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逸夫於1958年創立,時年邵逸夫已滿50歲。從成立之初的激流勇進到曾經的業內霸主,再到群雄逐鹿和日薄西山,邵氏引導了和鞭策了香港電影的轉型和興旺。1987年,邵氏正式宣布停止電影製作,製作影片累計達千逾部。
上世紀90年代初,海岸貢獻的錄像帶將邵氏電影大批量引進大陸,加上盜版的推波助瀾,錄像廳生意火爆,大陸觀眾才真正廣泛觀看到邵氏電影。
研究邵氏兄弟電影歷程,基本上就揭開了中國電影大半部分的發展史。本篇立足人物視角,通過以圖說的形式,力求畫面效果來記錄邵氏三十年,記錄中國電影。主要參考資料:《百年傳奇邵逸夫》(作者:布衣 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香港電影史記》(主編:魏君子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邵氏佳人錄》(作者:麥田書坊工作室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百度百科。
(老大邵醉翁和天一影片公司舊照)
(老大邵醉翁、老三邵仁枚、老六邵逸夫)
※邵氏的前身※
1925年,邵醉翁兄弟四人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老大邵醉翁任公司總經理和導演,老二邵邨人任編劇和會計,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任發行,邵逸夫起初還任攝影。
天一公司捧紅了一位超級女明星胡蝶,胡蝶在天一公司前後兩年共主演了15部電影。1928年初,蝴蝶改籤至張石川、鄭正秋等人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同年,由於明星公司聯合其它4家公司組建的六合影片營業公司發起針對排擠天一的「六合圍剿」,邵仁枚和邵逸夫遠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尋求市場,到1930年,兩兄弟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電影皇后胡蝶)
1932年,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中日軍隊交火。邵醉翁為保存實力,將公司主力從上海移至香港,成立了天一港廠,後由邵邨人接手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1941年底,日軍相繼攻陷南洋各地,事業毀於一旦。日軍戰敗撤出香港後,邵邨人及其兒子將從香港收回的南洋影片公司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後期由於電懋、長城等同行競爭導致公司難以維繼。1957年,邵逸夫從新加坡移師香港,全面接手邵氏父子公司,並於1958年和三哥邵仁枚正式掛牌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四大導演※
邵氏導演眾多,但公認的最有成就的四大導演是以黃梅調和風月片見長的李翰祥,以硬派武俠片見長的胡金銓和張徹,以奇情武俠片見長的楚原。四人在邵氏公司的成就不僅是拍出了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更主要是代表和引導了電影發展的潮流。
李翰祥(1926—1996),外號「李黑」。黃梅調電影代表作品《貂蟬》、《江山美人》、《楊貴妃》等,風月片代表作品《大軍閥》、《風月奇譚》、《金瓶雙豔》,大陸觀眾最為熟悉的作品是李翰祥在北京拍攝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
張徹(1924—2002),1949年自編自導處女作《阿里山風雲》,插曲《高山青》由其本人作詞。1962年加入邵氏,1967年執導的《獨臂刀》票房首過百萬,號稱「百萬導演」。代表作品另有《大刺客》、《金燕子》、《五毒》等。名下弟子有王羽、狄龍、姜大衛等眾多一線明星,上世紀60、70年代為邵氏公司頭號大導演,對香港影壇影響深遠。張徹武俠片的特點是歌頌為家國獻身,為兄弟插刀的英雄,復仇是重要主題。
胡金銓(1932—1997),起步之初與李翰祥共同擔當過嚴俊的助理導演。1966年執導《大醉俠》,成為新派武俠片開山之作。代表作品有《龍門客棧》、《俠女》等,俠客多為浪蕩江湖的修行之人。由於有美工師的經歷,作品呈現出精緻構圖的東方美學氣質。弟子包括徐楓、白鷹、石雋、上官靈鳳、許鞍華、洪金寶等人。
楚原(1934—),其父張活遊是著名粵劇與電影演員,從小在片場耳濡目染,深受胡鵬、關德興時期的黃飛鴻武俠片影響。1972年執導了奇情武俠片《愛奴》,風格大膽獨特,成為其代表作品之一。1973年執導《七十二家房客》打破香港票房紀錄,1976年開始改編拍攝古龍作品,代表作品有《流星蝴蝶劍》、《多情劍客無情劍》、《楚留香》等。武俠電影注重奇情風格,將情趣與文藝融入武俠一體。2018年,榮獲第37屆金像獎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邵逸夫創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後,大致經歷了以黃梅調電影為主的創業期,以新武俠片為主的黃金期,以奇情武俠片和風月片為主的群雄逐鹿期。邵氏美女明星層出不窮,不同發展時期的頭牌女星更是豔色絕世,傾國傾城。
林黛(1934—1964),國民黨桂系名人程思遠的長女。1953年,主演了處女作《翠翠》,與提攜的導演嚴俊有一段未能修成正果的戀情。加入邵氏後相繼拍攝了李翰祥導演的黃梅調電影《貂嬋》、《江山美人》,連續兩年奪得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1964年,服用安眠藥自殺。林黛之死,轟動香港。其父親對愛女之死有這樣一段中肯評價:「林黛在銀壇的地位愈高,其意識形態就愈感獨立,其心理發展就越與現實脫節。她這些年來汲汲於財富的追求,汲汲於榮譽的保持,內心透不過氣來,大大影響了家庭生活,即是說,她的脾氣大了,不易侍候。」這一段話,對當下的名人,也是受用。
樂蒂(1937—1968),素有「古典美人」稱號,與林黛私交甚篤。1952年參演的首部電影是長城公司大公主夏夢主演的《絕代佳人》,1958年轉投邵氏,與胡金銓合演《妙手回春》,1959年與趙雷合演《倩女幽魂》,此片參加了1960年法國坎城影展,為中國第一部參加國際影展的彩色電影,樂蒂因此被譽為「最美麗的中國女明星」。1968年末於午睡中離世,疑為死於家庭遺傳的心臟病。
凌波(1940—),1963年由李翰祥提拔和樂蒂合演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反串梁山伯一角一鳴驚人,獲金馬獎評委會專門設立的「最佳演員特別獎」。代表作品另有《七仙女》、《花木蘭》、《三笑》、《瀛臺泣血》等。1963年,凌波為參加金馬獎來到臺灣,臺北萬人空巷爭睹凌波,臺北因此被人稱為「瘋人城」。
鄭佩佩(1946—),1963年考入邵氏的南國實驗劇團,畢業後留在邵氏,是邵氏新武俠電影第一打女。因為有舞蹈功底,1966年被導演胡金銓選中主演武俠片《大醉俠》,成為新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1968年又主演了張徹導演的《金燕子》,被香港報界選為「武俠影后」。內地觀眾比較熟悉她的經典角色是《唐伯虎點秋香》中的華夫人以及《臥虎藏龍》中的玉面狐狸,近年來在內地參演的電視劇較多,獲得2018年第24屆華鼎獎中國電視劇終身成就獎。
何莉莉(1946—),按照邵氏官方刊物《南國電影》對其包裝打造,何莉莉屬於代表時尚、標榜物質的都市性感女郎,是為迎合新時代青年男女的追求。成名作是1967年的歌舞片《香江花月夜》,代表作品有《水滸傳》、《愛奴》、《十四女英豪》等,1974年退出影壇。何莉莉嫁入豪門,為丈夫趙世光生了一兒三女,但趙世光一生風流,不僅包養小三小四還有私生子。何莉莉遠赴上海開展餐飲事業,待到2016年趙世光去世後,何莉莉自己繼承了數百億遺產再分配給自己子女,使其他情人和私生子妄想繼承遺產的夢想落空。
李菁(1948—2018),與鄭佩佩同屬南國實驗劇團第二期學員,訓練班結業後加入邵氏訂立八年合約。1965年因主演《魚美人》榮獲第12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成為繼林黛、尤敏、凌波之後的第四個中國籍亞洲影后,一個年僅17歲的「娃娃影后」,與何莉莉、方逸華並稱邵氏旗下三大紅人。主要作品有《西廂記》、《新獨臂刀》、《蕩女奇行》、《洞房豔史》等。李菁後期由於情感挫折及投資失敗,加之好賭,意志沉淪,2018年2月22日被人發現死於家中。
※張徹旗下五虎將※
大導演張徹作為邵氏公司資歷最老的陽剛武俠片導演,他的武俠片風格是硬橋硬馬、拳拳到肉,銀幕上彰顯的是男人的陽剛之氣。一生門下弟子眾多,其中最有名氣的五人號稱張徹旗下五虎將。
狄龍(1946—),原籍廣東新會,1968年考入南國實驗劇團,畢業後加入邵氏。狄龍與李小龍、梁小龍、成龍合稱香港四小龍,在四小龍當中顏值最高。熟悉他的作品有《刺馬》、《上海灘十三太保》、《英雄本色》,憑藉英雄本色中塑造的宋子豪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姜大衛(1947—),原籍上海,出身於演藝世家,哥哥秦沛和同父異母的弟弟爾冬陞都是著名演員。在張徹導演的民初電影《報仇》裡飾演關小樓,獲得1970年第十六屆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獎,成為香港歷史上第一個影帝。在邵氏公司與狄龍合演了多部電影,是一對最好搭檔。熟悉他的作品有《刺馬》、《龍蛇爭霸》、《黑社會》。
陳觀泰(1945—),自小習武,獲得過在新加坡舉辦的第一屆東南亞國術比賽輕量級冠軍。1972年,張徹為其量身打造了《馬永貞》,開始為觀眾熟悉。作品有《大哥成》、《大刀王五》、《義膽群英》等。
王鍾(1947—),最早是雜技團演員,後因為張徹賞識加入邵氏,從武師做起。1973年主演了處女作《警察》,開始成名。1980年自編自導自演《金手指》,開創了寫實警匪片的電影主流,因此被尊為寫實警匪片導演祖師。王鍾原名姜佩君,是姜大衛和爾冬陞的表哥,秦沛的表弟。上世紀90年代淡出影壇,客串過《武狀元蘇乞兒》中的丐幫長老,《黑社會》中的吹雞。
李修賢(1952—),1970年,邵氏公司開設藝員訓練班,為邵氏影業培養電影演員,李修賢投考成功,成為第一期學員。1971年參演張徹導演的《雙俠》出道。1984年自編自導自演電影《公僕》,在第21屆臺灣金馬獎和第4屆香港金像上均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李修賢扮演了很多警察形像,也編導過很多罪案電影。另外,周星馳就是李修賢捧出上位的巨星。
※風月片盛行時期的女豔星※
香港的情色電影緊隨時代變化發展,有一個由裸露程度的尺度遞進到最終以販賣情色為主的過程。上世紀50年代末,大導演羅維在其執導的《翡翠湖》一片中拍攝了演員也是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劉亮華背部全裸鏡頭,給當時保守的香港市民造成不小的觸動。60年代末,何夢華導演的《盤絲洞》不僅背部全裸,還有親熱場面。羅臻導演的《欲焰狂流》中,演員於倩更是裸露了胸部,以裸露為賣點的宣傳開始進入電影市場。
1973年,李小龍的去世給功夫片的熱潮潑了一盆透心涼水。一時間,電影界再難找到一個能夠代替李小龍的人,功夫片難續輝煌,加上之前《大軍閥》的熱映,風月片開始大行其道。曾監製過多部賣座情色片的蔡瀾,曾在訪問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總結過往的經驗,只要每逢電影市場不景氣時,就是色情片興盛之際。」一句話講出了很多的道理,製作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迎合大眾趣味。在邵氏風月片十餘年的盛行期,湧現出一批女豔星,更號稱「肉彈」。
狄娜(1945—2010),是香港電影史上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女明星和企業家。狄娜生性不羈,未加入邵氏之前就是一個有名氣的當紅豔星。1972年接演李翰祥的風月片《大軍閥》,裸胸露臀令全港轟動。之後由於信仰共產主義減少拍片,更返回大陸參加文化大革命。再之後轉為經商,從事航天科技和衛星發射,成為著名愛國人士。主要作品有《英雄膽》、《七擒七縱七色狼》、《大軍閥》等。
胡錦(1947—),1969年,被李翰祥發掘進入電影界。電影處女作《喜怒哀樂》,1972年隨李翰祥加入邵氏,主演了具有轟動效應的風月片《大軍閥》,從此片約不斷,在邵氏十餘年拍過上百部電影。胡錦演出主要以風騷取勝,裸露鏡頭均是替身完成。後期退出電影拍攝,加入無線拍電視劇。退出影視以後旅居美國。1999年得乳癌,成為美國防癌協會義工。主要作品有《大軍閥》、《七十二家房客》、《金瓶雙豔》、《金玉良緣紅樓夢》等。
陳萍(1948—),1972年,加入邵氏公司成為基本演員。第二年以《毒女》和《風流韻事》中的大膽裸戲出位,成為當紅豔星。陳萍生長在臺灣,由於香港本土女演員出演裸戲有地方的心理壓力,70年代中的香港豔星有大半人來自臺灣。主要作品有《毒女》、《女人面面觀》、《捉姦趣事》、《應召名冊》等,80年代初息影。
白小曼(1956—1974),年僅19歲離世。1974年由導演李翰祥發掘主演了《聲色犬馬》,被譽為「林黛以後最大的發現」,受邵氏力捧。白小曼是中美混血兒,天生麗質,但交友複雜,更有吸食迷幻藥的惡習。李翰祥認為英雄莫問出處,極力栽培並認為乾女兒,並在籌備開拍的《傾城傾國》和《瀛臺泣血》中安排了公主的角色。天意弄人,《聲色犬馬》公映之前,白小曼自殺離世。關於白小曼之死,傳說是因為交友問題導致不堪黑社會人員逼擾所致。
餘莎莉,具體出生年月不祥。餘莎莉父親是國民黨第57師師長餘程萬,近年來有部電影《常德保衛戰》,呂良偉主演的角色就是餘程萬。國民黨敗走臺灣時,餘程萬帶著家眷到香港,沒想到一代抗日名將在新界種菜養雞遭劫匪槍擊身亡。餘莎莉年幼喪父,性格獨立,1973年參加香港小姐選舉,1975年初涉影壇,主演了吳思遠執導的《廉政風暴》。1976年主演風月片《騙財騙色》,與男星嶽華上演了長達十分鐘的火爆床戲,之後拍攝了李翰祥執導的多部風月片。1977年,在邵氏趕拍的《應召名冊》中,餘莎莉飾演自殺身亡的豔星白小曼,更以三點全露的豪放姿態,受到歡迎。餘莎莉共參演了16部電影,1981年後淡出影壇。如今財產散盡,靠擺小攤為生。
邵音音(1950—),香港歌手和影視演員。1976年轉籤邵氏公司,獲李翰祥賞識拍攝了《風花雪月》、《騙財騙色》等風月片。1972年從影,1978年因出演《官人我要》出席坎城電影節被美聯社稱作中國娃娃而遭到臺灣封殺,後轉為拍攝電視劇。 在1973年到1982年整整十年,是在邵氏脫得最久的「豔星」,也是最早打入國際影壇的知名「肉彈」,而在描寫邵氏女星的《百美千嬌》一書中佔一席位,被列入「性感女神」一欄。2007年和2010年兩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2005年擔任香港演藝人協會名譽理事。邵音音本來容貌俊美,受李小龍引薦入行,後期因為整容失敗,造成面部變形醜化。
金燕玲(1954—),近些年的發展與邵音音相似,但有超越之感。1973年出演了首部電影,呂奇執導的《女人面面觀》,以豔星姿態接拍多部豔情風月片,又曾拍過大膽裸露寫真,被時人稱為新一代「肉彈」。80年代中期,她開始脫離豔星之路,成功轉型,並多次入圍和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和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女配角,被獲封為「配角天后」。最近的作品有《踏血尋梅》、《北京遇上西雅圖》等,屬于越老越熱的一名演員。
※邵氏五虎※
上世紀60年代邵氏公司新派武俠片興起以後,湧現出很多動作明星,其中王羽、羅烈、鄭雷、張翼和解元並稱「邵氏五虎」。不同於其他動作演員的是,這五人或多或少都有武術功底,絕非花拳繡腿。
王羽(1944—),原籍上海,空手道好手。1967年張徹的《獨臂刀》被認為是新派武俠的開山之作,王羽飾演的獨臂刀方剛大受歡迎,這部電影收入突破百萬元,王羽憑此成為新武俠片的第一位動作電影明星。從影三十年,共拍了60多部動作類電影。70年代王羽在臺灣發展時加入三大黑幫之一的竹聯幫,成為骨幹成員,80年代因參與血案曾遭人砍成重傷。近年來看過他出演的電影有《武俠》、《血滴子》。
羅烈(1938—2002),1962年考入邵氏的南國實驗劇團一期培訓班,之後加入邵氏。處女作品是1965年張徹導演的《蝴蝶杯》,後期開始拍攝邵氏其他導演的戲,角色多以反派為主。1972年,主演鄭昌和導演的《天下第一拳》,成為香港第一部在美國上映的影片,奠定了香港武打片在海外的市場。因為長著一張壞人臉,飾演的角色多為大反派。後期由於包養大陸女明星樂韻並導致樂韻跳樓自殺,名譽掃地。90年代末,羅烈在湖南開辦了演藝學院訓練新生,2002年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鄭雷(1944—),原籍黑龍江佳木斯。由於健美先生出身,一身肌肉是鄭雷的標誌。1963年邵氏為武俠電影《虎俠殲仇》公開招考男演員,鄭雷和王羽成功入選。1965年,由王羽、羅烈、鄭雷主演的《虎俠殲仇》上映,三人成為張徹第一代弟子。此後,陸續參演了《獨臂刀》、《邊城三俠》等電影。大陸觀眾對他最為熟悉的經典角色應該是電視劇《霍元甲》中飾演的趙星顯和《陳真》中飾演的佐藤霸川。
張翼(1945—),加盟邵氏公司之前,張翼在臺灣復興劇校接受過八年京劇科班訓練,動作凌厲,是跆拳道、空手道高手。1966年,張翼到香港探親時被邵氏公司挖掘。由於外形英俊,一出道就擔當武俠片主角,成為邵氏早期武俠片的當家小生之一。代表作品是1968年嶽楓導演的《奪魂鈴》,是一部攝製精良的武俠片,也是邵氏出品的武俠名片之一。張翼戲路寬廣,善於塑造各種角色,早期作品多為正面大俠形像,與王羽、上官靈鳳、徐楓、黃家達等老牌明星都有合作,與武俠皇后鄭佩佩成為一對最好的銀幕俠侶。
解元(1945—1977),名氣不大,曾在《死亡的遊戲》裡和李小龍合作,還出演過《奪魂鈴》《半斤八兩》《獨臂刀》《八大門派》等作品。可惜的是解元英年早逝,年僅32歲。熟悉他的一部作品是1977年吳思遠導演的《鷹爪鐵布衫》,飾演配角刑部侍郎,沒什麼印象。
※名滿香江邵逸夫※
1907年,邵逸夫在上海出生,2014年1月7日在家中離世,享年107歲。世紀老人的一生是圍繞電影的一生,從兒時立志從業電影到遠赴南洋開疆擴土,再到移師香港相繼創立邵氏兄弟公司和TVB,打造出一個譽滿全球的邵氏影視產業帝國。
1985年後,年近80歲的邵逸夫開始平均每年拿出1億多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對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以「逸夫」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幾乎遍布全國各地。1990年,中國政府將發現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有香港媒體評價邵逸夫是香港的榮譽,也是中國的榮譽,實至名歸。