺灣發展時加入三大黑幫之一的竹聯幫,成為骨幹成員,80年代因參與血案曾遭人砍成重傷。近年來看過他出演的電影有《武俠》、《血滴子》。

羅烈(1938—2002),1962年考入邵氏的南國實驗劇團一期培訓班,之後加入邵氏。處女作品是1965年張徹導演的《蝴蝶杯》,後期開始拍攝邵氏其他導演的戲,角色多以反派為主。1972年,主演鄭昌和導演的《天下第一拳》,成為香港第一部在美國上映的影片,奠定了香港武打片在海外的市場。因為長著一張壞人臉,飾演的角色多為大反派。後期由於包養大陸女明星樂韻並導致樂韻跳樓自殺,名譽掃地。90年代末,羅烈在湖南開辦了演藝學院訓練新生,2002年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鄭雷(1944—),原籍黑龍江佳木斯。由於健美先生出身,一身肌肉是鄭雷的標誌。1963年邵氏為武俠電影《虎俠殲仇》公開招考男演員,鄭雷和王羽成功入選。1965年,由王羽、羅烈、鄭雷主演的《虎俠殲仇》上映,三人成為張徹第一代弟子。此後,陸續參演了《獨臂刀》、《邊城三俠》等電影。大陸觀眾對他最為熟悉的經典角色應該是電視劇《霍元甲》中飾演的趙星顯和《陳真》中飾演的佐藤霸川。

張翼(1945—),加盟邵氏公司之前,張翼在臺灣復興劇校接受過八年京劇科班訓練,動作凌厲,是跆拳道、空手道高手。1966年,張翼到香港探親時被邵氏公司挖掘。由於外形英俊,一出道就擔當武俠片主角,成為邵氏早期武俠片的當家小生之一。代表作品是1968年嶽楓導演的《奪魂鈴》,是一部攝製精良的武俠片,也是邵氏出品的武俠名片之一。張翼戲路寬廣,善於塑造各種角色,早期作品多為正面大俠形像,與王羽、上官靈鳳、徐楓、黃家達等老牌明星都有合作,與武俠皇后鄭佩佩成為一對最好的銀幕俠侶。

解元(1945—1977),名氣不大,曾在《死亡的遊戲》裡和李小龍合作,還出演過《奪魂鈴》《半斤八兩》《獨臂刀》《八大門派》等作品。可惜的是解元英年早逝,年僅32歲。熟悉他的一部作品是1977年吳思遠導演的《鷹爪鐵布衫》,飾演配角刑部侍郎,沒什麼印象。

※名滿香江邵逸夫※

1907年,邵逸夫在上海出生,2014年1月7日在家中離世,享年107歲。世紀老人的一生是圍繞電影的一生,從兒時立志從業電影到遠赴南洋開疆擴土,再到移師香港相繼創立邵氏兄弟公司和TVB,打造出一個譽滿全球的邵氏影視產業帝國。

1985年後,年近80歲的邵逸夫開始平均每年拿出1億多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對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以「逸夫」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幾乎遍布全國各地。1990年,中國政府將發現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有香港媒體評價邵逸夫是香港的榮譽,也是中國的榮譽,實至名歸。







相關焦點

  • 一個時代的終結:邵氏電影公司的起起落落與終結
    邵氏電影興盛於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邵氏電影興盛的三十年,製造了多達千部電影。其中雖然也有湊數的,但也正如廣告詞所說的:邵氏出品,必屬佳品。邵氏電影從來就不乏精品。神一樣的商標,如果邵氏電影到了今天還火,公司是否會考慮換一下商標?
  • 一個時代的終結:邵氏電影公司的起起落落與終結
    邵氏電影興盛於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邵氏電影興盛的三十年,製造了多達千部電影。其中雖然也有湊數的,但也正如廣告詞所說的:邵氏出品,必屬佳品。邵氏電影從來就不乏精品。在1985年的時候,邵氏電影公司對外宣布公司停產。邵氏的電影時代就此落幕。雖然在此之後,邵氏偶爾還會出版自己的新片子,但都已不成氣候,不復昔日影響力了。
  • 《大魚海棠》人物關係圖 世界人物圖譜及地圖曝光解析
    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將於7月8日(明天)全國首映。日前,電影世界人物圖譜與地圖曝光,主角椿湫鯤以及更多故事情節與人物角色逐漸明朗。神秘世界已緩緩揭開序幕,閩南網小編匯總這個宏大奇幻的視界,揭秘這些角色間的絲絲關聯和愛恨別離。
  • 老三觀天下:人物關係-知識圖譜
    崔永元人物關係圖(源自360搜索)王健林出於好奇,便在搜索框裡對知識圖譜進行了搜索,發現很多網站都有這方面的功能,尤其是像百度、谷歌、搜狗等搜尋引擎公司,紛紛涉獵,以改進搜索質量。知識圖譜的研究者王昊奮在知識圖譜的原理中講到:知識圖譜率先由谷歌提出。
  • 懷舊的邵氏電影中,很少有人知道有著名的功夫明星「邵氏五虎」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經歷了輝煌的時期,香港邵氏電影邵可以說是亞洲電影的一面旗幟,「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邵氏引領了香港電影的一個時代。
  • 邵氏經典電影,每一部都值得一看
    本片首文字表明忍者服裝、道具及使用方法,均來自《德川幕府刑事圖譜》等,大概是先有道具再有故事,無劇情從頭打到尾,稀奇古怪的忍術道具大戰才是亮點,張徹的片好容易出現個女主角,還是個壞人,片中女忍者都好性感!
  • 邵氏電影裡的香港往事
    在電影發燒友看來,邵氏的全盛時期,自然是張徹與胡金銓開創邵氏功夫片的時期,但在張徹與胡金銓拿出《獨臂刀》和《大醉俠》之前,邵氏在電影江湖中起家的,卻是李翰祥的黃梅調電影。很多人認為林黛的死意味著邵氏黃梅調電影時代的終結,認為她直接推動了邵氏電影轉向男性為主的功夫片。但其實林黛雖死,邵氏旗下還有樂蒂、凌波;而即使林黛仍在,也無法扭轉黃梅調電影在觀眾失去新鮮感後日漸衰落的趨勢。1965年10月,邵氏官方電影雜誌《南國電影》以《彩色武俠新攻勢》為標題,介紹了邵氏已製成和投產的7部新派武俠片。
  • 邵逸夫去世:邵氏出品的十部經典動作電影盤點
    邵逸夫爵士今日早些時候出現身體不適,經搶救無效,在家人的陪伴下於6點55分逝世。叱吒影視圈風雲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的邵逸夫,已是華語電影圈內一個不滅的神話,亦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新崛起的電影人,給予他們百倍的創業信心與勇氣。「邵氏出品,必屬佳片」,而邵氏的動作電影更是佳片無數,張徹、楚原、劉家良等一批邵氏導演都曾為我們帶來無數經典佳作,有些電影甚至遠銷歐美影響深遠。
  • 邵氏電影重新啟動 開拍《使徒》電影版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出產一千多部經典港片的邵氏電影宣布王者歸來。3月24日香港影視節上,邵氏兄弟電影公司舉行盛大啟動禮,邵氏電影創辦人邵逸夫的遺孀方逸華、陳國強、李寶安等TVB重要人物,聯同楊受成、林建嶽、劉偉強、王晶、許冠文、吳思遠等香港電影界人物亮相啟動禮,並公布2015年邵氏電影的拍片計劃。其中在2014年獲得極佳收視的《使徒行者》將開拍電影版。
  • 邵氏鬧鬼背後並沒有那麼簡單
    原創 判官 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策劃:判官 編輯:於德利在桃廠看到其樂無窮。今天給各位��說一個恐怖話題———香港電影公司邵氏的靈異傳說。 邵氏經典電影,��們看出分別是哪三部片子了嗎?而邵氏的老闆就是大名鼎鼎的邵逸夫啦,全國各地的逸夫樓就是他老人家捐的。 邵氏有多牛,咱就不展開講了,太多了。��友只需記住大名鼎鼎的邵氏的大標誌:SB就OK了,所謂:邵氏出品,必屬精品。 而且TVB也是邵氏旗下。
  • 《速度與激情8》人物關係圖譜
    《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專注開車15年現已拍到第八部,據朝陽群眾反映還有9和10在後面領號排隊。為避免滿懷激情衝進電影院卻因眾多歷史因素而發生類似「他是誰,他從哪兒來,他將要去哪兒」等一系列懷疑人生問題的猝發,特此為大家印刷了一張《速度與激情8觀影指南之人物關係圖譜》,免費發放,請有心人士務必細心收藏並博愛分享。
  • 在六七十年代 有一種電影叫邵氏電影
    ▋導語:過年期間看了《澳門風雲3》,就票房而言香港電影在內地依舊佔有一席,影片中出現了邵氏電影公司的標誌,讓我頓時懷舊的心情湧上
  • 邵氏經典電影Top10,經典回味!
    邵氏片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當時特色的時代特點營造了一個巨大的電影系統,其拍片總量達到1千多部,涵蓋:武俠奇幻、歷史傳奇、恐怖科幻、桃色風月、民俗奇譚、名著改編等無所不包。按說80後大多是看90年代港片長大的,但鼎盛於70年代的邵氏片就有些就遠了。邵氏電影的影迷應該是愛好武俠、有點復古情結的特定群體。其總裁邵逸夫是既是煊赫一時的一代電影大亨,又是流芳留譽的大慈善家。
  • 邵氏電影帝國的世紀興衰
    內地移民潮逐漸式微,到了70年代,香港居民大部分都已是土生土長,香港電影面臨本土化集體想像的需要。邵氏舊部鄒文懷創立的嘉禾公司生產了一系列賣座的粵語片,李小龍的《猛龍過江》、許冠文的《半斤八兩》,成為邵氏強勁的競爭對手。邵氏的船頭開始調轉,將目光投向這座城市的街頭巷陌、市井哀樂。粵語的回歸、影壇割據使70年代成為一個分水嶺,也為今天為人熟知的香港電影奠下基石。
  • 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不拍電影了?
    7月20日  邵氏電影公司在1960~1980年帶是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大公司,公司當時的掌舵人就是邵逸夫。1985年之後,邵逸夫的精力主要投入到TVB電視臺之上,邵氏電影宣布正式停產,即便邵氏電影在停產了的20多年之後,依然是人們觀注的焦點。邵氏的影響是深遠的,就好像是一個強盛一時的王朝,就算是分崩離析了,可是在歷史上會留下這個王朝的記錄,是不會被後人遺忘的。
  • 香港電影的奠基者,邵氏兄弟電影公司
    說到香港電影,大家想必都不會陌生,作為深刻被香港電影所影響的90後,想著重的介紹下香港電影最輝煌的20年,而只要談及香港電影,是一定離不開一個公司或者一個人的。那就是邵逸夫老先生和他的邵氏電影。>而到上海的第二年,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便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隨後用巨資在清水灣買下了一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皮,簡稱了邵氏影城,其全盛時代員工超過一千三百多人,也被外國媒體譽為東方的好萊塢。
  • 香港電影的奠基者,邵氏兄弟電影公司
    而因為兄弟間的發展理念不同,邵氏四兄弟開始分道揚鑣,這時的邵逸夫開始四處求賢,而改變其命運的兩個人出現了,一個管理層的鄒文懷和一位女演員林黛。讓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開始正式從外來戶在香港電影行業立足。鄒文懷,原本就是記者出身,對於市場和大局有著其超與常人的理解,在他的帶領和建議下,邵氏在當時就奠定了古裝和武俠的電影基調。
  • 你真看過邵氏電影?
    這兩天港片大亨邵逸夫先生逝世,他的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在香港稱霸30年,那你看過邵氏的什麼片子嗎?《縱橫四海》?對不起,這是金公主拍的。《英雄本色》?對不起,是新藝城的。《喋血雙雄》?對不起,這是金公主、環亞、電影工作室合拍的。《A計劃》、《紅番區》、《星願》、《甜蜜蜜》?對不起,這是嘉禾拍的。事實上,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在1985年就完全結業,徹底退出香港電影圈。
  • 邵氏電影中的國際大片
    cult片鬼才--桂治洪導演是邵氏電影中的一朵奇葩,他的電影被重新挖掘、修復、出版了之後,有很多年輕的cult影迷成了他的粉絲。
  • 邵氏宣布停產,只有周星馳顧及舊情,苦撐起了邵氏電影的金字招牌
    那5年被周星馳撐起的邵氏電影,1985年邵氏電影宣布停產,因此香港電影格局變成了嘉禾與新藝城的雙雄爭霸,可能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邵氏電影已經宣布了停產,卻在其後的30年裡仍有電影陸陸續續的推出呢?其中靠著周星馳的幾部經典撐起了邵氏的這塊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